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寂静玛尼路》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寂静玛尼路》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3-17 04:34: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寂静玛尼路》经典读后感有感

  《寂静玛尼路》是一本由李初初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寂静玛尼路》读后感(一):神秘的西藏

  西藏北邻新疆,东接四川,东北紧靠青海,东南连接云南;周边与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克什米尔等国家及地区接壤,陆地国界线4000多公里,是中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门户,亦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以其雄伟壮观、神奇瑰丽的自然风光闻名。它地域辽阔,地貌壮观、资源丰富。自古以来,这片土地上都令人充满向往。

  李初初便是这样一个为西藏所着迷的人,她走过万水千山,对藏地情有独钟。李初初在十余年的时间里,到达西藏的山山水水,探寻西藏不为人知的神秘美丽的地方,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李初初这名西藏客所书写的《寂静玛尼路》带我们走进了西藏这个神奇的地方。

  这本书的作者李初初之前就写过《寂静空山远》、《寂静苍穹下》,再加上这本《寂静玛尼路》,可被称为“寂静三部曲”了,这三本书的格调基本相同但是内容却越来越好。李初初是一个神奇的作家,她书中的内容十分丰富这本书中集历史、地理、故事传说于一体。雅鲁藏布大峡谷、喜马拉雅山的深处,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爱情,记录了西藏人的生活、宗教信仰和民俗文化,李初初是一个真实的行者,为我们展现出一个不为众多人所知的真实的、美丽的、神秘的西藏。几乎大部分常人难以抵达的区域,探寻自己灵魂的栖所,她的灵魂深处,已经与这片神秘广袤的地域紧密相连,在行走的路上,找到了属于自己心灵的归宿。

  我一个朋友曾在暑假去西藏旅行,他从西藏回来后整个人的气质就变了,想法也改变了。我不知道他这趟旅行发生了什么,只知道他从之前在课上调皮捣蛋变得十分爱学习,之前看书本就厌烦的人每天都手不释卷,一个倒数第几名的人可以考进很不错的大学。他对我说过在西藏的时候亲眼目睹了天葬(藏族的一种传统丧葬方式,人死后把尸体拿到指定的地点让秃鹫(或者其他的鸟类、兽类等)吞食,天葬核心是灵魂不灭和轮回往复),这对他来讲很震撼,也难以忘怀。

  西藏的神秘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探索去追寻,既然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游览美丽的西藏,那么你不妨捧起《寂静玛尼路》来领略一下藏族的美丽吧。

  《寂静玛尼路》读后感(二):朝圣之路

  北京一冬天没下过雪,到了三月份竟然飘起了雪花,拿着这本关于西藏的游记,梦里好像在追寻自己的大雪山峦。关于西藏,我不了解又感觉十分神秘,好像蒙着一层白纱,虔诚的人们在这片干净而古老的地域,延续着他们的传说。

  如果说第一次对西藏感兴趣是源于仓央嘉措的诗歌和身份,高中时刻痴迷的背着他的诗,看着他的游记,对于西藏的那种独特文化让我耳目一新。第二次让我有了想去西藏的想法是一位朋友从西藏给我寄来的明信片,不是恢弘壮丽的布达拉宫,不是洁净恬淡的纳木错,而是号称“神女峰”的卓木拉日雪山。她傲人的身姿,直耸入云的山峦,白雪覆盖的大地,那种令人窒息而无法自拔的美感让我真的有了向往西藏的想法 。

  而这次恰好有机会拿到这本《寂静玛尼路》反而冲淡了我对于西藏那种神秘的感觉,这本书最大的感受便是,西藏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种概念,有一种描绘,它不是那么神秘,只是上帝把最纯粹的浮云、最干净的河水、最新鲜的空气放在这片土地,那个令我十分向往的地方,始于原始而隐匿。

  从巴松错到扎拉沟,从雅鲁藏布大峡谷到加拉白垒,李初初带着单反和追求的心,行走在西藏的游者,摆动着斑驳的经轮……他让我看到了西藏更多的,未曾发现的净土和圣地,让我对于西藏的朝圣更加向往。再者,他用最单纯的语言描绘出西藏,不加任何渲染和点缀,仅靠西藏的魅力便让人感慨。

