我的儿子原来是猴子读后感100字
《我的儿子原来是猴子》是一本由[日] 佐野洋子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80,页数:1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儿子原来是猴子》精选点评:
●孩子眼里的自己和妈妈眼里的自己完全不同啊。最后后记里儿子强烈谴责妈妈写得并不是真实的自己,特别可爱。大人看到孩子们的一些言语和举动的时候常觉得匪夷所思莫名其妙,但其实每个孩子的行为都是有他或她自己的一套逻辑的。孩子的世界里和成人世界一样,有那么多的开心不开心,烦恼和希望,自尊和羞愧以及一样的遗忘和忍耐。所以不能凭大人的想法总去认为他们只是孩子,孩子只是身体未熟,也许精神世界比我们大人都丰富。
●随便看看,其实我是觉得有些单薄,不过看到最后作者儿子的文章才知道是因为他拒绝被写,不过我也是不愿意被写,更何况是添油加醋地被写...
●和亲人相处,纵有大风大浪,等他们离开人世后,自己最难忘记的偏偏都是些小事。这本书其实也谈不上是育儿经,反而是最后一篇特别好玩,儿子和妈妈的视角完全不一样,言语里还透露着一点点嫌弃,特别可爱!
●我很喜欢这本简单的小书。真是很有意思啊!公开课上,老师问,一边放了东西的天平什么时候横杆会平呢?上一年级的阿健信心满满地举手回答:“运气好的时候。”/上初中的儿子在车上因为小狗哭,妈妈心里想着这可能是他最后一次在父母面前哭,可得多看看,于是边开车边用余光打量。/ 最喜欢的是三个小男生喜欢同一个小姑娘的故事,父母们处理得多么温柔、多么爱护、多么体贴啊,没有哪一个大人斥责说不要早恋什么的,看得很感动。
●外版书和本版书比较,唯一的优势,便是内容,他们比本版书更有新意,更有深度,更有创新性,更实用……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有些外版书,能一下子卖好多年。 《我的儿子原来是猴子》中的这些文章之前未发表过,是首次结集出版,也是首次在中国大陆地区出版,以期给读者奉献一点关于亲子相处的智慧和点滴思考。
●原来也有人的儿子是猴子!我安心了
●最后儿子写的一篇好冷酷,让前面的温情全部破灭了
●不错的亲子共读书,亲子相处的智慧发人深省
●老师好棒!
●跟我的记录是一回事吧。不过儿子的代后记也提醒了我,将来他一定会嫌弃这些记录。哈哈。
《我的儿子原来是猴子》读后感(一):一个母亲看待“孩子”这种奇妙生物的成长,心情就是这么复杂
在幼儿园大受女生欢迎的小弦;小学时在暗恋的女孩面前,像猴子一样跳来跳去的小弦;一天罚站五次也不稀奇的小弦;老是摆臭脸的叛逆期,却在跟死党偷喝醉之后,亲密拍着妈妈肩膀的小弦……
这些,全部都要写下来,因为一不小心,妈妈的小弦就长大了。
一个母亲看待“孩子”这种奇妙生物的成长,心情就是这么复杂。
直到母亲过世之后,广濑弦才发现这份密藏了三十余年的手稿,也才释怀,无论孩子有多么不像自己,那就是盈满了盲目母爱的眼睛,所看到的他。
《我的儿子原来是猴子》读后感(二):一本简单却让我有不少共鸣的小书
下午带儿子去图书馆,因为很累,就想找本比较轻松的书看,比如美食植物什么的,没找着,却看到了这本小书,觉得好像很有意思,就拿过去给儿子看封皮,他大笑,然后冲我做个鬼脸。嘿,还真是个猴子呢。书呢,是简单记录一些儿子成长的片段,有很多能引起同感啊,我就会小声读一段给儿子,然后问,像不像我?像不像你?他使劲点头大笑。有一篇写儿子十三岁了,很少再对着母亲笑了,我忍不住看了看我那个正在看丛林冒险图书的六岁小男孩,再过七八年他也会天天对我板着脸吗?现在他可是成天嬉皮笑脸,说严肃也不知严肃为何物。
后面母亲重新回到母亲的位置谈论对儿子的情感,读来很有共鸣也很有启发。她说,我是爱孩子的,但若要问爱得是否充分,是否恰当,我会心慌。她是多么谦虚啊!中国的父母往往自大,以爱之名,做了许多伤害孩子的事情却并不知错。
她说,随便他做什么都好,只要他的儿童时代,像个孩子一样充分地活过,那就够了!我也希望我的孩子是这样,可是迫于压力,我也时常不免催促他。对此我便时常自省,一定要尊重他的年龄和他这个年龄里他的世界,尽量保证他一个愉快轻松的童年。成人的世界那么多痛苦和烦恼,如果再没有一个可供回忆的美好童年,人生该怎么走呢?
