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发狂了读后感10篇
《我们都发狂了》是一本由[美]凯伦·乔伊·富勒(Karen Joy Fowler)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3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都发狂了》读后感(一):如何与黑猩猩做姐妹
如何与黑猩猩做姐妹
文/夏丽柠
豢养小动物,被人类视为美德。至少可以展现人类最好品质:同情、慈悲、忠诚和爱。我们甚至可以举起巴掌历数结伴同行的那些生命:波斯猫、柴犬、仓鼠、绿皮鹦鹉………可是,这些在美国作家凯伦∙乔伊∙富勒眼中都不值一提。她会大声地问你:家里养过黑猩猩吗?不是像宠物一样饲养,而是像亲姐妹一样抚养!彼时彼刻,我们一定都是沉默的大多数,而且还会对喂养黑猩猩的家庭充满新奇和担忧。
凯伦.乔伊.富勒是位科幻小说家,得过世界奇幻小说奖。《我们都发狂了》讲述了一个家庭与一只母黑猩猩的故事。女作家如何突发奇想,选择这样的题材创作小说,我们未可知。但我相信,她一定是对于人类与动物的微妙关系颇感兴趣。况且,人与猩猩之间的迥异,能否互相影响与转化,一直是学界重要的科研课题。本书不仅斩获了2014年福克纳文学奖,还入选当年的布克奖短名单。
1996年,22岁的露丝在加州大学戴维丝分校混日子。一位青春大好的姑娘不单无法融入社会生活,甚至身上或多或少还有些“猴性”。这一切,全赖她生长在一个“不靠谱”的家庭。她一个月大的时候,家里收养了三个月大的黑猩猩费恩。那是因为爸爸领着学校里的研究生在做“人与猩猩(双胞胎)共养实验”。
如此,家里便有了三个小孩:哥哥洛厄尔、姐姐费恩和小露丝。没有人质疑这种研究的弊端,而爸爸旨在兴致勃勃地观察到底是费恩变得更“人性”,还是露丝变得更“兽性”。很遗憾,人类的模仿能力强过黑猩猩。在小露丝心里,她要拼命超过费恩。只要费恩能做的,她都行!人世间,凡是情深的姐妹,不仅是好朋友还是好对手。
可是,无论哪个家庭都无法让黑猩猩呆一辈子。因为黑猩猩从六岁开始进入青春期,身体变得异常强壮,脾气秉性也难以琢磨,时时有对其它生命发起攻击的可能。露丝五岁时,费恩从家庭生活里消失了。父母没有任何解释。为了寻找费恩,洛厄尔十八岁时也失踪了。一段共养的生活,却改变了三个年轻生命的“未来”。
现实的问题摆在面前:我们能否与黑猩猩做姐妹?从心理上讲,可以。但是,理性地说,黑猩猩必竟有自己的族类,要适应它们该有的群体生活。费恩回归群体之后的种种不适,足以说明与人类共同生活的那五年,几乎毁了它的一生。据研究,黑猩猩中长寿者可达六十岁。不管露丝为费恩流过多少泪,她们终究不是人类意义上的双胞胎。
2016年的年度野生生物摄影奖的获奖作品之一,便是一张拍摄于广州的红毛猩猩,穿着不合体的西装在舞台上取悦观众。红毛猩猩目光呆滞,不知眼光后隐藏着多少悲伤血泪。即便咧开大嘴,也并非取悦人类,而是它表达愤怒的方式。憎恨我们不该剥夺它成为自己的权利。
小说里的露丝说,“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物种歧视----这些都是人类的天性。”骄傲的人类固执地认为,只要与我们生活在一起,黑猩猩也可以活成“人样”。可是,费恩以及现实生活中因被人类抚养而早亡的黑猩猩的故事告诉我们:尽管我们无法与黑猩猩做真实的姐妹,但是我们可以停止杀戮、买卖和利用它们登台表演赚钱。那样,它才真像我们藏在心里的姐妹。
转载请豆邮联系
《我们都发狂了》读后感(二):人类与动物的相爱相杀
《我们都发狂了》是美国著名小说作家凯伦•乔伊•富勒的代表作,也是《纽约时报》评选出的年度最佳畅销书之一。小说从一个家庭团聚、争吵以及和解的角度,讲述了身为心理学家的父亲将收养的黑猩猩与自己的小女儿作为共养实验的参照对象,却得到了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的结果的故事,不仅仅探索了人类与动物的关系,人类情感的深度,更探讨了动物实验、动物保护等诸多社会热点问题,直抵人心,令人深思。
