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蒙古国纪行》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蒙古国纪行》读后感100字

2021-03-18 03:49: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蒙古国纪行》读后感100字

  《蒙古国纪行》是一本由罗丰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页数:40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蒙古国纪行》精选点评:

  ●前期文献准备工作不足,就事述事,见解不深,看后印象不深。

  ●有人说这本书太琐碎,我反而特别喜欢这种琐碎的细节的真实。

  ●细节感带来的真实。书做的也很漂亮。

  ●還行,只是關注了蒙古國的歷史遺跡,實際上對我們來說,更留心的是蒙古國的現在和近代歷史。可惜沒看出來。

  ●1.作为考古游记 稍显不专业 考古知识储备不够 在地理和历史上没有大的概括 2.吃喝行 有些记录十分多余 3.作为老法师 照片拍的也随意

  ●比预想中差一些,很多地方浅尝则止没有挖下去。

  ●一本学者在外蒙古考察记录的小书

  ●在书店被封面设计吸引,但由于作者的方向是考古历史方面的考察,对不了解的我来说偏硬了些,关于日常吃喝拉撒的表述可以再结合本地特色做一些延展最好了。读了四分之一,剩下的以后继续吧。

  ●太流水账了

  ●总觉得作者有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很中国中心了

  《蒙古国纪行》读后感(一):神秘邻国———蒙古国

  知道这本书是图书馆的新书推荐,原本就有去蒙古国旅行的我更是喜出望外。看到作者的名字其实我并不认识,我想大多数读者会和我一样的尴尬。查了查作者想着这本书会是一本严肃的科学的正经的纪行本。但我翻开第一章的时候,发现……

  作者罗丰笔下幽默风趣,一篇篇游记更显得真实而亲近。诚然说,翻开就能感觉到地气,书中有对航班的吐槽,也有对随行车司机的敬仰;有对草原上杀人石的推断,还有对碑文神秘莫测的惊叹;有自身水土不服的危机,亦有团队互相关怀的真情。

  随着作者的线路,大致上不是一条常规的旅行贴了,是比不过《孤独星球》那样来的精彩别致实用性高,但书中的故事历史和小知识或许可以带来更多的乐趣。谈到本书内容的精彩程度,我认为是一般的,并没有很多文学性的语言,结构上只能说差强人意吧,不过并不影响本书的可阅读性。三联书店的书排版以及配图还是很舒服的,给这本书加分不少。

  《蒙古国纪行》推荐去图书馆借阅,有条件的书友可以买下来收藏,毕竟书的价格不便宜,可以在有活动的时候买。

  书海中游历也别忘了出发去旅行!!!

  《蒙古国纪行》读后感(二):书中有一些低级错误

  第181页 说松德尔宾馆六块时钟 有东京 巴黎 莫斯科等城市 就是没有北京 反映了中国影响力在蒙古极为有限

  我晕 蒙古和中国是一个时区 都是东八区 蒙古的时间就是北京时间 你让人家还弄什么北京时间?

  关于途中的各处地名 同一个名字出现多种写法 比如第260页的大乌拉(ikh uul),在272也又写成大山县

  279页的特勒门县 在292页又成了台勒门

  365页的曼汗县 在369页成了塔汗县

  369页的塔黑勒特 在376页成了黑塔勒特

  还有该书封面的汽车 作者在49页说它叫普罗钢 有480匹马力。。

  我都疯了 这个车型号叫 UAZ-452 最大功率是82.5千瓦 也就是112马力

  最后 该书在护封的背面给出了一张手画的地图 但太简略了 书中出现的很多蒙古地名 需要更详细的地图才能搞清楚实际路线

  我在1967年苏联出版的世界地图集上画出了路线

  《蒙古国纪行》读后感(三):谋定而后动

  作为一个对考古学所知不多的人,简单说几句。

  从内容上来看,这本书大约只能得到三星的评价,大约因为是在野外考察的过程中匆匆整理写成,所以内容相对简略概要,基本上只是介绍了当天的行程以及看到的事物,再有就是简单感慨几句,没有太多深入内容,野外考察的过程中,时间精力有限,能记录主要内容已经非常不易,不能想当然的要求过高,至于给四星评价,是为了其中暴露或者说隐含的问题。

  从本书的内容来看,觉得这次野外考察的行程安排和参加人选都是匆匆,好像就是心血来潮的行动,过程中也没有见到什么专业的考察行为,基本上就是测定位置和一些简单数据,这些个数据我个人认为价值可能不是很高,而且觉得参加的人员准备不足,既没有事前的文献等知识储备,现场也没有专业的考察作业程序和规章制度,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和专业的日本考察人员相比相差甚远,这也是我这个看书人的直观感受,觉得这样的队伍和这样的流程,最后很难写出一本像样的考察报告,好像出发的时候就没想到到底要干什么,没有明确的目的,不过就是去现场看一看,跟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员组团旅游差不多,这样的也能叫做考察么,