  李初初描绘西藏,比喻“像是公牛的躯体,有少女的骨骼。”这句话说的十分巧妙,西藏的外表带着公牛的那种粗狂和硬朗,坚韧的外表象征着西藏给人的第一感觉;而西藏的内在便犹如少女的骨骼,柔和而细腻,瘦弱的骨干却支撑了恢弘和壮美。西藏是一个神圣的地方,它允许人们对它向往,向它朝拜,允许我迎风流泪,允许我在佛前葬下玫瑰。人们把对于西藏所有的热爱藏在骨子里,藏在生命里,而西藏用它全部的包容和明亮为我们的朝圣之路点亮希望。

  西藏是人一生中必去的地方,或者打卡,或者沉浸,无论你怀揣着哪种境遇都够获得洁白的哈达和美丽的格桑花。雪山之上,阳光明媚,牦牛慢走,诵经不断。我想,当我降落在西藏的那一刻,我才能够真切的感受到,西藏给予的爱和温暖,是那么的珍贵。

  《寂静玛尼路》读后感(三):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西藏

  这不是第一次读李初初的文字,关于西藏的书也不是第一次读到,让我心之神往的圣地,在《寂静玛尼路》里读到了泪水。

  李初初文笔细腻感性,一路上将你,到过西藏的你,或者听别人说起过的,也许你正在前往西藏的路上。都是李初初本人亲身行走将自己的亲身感受有血有肉的诗一般灵魂记录在书里,与之共鸣,因为这一切只有你自己才知道。

  与之前的《寂静苍穹下》相比之下,这次李初初将属于他个人心头上的那些小情绪收藏了起来。一路走过的雪山、河流、湖泊和天空,将这一切所有的遇见称之为成长的自己。最后心静下来开始专注于西藏的人文和地理文人墨客一般。

  每到一处都会被作者的文字里景儿吸引住,比如我也查看了谷歌地图上的佩枯错的湖面轮廓,真的像一只蓝色的宝葫芦。关于西藏湖泊是不是最美不重要,因为就像李初形容的那样。他的蓝色仿佛有一种天然的无以形容的魅力如同一滴落入西马拉雅山胸口上的眼泪。被称为情人的眼泪 ,带着一种忧伤从而将你的心致命诱惑。荡漾起无限涟漪。

  如果有机会可以站在那里。犹如天上掉下来的蓝宝石一样。可以一眼目睹她的风采。幽蓝清净,淡雅脱俗,会让我一下子爱上这里,记住了佩枯湖。

  一直向往西藏,那里没有喧嚣的闹市,也没有很多的高楼大厦。那里的人们,没有多么大的野心。生活,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有的,是回归自然的景色。 那是一片充满灵性的土地。,几乎每座高山,每条河流都被赋予神性,因为去那里的人们相信,万物皆有灵,山川河流是他们的守护神。 为什么一直想去藏地,即使到今天还没有实现。 是为那心中的所谓梦想么?还是为了放逐自我,追寻自由?或是为了西藏那第一无二的风景所带来的惊艳么?那水乳交融的景致?

  什么是惊艳,大都是在历经艰难之后,峰回路转,忽然出现的凄美壮阔,或是亲临圣湖的一刹。走过山山水水之后,这时,我才知道,去到一个地方、留下自己的足迹、见到一些风景,已经在冥冥中注定。 西藏,也许就是冥冥中的注定。 当我看到纪录片行走在川藏线路上,绕过了九十九道弯,带着扑通扑通的心跳和一步一磕头的藏民们,你该是沉默的,心中无比的虔诚对此。

  也许是为了遗忘过去 也许是为了一场久违的放逐 也许是为了遇见未知的自己 也许是为了体验一次疯狂的流浪 西藏对每个人来说都有一个意味深长的解说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向往 这一生 一定要去一次西藏 为了自由,为了虔诚......

