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们终将遇见爱与孤独》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我们终将遇见爱与孤独》读后感摘抄

2021-03-18 03:57: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们终将遇见爱与孤独》读后感摘抄

  《我们终将遇见爱与孤独》是一本由张德芬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终将遇见爱与孤独》读后感(一):有了期待,才会希望对方也能给予反馈与联接

  最近因为考试的原因,加了qq'群,群里同一个城市的男孩子加了好友 。不知道是最近的男孩子是怎么了。还是自己接触到的男生太少。自己渴望被爱,但也怕受伤害。至今都27岁了,还没谈过恋爱。说来还是挺遗憾的。现在零零星星接触到的异性真的还是挺少的。从毕业到现在,掐指一算,已有4年有余。但是能聊上天的一只手都数的过来。真不太了解要怎么去与他们交流。我也不清楚我要的是什么。自己太缺乏安全感了,害怕自己不值得被爱。

  《我们终将遇见爱与孤独》读后感(二):精神颜值79

  精神颜值就是岁月,时光在你脸上刻画出的气质线条。你的所思所想,接触的人,说的话,做的事,都会影响你的精神养分的摄取。

  你的脸上、你的气质、你的气场里面,写着的是你走过的路、看过的书、交往过的朋友、爱过的人,甚至你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可以一览无余地被读出来。

  这个世界就是一面镜子,你展现了什么面貌给它,它就会用什么样的面貌来还给你。你发出好的能量,同样的好的能量会回到你身上,如果发出负能量,也会加倍的回到你身上!!

  《我们终将遇见爱与孤独》读后感(三):作者可能有争议,但是书对我有益

  201814:《我们终将遇见爱与孤独》 1、二元世界里,爱与孤独相生相伴,即使被爱,也要学会跟自己孤独地相处。 2、人要是愿意承认自己的恐惧、没用以及贪心和欲望,能诚实地面对自己内心,就可以节省很多内耗的能量,得到最大的自由。 3、人生中的所有关系和事情,当你过度看重的时候,就会成为你的命门,最坚硬也最脆弱。 4、保持对不良情绪的觉知,当它出现时,带着理解对不良情绪说:我看到你了,我接纳你的存在,但我不会让你来干扰我对人对事的方式,更不会听你来发号施令。 5、把自己推出舒适区谈何容易,改变习惯和态度也需要付出,如果都不想做,那么试试无知的代价吧。 6、拼命抓取的那些外在的东西,不在于能否抓到,在于能保持多久?匮乏和恐惧的情绪模式是无法消受好运的。 7、不难发现,有些人的观念偏执到事实摆在面前也无法说服,仿佛坠入一种幻想式的邪教体系。 8、很多事情只要我们能扭转自己的想法,开启正面的思考,不良情绪的乌云如同镶上了金边,耀得霞光万丈! 值得一读,可以怡情!

  《我们终将遇见爱与孤独》读后感(四):乐观主义的花朵

  很多人拿这套跟遇见系列的其他书相比,在我看来,不需要纠结德芬是老师还是姐姐,她的作品更像是一种具灵性的凝胶,具有强大治愈和修补心灵的能力。 也许时间之间的罅隙,人与人之间的光,这可遇而不可求,在生活中用肉眼和理性无法分析的东西,需要这种凝胶,这种叫做德芬治愈的宗教来进行愈合。 拜访德芬老师的微博,被神召唤一样,不由自主手指点下无数个赞,那一瞬间充满了澎湃的力量,笃定而勇敢,从内心激发出对这个明媚女子的热爱,对她的乐观的崇拜。 KEEP平板支撑时,想到身材纤细的她可以做两分钟,而这种对她的意念上的察觉却充无竞争与比较,而是满了感受上的宁静,与身体认识上的愉悦,不得不说,德芬老师是一个爱的魔术师。 安静的一个人在书店读完了这本书,回家看到案头上的签名本,顽皮可爱的红心,好像微博上被她秒出的无数个赞,可这❤又透着调皮的样子,仿佛她端庄的脸颊,顽皮咧嘴一笑,是的,当你读到她的文字,会被其中的真诚坦白所打动,如假包换、不折不扣的,一个体贴的孩子。