——似童话般惹人遐想
“曾经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妈妈、爸爸、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大女儿聪明伶俐,浑身长满了毛,非常漂亮。而小女儿很普通。但她们的父母和哥哥很爱她们。老天!一天,大女儿被一个邪恶的国王施了法。国王把她扔进监狱,让所有人都见不到她。他还念了一个魔咒把她永远困在那里。每天国王都会跟她讲她有多丑。最后邪恶的国王死了,但咒语并没有解除……”这是书上的一段话,也是对小说中故事的总结。故事中的姐姐是一只黑猩猩,三个月大的时候就与主人公露丝玛丽一起参与共养实验,实验的初衷是想考察猩猩在与人类共处的过程中语言以及其他行为所受到的影响。但在实验过程中却发现,猩猩学会了用手语符号进行表达,而人类也能够理解猩猩的感情,她们之间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像一对孪生姐妹,心灵是互通的。可以说,人与猩猩互相产生了影响。
——似寓言般带来启示
《我们都发狂了》是一部有着复杂道德思想叙事的小说,是作者受到美国一个真实的家庭共养实验启发而创作的,作品从侧面反映了物种主义问题,并以此作为动物实验的一个可悲例证。在小说中,露丝玛丽一家先是住在郊外的农舍,那里贴近自然,“周围二十英亩的地里种着山茱萸、火把树、麒麟草和毒葛,还有青蛙、萤火虫和一只野猫,那只夜猫的眼睛跟月亮的颜色一样”,一家人无忧无虑地生活在一起。随着猩猩的离开,她们也不停的搬家,每个人的心态也发生着变化:露丝玛丽的孤独感日渐增加,爸爸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妈妈精神崩溃大把吃药,哥哥在搬家没多久就离家出走再也没有回来。作者把人与猩猩共养、分离、互相思念的一个个生活横截面展现在读者面前,阐述了人与动物本质上是彼此不同但又相互依赖的,以及在这场实验当中人类付出的代价,从更深层的角度分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性。
露丝玛丽花了22年的时间来自我认知与自我救赎,她到幼儿园给孩子们当老师,教给孩子们了解黑猩猩的生活习性,借此机会终于得以与姐姐费恩重逢。通过与妈妈翻阅旧日照片的回忆中,她们一家与费恩共同生活的片段在我们面前渐渐清晰,给读者以强烈的带入感。《我们都发狂了》故事情节很简单,但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采用了非传统的叙述方法,打破了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和线状结构,按照时间对人物的影响程度,将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依照心理时间重新安排小说中的时间。整部作品在作者童年层面和现实层面之间来回穿梭,非常有画面感。这种以碎片式的叙事模式、多重叙事角度进行内容描写的美国后现代主义叙事的风格,将作者的内心独白进行了完整的表述,让读者在空间的召唤下不得不参加情节和细节的组织,产生玄妙的恍若隔世之感。
——似现实般令人沉思
《我们都发狂了》从顺应自然的角度入手抨击人类对动物强加干涉的思想,提倡顺应自然规律。作者通过黑猩猩费恩出生时的遭遇,费恩与人类相处时的智慧,费恩与家人分离后在实验室的遭遇等故事情节的编排,不仅给读者带来了新奇感受,还使人更加了解动物存在的意义。同时,作者在书中描述了人类是怎样给动物制造痛苦的,揭露了当代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残酷地剥夺了动物的生存权利,其中测验药品、心理研究等是造成动物痛苦的主要方式。事实上,动物与人类同属于自然界的生灵,动物同人一样能感受到痛苦和欢乐,这种感觉能力是拥有权力的充分条件。