后记是儿子阿健写的,他认为母亲写他的生活是夸张和谎言,但是又最终理解,一样的生活片段,母亲所见与他所想所见却是不同。我想我为儿子记下的那么多本的日记以及多篇的成长日志,他以后看到会怎么想呢?父母与孩子,虽然生命相承,但是孩子终究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从出了母体就是了,不要说什么“知子莫若父”,“知子莫若母”,两个独立的人,谁也不会完全懂得对方,唯有交流,诚意的交流,才能洞悉一二。
《我的儿子原来是猴子》读后感(三):真正的出生开始于青春期
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小册子,佐野洋子用短短十几篇故事从阿健的幼儿园时期写到高中,描述了阿健的成长和变化。
触动我的不是小时候人见人爱的阿健,而是处于青春期时的他。佐野洋子在描述二年级的阿健时,说“眼睛闪闪发光”。到了中学,阿健偷喝酒被佐野洋子发现后,他“扎人一般地从下往上看母亲,和小时候完全不同”。母亲把视线从阿健身上移开,“感到了背后阿健那强烈不满的目光”。这种目光,估计很多青春期孩子的父母都感受过吧……
埃里克森在描绘青春期时,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从幼稚向成熟过渡,独立性和依赖性错综复杂,充满矛盾性。 这种矛盾性,其实也存在于同期的父母身上:既希望给孩子空间以成长,又担心被误认为漠不关心;既希望始终站在孩子身边给以支持,又担心被误认为专制。他们在努力尝试一个合适的距离,却始终不得要领,一再让步并不一定能换来孩子的尊重和理解……
南希·麦克威廉斯显然对此心有戚戚焉。她在描述咨访关系时,指出咨询的限制给某一类来访者提供了愤怒的快感,“接下来他们就学会了利用愤怒的能量来满足他们自己的需要,根本不用提及治疗师在他们狂怒的长篇演说过程中坚持跟他们呆在一起这个事情,就像被青春期的孩子暴怒反驳后的父母依旧保留着对孩子全心全意的爱一样”。
南希最后的这句话极具疗愈性。真正的出生开始于青春期。身为母亲在孩子处于青春期时所经历的心理阵痛强度远远超过孩子呱呱落地前的生理阵痛。在这个阶段,想要获得孩子的理解并不容易。
前几天接到父母的电话,说之前单独给H打过电话,问了他近况后,又让他多体谅我。闻之我感到鼻子发酸。尽管我认为自己在青春期还是很懂事的,但是很可能在父母看来,那时的他们并不感到轻松。那个时候,没有人给他们这样的支持,也没有人给我这样的提醒。如果有,那该是多大的安慰啊!
当孩子开始接纳父母时,他们也开始与自己、与父母和解。就像阿健在《代后记》里说:“每一行都隐隐约约能看到夸张和谎言……我最讨厌的就是这些……但是在读过几遍后,我想或许在我看来的夸张和谎言,于她而言都是真实的。”
《我的儿子原来是猴子》读后感(四):《我的儿子原来是猴子》翻译始末
图书编辑做一本书就像生一个孩子,会时刻关心它的成长。就如最近我每天的日课是看一眼我策划出版的佐野洋子的《我的儿子原来是猴子》有多少人想读以及分析和研究她的读者群体,并看下各大网站的销售情况和上架情况。
这本书最初正式立项的时候是打算找翻译村上春树的林少华老师来翻译的,其实在更早之前还考虑过给东野圭吾翻译过几部作品的另一位声名鹊起的翻译老师。和林老师通过电话后把日文书稿发给林老师过目,林老师觉得书稿很好,但是建议找一个女性译者来翻译,因为这毕竟是一本母亲记录自己儿子生活点滴的书。他如果翻译的话可能不能完全体现出那种母爱和母性。
可见林少华老师也确实是一个负责的翻译前辈,他会为作者考虑,也会为文本传达考虑,之后才是自己的润格。
在感谢完林老师之后我又找到了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于雪风教授,请他介绍一些翻译比较厉害的大神,于是就这样我认识了北京外国语大学日文研究所的丁红卫教授。丁老师介绍了她的得意女弟子来操刀翻译这本书。这就是本书的译者,她现在已经是山西大学的老师了,她是学生说她是一个明明可以靠颜值吃饭却偏偏靠才华的人。
这样的姑娘才是可怕的。当然,她的译本也很传神,生动地表现出了佐野洋子老师的语言风格。