  《我们终将遇见爱与孤独》读后感(五):读《我们终将遇见爱与孤独》

  昨天与今天,分别阅读了张德芬女士于2007年与2017年所著的书籍,其中《遇见未知的自己》在14年有阅读过,现今再读,感触完全不同。两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家庭作业",我要去对自己一个一个的思维思考,反省。这两本书远不是鸡汤,我百度了一下,原来叫"灵修"。

  人有一个自我运转的桎梏的模型,这个模型在带领我们运转,有时候我们从A地去往B地,到达的时候突然想起,咦我是怎么经过的那些红绿灯。人处在生活中的模型下时,是没有太多意识并很难被唤醒的。 我这一个月在干什么?生活的模型运转要把我带去哪里?是让我浑噩度日还是让我海阔天空? 我不知道。突然我在运转中醒了,但是还是不知道答案,没有下一个决心,无法给自己一个肯定的答复。终归是不敢直面现实。书中说"你失去的任何东西,都会以另一种形式回来"。 我失去了对特定人的依赖和信赖,这期间我又发现了自己能够更加独立和勇敢。

  很疑惑,所有的书都在告诉读者一个道理,要抛弃过去的人,事,物要向前看,为什么我只想带着过去人,事,物一起向前看?我是没有读懂吧。因为过去的人事物不是我的,我带不走。

  《我们终将遇见爱与孤独》读后感(六):心流,多么美丽的一个词

  心流,多么美丽的一个词。相比官方的那类似于“沉浸式”同义词的解释,我更愿意把这个词单纯理解为字面意思——内心的流动,可以是感受、感情、感动、爱、快乐等等都可以流过内心。

  在看李雪的《当我遇见你一个人》时,了解到了“爱”可以作为一种能量在母亲和孩子间进行流动。“心流”,我同样也想像是一种能量在自己的内心流动。任何快乐、幸福、自由时,都有心流在涌动。这就是我“活着”的证明,这就是我的大脑并没有泡在某种液体中的证明(影注解:这是一个思想试验——缸中的大脑(Brain in a Vat),以便可能有朋友看不懂我写的这句话,虽然我知道也没几个人看我写的东西,嗯,自我吐槽)。

  今天,我真实的感受到了一股暖流流过内心,已经太久太久没有这样的感觉了,仿如在黑暗曲折有无数岔路的隧道中感到了一阵微风,虽然还没有看到出口,但这阵风已是迷路人的希望所在。

  受苦比解决问题容易,承受不幸比享受幸福简单。走出隧道很难,真的很难很难,但我想知道,隧道的出口到底有什么。

  最后,关于书名《我们终将遇见爱与孤独》,从字面来说我并不认可,虽然这与作者的经历有关,但我认为,内心平静充实喜乐的人,即便孤身一人,也绝不孤独。

  就像我每天写这些没几个人看的东西,很多是写给自己的,因为会有心流淌过。

  (本文为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如联系本人请豆邮,欢迎关注读书奶爸微博http://weibo.com/dushunaiba)

  《我们终将遇见爱与孤独》读后感(七):正念思想,灵性成长

  平时没有机会停下来听听自己的身体和心灵的声音,只是不断得向外抓取,忘记本质的是向内的修养。德芬老师的这本我们终将遇见爱与孤独,我理解: 主要讲通过正念思想,从而灵性成长。灵性,是一个人的本体,需要修炼和成长。正念是源自佛教修禅,正念即觉察当下。我以前也读过其他老师的修正念的书籍,但是领悟不到位,很难做到知行合一。德芬老师的这本书当中正念的概念更为明确清晰,让读者在了解自己、坦然面对和接纳自己的背景之下,明白什么是正念思想,有方向性的培养正念思想,从而灵性成长。

  作者以自己的原生家庭、情感经历、家庭生活,三个主要的亲密关系为主线条,领悟出人生道理。人都是孤独和爱的一体两面,无法避免孤独,要学会和孤独相处。作者想让我们明白,人生的一切本质出发点都该是忠于自我。

  三个主体部分:自己、爱人、父母。其他

  自己:看见、接纳、面对 自己的情感缺乏,以及意识到为什么产生负面情绪。管控情绪,正确表达情绪。忠于自我,一切事物基点是自己快乐。对生命热忱,相信爱情,做个有趣的人。