  《寂静玛尼路》读后感(四):向往的雪域圣境

  在读本书前,我从没去过西藏,听到的只是个别同事好友旅游回来的反馈,评价不一,还有就是在书上学到的有关西藏的地理知识。再有就是通过韩红的青藏高原,知道那里有湛蓝的天空,巍峨的雪山,酥油茶,白色的哈达,让我对西藏这样一个辽阔、空远,神奇的西部高原有着无限的遐想。读了李初初的寂静玛尼路,勾起了对西藏的了解更立体更充盈。寂静玛尼路,将历史、地理、故事融为一体,深刻解读西藏秘境的旅游札记。作者李初初,一个马不停蹄的行者,一位行吟如水的诗人,创作过电影剧本,写过诗、小说。他从2005年起,深入西藏并辗转于这片土地,数年时间里,走完所有出入西藏的各条路线,到达过西藏几乎大部分常人难以抵达的区域,深入了藏东、藏南、藏北以及阿里后藏地区的诸多雪山、峡谷、湖泊、寺庙及村落。大家将他的《寂静空远山》、《寂静苍穹下》、《寂静玛尼路》成为寂静三部曲,可惜的是我只读了第三部寂静玛尼路,如果有机会我要读完寂静三部曲,用心体会西藏文艺男神对西藏的情有独钟。

  名媛之湖巴松错和它的闺蜜之村错高、燃烧的火焰杰青那拉嘎布、戒酒戒肉的朴实村民、次仁卓玛的爱情神秘古朴又极具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圣灵之舞,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喜马拉雅深处的世外桃源、令人灵魂战栗的“转山”、神秘的梗舞和谐钦……李初初讲述了诸多雪山、峡谷、湖泊、寺庙及村落,探寻西藏不为人知的神秘、大美之地,详细记录了西藏当地人的生活、宗教信仰和风俗文化,展现了一个不为众多人所知的真实的、美丽的、神秘的西藏。

  在我读到神的相会一章时,我的耳边不断浮现那曲布达拉宫,蓬松的白云,拂净的天空,天籁的歌声,穿越我心灵,欣慰的目光,内心的纯净,永恒的信仰,满腔的虔诚,我向往的布达拉宫,庄严而又神圣,矗立在那高原之巅…就像歌里唱的那样,让我对这片雪域高原有了无限的向往和憧憬,仿佛听见晨起钟声,回荡在布达拉宫。李初初的文章温暖又质朴充满真情意,可以体会到作者对于西藏这片雪域高原的珍爱与密藏。就像作者表述的“像在公牛的躯体中,有少女的骨骼”。作者所呈现的都是西藏最具魅力、最具特色的原始神秘之地。就像面对他们所跳的盛灵之舞“梗舞”和唱的动人歌谣“谐钦”一样,除了感受到他们歌曲的曼妙和身姿的摇曳,同样也感受到了歌舞中所寄予的深情和热爱,疼痛和温暖。从文章中能够感觉到李初初不到行迹遍及西藏各地,更是将自己的深情与厚爱都交付给了这片神秘辽阔又水乳交融的大地。

  “我要继续走下去,爬更多的山,去更远的地方,遇到更多的人,收割更多的故事。只盼望,能温暖你辽阔的睡梦”。

  《寂静玛尼路》读后感(五):最接近天堂的地方——寂静玛尼路

  碧蓝的天空,白云大片大片的飘着,连接着屋顶的一角,孩子们在空旷的场地上打着篮球,累了便伸手去触碰那薄云,仿佛一伸手就能触碰到的幸福,一踏步就能迈进的天堂。

  这是大学同学拍给我的照片里的西藏,而我也同样在李初初的文字里看到了这幅景象。这是一本适合黄昏时分,配上一杯下午茶时阅读的散文;也适合在星空笼罩下,夜深人静时品读的文集;这是一本旅行札记,是一次诚心的对话。厚厚的牛皮纸张,简约的封面设计,裸脊装帧,文字搭配几张旅行照片,朴素的设计搭配,深得我意。这就是旅行应有的样子。

  小说在每个章节的开篇都贴心地罗列了文中所提及的每一座山川湖泊,峡谷草原,寺庙村落。起初读这本书,本以为会像大冰的文章一样,无头无脑地讲述自己的浪子生活,不是说写的不好,只是过禅,不适合自己。然而品读下去,却并非仅仅是讲述着自己的旅行经历,人文、地理、文化、风俗,李初初甚至查阅了大量的人文历史资料,想要把西藏的一丝一毫都给读者说个详尽。大段的科普知识可能略显枯燥,但我却读的自在,因为这才是真正喜欢西藏的人,向往西藏的人想要看到的东西。唐卡、婚俗、悬崖壁画、鬼斧神工,每一处都潜藏着古老神话的秘密,等待着作者的阐述,向我们娓娓道来。更通俗点讲,这是一本干货。除此之外,藏族人的淳朴热情和对雪域高原的虔诚之心,也通过那浓浓的酥油茶香,洁白无瑕的哈达,终生的供奉守护,透过作者的文字,传达开来。