  第二就是文中字里行间间接暴露出很多文化上的以及考古界的问题,例如蒙古国后来禁止外国人在本国考察,有些国外考察团去人家的地盘上现场挖掘之后连回填都不做,实在是没教养,于其这样,那还不如保持原样不要开发和挖掘,看到书中给出的康熙时候的驿站分布图,很有感慨,康熙的时候我们的国土那么大,现在总是说比原来那时候好多了也强多了,却有很多的地方已经变成了国外,明明就是一个国家,去一些地方还要办证件和限制,难道不都是中国境内么,是中国境内,为什么还是要三六九等对待,去祖国首都都不需要特殊证件,去个香港澳门还要接受各种审查,实在让人费解,

  民族与名族之间的不同是冲突,也是文明发展的必然特点,草原民族和农耕民族的观念信仰不同,不能勉强对方接受自己的所有价值观和想法,互通有无各取所取就很好,但是越是发展,就越是会产生吞噬的局面,或者洗脑,浪潮,抹去原来的,用自己的取而代之,无论怎么折腾,民族本身的固有文化还是和生存环境相互适应的,要彻底改变,除非大迁徙,否则其实改变不了什么,看到文中说蒙古人的名字有四种构成方式,蒙,藏,汉,俄,只能深重的叹息,这个夹缝中生存的国家,什么都是混合的,

  最遗憾的是作者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没有在自己的日记基础上做一些必要的补充,其中的照片有些还是很好看的,尤其是关于搭建蒙古包的那一段,很有意思。

  《蒙古国纪行》读后感(四):标记

  

三星半。两周的蒙古国考古纪行,主要是个人笔记,配图多,测量数据、场景描绘细节不少,提到的一些见闻也长知识。目前尚未出版学者们此行的考察报告、综合报告(页361),那本书能附上其他学者的回忆文章就更好了。标记:杀人石、鹿石、石围圈墓不少;突厥墓深,回鹘墓浅;受苏联影响,博物馆一般为地志博物馆,有动植物标本;多有来自山西的清朝文物,可作山西赴蒙经商之遗迹;各国考古队及外国与蒙古联合考古队挖掘,以及各国学者探险、调查都不少,特别是苏联(加俄罗斯)、日本,2006年蒙古国立法严禁外国考古队随意考古挖掘;蒙古人以西北为尊,北面是主人位置,西边为尊贵客人位置,客人一般坐在东边;日本绘画、相扑等文化影响深。另外,感觉古代遗迹,东蒙古多中世,西蒙古多远古。有若干明显编辑错误,如页346党宝海写成党“保”海。

因为书评必须写文字(140字以上),迻录了以上短评。

另外,如作者在书中提到的,如果能像日本学者一样,在出发前详细准备此行考察对象的各种文献等资料,考察成果想必更精彩、更有学术意义。当然,不知道同行其他学者的相关收获如何,组织这样一次“民间”考察团也是难得。以后再接再厉,会越来越好吧。

p.s. 书中多次提到意大利人约翰·普兰诺·加宾尼(John of Plano Carpini)根据1245年复活节(4月16日)里昂会议决定,奉教皇英诺森四世(Innocent Ⅳ)赴蒙古首都哈拉和林,参加贵由汗登基大典的纪行(参考伯希和《蒙古和教廷》一书),以及俄罗斯人波兹德涅耶夫《蒙古及蒙古人》一书(这书旧中译本在孔网已是高价,应该再版),也标记一下。

  《蒙古国纪行》读后感(五):过去的故土,现在的他乡——蒙古国

  罗丰:《蒙古国纪行:从乌兰巴托到阿尔泰山》,三联书店,2018年

  20181013草就

  今年1月20日我就随罗新走完了从大都到上都的旅程。当时我特别激动,按耐不住激动的心情突然就想出去走走,于是马上背上书,从山塘街走到了虎丘,特别正式的带上了这本书,虽然在步行中没有空闲阅读,但似乎感觉作者和我一起在远足,我在追寻这种情怀。罗新先生的书早早就读完了,他在书里推荐了罗丰先生的《蒙古国纪行》,我记在心里,却迟迟未能出发跟上罗丰。一方面,我开始推荐图书馆购买,以便我可以捷足先登地阅读。这是一个过程,当然会很长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也忘记了这么一本书,偶然的机会,我前几日在图书馆的书架上发现了它,这应该是一种缘分,我并非特意冲他而去,却在无意中邂逅。

