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冯学荣:当年我国为什么实行计划经济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冯学荣:当年我国为什么实行计划经济

2020-03-05 14:45:09 作者:冯学荣 来源:读书人冯学荣 阅读:载入中…

冯学荣:当年我国为什么实行计划经济

  广告合作

  往期精彩文章

  冯学荣真的了解中国

  冯学荣:为什么这些虚假历史,总是容易大行其道

  冯学荣:民国为什么会成为一个失败国家

  冯学荣,作家,中国最好的人文历史知识传播者,著有《日本为什么侵华》、《中国历史的侧面 II》、《亲历北洋》、《不忍面对的真相》、《隐动力》等,是“别等”书吧的代言人

  文/冯学荣

  问:我们一个人问题客观,要理性才能清楚历史上的许多现象,也才能真正理解我们许多先辈做法

  答:是的。我们先辈的许多行为,要理解起来,不但需要丰富的知识,而且需要客观平和态。

  问:建国之初,先辈们实行了计划经济,许多人说,那是照搬苏联的结果,历史真相是不是这样?

  答:这是一个很大的误会,我们在建国之初,实行计划经济,其实不是单纯照搬苏联的结果,而是基于情势所迫。建国之初,在总结百年国耻情况下,我们的先辈定下了基本国策工业优先也就是说,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我们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实现工业化。

  

  问:时为什么要尽快实现工业化?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紧迫感

  答:就是因为在过去的一百年时间里,被打怕了,尤其是日本人,杀进前朝的首都南京,宰了你三十万人,你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当时我们的先辈立下最基本的国策,就是要尽快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尤其是军事工业化,要学会制造飞机大炮坦克军舰等,要在总结历史教训基础上,实现国家的独立自主

  问:为什么说,只有通过计划经济,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工业化呢?

  答:简单地说,就是实现工业化需要巨额的资本,而必须通过一个大政府,才能在短时间内,调动全国资源,例如资本,人力技术,等等,来集中力量大事。许多后世人并没有认识到,这在当时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其实是一件极其无奈的事情换句话说,当时的中国人,向国家让渡了部分自由,换来国家集中力量,走上高速工业化的道路,这其实没有什么对错,只有利权衡

  

  图:资本家接受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公私合营。1953-1956年全国范围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问:西方经济学认为,只要放开对市场管制,实行自由市场,自由贸易,小政府,大市场,这样就能最大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最终也能实现一个国家的工业化。也就是说,依据西方经济学,自由市场,可以实现工业化,并不一定要通过计划经济的手段,这个怎么解释

  答:我们有许多读者误以为,我们的先辈,并不懂得这个道理,但其实不是,道理其实人家都懂,只是当时的先辈们经过调查研究发现,1950年的中国民间资本,主要集中在金融、小工商业、零售业等行业,而真正的工业资本,杯水车薪,换句话说,在1950年那会,中国的资本家,主要是开银行的、开百货公司的、开纺纱厂的、开棉布工厂的,而从事军工、化工、重工、冶炼等真正的工业资本,非常单薄,可以说是微不足道,几乎为零。所以当时我们的先辈做过一个估算,如果通过自由市场去实现国家的工业化,还需要几百年的时间。能等吗?先辈们认为,不能等。

  

  图:计划经济时代发行的粮票、肉票、油票、火柴票等票证

  问:也就是说,当年的先辈,并不是不知道自由市场也能导致工业化,而是在当时根据国家民间资本的实际情况,如果通过自由市场去实现,至少需要几百年的时间,工业化才能实现,而中国当时是从过去一百年的亡国阴影中刚刚走出来,当时的先辈们认为,不能等了,再等几百年,国家都要亡国好几回了。