  李初初一直在写西藏,这是第三本书。他对西藏有无限的热忱,他对西藏爱的炙热。皆因这鬼斧神工的神秘地域给予了我们无限的遐想。

  当红红的牛粪火,对着我笑的时候,我干裂的皮肤上也生出了枝芽。当黑夜帐篷里的梦境,弥散得比藏北高原还要辽阔,我蓄足了脂肪、水分以及氧气。我像我的牦牛兄弟,朝着白皑皑的雪山的方向,有比太阳多得多的温暖。朝着阳光、枝梢和头顶的上方。有比雪融河更加密集的鲜花、草地以及眼泪... ...

  李初初是一个诗人,他只写自己读的懂的诗;他是一个浪子,他只走自己想走的路;他是一个讲者,向我们叙述着关于天堂的故事。我是怀揣着敬意和感谢读完此书的,因为我对天堂怀揣着一份向往。

  《寂静玛尼路》读后感(六):不如,去拉萨

  我算是一个读过几本西藏故事书的人,也是一位在西藏行走过的人。但这本书看到后来越发让我觉得我那次西藏之行,走得并不深刻,我的那些书看的也不彻底,很多感悟也没有真的被激发出来,但读完作者的小文,突然明朗。当时的旅行最多也就是走马观花,到此一游。原来曾经在拉萨的某个地方是仓央嘉措去过的;原来原来在西藏的某个地方有很多可爱的文青带着吉他开了旅店;也许当时在我的眼里,西藏只是开满了格桑花,但其实很多人的梦想也在西藏开了花。

  感谢那些将西藏的故事写出来的人吧,至少他们给了我们书可以看。作者李初初,有人说他是一位马不停蹄的行者,有人说他是一位行吟如水的诗人,还有人说他是西藏文艺男神,人文地理专家。读完这些书,我对这些封号,都表示高度认可。我跟他只有一个地方一样就是,对藏地情有独钟。此处有点夸张,因为我毕竟还没有真真切切的像他这般爱过西藏,我的爱并不深刻吧。

  作者说,希望他的书写,他的文字,他所讲述的故事,像一枚枚细小而闪亮的叶片,能让读者实实在在的踏入西藏,那犹如浓雾笼罩的丛林与隐秘深处。读完这本书以后,我想我找到了这种感觉。博尔赫斯曾说,隐匿一片树叶,最好的地点是树林,如果拿西藏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即当前仍波澜壮阔,恢宏瑰丽的人文生活图景的底座,这片树林让他所有的细节变真实,隐藏在一枚细小而闪亮的叶片当中。如果你去过拉萨,你就会真的明白,藏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在那个地方你会想静下来,停下来,恭恭敬敬的磕几个头,或者是面壁沉思,看到高山云朵,你会对大自然充满了敬畏。你会希望西藏所有的美景,都被时间凝为琥珀。留一块给你在心头。

  这本书里,作者一共写了八篇文章,大概也包括了西藏的八个地方寂静玛尼路,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通过这本书可以了解很多西藏的地理和人文知识,而且,作者不愧是大主编啊,文笔真的是相当好啊,好到啥程度,就是我形容不出来的那种。所以我也不知道我写的这算是书评,还是一水的拍马屁。毕竟有的人一大片文字,也只有一两句好的句子(比如我),但是有的人的文章字字都是景,都是悟(比如作者)。这就是差距。

