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概率的烦恼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概率的烦恼读后感锦集

2021-03-18 02:31: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概率的烦恼读后感锦集

  《概率的烦恼》是一本由Han Christin von beayer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概率的烦恼》精选点评:

  ●波函数那里完全不懂了,不能确信引力,现在让时间静止,观测者参与都是创造宇宙并且有蝴蝶效应,贝叶斯就是预测未来不断计算最新发生的概率。

  ●外行看量子力学和看小说似乎没啥区别。看了70%

  ●不是很好懂,翻译的锅

  ●看不懂,业务聚焦,商业社会,自然科学就不用看了

  ●波粒二象性。概率与置信期待。不存在没有观察者的世界。定域论与实在论。人性化的科学。→ 活在当下,以及个体的经验与感受很重要。

  ●一部!很棒很好玩的书!不仅价值丰富!而且很有启发

  ●贝叶斯大法妙啊

  ●通俗读物

  ●后面的废话有点多 其实我是想多看看关于贝叶斯的东西。

  ●一般般吧,讲的是比较通俗,但是感觉看完了没什么收获,篇幅太小,很多问题都没有讲清楚。

  《概率的烦恼》读后感(一):从某种意义上说,量子贝叶斯回避了问题,而是把一种哲学理念引入到量子力学

  如果我们认为实在只是我们对于世界经验的一种信念,那么,科学解决的只是先验概率问题,而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是不断通过获得的信息,去不断修正我们的信念。这里,隐含的观点是:首先,实在是不可达的;其次,我们只能通过经验获得关于实在的信念,我们对实在的认识越是深入,我们的信念越高;再次,实在的信念只能用概率来描述,或者说实在的本质就是概率的;最后,每个人对同一件事的信念是不同的,取决于他获得的信息。

  每个科学理论都在试图用经验证据构建关于实在的经验模型。从这个意义上,实在论者认为他们可以仅仅用经验模型(甚至因果模型)就可以描述任何事件,而贝叶斯论者则不然,他们认为这些经验模型都不过是先验概率而已。

  例如针对薛定谔的猫,一种诠释是猫即是死的也是活的,处于叠加状态;一种诠释是存在两个平行世界,一个世界是死的,一个是活的;还有一种诠释认为猫处于一种确定的状态,只是这个状态由我们当前不理解的未知因素所确定;最后,贝叶斯论则认为在观察之前,这个问题没有意义,概率只有在测量的时候才有意义,概率告知的是关于测量的结果的可能性的信息。而这个信息再更新我们对事件的信念。

  从某种意义上说,量子贝叶斯回避了问题,而是把一种哲学理念引入到量子力学,这个哲学理念的源头指向了休谟,康德和贝叶斯。

  《概率的烦恼》读后感(二):可以提供一种思考方式吧

  贝叶斯概率与标准的“频率概率”不同的是,它是观察者对未来将要发生的一个事件或者一个命题的信任程度的数值测量,通过简单的规则不断修正先验概率是贝叶斯概率的核心。贝叶斯概率用对概率的全新理解去改造量子力学中的传统特征,用通俗的语言,而不是枯燥的公式,帮助读者理解量子力学和量子力学如何与这个世界相互作用。 个人认为本书独辟蹊径,角度还是比较新颖的,描述如何将量子力学和贝叶斯概率结合成量子贝叶斯理论,以及如何用这种新的观念来解决量子奇异。但是量子力学又不是它的主要内容,它是拿量子力学举例,为我们展示量子贝叶斯理论对自然定律地位这个问题的答案,即量子贝叶斯者认为事物并不是因为自然定律才按照它们的方式发展,而是因为事物按照它们的方式发展所以相应的自然定律才被发明出来,根据量子贝叶斯理论的观点,一次测量并不是揭露出事先存在的值。相反,那个值是通过代理人和量子系统的作用创造出来的。引用惠勒的原话:“每一个基本的量子现象都是一种‘事实创造’的基本行为。”这就是惠勒口中参与式宇宙的含义。当我们生活并且在做自己的事时,我们不只是在和宇宙发生作用——我们也在持续地参与它的创造中。 实验室中的量子怪异一章讲的实验设定和过程挺有意思的,但是解释基本粒子的部分又很难懂。不过这本书翻译也挺一般的,篇幅不长,只是通俗入门吧。