  爱人:允许他人和你不同,他人是独立的个体,不越界,不强迫 控制 改变他人。

  父母:朋友相处模式,不需要感情支持。

  其他:朋友 同事,淡淡的距离,不越界,不快乐就拒绝。

  对他人,不要因为缺乏就感情依耐,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不要越界。心胸宽大,中立不批判做个有爱的人,试着给别人第二次机会。受到攻击心平气和,没有人可以让你生气,除非你同意。放下期待不要改变他人。懂得拒绝,忠于自己快乐。

  你失去的东西都会以另外一种形式回来。

  和自己成为朋友,别逃避自己的痛苦。请把幸福的选择权放在自己的手中,遇见自己的幸福。

  《我们终将遇见爱与孤独》读后感(八):观照自己,爱上世界

  在心情低谷时,听张老师和樊登讲了这本书,一遍不够深刻,听了两遍,期间两人谈论的并不是书中的细节,而是主旨,或者说张老师想表达出来的思想,惊奇的是,我的内心变得平静。早上还未干的泪水,此时也变得像汗水,无足轻重。

  无论读什么书,我们想要探寻的并不是作者的生活是什么样子,而是作者的思想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指导意义,就像两位老师说的,每一位读者,理解力是不一样的,刚好需要书中的思想的读者,读来醍醐灌顶,没有遇到此种障碍的读者,读来如过眼云烟。

  而我,刚好就是前者,我的亲密关系和亲子关系成为我的手铐和脚镣,负重而舞,滑稽难看。张老师说要多观照自己的内心,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接纳自己的脆弱与情绪,然后想办法让自己变得舒适,变成自己像要的样子,而不是破罐子破摔。对自己对孩子对伴侣高要求,就是我继承自原生家庭的魔咒,我读很多亲子养育的书,也解决不了孩子不听我的这一事实。

  其实对于孩子,张老师给两样财富,一是无条件的爱,二是安全感。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孩子是一个独立于父母的个体,他们的成长有自己的样子,不要去试图改变,哪怕是缺点,天生的性格因素,并不是我的错导致的,能引导的则引导,非常执拗的,则去接纳,去认同,去给他高自尊,就不会自卑。

  对于亲密关系,女人和男人都要学会独立,不仅仅是经济上,而是心灵上,灵魂伴侣不是灵魂捆绑,不是你死我活,各自要把自己过好,要让自己发光,而不是把让自己发光的能力交给对方,不去对方身上找爱,找安全感。爱和安全感都是要自己给自己,会爱自己的人才能去爱别人。才能只做自己认为对的事,而不是期待别人的回报而去做经过衡量认为值得的事。

  总而言之,自己应该了解自己,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接纳自己的挫折与失败,寻找突破口,站起来。才能爱家人,孩子。

  《我们终将遇见爱与孤独》读后感(九):无题

  我想,应该是我变了,而不是她变了吧。

  三年前的我将张德芬的理论视为圭臬(当然绝大部分都已经被我自行吸收,偶尔输出,融为自身的不可否认的一部分了),那时会去买她的灵修全集,认真摘抄她《遇见未知的自己》《活出全新的自己》《重遇未知的自己》《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里有共鸣的句子,专程去听她的现场讲座,关注她的微信公众号,进她的粉丝群,几乎拜倒在她的灵修体系下。

  一定程度上,她的方法论给我提供了相应的帮助。“共振频率说”让我对未知不再彷徨,“外面没有别人”让我学会内省,“吸引力法则”让我重新看待自己身边亲近的人。我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着这一切。

  但这次读她的《我们终将遇见爱与孤独》,却几次读不下去。妈味太重,有种说教感,让人难消解。还有一种字里行间的优越感,浓到无法忽视。不知是年龄的影响、经历的影响、还是我突然就戴起了有色眼镜?按理说读书我只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即可。但这些让我明显感到不舒服的地方,也使我不禁反思起自己来。或许这也是我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