  看完这本书后,我决定西藏我还是要去的,这次去的时候带着这本书的厚重,一定能看到更广阔,更美丽的风景。 所以,不如,去拉萨。

  《寂静玛尼路》读后感(七):美丽的西藏

  打五星,只为作者的那份为人的胆量与生活的态度。对于描写西藏,敢于指摘那些人云亦云的内容,足见自己的自信。说给别人听的话与故事,写给别人看的书,就不要太不负责任。

  还惊叹于作者的诗句,不愧是一个马不停蹄的行者,一个行吟如水的诗人:当红红的牛粪国对着我笑的时候,我干裂的皮肤上,也生出了枝芽,当黑帐篷里的梦境弥散得比藏北高原还要辽阔,我蓄足了脂肪水分以及氧气,我像我的牦牛兄弟,朝着白皑皑的雪山的方向,有比太阳多得多的温暖,朝着阳光枝梢和头顶的上方,有比雪融河更加密集的鲜花草地以及眼泪。

  看到这些诗中的意象,你就会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否真的到过西藏,是否打心眼里喜欢着西藏,是否从方方面面体会了解着西藏,并被它打动。还有一个亮点,应该是出版业的梗了,一些线条全部用各色各式的下划线。很有特点,很新鲜,很刺激视觉!

  接下来就是书的内容了。没的说,赞吧!这书,适合找一个自己喜欢的时刻,独处,给自己一个喜欢的氛围,然后捧起它,品茗晒太阳,是我喜欢的感觉。跟着作者走在西藏的路上,感受着藏情,里面有地理,有人文,有历史,有故事,有图有真相。你需要一寸寸的体会,脑中不要带着自己曾经的刻版印象,敞开心扉,放开心胸,打开感知器官,让那藏北高原的风,把你吹个清透,让那少氧和烈日,把你清洗得澄冽!

  我曾对藏地也得自己的感觉。最早,那是一个地理书上的知识点,是最高的山峰和高原,是班禅和达赖。后来有了布达拉宫,有了仓央嘉措,看到很多膜拜的故事,一路跪到拉萨的虔诚,等等。感觉一点点深入,也有了一探究竟的想法,却也对那里恶劣的气候望而却步。在积攒自己的勇气!之前去过成都,去了那里的一天藏街,弥漫着宗教气息,门口坐着僧人打扮的人,从门口望去,里面黑魆魆,感觉自己不是很适合那种气氛,远远的逃开了。虽然如此,一点没有影响想要去观瞻的想法。西藏,仍是我心中很美的地方。

  感谢作者,这样一个对西藏如此虔诚的诗人,用自己的脚步和手中的笔,记录并诠释着西藏,反应一个直观的西藏,心中向往的西藏。那么长的行程,那么多的遇见,那么走心的故事,那么多漂亮的画面。真的喜欢,喜欢安静的坐在那里静静的陪着你走完,一本书的时间和距离,一次用心体验的过程。手中有质感,眼前有画面,心中有期望,梦中有回想。如果他的眼中不是你想象里的,那么你可以带上你的笔墨和眼睛,和心情,重去走一回西藏,我的希望,我希望有一天,带着如初的心情,陪伴着共同的信仰,手握着默契,相携而向,向那朝圣之地,向那离太阳最近的地方,圆满自己的人生,