  《概率的烦恼》读后感(三):读书笔记

  作为学过一点量子力学的渣渣分享一下自己看这本书的感受把,都是凭印象所述,若有纰漏,切勿见怪。

  连续问题和离散问题的思维方式 粒子性与波动性的宿命之争

  一个对客体的描述并不是客体本身。

  量子随机性与因果律这个东西真的很有意思。

  广义相对论展示了空间如何以自身为媒介通过邻近的相互作用将引力传送到远方。和超距作用相反,这被称为定域作用,因为空间中的某点只会影响它附近的点,而不是远处的点。

  观测者效应

  在物理中,成熟意味着拜托切实的力学模型转向数学的抽象概念,但抽象和复杂不一样,科学概念可以是抽象的,但不一定要复杂。

  叠加 概率 离散 坍缩

  电子喜静,光子爱动

  掷硬币 假设每次用相同的方式掷硬币 那么出现正面或反面的概率应该是100% 好有意思。

  赌徒谬论,当你掷硬币50次都是正面的话,那么你掷51次的时候是不是反面的概率会变多,这也是很多赌徒陷入疯狂的原因把。

  两个例子,假如现在有一个平分成30等分的圆盘,小明随便转了一下,得到了数字19,那么小明说,轮盘转动是公平的。读者对他的论述肯定会产生怀疑。

  换个例子,加入你投掷一枚硬币100次,出现正面向上和反面向上的次数都是50次,这个时候你说是公平的,我想大家很少会有人否定,那么问题来了。

  我们不妨假设一个有一个2^100扇形区 的圆盘,每个圆盘把所有的抛掷硬币的可能性记录下来,那么其中有一个正好是我们上文抛掷硬币的集合,那么亲爱的读者朋友,我们作出抛掷硬币的行为是公平的这个结论还是可靠的么?

  结论:对单个事件,概率的定义是不存在的。

  量子概率是个人置信程度的数值衡量

  科学的矛盾

  我们都知道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事实和逻辑,追求的也是客观的真理,避免把主观的情绪带入到客观世界里,但是这样有一个问题,我们发现世界的不同靠的是主观的感受,无论是一级的视觉听觉嗅觉,还是二级的仪器等,协调好这两者确实很有意思,很有挑战。

  ERP假设 不相容

  locality 定域性

  没有幽灵般的远距离的相互作用

  实在论 它就在那儿

  如果我们能精确地预言...某个物理量的值,并且不以任何方式扰动该系统,那么就存在一个实在的要素对应着这个物理量。

  GHZ实验真的太酷了,但是那个分析看得我头有点疼

  《概率的烦恼》读后感(四):量子力学和贝叶斯结合的透彻诠释,值得再读一遍前沿书籍(二刷有感)

  说实话第一遍是快速的撸了一遍,作者毕竟是教了多年量子力学的老师,所以对量子力学发展的历程如数家珍,了然于心。作者对量子理论和传统经典力学的理论的对比可以说是进行了很透彻的阐述。

  如果你之前接触过类似的书籍,我觉得这一部分会很顺畅。高中物理中经典内容在书中一一呈现,从波粒二象性,双缝干涉,波尔的原子模型,到测不准原理,一直到薛定谔的猫。所有的经典内容的来龙去脉,以及最后的影响,作者通过量子力学发展的脉络,一一把这些内容给串接在一起,并给予完整的诠释。

  但是作者的解释会给你一种全新的维度,让人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让你知道高中物理对很多事物的理解原来都是不对的,尤其是波尔的原子模型。让我们感受到发现者伟大的同时也能了解他们的局限性。

  给人感觉印象最深的是一句话:新的理论被接受不是因为说服力反对者,而是因为反对者都已经不在了,新的一代直接接受了新的的理论。牛顿的理论,爱因斯坦等等无不如此。就如现在的量子力学的发展过程和被接受度一样。

  至于贝叶斯部分,作者没有花很大的篇幅进行更深层次数学方面的阐述,只是从哲学上引入了主观意识的概率判断。继而探讨了主观概率或先验概率对科学发展以及量子力学发展的影响。我想这也是作者比较聪明的地方,毕竟大部分读这本书的都不是专业人士,植入一个不确定性的概念,并激发读者思考,我相信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这也是多年教学经验的功力体现。

  这是我读完第一遍的感受,也是比较粗略的。我准备搁置一段时间,再读一遍。毕竟作者已经成功的勾出我精读一遍的兴趣。

  ————————————————

  之前是第一遍的感受,这次再读到第二遍的时候感觉还是收获满满。贝叶斯概率的引入的使整个量子力学从客观的描述变成了主观的概率。经典的物理学的研究习惯是把事物的发展规律简化成我们能够理解的理想模型,但是在量子力学这里,任何的简化都不能准确的描述量子状态。所以量子的状态必须作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事实加以接受,人们可以通过不停的探索它的性质继而更新对它的了解。这也是贝叶斯概率的精髓,即不需要完全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是随着新的信息不断增加,我们可以更新对它的描述和理解。