佐野洋子老师的《活了一百万次的猫》是一本自2004年接力出版社出版以来就一直大卖的书,这代表了国内市场对佐野洋子的认可和接纳,而这次这本书的结集出版则是一本讲她如何战战兢兢做母亲的书。
这本书在日本的出版得益于她的儿子佐野 弦的发现,因为这些文章是散落的。很多读者会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一个母亲和这样的一个佐野洋子,当然还有这样的一个猴儿子。
这本书讲了什么呢?我想我不能这样去概括,因为对每本书这样的概括都是不妥当的,一个作者写出的只能是生活,而生活是一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大书。只能这样说,如果读了这本书,那么或许在家庭教育方面会有所触动和启发。或者仅仅把这本书当做亲子散文和散文随笔也是当之无愧色的。
《我的儿子原来是猴子》读后感(五):那个时候的我
关于未来,在孩子的眼里充满了未知的好奇,总盼望着可以一夜长大。殊不知,长大后的我们倒是愿意时光倒流,成为现在的他。
长大后,我们为了成为口中所谓的“成功人士”,纷纷离开家乡,丢下父母,来到另一个陌生的地方煞有介事地生活,每天奔波于各种战场,在尔虞我诈之中苟延残喘地活着。长大后,我们被生活磨合得失去了棱角,开始变得圆滑、世俗。而当我们再慢慢静下心来回忆儿时曾经的那份美好时,我们还有多少人能够清楚地记起,那时候的你是什么样子。每个大人都是从做孩子开始的。然而,记得这事的又有几个?
在极其平凡的那个晚上我打开了《我的儿子原来是猴子》——手掌大小的一小本书,在这本书里日本著名作家佐野洋子从母亲的视角记录下了所爱之人成长中的点滴趣事。《我的儿子原来是猴子》使我终于发现,原来有那么多事情被我遗漏,原来我已经忘记了自己从前的模样,原来最深爱我的人永远是自己的母亲。在母亲眼里,那个时候的我是如此的清晰,如此的一个猴孩子。
那个时候的我是专注的。
曾经有人送给阿健的父亲一个超大号的奥特曼,但阿健只是紧紧地攥着这个小奥特曼不放,连睡觉时都攥着,如果找不到,就会惊慌失措。阿健一惊慌失措,母亲便也惊慌失措,于是,开始一起疯狂地寻找奥特曼。当阿健特别高兴地把奥特曼抓在手里时,母亲悬着的心才终于可以放下。——儿时我也有自己心爱的玩具,那是一个四十厘米高,棉布制成,蓝色身体上布着白色小点点的一个胖娃娃,大大的眼睛,长长弯弯的睫毛,肥肥的身躯很是可爱,我叫她蓝宝宝。一日爸爸搞来了一台照相机,说要为我们拍生活照,我高兴极了,嚷嚷着要带着我的蓝宝宝一起拍。可姐姐也喜欢我的蓝宝宝,也想抱着蓝宝宝一起拍照,我们俩你争我抢半天,我见争夺不下,便放声号啕大哭。
原来的我们都曾那么专注,喜欢一件东西,就会对它爱不释手甚至可以到疯狂的地步,即便有比它更大更漂亮,价格更加昂贵的,我们也会熟视无睹。但现在的我们呢!只要是新品、时尚,是牌子,价格昂贵,能拿得出手,我们就会断然舍弃以前的,转而寻找更新更好的物件替代它。
我们把很多值得珍视的东西都丢掉了,被五色流光遮蔽了,看不到简简单单背后的自然和美好。我们生活在在一个需要许多数字来证明我们存在的世界。我们以占据许多各种各样的数字为荣。我们被喧嚣堵塞了双耳,忘记了曾经的那份简单快乐。
那个时候的我是天真的。
阿健和鼹鼠小鸡鸡喜欢上同一个女孩子。阿健开始带鼹鼠小鸡鸡回家玩耍了。“他可是你的竞争对手哦,你确定要和他做朋友吗?”母亲打趣阿健。
“可是我们喜欢上同一个人呀,不应该是同伴吗?”
你看,那时候的你是不是也是如此的天真、单纯呢!我们长大了,于是一切都变了吗?
佐野洋子在书中说,我不知道我的孩子是不是个富有爱心的孩子。
如果他不善良,那可能是因为我不够善良。而我对自己是否是个善良的人,基本没什么自信。
毫无疑问,我是爱孩子的。但若要问爱得是否充分,是否恰当,我会心慌。
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这句话曾经热刷朋友圈,但当你被问起,你待你的母亲是否真的好时?你当真能无愧地说,我对她的爱是充分、恰当的吗?而不是只在母亲节或者妇女节时送上一份礼物,用此来表示我是爱你的。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