  《寂静玛尼路》读后感(八):西藏西藏,有生之年幸相逢

  西藏于我而言,是遥不可及的秘境。我第一次了解到西藏是小学时候,听到了关于西藏的歌,比如青藏高原,再一次了解到西藏便是通过一本关于仓央嘉措的传记。而今的缘分便是有了这本李初初的《寂静玛尼路》。 《寂静玛尼路》是李初初西藏之行的旅行札记,不能单纯的把它归类,因为它是人文,传统风俗,历史,生物,地理的一本合集,每个方面都是无比精彩。毫不吝啬的讲,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便是作者关于人文部分的描写。西藏是个很神秘的地方,那里的藏民们也是神秘的种族。历史以来,因为一个个的个例,便总有人要把所有的藏民们牵涉其中,将他们妖魔化,这是我很讨厌的。在李初初笔下,我读不出妖魔一样的藏人,也读不出他娇娆造作的刻意写作,事实是什么样的,笔下就是什么样,唯有一个“真”字,方可来评价他的文字。而那些妄自菲薄的人,也只有当他们真正了解西藏,用心去感受西藏的气息,用心认识西藏人,他们都应该是能明白“谣言止于智者”的含义了。 西藏是藏族自治区,是藏族儿女的聚居地,一个有着几千年寿龄的民族,往往也有着众多原始风情的文化习俗。比如书中提到的抢婚,是我最喜欢的内容。结婚是一件喜庆的事,原始的村庄流传着古老的风俗和隆重的仪式,让我感触很深。从结亲到娶亲再到成亲,每一个环节都是亲朋好友满当当的支持和祝福之下完成的,所有的村民都在为新人送上新婚祝福,整个村子都沉浸在一片喜悦之中,这样的婚姻让人情不自禁的祝福,也让人羡慕和向往,这样隆重的婚礼也再难见到了。反观外面的世界,清一色浓浓鸡汤味的婚礼,倒是让人看得很是作呕,似乎,要是台上的新人不哭,你就是个忤逆不孝的坏儿女,就不配得到父母亲朋的祝福,而台下的观众早就看腻了这样的婚礼,便也不会真心去祝福了。 提到结婚,书里第一部分介绍的戒酒戒肉的村子让我也印象深刻,男人喝酒便会打自己的女人,会坏事,于是全村人都戒了酒,会打女人的男人也改变了他们以往的作态,很是暖心。 西藏地处内陆高原,交通不便,缺少了和外面的世界的交流,而这在我眼里,何尝不是一种福气。因为和外面的世界交流很少,所以藏族同胞们的传统风俗也保存的更加完美,也是因为与外界相通很少,外面便少有人来往,才能有更多存活于世,未被毁灭的生物。 仓央嘉措,书里提的很少的一个人,因为高中读过他的传记,也读过他的诗,对于他一生的命运,我觉得甚是可惜。就和历史上的曹植,李煜一样,若是他们都能生在寻常人家,没有那些束缚人的责任与担子,便是最好的了,不过,若是没有这些被迫的责任,他们也可能不会是今天我们眼中的他们了。 我最开始想读这本书,也是因为自己的一颗旅行心。我没有办法去到更多更远的地方,所以我便喜欢这样的旅行之书,仿佛作者去过什么地方,我也就可以和他同去,他做过什么,我便做过什么。这样下来,他心里的西藏,便也成了我心里的西藏——公牛的身躯和少女的骨骼。

  《寂静玛尼路》读后感(九):西藏西藏,有生之年幸相逢

  西藏于我而言,是遥不可及的秘境。我第一次了解到西藏是小学时候,听到了关于西藏的歌,比如青藏高原,再一次了解到西藏便是通过一本关于仓央嘉措的传记。而今的缘分便是有了这本李初初的《寂静玛尼路》。 《寂静玛尼路》是李初初西藏之行的旅行札记,不能单纯的把它归类,因为它是人文,传统风俗,历史,生物,地理的一本合集,每个方面都是无比精彩。毫不吝啬的讲,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便是作者关于人文部分的描写。西藏是个很神秘的地方,那里的藏民们也是神秘的种族。历史以来,因为一个个的个例,便总有人要把所有的藏民们牵涉其中,将他们妖魔化,这是我很讨厌的。在李初初笔下,我读不出妖魔一样的藏人,也读不出他娇娆造作的刻意写作,事实是什么样的,笔下就是什么样,唯有一个“真”字,方可来评价他的文字。而那些妄自菲薄的人,也只有当他们真正了解西藏,用心去感受西藏的气息,用心认识西藏人,他们都应该是能明白“谣言止于智者”的含义了。 西藏是藏族自治区,是藏族儿女的聚居地,一个有着几千年寿龄的民族,往往也有着众多原始风情的文化习俗。比如书中提到的抢婚,是我最喜欢的内容。结婚是一件喜庆的事,原始的村庄流传着古老的风俗和隆重的仪式,让我感触很深。从结亲到娶亲再到成亲,每一个环节都是亲朋好友满当当的支持和祝福之下完成的,所有的村民都在为新人送上新婚祝福,整个村子都沉浸在一片喜悦之中,这样的婚姻让人情不自禁的祝福,也让人羡慕和向往,这样隆重的婚礼也再难见到了。反观外面的世界,清一色浓浓鸡汤味的婚礼,倒是让人看得很是作呕,似乎,要是台上的新人不哭,你就是个忤逆不孝的坏儿女,就不配得到父母亲朋的祝福,而台下的观众早就看腻了这样的婚礼,便也不会真心去祝福了。 提到结婚,书里第一部分介绍的戒酒戒肉的村子让我也印象深刻,男人喝酒便会打自己的女人,会坏事,于是全村人都戒了酒,会打女人的男人也改变了他们以往的作态,很是暖心。 西藏地处内陆高原,交通不便,缺少了和外面的世界的交流,而这在我眼里,何尝不是一种福气。因为和外面的世界交流很少,所以藏族同胞们的传统风俗也保存的更加完美,也是因为与外界相通很少,外面便少有人来往,才能有更多存活于世,未被毁灭的生物。 仓央嘉措,书里提的很少的一个人,因为高中读过他的传记,也读过他的诗,对于他一生的命运,我觉得甚是可惜。就和历史上的曹植,李煜一样,若是他们都能生在寻常人家,没有那些束缚人的责任与担子,便是最好的了,不过,若是没有这些被迫的责任,他们也可能不会是今天我们眼中的他们了。 我最开始想读这本书,也是因为自己的一颗旅行心。我没有办法去到更多更远的地方,所以我便喜欢这样的旅行之书,仿佛作者去过什么地方,我也就可以和他同去,他做过什么,我便做过什么。这样下来,他心里的西藏,便也成了我心里的西藏——公牛的身躯和少女的骨骼。