  从量子角度上来说,薛定谔的猫这个在实验没有完成的中间状态就像是在硬币还在空气中翻腾的时候宣称硬币即是正面也是反面一样,是没有意义的。“没有完成的实验没有结果”,我们必须接受量子态只有0和1两个状态,不能有0.5的中间状态。这个角度上量子贝叶斯确实拯救了这只猫。

  文中很多的引言都是非常精辟的,比如说:“地图非疆域”,“对目标的描述不等于描述”,“没有完成的实验没有结果”,“实在是否存在?”对于一个略懂概率和量子力学的小白来说这本书可谓是一个非常精彩的入门。在读完这本书以后你会发现之前关于量子力学的很多科普书简直就是故弄玄虚,那些所谓的超距作用,平行宇宙还是在用经典物理的套路理解量子力学。正是概率尤其是贝叶斯概率的引入才让量子力学守得云开见月明。

  最后,推荐推荐,强烈推荐!

  《概率的烦恼》读后感(五):量子与贝叶斯,玄学的狂欢

  先是照常吐槽翻译的时间。不得不说,翻译态度还是好的,整本书也只有最后有些语句不通顺。但是错译太多了……就不说量子不好理解,英文理解出歧义也不好吧,有的地方翻译得“一看就知道错了”。

  再说内容。这本书结构划分明确。首先回顾量子理论的发展,带着我复习了一遍,这一段讲得非常清晰,先是普朗特常数与量子被定义——量子是用来描述粒子能量的单元,与牛顿的作用量理论如何类比,以及量子如何被离散化;再是波粒二象性,这里提到了一个很巧合的梗,发现电子的粒子性和发现电子的波动性的两个人是父子;然后是波函数的引出,从波函数起,量子就从具象转成抽象,从自然科学回归到数学本身;后来又降到海森堡的不确定性,说海森堡的理论没错,但是之前他错误地将不确定性解释成观测者效应;最后是引入“量子位”这个概念,将量子的状态又重新回归成连续的状态。再讲了贝叶斯公式,也是书中唯一的公式,很简单也很明确——后验概率因为新信息的加入而刷新先验概率,期间还与频率论这种偏向统计意义上的概率论做了对比;然后就是把量子 anchor 上贝叶斯,展望未来,这里就显得有些玄学了。

  量子本身是反直觉的,这种反直觉逐渐变成一种流行文化与玄学的狂欢,以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和薛定谔的猫为主要受害者。书里谈到霍金是这么评价薛定谔的猫的:“当我听别人说起薛定谔的猫时,我就会拿起我的枪。”量子纠缠是薛定谔最早提出的,用来描述猫的生死与电子的衰变状态其实是一个整体。

  在量子贝叶斯理论开始后,微信读书的标注上也开始了玄学的狂欢,因为量子贝叶斯这种 21 世纪的量子力学解释,本身就很玄学,而且书中没有任何量子的公式,没有算子,也没有共轭。在物理世界里,经典物理已经被证明了定域性和实在性,但是量子力学的每种解释几乎都无法同时满足这两种,所以造就了 EPR 悖论。量子贝叶斯试图解释,波的坍缩是从观测者的存在开始的,未曾确定的结果不算结果。“必然”本身在这种理论的拥趸眼里被重新解释了,1 不是必然,只是概率里一个高值,不引起质变。

  在我理解里,量子贝叶斯其实是否定了量子本身具有这种测不准的状态,而是试图阐释一切都是观测导致的必然,每次观测结果与上一次不同都是因为后验概率被已知信息刷新……就好像形容词被硬生生变成了副词,为了给出反直觉一个直觉的解释而造出的理论,不是很能说服我——当然,这只是我看完这本书的感觉。毕竟多维空间也是反直觉的,但是也可想象、不玄学啊……

  书里还提到了自旋,用一个自旋实验来说明这种解释。想起当初学量子时被玻色子和费米子支配的恐惧。在量子理论史的描述里,多次用双缝干涉实验论证……想我当初如果好好做双缝干涉实验,物理可能会学得稍微好那么一点,说不定会继续研究物理了……(怎么可能!)

  突然又想,其实学量子的时候,也觉得量子本身就是玄学嘛!毕竟那些理论都是假设啊。再又想,牛顿经典力学最初也是假设,也是反直觉的,最后被证明为对的,哪怕是不符合定域性,也被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合理地解释了。那量子作为一门还没有百年的新兴学科,从反直觉到被接受应该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毕竟现在已经能够造出比双缝干涉更好的实验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