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读后感锦集
《历史》是一本由[古希腊]希罗多德 (Herodotus)著作,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48.00元,页数:11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历史》精选点评:
●想读的180天!终于!
●神谕笼罩的历史,德尔斐列入wishlist
●互鉴
●“以下所展示的,乃是哈利卡纳苏斯人希罗多德调查研究的成果。其所以要发表这些研究成果,是为了保存人类过去的所作所为,使之不至于随时光流逝而被人淡忘,为了使希腊人和异族人的那些值得赞叹的丰功伟绩不致失去其应有的荣光,特别是为了把他们相互争斗的原因记载下来。”
●重版了,真好。
●赶在flag日期前集中读完。好多以前零零碎碎看的片儿或文艺资料,总算开始串起来一些~波折浩荡的希波战争史。波斯更为第一视角(因为那时希腊还是散的),从居鲁士到薛西斯一路势不可挡。中间很多辅线,穿插各民族文化习俗和小故事。德尔斐神庙和神谕真的是贯穿始终。看的电子书,评注里有人的吐槽很好玩儿,说如果把这场历史做成游戏,那么皮西亚女祭司应该是头号NPC。但神谕都那么模糊…可以理解成完全两极不同的意思= = 考的不是智商,更是心之所向吧… 后续该再看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了~
●古希罗课程必读书。 了解另一个有趣的古代世界。
●比原来那个翻译好。想求一个神谕。
●刚从神话传说时代转向信史时代,不可避免的带有一些传说的遗留
●本科迄今所读最长作品。希罗多德的写作包含着多元的解释方向。波斯的扩张礼法自身存在着结构性缺陷,以至于不断增长的帝国终究会遇到折戟沉沙的时刻,帝国愈发强大,则失败便愈发惨烈,由此视之,希波战争的结果有必然性,正如全书结尾居鲁士的故事所提示的一般。但机运的重要性亦前所未有地得到体现,只要波斯一次决策正确,希腊或许就会沦为世界历史的微尘,萨拉米斯海战后亦是如此。机运是历史真正的主宰,没有谁会一帆风顺,这应当是希罗多德的深远洞见。
《历史》读后感(一):历史
希罗多德的《历史》。推波助澜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英国病人》那部电影。“英国病人”万念俱灰地驾机失事后,如一副焦炭躺在床上,唯一的陪伴便是这部书。里面写满了注释,夹满了各种质地的小纸条,万千次的翻阅使它像一张糊了的千层饼。他常常让女护士为他读书,然后就陷入漫无目的的想象和对往事的回忆中,一滴眼泪从湿润的眼窝中淌下来,洇入枯木……这是一部神奇的书。
《历史》读后感(二):讲述历史第一人之书
作为历史第一人,希罗多德的许多第一: 1、第一位将调查访问作为文字记录下来,甚至质疑河马史诗的真实性,给文学和非虚构类作品第一次划伤了界限; 2、提出了地中海民族大熔炉的概念,比如,希腊语的字母与埃及语的传承关系,希腊的神祗与埃及的传承关系,波斯与米底人的传承关系等等; 3、叙事体的历史文体,区别有后来的编年体等文体,希罗多德用了特别多的插叙,叙事有明确的主线,辅以密集的插叙手法,使得叙事变得宏大。
警告:本书不适合作为入门读物。
《历史》读后感(三):《历史》思维导图及当时行军地图
先让我吐槽一下!!!!!看吐了!!!!
1-4卷内心感受:经历过《百年孤独》的名字,这种译名简直小意思,思维导图做完一目了然。
第5卷内心感受:这是哪个种族?那是哪里人?这些人都住在哪里?哪儿冒出来的?那么点儿小岛咋还有几百个种族呢?这些人是哪个国家的?咋一个民族还能分成好几个国家?