  答:是的。我们这样说,可能还是不够具体,不够通俗易懂,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在1950年那会,中国没有大型军用舰艇制造厂,如果放任自由市场,让民间资本自由发挥,让私人老板自己自动自觉去建设一个大型军用舰艇制造厂,谁会去呢?答案是:没有人会去。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大型军用舰艇制造厂需要很多钱,当时中国的资本家,没有那么大的资本,第二个原因,大型军用舰艇制造厂需要很多技术和人才,而当时的中国,也没有相应的技术和人才。虽然说依照西方经济学,只要你放开自由市场,时间久了,自然而然,钱、人才、技术都会慢慢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自然会有私人老板,去修建大型军用舰艇制造厂,然后接国防部的订单,为国家制造大军舰,可是,问题是,这个过程,要等很久,很可能要等一两百年以后,甚至是几百年以后。

  问:坦克厂、导弹研发、军用飞机、大炮等国防工业的培育,都是同理。

  答:是。同理。所以,当时的先辈们经过仔细的调查研究,决定,不走市场经济,而走计划经济,由国家强力统筹一切国家资源,尽快推动工业化建设,通俗地来说,民间没有人、没有钱建军舰厂,国家来建。民间没有人、没有钱建坦克厂,国家来建。民间没有人、没有钱建战斗机制造厂,国家来建。等等等等。就是这么个意思。而这一切,都要国家来建,可是,国家做这些大事业,需要大量的钱,这些天文数字的钱,从哪里来呢?所以要实行计划经济,把全国的土地、厂房、矿场、银行、林产……一切一切,都收归国有,由国家来统一经营和安排,只有这样,国家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凑集到足够的资源,来组织国家工业化的建设,这个,就是当时那一代先辈的思路。

  问:所以说,建国之初,我们实行计划经济,并不是盲目追随苏联的结果,而是当时我们的先辈经过仔细研究,认为:国家要迅速工业化,当时必须那么做。

  答:是的。正是这样。

  图:1956年,沈阳飞机厂试制成功中国第一种喷气式飞机,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成批生产喷气飞机的国家之一。同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也成功生产了首批解放牌汽车。显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思路对当时而言是正确的

  问:可见我们读书人,理论要结合实际,才能读懂历史。

  答:是的。理论上,自由市场确实也可以通向工业化,但是需要很长的时间,而计划经济,则可以很快集中力量办大事。打个比方,好比你走在路上,肚子饿了,你知道回到家有吃的,可是回到家还要好几个小时,你撑不了那么久,所以你在路上找熟人借钱,买点吃的,先解决了问题,欠下的债,以后慢慢再还,远水救不了近火,为了解决问题,先“不择手段”,大概是这么个意思。

  问:而且从世界经验看,实行自由市场经济的国家,工业化的进程都比较慢,例如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印尼等等,而那些能够迅速工业化的国家,通常都经过一段时间的集权管理,由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例如韩国、台湾,包括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都是这样。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又要分权,又要效率,没有的。分权必然效率低,要效率高,只能集权。没有对错,只有取舍。

  答:是的。就是这样。所以,我们不妨假设历史,假设在1950年,我们国家实行菲律宾式、香港式的自由市场经济,会怎么样呢?答案是:确实,市场也会迅速繁荣起来,但是,繁荣起来的是纺织业、金融业、零售业、旅游业、餐饮业、房地产业、服务业等等,而不是军事工业,换句话说,我们也会富起来,但是,还是不会造飞机,不会造大炮,不会造坦克,不会造导弹,等等等等,那么,你说,对于一个经历了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日本侵华,一个经历了半殖民地历史的、曾经一度濒临亡国的国家,这其实恰恰是不能接受的,因为,所谓痛定思痛,亡羊补牢,近代中国之所以不断挨打,就是因为国家的军事工业没有发展起来,所以说,我们国家在历史上,有它的特殊性。

  问:可见历史上许多的事情,其实不是对错的问题,而是取舍的问题。

  答:是的。许多历史问题都不是对错问题,而是利弊的取舍问题,我们有许多文艺青年、浅薄书生,喜欢用“对错”的尺子去衡量历史,所以永远看不到真相,事实上许多时候论对错,都是书生之见,更多的时候,是利弊的问题。

  问:还有一个在历史上争议很大的问题,关税问题,应该怎样正确理解?例如说我们都知道,蒙古国对进口的牛羊肉,设置了很高的关税,你比如说中国的牛羊肉,想要卖到蒙古国去,在蒙古海关,要交很高的进口关税,完税之后,进入蒙古国市场的中国牛羊肉就死贵死贵,卖不出去。一般的理解,说这是蒙古国为了保护蒙古国内的牧民的生计,具体该怎么理解呢?