仔细研读《我们都发狂了》这部作品,会发现它内容极其丰富,处处体现出作者的智慧,是一部集多种文化于一身的特殊作品。作者新鲜的措辞和夸张的情节给读者以喜剧的印象,但其庄严的理智却没有因此损失一分。作品的细节纵深到人的内心世界,使作品所散发的情感与读者心灵的情感达成共鸣。整部作品充满灵气,富有立体感,充满了艺术感染力,更值得一提的是,它能激烈地唤起人们的家庭意识。可以说,《我们都发狂了》既是一部带有浓郁哥特式色彩的小说,又是一部唤醒人类保护动物的启示录,更是从最好和最坏的方面提醒我们人类的定义。
《我们都发狂了》读后感(三):【书评人俱乐部】猴子女孩的故事——我们都发狂了
在未读本书的时候,看到书籍的简介中有写道“引得千万读者落泪×捧腹大笑的奇妙之作”,也曾暗自猜想这会是一个人与大猩猩怎样的故事?是不是其中有许多搞笑的场景和温馨的段落,而最后随着生命的逝去引人泪落。当然看完书以后,以上的设想统统没有实现。我在读书的过程中基本没有笑过,倒是看到了太多的迷茫和困惑,痛苦与纠结。
我们都发狂了是小说家凯伦•乔伊•富勒的又一新作,他讲述了一名小女孩从小和一只大猩猩一起长大,可是有一天,她的大猩猩姐姐不见了,而此后她们全家的生活也都为之改变。故事是在小女孩长大以后开始的,无厘头的进监狱的经历开始了整个故事,而接下来露丝对自己家庭的讲述开始解开她曾经被掩盖的回忆。这是一段夹杂了无数虚假回忆与痛苦的剖析自我的描写。人的回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的改变,在有些时候甚至会编造出一些不存的事情带代替那些不愿被记起的事实。这在露丝身上可以得到完美的体现。也因此,在阅读的时候,你总会以为已经发现了真相,然后在十几页以后才明白,原来刚刚那些不过是虚假的记忆。为什么真实总是要被掩盖?因为那些不愿被回忆起来的东西会给人带来痛苦与伤害。对于露丝来说,就是如此。
她一直自责因为自己的缘故让大猩猩姐姐费恩被带走,而后哥哥为了寻找费恩解救费恩离家出走,而妈妈因此而崩溃,爸爸开始酗酒。而她因为曾经和大猩猩一起成长而拥有的种种奇特行为也让她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充满歧视与孤独。因为痛苦,所以不提起那些会带来痛苦的名字,也不去回忆当年的故事。而现实事件的发生发展却不断促使她找寻被隐藏的秘密。而秘密解开后,带给读者的也是两难的境地。
动物实验是为了人类的科学发展医疗进步,但是那些动物的悲惨命运就是理所应当的吗?露丝的哥哥因此加入了动物解放者组织,用暴力破坏科研机构,用非法手段宣传动物受到的虐待。这些当然是非法的,而合法的我们一边痛恨这科研医疗结构的残忍,一边却享用着它们带来一切便利。没人能寻得解脱,找到两全其美的答案。
为了让故事更为真实,也为了让人们一步步去探寻当年的故事,在写作中,作者大量使用插叙和回忆,也不断用新的的回忆推翻虚假的自我保护。用这种似剥洋葱一般的形式,让人看到一个完整的真实的属于大猩猩费恩和人类女孩露丝的故事,在故事里没有幸福者,不论是笼子里的费恩,还是孤独的露丝。
我们都发狂了只提出了问题,并没有给出答案,但这已经足够,能够让人们对人与动物的关系有思考有反问,在现阶段已经足够了,未来当然需要做得更好。
《我们都发狂了》读后感(四):【书评人俱乐部】人类不是上帝
《我们都发狂了》讲述了人和动物尤其是实验动物之间的故事。如果由我来讲述这个问题,其实是很尴尬的事情,因为我也曾经是面对着试验动物,冷漠的记录数据的一员,他们的痛苦对于我不过是一个普通或者异常的实验现象,他们的挣扎程度也不过最后会变成一组冰冷的数字。感性与理性的区别并不仅仅存在于理论之中,更多的时候,他们看似区分了人性。
人类很容易并且热衷于找到正当的理由物化别的生命,用以相互区分。植物麻木不仁,动物没有思想,女人只是生育工具,同性恋都是变态,食素者是圣母婊,胖子都是无法自我管理的低能人。当我们把他们当成与自己完全区分开来的物质时,我们就可以冷漠的对他们做一切事情,而完全不考虑他们的感受。纳粹和法西斯其实也是如此做的,这样一来,人类之间可以尽情相互屠杀,因为没有人觉得自己在杀“人”。同样的,当动物只是试验对象的时候,我也不曾为了他们的痛苦而有同情。可是当我们真的意识到,我们跟他们都是有同样感情和感受的生命的时候,曾经那些为了科学,为了XX的口号,就变得无力又可憎,而那些备受摧残的生命,则变成了可怜的弱势群体。