6-9卷内心感受:这个行军路线怎么走的?停留的地方在哪儿?海战船型怎么摆的?网上怎么找不到古今对比的地图啊?这些地方都在哪儿?哪里有高清地图?怎么还有名字重复的人?这都谁和谁?怎么里面好多名字和现在的译法不一样?这思维导图怎么写?怀疑自己- -
最终: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高清版行军图,古今对比之下总算有了头绪。我这种搜索小白真的难死了(暴风哭泣)
《历史》读后感(四):光荣属于希罗多德
公元前五百年的某一天,希罗多德结束了他那场略显辛劳的旅程。已知的文明世界已经在旅行当中被目睹完毕,在旅行当中,他略带惊喜和疑惑的发现,雅典的城邦并不是所有的政体当中最完美的那一个,这让他感到深深地疑惑。另一方面,他的心久久沉浸在埃及而无法离开:古老的文明纵使曾经辉煌灿烂,但又无法逃避蹒跚而去的命运,这是莫大的悲哀。 在埃及面前,希腊人是自卑的,是忧郁的,是被父亲的孔武有力而压抑的无法成长的幼童。希罗多德感受到了这一点,由是陷入了沉思。 不同于遥远东方那个叫司马迁的伟大学者身上对于华夏秩序的自信,希罗多德的心中充斥着某种难以察觉的自卑。这种自卑与希腊人的自我产生了冲突,唯一的解决之道就是重新找到一种叙述的方式,以解释路途当中的见闻,到底向人们昭示了什么。 就这样,带着一个希腊人生来的自我和傲慢,他开始重新整理途径的见闻与材料。重构文明的来龙去脉,并在这个过程当中,找到了雅典之所以为雅典的理由。因为有了这个理由,所以雅典成为了雅典,之后的人们回想往昔的岁月时,就不会把这个山多贫瘠的小城邦当做什么蛮荒之地。他谨慎的书写着,这种谨慎当中或多或少带着一丝强自镇定。 完稿时,书名还有空缺。希罗多德沉思了一下,决定把这本书叫做《见闻》,按照希腊语体的书写当是Historia,这个词汇后来被翻译作“历史”,据说是西方人有文字以来第一次对过往的岁月进行这样的表述。 无论如何,书中的那个“理由”永久性的影响了雅典人对于世界的看法,从而也改变了无数人对于“文明”的理解。在希罗多德去世之前,一个叫柏拉图的人降生了。在他那里,雅典的一切才会真正的发扬光大。 后来的人们会说,“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其实,光荣属于希罗多德。
《历史》读后感(五):希罗多德与司马迁
希罗多德被称为西方历史学之父,所以,看书时很自然的会联想到东方史学宗师,司马迁。
一
希罗多德最被人吐槽的一点就是夸张失实的地方太多。
他收集的素材很多都是通过访谈得到的,这基本相当于民间传说了,虽说多了很多挺有趣的传说故事,但是严谨度上自然就差了不少。
最典型的是波斯军队的数量,被他从几十万吹成500万,这个夸张程度,我也是无言以对了。
我认为他自己应该清楚其中是有水分的,但为了表达一下对希腊以弱击强的光辉事迹,不惜极大的夸大了数字。
《史记》这方面要好得多,史料除了上古时期的,基本都还严谨。当然,这也是因为中国古代各国普遍注重历史,记载相对完备,司马迁身为史官有丰富的素材资源可用。
从史学角度,司马迁完胜。
二
从战争的描绘上,希罗多德也算不上写的很好,战争描写看来不是他的强项。
《史记》用简短的文字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让人难忘的故事,实在让人赞叹。
从文学角度,司马迁完胜。
三
虽然打不过司马迁,不过希罗多德在西方还是足以成为一代宗师的。
在当时国家民族林立、交通不便、盗贼劫匪众多的情况下,希罗多德能够旅行经历如此多的地方,采集到无数人文地理和民间传说,本身就是个辉煌的成就了。
而且希罗多德还具有公正客观的历史观,对于波斯、希腊、埃及、利比亚、斯基泰人等等,都基本秉持了客观的描述,并没有把波斯描绘成地主恶霸,也没有把希腊描绘成光辉的民主自由斗士。
作为全球留存下来的第一部伟大史书,还是颇值得一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