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你以为你是谁》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你以为你是谁》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3-18 04:57: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你以为你是谁》经典读后感有感

  《你以为你是谁》是一本由[加] 艾丽丝·门罗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你以为你是谁》精选点评:

  ●不错

  ●你以为你是谁?

  ●就像书后面写的,女性成长史

  ●从女孩到女人。等三十岁了,再翻开看看。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头一趟读门罗的小说 文字感觉好特别 有点点charming

  ●野蛮无情与偶然生机。玫瑰的一生,短篇连缀成长篇。门罗的精致和复杂心机无人能及。

  ●不错的不错,挺喜欢

  ●你以为你可以是任何人,任何你成为不了的人,唯独不想成为你自己。最喜欢《西蒙》一篇,可能是因为我偏爱那些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真相。

  ●三天,通过十个片段,窥得露丝一生。 身为女性,很容易跟书中的情节产生共鸣。很多人都被问过“你以为你是谁”,生活洪流中我们的呐喊和挣扎时常苍白又无力,但仍有人像露丝一样,追寻本心逆流而上。 门罗把露丝一生分十个短篇来讲述,可并不妨碍完整刻画这个人物,时间线来回拉扯却把故事讲得丝毫不乱,细节丝丝入扣,尤其养老院部分读的我有些鼻酸。

  《你以为你是谁》读后感(一):你想是谁就是谁……

  你想是谁就是谁…… 爱丽丝门罗的作品自己也读过几本,作者女性独有的细腻笔触下,细节被放大,柔情被扩充,独特视角下的女性成长之路让人动容。 这是一本短篇小说集,小说主角却又是同一个人,你以为你是谁?哪一个才是真的你,十个门罗,十个女性成长的故事,主角露丝从小女孩成长为成熟女性的漫长时光被作者用文字浓缩成为数千字之内,许多难忘的回忆,有欢乐嗯,有痛苦的,有难堪的,有激情澎湃的,有悔恨不已的,有庆幸万分的,作者采撷了露丝的生活前段,串联起十个精彩的短篇,以她的生活和视角,展现了三十年间世界的变化和女性生活的变化。 总的来说,内容上有些人会觉得是老生常谈,但是作者巧妙的角度和切入点,让整个作品焕发了鲜活的生命力,这既是一部精彩的小说集,也是一部鲜活的女性成长史, 语言细腻隽永,描写深刻却又简洁,举重就轻,把一个女人从孩童时期到垂垂暮年的一生切片截取整合成为一个熠熠生辉的琥珀,个人评分8.5分,推荐指数四颗星。

  《你以为你是谁》读后感(二):你以为你是谁啊

  【人物列表】 露丝 -弗洛(继母) -布莱恩(弟弟) -帕特里克·布兰奇福德(丈夫) -安娜(女儿) -克里夫德-乔瑟琳(妻子) -汤姆 -西蒙 【感想】 一个个小故事串联了露丝的一生,门罗对于很多「我自己」本以为应该着重描写的片段都简单一笔带过,甚至就没有提到,只能通过后来的文字推断出来。 对一个人一生的描写,通常于那些转折点会加大笔墨,比如生子、离婚等等,但在这部作品里对露丝一生所谓重要的决定的描写寥寥无几,更多的是对露丝做出的决定背后心理、思想变化的刻写,对人物内心的冲突的刻写。这让我想起了《杀鹌鹑的少女》里的一段话: “当你老了,回顾一生,就会发觉:什么时候出国读书,什么时候决定做第一份职业、何时选定了对象而恋爱、什么时候结婚,其实都是命运的巨变。只是当时站在三岔路口,眼见风云千樯,你作出选择的那一日,在日记上,相当沉闷和平凡,当时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也许正因为此,作者才会花费大量笔墨在人物思想的冲突变化方面,当时都觉得(包括露丝)那是普通的一天,殊不知你的每个选择背后都是当时内心思想维度的反映。 对于露丝的一生想用一句话来说一下:真正的旅途即回归。