  《寂静玛尼路》读后感(十):青藏高原的回响

  西藏是一个地理名词吗?如果我问中小学生,他们的回答是肯定的,但是对于作者以及热爱祖国统一和平的人而言,新疆真的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

  我居住的地方远离西藏,像很多人一样,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出生地,所以我们对于西藏都是充满着向往的,我们知道那里有牦牛,有珠峰,还有布达拉宫,真的真的很好,甚至我一位很好的同学在遇到一位西藏籍男子时,奋不顾身地嫁了,而且宁可自己头发苍白,也要为西藏人多生几位子嗣,这种魅力这种追求,是我至今也难以品味的!

  从《寂静苍穹下》到《寂静空山》,再到《寂静玛尼路》,为我们展示的是不一样的西藏。对于西藏,我们非常向往,但是真的能下定决心去行走的,却只是少数中的少数,且不说高原反应,就是风土人情,也不是我们中原人士可以忍受的,听去过那儿的人说,西藏人并不排外,只是他们的热情好客的举动让我们无法承受,奶茶的气味你要闭着眼睛才能喝下,随即是翻肠倒腹的痛苦,水土不服的反应来得如此迅速如此威猛。

  西藏在作者的笔下,是一个世外桃源,无论是令人神往的故国的余晖 ,还是故国的余晖,都有着异域的风采与精华,我们应接不瑕这种美与力的象征,在天很蓝水很深的故事里做着一个永远不愿醒来的梦。

  用深情下酒,用故事暖心,正因为我们不了解,所以我们向往,同时对于我们久而久之形成的价值观也是一种挑战,你觉得他们活得很纯粹,在上帝的光照下每位藏民都有着朴素的追求,毕竟地广人稀,不需要尔虞我诈的角逐,只需要开诚布公的交谈,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以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平常小事,却是我们漫漫红尘中格外期待的。

  书中坦言,西藏是真实的,不止有辽阔的土地,无边的风景,悠久的历史,而且还有着热闹的集市、细致的铁匠,那些与我们相似又有别的异域人,是如何走进我们的家园里呢,是听从自然的意志,回归自然生存,还是我们以沙文主义的思路去改造它,去升华它,是抹平其记忆,割舍其文化呢?也许在游子的眼中以及当地土著人的心中,答案是不同的。

  脱离时间的存在是残忍的,我们无法像作者心无旁鹜地行走,而要真的将一个陌生却又心痛的地方推到你的眼前,让你想一想“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是多么奢侈的事情呢?

  此外,这本书的封面是很精彩的,而不是造作的,它不仅有着诗情画意的牵绊,而且有着远山近水的眷顾。灰黄色的背景上零星点缀着几个脚印,寓示的是作者七年朝圣路,正如作者自诩的那样已经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与这片最旖旎的风光融入在一起,虽然很累很苦,但毕竟人生的目的不正是时时处处的修行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