  与此同时,亲密关系是我曾经不屑于花时间经营、现在频频失足于此的一门课题。不适感可能不来自于书本,而来自于我自身的一些既往体验。是这些文字让我回想起的记忆与体验,引发和衍生了想要快点读完、摆脱这一切的冲动。看来,是我还没有完全走出来。我可能需要时间,也需要“做狠事”的决心,而不是只会“说狠话”。

  当然,收获也一定是有的。

  一、“最重要的快乐处方就是不要有期待。”“生命中所有的痛苦和烦恼都是因为太在乎、太重视。”仔细想了想,嗯,是真理。对人、对物、对自己,都是如此。最纯粹的由内而外散发出的平安喜乐,难道不来自于对平凡的感恩吗?因此,我们要抱有平常心,既往不咎,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

  二、“放不下的原因是因为不甘心,觉得痛苦本可以让我们在精神上有一个依托。”“我们生命中的种种问题,几乎都是把自己囚禁在受害者牢笼里而引起的。”每个人都会在不同的时段自发drama,就好像身拥“受害者身份”就可以哭着叫着像个孩子在胡闹。Solution也很简单啊,我们既然需要依托、需要释放,那就另辟蹊径,即使找不到可以大展拳脚的地方,那也至少可以找到一些所谓的“乐子”,借而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久而久之,自然就放下了。

  想说的就是这些。

  《我们终将遇见爱与孤独》读后感(十):认识自己是一生的课题

  我们总是听到人说,女人要独立;总是听到人说,人要爱自己;总是听到人说,要学会独处。曾经的我自以为是,觉得自己优秀而骄傲,独立而自主,我很爱自己,我也会独处。读完这本书,我才发现一个人认识自己、反省自己、接受自己、提高自己是一生的功课,是最困难的也是最开心的。

  若不是感情上的受挫,我还像一个幼稚的孩子一样,总觉得喜欢我就应该以大人和孩子的方式相处,喜欢我就应该无底线地宠着我,喜欢我就应该理所应当地理解我,永远不放弃。可是,这是两个孩子的相处的方式,成人的世界没有什么应当不应当。所谓的不离不弃、生死与共真是琼瑶剧看多了,被洗坏脑袋了。我曾经认为接受现实很痛苦,其实自己被自己的情绪所麻痹,困在自己错误的思维里而不自知。

  什么是爱自己?爱自己就是要接受自己,接受自己好的和不好的。原来我一直把情感寄托在别人身上。因为从小顺风顺水,享受别人的夸奖长大。亲密关系的追求上我也在依赖别人。在乎别人的看法,希望通过粘和依附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证明爱。失恋以后的痛苦来强化自己我没有错,别人有错。时至今日,我突然感谢这段时间事业和感情上遭受的不顺,人只有到无依无靠,穷途末路的时候才能更深刻地认识真相。看到自己的无知和自大。因为太在乎,我抓的紧;也因为太在乎,我放不下。其实自己的情绪会让别人尤其是成熟的人不舒服,自己一直靠别人来证明自己,自己是为了苦而苦。原来一直以来,我都如此不了解自己,更不善于管理自己,管理自己的情绪。在乎面子,恐惧失去,内心脆弱,不过很幸运,在经历了挫折以后,我希望自己不被情绪在奴役,能够有更多安静的时间好好反省自己。

  什么又是爱别人?我们总是以爱的名义去操控别人,忘了爱的本义是什么。我总是洋洋得意觉得自己爱吃醋,爱粘人是爱别人。其实爱是舒服而自由的相处,在双方都做自己的基础上,去思考是否还愿意接纳对方,对方身上有没有你说需要的。而爱的本义又是孤独。自己还不够完善,如何有能力去爱别人?为什么要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爱人身上,以“爱”的名义绑架?是否又能尊重对方的选择?

  成长真的是一生的课题,也许我现在懊恼、后悔、自责,但是我坦然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我想任何一段关系的破裂双方都有责任,但我又何其幸运,我能够领悟到自己的不完美,在今后的人生中学会反省、学会独处、学会成长、学会爱自然,去运动,去变美,去读书。至于TA,我想交给时间,时间会告诉彼此我们是否还需要彼此,应该以什么方式相处。在这个过程中,至少现在,我觉得我还需要思考,还没有具备好好爱别人的能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