  《你以为你是谁》读后感(三):女孩到女人

  门罗最擅长也是写得最多的题材,女孩到女人的一生的故事。由几个片段组成,摘取露丝几个特殊的时间点,透过它们反射出其他生命时段的经历和轨迹。和门罗的很多其他主角一样,露丝也是小时候没有很多爱的女孩,背离婚姻和家庭的那个人,在职业路上不好不差,最后独自生活但不乏少许生活的变调。常常地露丝显得畏缩而怯弱,但到头来她一直是那个追寻自己内心的,虽然不是以激进的姿态,但肯定也是头也不回的那个。不满于现实的生活,但也不能具体描述想要的是什么,然而不会妥协于现状。门罗依然着力于人物内心的刻画,细微地追踪那些时刻里面她的纤毫波动,让读者靠近她并理解她——如果没有同情她的话。和继母和父亲的相处及隔阂,在学校的惴惴不安,恋爱的开始,一段婚外情,独立生活的艰难等等。她真的是叙述的大师,能够以平实的故事打动人,传达一种即使没经历过但也能分享的共情,不知道是不是只有女性才能感受到,某种隐性的压力和不安。露丝的故事一直传递着接近世事真相的冷静,任何事情最后只能以接受为结局,并且随着时间继续往前,回头无益,不管过去是养分还是毒药,组成了人生的每个片段之后它就固化在那里了,生活只会以不断发展的形式存在,直至生命终点。

  门罗很吸引我的一个特征就是对小说时间点的掌控,毫不费力地就能调度时间线,聚焦或拉远,跳脱在不同时点来使整个短篇变得完整而深邃。记得是班维尔还是谁说过,他永远没办法向门罗一样控制时间。门罗依然是我最爱的短篇作家。

  《你以为你是谁》读后感(四):多年以后,很多年以后

艾丽丝·门罗

  “多年以后,很多年以后,在一个周日的清晨,露丝打开了收音机。这是她一个人在多伦多生活的时候。”这是艾丽丝·门罗作品《你以为你是谁》里的一段记叙。

  这样的句子,似水流年的况味。学者吴晓东说,时间意识是现代小说家比较自觉的一种意识。没有自己的时间感受和体验,想在20世纪成为卓越小说家是不可能的。所以,理解艾丽丝·门罗,当然必须理解她的时间观。

  《你以为你是谁》是门罗的第四部小说集,初版于1978年。自从门罗以《快乐影子之舞》在1968年登上文坛以来,一直叫好不叫座,原因在于,20世纪文学流行长篇小说,短篇的接受度不高。《你以为你是谁》是门罗加盟新东家麦克米伦出版公司后推出的第一部作品集,出版商和门罗本人都希望能有好的业绩,因此他们共同努力,试图让这部作品展现出长篇小说的风采。这部作品和门罗的大多数小说集确实不一样。露丝作为自始至终存在于10篇文章里的人物,所有的故事都围绕她展开。然而,这部作品很难说是长篇小说,而是更接近于“系列故事”的形式。这是门罗最后一次尝试长篇小说。

  在此之前,门罗在1971年有过类似实验,那就是《女孩和女人的生活》,结果和《你以为你是谁》差不多。门罗为什么写不出通常意义的长篇小说呢?同时,我们又惊讶地发现,门罗短篇小说内涵之丰富,仿佛长篇的极力压缩,毫不逊于长篇的容量。这是门罗所特有的,除了门罗,我想不出其他人有这样杰出的技法。

  《你以为你是谁》的主题接近“成长小说”。这是门罗擅长的,以聪慧、敏感、不服从的年轻女性为主角,关心女性生活及女性人物之间(特别是母女之间)的相互影响。时间因素和性格变化是成长小说的重要元素。成长小说的主人公通过与他人接触逐步取得社会经验,同时获得情感和经验的升华,这是经典成长小说的主要内容和情节结构,体现了进化发展的观念。但是,门罗不是这样的,门罗的时间不是线性的,而是跳跃的,时刻挪移的,忽然多出大片大片的空白。

  《你以为你是谁》的第一篇——《庄严的鞭打》。最初三段探讨“鞭打”的主题,并且,“她爸爸可以封王”。从第四段起,讲述露丝一家的生活,接着转入回忆,“一开始,有很长一段时间,弗洛和露丝说好了不再吵架”,接着露丝因为讲脏话被继母弗洛告发而遭到父亲的鞭打,然后忽然转入一家人望着星空聊天的幸福场景,最后就是“多年以后,很多年以后”,露丝一边喝咖啡,一边收听赛马,一边想起在养老院里的弗洛。野丫头露丝成了知识女性,在什么时候,她接受了自己身为女性的所谓得当的行为方式和身份符号呢?