  答:其实很好理解,你中国的牛羊肉倾销到蒙古国的国内市场,会发生两件事,第一件事,蒙古国的消费者,买到了便宜的中国牛羊肉,第二件事,蒙古国本国的牧民的牛羊肉,卖不出去,蒙古国牧民大量破产,失业,陷入经济困难。

  

  问:可是依照西方经济学,这恰恰对蒙古国的消费者是好事,因为你买到了更便宜的牛羊肉,而蒙古国本国的牧民,虽然说会破产,会失业,但那是暂时的,只要两国开放自由贸易,蒙古国失业的牧民,可以改行,例如说可以大力推广旅游业,专门招待中国游客,最后也会重新富起来,也就是说,最终会达成一个共赢的结果,这就是市场之妙。

  答:这个在理论上是对的,但是,理论毕竟要结合实际,你要知道,人不是机器,人是人,人是有血有肉的,这个理论放到实际层面,中国的便宜牛羊肉涌入蒙古国,蒙古国本国大量牧民失业,你说,牧民们会乖乖跑去开农庄、欢迎中国人来旅游吗?不会。他们是老百姓,老百姓没有那么高的觉悟,你跟人家老百姓讲西方经济学,老百姓是不懂的,那些破产的牧民,他们不会去开农庄,而是会去围攻蒙古国的国会,他们会偷偷抢抢,他们会走上街头,他们会闹事,他们会把蒙古国的国家秩序搞乱,这样一来,蒙古国的国内就会陷入混乱和不稳定,这才是真实的世界,和西方经济学理论里面的那个世界,其实并不一样。

  问:也就是说,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假设人是理性人,人人都是理性的,但这恰恰是一个很大的迷信,其实,真实的人类,并不是人人都是理性的,许多人其实是不理性的,尤其是底层人民,其实他们不但是不理性的,而且往往是盲目的、从众的、易怒的、喜欢起哄和打砸抢的,即所谓“乌合之众”。

  答:是。这也正是为什么,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都保留进口关税,以保护国内产业的生存,因为他们要保护自己国民的生计,西方经济学原理,其实大家都懂,甚至都认同,但理论正确,不等于在现实中切实可行,理论必须要结合实际,否则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走样。

  

  问:沦为所谓的“空想资本主义”。

  答:是。西方经济学的许多教条,如果不结合实际,盲目照搬,往往在实际操作当中,会走样,会走向一个没有预料到的后果,以至于这些理论,最终沦为空想,即所谓的“空想资本主义”。

  问:谈起“空想资本主义”,还有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说反对国家福利,说国家不应该有低保、不该有社保,不该有救助站,说那些都是养懒人的,你只要放开自由市场,让资本都自由流通,那么最终所有的人,都会找到工作。

  答:这个道理虽然在理论上正确,但其实已经被历史反复证明不切实际,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民国时期,民国就没有低保,没有社保,没有救助站,广大农村有大量的农民吃不饱饭,最终他们都在工商市场上找到工作了吗?并没有。最终,他们许多都造反了。当年红军是哪里来的?其实就是由广大农村那些吃不饱饭的穷娃子组成的。那么他们为什么找不到工作呢?因为工商市场没有足够的工作岗位,为什么没有岗位?因为当时洋货充斥中国市场。洋货为什么充斥中国市场?因为民国时期国家主权不完整,关税不自主,不能通过关税把洋货阻挡在外,国内工商业发展不起来,这些都是非常惨痛的血淋淋的历史教训。所以说我们读书,理论一定要结合实际,才能理解历史,学问才能接地气。

  如果你觉得长见识、有收获,请转发朋友圈或微信群,分享给亲朋好友。

  欢迎加入

  冯老尸的朋友圈子

  防失联,

  请加冯学荣备用公众号“冯老师畅谈古今”

  长按扫码 即可关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