  我不知道两位罗先生是否是亲戚,但他们的两本书似乎是一个很好的衔接,罗新走到了内蒙,而罗丰等人在罗新的带领下又从内蒙走到了外蒙(蒙古国)。罗新走的路线在我国境内,可能是我太熟悉,也可能是缺少图片风景的震撼,反而没有罗丰这本书里给我的感觉刺激、过瘾。特别是一张张彩色图片为我们展现的辽阔的蒙古草原,人烟稀少,绿草如茵,特别的心旷神怡。如果是一个人旅行,可能会孤独,但这是一个team。在看到罗新等人在文化考察旅途中互相调侃时,我竟然就想起了自己曾经的暑期社会实践。

  我也说不好旅行的意义,但似乎觉得过程比结果更重要。风景虽然可以被我们看到,但却带不走,唯一能带走的是我们的心情,留下的是我们的牵挂。当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我们去了江南小镇——新市镇,那首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我已经不记得我们最后写成了什么样的调研报告,但我却清晰地记得我们几个小伙伴一起讨论,一起打闹的生活。在活动中平时并不熟悉的人也渐渐成了很好的朋友。其实很好理解,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有各自的圈子,而到了异地,我们自动地归为一个圈子,与异地形成了不同的圈子,在圈子里,我们不得不选择沟通交流,以面对异地这个陌生的圈子。所以,我在读此书中想到,是否未来有那么几个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去旅行考察,应该更能体会书中所说或者没有说到的乐趣。

  旅行或者文化考察,看别人的文字与图片,总觉得并不能特别深入,毕竟我们没有亲临其境,别人的视角也许并不是我们所在意的世界。所以,有时候就觉得,镜头怎么就走了,我想看哪个来着。当然陌生我们未曾涉足的世界,别人告诉我们什么,就是什么,我们实在没有太多可以想象的空间。这就无奈地决定了一些事,比如,我们不知道作者说的是真是假,特别是中国的文字太有艺术性,一个词一个语调都能有不同的解释。

  拉杂许多,还是介绍下本书和作者罗丰吧。罗丰,60后学者,宁夏固原人,1980年毕业于固原师专中文系。现为宁夏文物考古所研究员、所长,从事北朝至隋唐历史考古、春秋战国时期北方青铜文化及北方游牧民族考古研究。我虽然没有认真研究罗丰与罗新,但读此书却有一个不知道是否准确的感受,就是罗新属于那种活泼外向型学者,罗丰是安静的内向型。理由是,在这次蒙古国旅行中,我看到的是罗丰的安静与规矩,而罗新会开玩笑,会不顾寒冷下水洗澡,而罗丰“觉得太冷,只在河边濯足……真佩服他俩的勇气”。似乎罗丰更像一个严肃安静甚至有点呆萌的“乖宝宝”,而罗新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王”。

  罗新在《从大都到上都》中写道:“尽管我这样的学院派知识分子总在‘研究’中国,但早已习惯了远离山野,远离街巷,远离建筑工地,远离满身脏污的劳作人群。我们只是在图书馆、在书页和数字里研究所谓的中国和中国社会。”诚哉斯言,我不知道2006年的这次蒙古国考察,是否是这样的感受实践。

  本书虽然是今年2018年才出版,却说的是2006年夏天在蒙古国文化考察的故事。这是一次由罗新组织的以中国学者为主、多国多学科人员共同参与的蒙古历史考察之旅,历时14天,行程2800公里。时隔12年,不知道作者是否还记得当年考察时的心情和当时的想法,现在剩下的可能是当时的日记与图片的反刍物吧。全书,作者从自我的关怀视角,记录了蒙古高原上曾经的历史痕迹,如鹿石、碑铭、遗址、墓葬等,并借助队友们的照片,为读者们部分展示了蒙古草原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

  说到蒙古,我们中国人总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感情,曾经的故土,现在的异国他乡。作为民族主义者,我也曾痛心当年的分离,我也曾兴奋“祖上曾经阔过”——蒙古帝国。若以历史的严谨而论,似乎我的所有感性都不足为凭。但以罗丰等人的观察,我有这样一些感悟,蒙古国是大国博弈的牺牲者,无论是苏联还是现在的俄罗斯、日本,在几个大国中间,它注定只是个棋子,没有真正的独立自主。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发展模式限制了它的经济,在罗丰的观察中,这是个十足的“穷国”,蒙古国的省级医院似乎就是我们的乡村卫生所条件,似乎城镇化城镇化水平极低,甚至在城市间都没有一般的水泥路、柏油路。书中随处可见的“落后”——这个现代化建构出来的词语。我不知道我的这个人是是否准确,因为大国博弈的需要,才造成蒙古艰难的现状,也正因为大国博弈的存在,它才不至于太过艰难。这个最大的内陆国未来如何,我们也许会经常关注。但至少,被俄罗斯、日本文化所感染的蒙古国,再也不是我们的亲人,我们更不需要幻想他们会愿意回家。

  过去是故土,现在是他乡……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