  在门罗的小说里,情节的转瞬是一种常态。她的小说不按照计时顺序,而是根据主人公的记忆,根据心理状态设计。马里奥·略萨曾经论述过虚构小说中的时间,认为它同叙述者一样,都是一种创造,“小说中的时间是一种可长、可短、可停止不动、可急速飞跑的东西”。门罗是位“时间大师”。她把露丝的人生切割成无数的镜像,10部短篇,展示了露丝在生命不同时刻的一个个片段,这些片段相互间共振回鸣,随意发展为许多主题,与长篇那种一口气讲述整个人生的效果完全不同,门罗的作品随时旁逸横斜,很难猜出她接下来会写什么,这种不确定意味着动荡与流离,意味着现代人的无所适从。最日常的,最无常。

  10个故事,最有名的是《乞丐新娘》。这部小说是门罗第一段婚恋的翻版。反映乡下女孩与富家子弟的阶层差异与家庭观念的分歧。“帕特里克·布兰奇福德爱上了露丝。”开篇即入正题。描摹相爱的细节,对露丝的心理刻画尤其仔细。分手那部分是高潮的爆发。然后复合。然后,时间忽然加速。接着是露丝在日后的一段内心独白。接着是他们离婚九年后在机场的邂逅。是的,最后的结局早已埋藏在起初的纷扰,平铺直叙的一览无遗只会显得多余。

  像是乔伊斯的“顿悟”,也像是伍尔芙的“重要时刻”,门罗用时间打下印记,既深刻又依稀,节制的叙述充分引发读者的想象,作为叙事者的女主人公无意间会知晓某些陈年往事的蛛丝马迹,省略的事实越多,人生的偏移也越多,或许很多事实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我们在那些空白里寻觅生活的线索,依据我们的经验填充未说出的部分。也许完满,也许不满。

  时间,会给我们以答案吗?

  《你以为你是谁》读后感(五):庄严的鞭打到即兴的凌虐:家暴的“现代化”

  

在我看来,从“庄严的鞭打”到“即兴的凌虐”便是所谓家暴的“现代化”。丈夫对妻子、父母对子女的暴力由一种有规律和章程(家法或心照不宣的潜规则)的仪式性行为变成了一种即兴的、不可预测的灾难。我们用了几代人的时间把鞭打变得不再庄严,可是我们要用多久才能消除这种更为可怕的即兴的凌虐呢?

2021年读的第二本书是爱丽丝·门罗(Alice Munro)的《你以为你是谁》。初读时的感觉就像大三读《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时一样,大多时候都在懵懵懂懂地试图从那大量冗馀的信息中摸索出主线剧情。没错,这听起来并不是什么令人享受的阅读体验,支撑我如饥似渴地继续读下去的是那一个个在主人公身上看到自己的瞬间——书中人便是我,所以我对她的故事无比好奇。我手中捧着的不再是一本书,而是一面能让我窥见自己未来的扭曲剪影的哈哈镜。直到重读第二遍时,我才渐入佳境,慢慢理解了门罗在慷慨地洒向无关路人和环境描写的笔墨中为我刻下的秘密暗号。于是单单这本书的第一章就已经让我思绪万千,不得不认真地为其写一篇独立的读后感。

这一章的题目叫做“庄严的鞭打”,不过如果放在一个社会学家眼中,这章的主题应是“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吧。那些看似与主线故事无关的冗馀部分中,门罗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角露丝和她周围形形色色的人们如何在身兼的多重角色间娴熟或生涩地切来换去。比如露丝的父亲,一个木工,会在刨木头时念念有词地嘟囔一些莫名其妙的词汇“通心粉、辣味香肠、波提切利、豆子——”。那个自言自语的人是她的父亲吗?是的,但不是作为露丝的父亲的那个父亲,而是露丝父亲的backstage(幕后)状态,那时的那个父亲并未在扮演什么人的丈夫、什么人的父亲、或什么人的邻居,而是在独处中休整。那时的他独属于他自己。

“庄严的鞭打”这章的主线是一次家庭暴力。露丝与继母争吵,继母把露丝的父亲叫来做仲裁,露丝的父亲拿皮鞭抽了露丝,继母为露丝求情并让她赶快回房,然后继母为她端去药膏和食物表示安抚,露丝吃掉了食物,晚上一家人心照不宣地继续正常的生活。

这次鞭打的“庄严”之处在于它的表演性:

最初争吵的起因是继母听到了露丝教弟弟讲的“肮脏东西”:“两个温哥华,炸在鼻涕里;两只腌屁眼,绑成一个结。”且不说发明这“肮脏东西”并讲给同学们的人是在表演一个幽默的机灵鬼还是一个霸气的社会人,也不论露丝教弟弟这句话时是否在表演一个成熟的懂很多的姐姐,继母表达对这句话的不满时,一定是在表演一个保守而负责的母亲。

不愿接受继母规训的露丝于是表演起了叛逆的少女。

权威被忤逆的继母便接棒表演起了被露丝的话伤透心的不被尊重的可怜母亲,并去找露丝的父亲给自己撑腰。

本沉浸在“幕后状态”嘟囔着一串无意义单词的露丝父亲这时被赶鸭子上架,脑中空白了一会儿终于渐渐进入角色表演起了一个严厉的父亲。他开始抽打露丝,但并不是歇斯底里地猛打,而是表演性地,恰到好处地,“庄严”地鞭打。

露丝此时进入被打者的状态,开始满屋逃窜,大呼求饶,痛哭失声。

继母见状进入和稀泥的调停者状态,一边护露丝回房,一边责备露丝父亲打得太重。她又接着扮演起歉疚自己把事情闹大了的人的角色,给露丝送去药和食物。

露丝本想扮演一个誓死不从的烈士,但终究耐不住诱惑吃光了继母送上来的食物。随着把食物送进嘴中、咀嚼、吞咽这一系列动作,她成为“烈士”的资本没有了。于是一家人的关系又恢复到一种均势状态。

一次“庄严的鞭打”就这样完成了。这让我想起了春秋时期的战争,礼貌地下战书,双方人马在约定的时间地点集合,排兵布阵,等各自做好准备后才正式开战。打斗本身也井然有序,战车冲锋,坐在车上的人互相打两下两车便错开了,再掉头冲锋,再打上两下,如此反复。这样的战争的目的并不是将敌人赶尽杀绝,而是通过这个充满象征性的力量展示的过程完成对权力的再分配和确认。“庄严的鞭打”这种家庭暴力也是如此,其目的并非互相伤害,鞭打者与被打者与其说是敌人倒不如说是合作者。他们通过这种仪式性的鞭打来对积累的家庭矛盾和相互怨恨按下清零键,并把家庭内部此消彼长日渐复杂的权力关系恢复出厂设置——惩戒叛逆的孩子、安抚怨愤的继母、重申父亲的权威。

“庄严的鞭打”所代表的自然是一种非常父权式的、充满不平等的落后的家庭观念,我并无为其辩护的意思。但当一些人用旧时代家庭暴力的普遍与频繁来论证如今时代的进步,并将当代女性和未成年人遭遇的频率较低的家庭暴力轻描淡写时,我觉得有必要区分我们如今常常见到的家暴事件与门罗笔下这种“庄严的鞭打”。

我们现在讲男女平等,夫妻要互相尊重;讲家庭民主,父母不可以过度干涉子女的自由。在社会层面上,我们否定了丈夫打妻子或父母打子女的合法性,但却没有消除男女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力量的不均衡,也就没有消除家庭暴力的可能性。于是很多时候,家庭暴力由“庄严的鞭打”变成了“即兴的凌虐”,由施暴者和被打者合作完成的仪式性表演变成了施暴者单方面發起的恐怖袭击。

在“庄严的鞭打”中,被打者是掌握着一些确定性的——她知道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鞭打会发生,她确定对方会力道适度,她明白对方的目的是惩戒而非毁灭。可在“即兴的凌虐”中,被打者什么都不知道。因为家庭暴力不再具有社会认可的合法性,所以它不再被当成一种恢复家庭关系的功能性仪式,也不再有大家心照不宣的“家暴规范”。而暴力一旦发生,它不再会被当成家庭关系的一部分被记住、总结规律,而是会被当成一次“意外”,被一句“再也不会了”轻松带过,实则却给受害者留下比“庄严的鞭打”严重得多的持久的恐惧与不安。受害者不知道什么情况下凌虐会再次发生,不知道对方是否会掌握力度,不明白对方是想惩戒自己还是同归于尽。

在我看来,从“庄严的鞭打”到“即兴的凌虐”便是所谓家暴的“现代化”。丈夫对妻子、父母对子女的暴力由一种有规律和章程(家法或心照不宣的潜规则)的仪式性行为变成了一种即兴的、不可预测的灾难。我们用了几代人的时间把鞭打变得不再庄严,可是我们要用多久才能消除这种更为可怕的即兴的凌虐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