在现实中也是有很多别人看起来非常残酷的试验:化妆品的兔眼试验是用来检测化妆品的刺激性,把样品揉进兔子的眼睛里观察反应;屠宰场的牛由于害怕致使肉都变了颜色;肉鸡一辈子都没有见过太阳甚至都不曾能够舒展一次身体;大学时见过的各种取血方法也是千奇百怪,直接剪头或是挖掉眼球或是把玻璃管从眼睑处插进去。这一切给别人讲述的时候都是很可怕的故事。但是人类需要这些可怕的试验,因为我们是自私的人类,我们的人性让我们无法用同类试验,无法让同类去冒风险,因为如果这么做了,那么我们自己也会变成其中一员。我们寻找自然界可以替代我们的生命,让他们承受无妄之灾,并表示我们不会忘记牺牲的完全生命。我们为了食品更有保证更可控制,就要流水线化一切饲养过程,而被饲养的,不过是要变成实物的肉类,感受也是无从谈起。
我一直以为,这样是理智的。但是《我们都发狂了》却是从另个角度讲述。一个和猩猩共同成长起来的,一个女孩子的角度讲述。同是被试验的对象,当变成了人类和一个跟人类无线近似的,能够沟通的猩猩的时候,这些试验,这些相处和分离,就让人分外难以忍受。由于猩猩能用手势跟人沟通,当费恩不停的做着要让洛厄尔带她回家的手语时,读者就很难忍住泪水,会被感动,也会觉得动物实验何其残忍。
然而说到底,我们又有谁有这个权利决定其他生命的进程呢?我想人类最大的罪恶就是自大吧。每一个人都在某些瞬间做着本该上帝做的决定:决定动物的生死,决定别人的人生大事,判断何为值得何为可弃。
《我们都发狂了》读后感(五):非线性叙事的未成品
第一人称小说,在我看来应该以一种回忆录的方式展开:这不是要堆砌所有的事物和行为,相反应该精简,挑出那些最能触发读者的东西,在阐述的基础上加深共鸣。至于是所谓线性叙事还是其他结构,是以正常人的视角呈现还是以略微病态、跳跃的方式转换,其实都只是服务于情感表达的trigger。
《我们都发狂了》,很遗憾,在这一点上并不到位,败笔在于它失去了主线故事和开放结构的平衡,以致叙事不清晰而偏离重点。《我们都发狂了》的主线本应围绕Finn的消失展开,着重的是被迫与Finn分离后我们一家(包括Finn)经历的痛苦,以此揭示动物实验的残忍。而我所见的rose,渴求的似乎不是Finn的回归,而是与哥哥的和解。
故事进行到86页时提及“费恩是一只猩猩”,算是标志着剧情的推进。但本该让人惊讶的重点却因为前86页我一点都看不出Finn的重要而尴尬收场。动物实验带给这一家的悲剧本该是它的一大亮点,但因为叙事上的缺陷生生写出了一种深度报道样式的隔离感,明明已经通过“妹妹”的角色靠得那么近了,却似乎一直在旁观,甚至于让我“厌屋及乌”地觉得红色扑克牌这一标志拙劣地有如次品塑料花。
哦,这是非线性叙事,这种前后有悖、看似错乱的写法更能展现Finn的离开对我精神状态的影响。可惜此“错乱”并非彼“错乱”。反观同样是第一人称,同样存在“错乱”的《壁花少年》,它的伏笔、反转以及最后的解密都紧紧扣着查理的改变,因此不需要过多的比喻或是言语,读者就能将查理从书里拔出来,心疼他的语无伦次、隐忍善良,分享他的喜悦,祝福他的成长,从而与作者“殊途同归”。非线性叙事强调读者的参与,这本就要求它比起其他结构更要求自身的严谨性,否则真是文不对题的“一千个哈姆雷特”了。
最后是一点题外话。关于人和动物的关系,这篇文章似乎包含了一种危险的倾向——动物是安全的,人类是危险的。或许在动物实验的层面上的确如此,这种认识并不成熟,至少在我这半个生物爱好者看来并不成熟。无论是把动物推到实验器具里,还是拉到自己的羽翼下,都是在贬低动物和人的平等地位,这是每一个希望保护动物的人都该铭记的。
《我们都发狂了》读后感(六):感谢与生俱来的感性
1931年,心理学家温思罗普·凯洛格决定进行一项大胆的实验:将一只七个月大的黑猩猩古亚和十个月大的儿子唐纳德一起抚养,观察他们在同等环境中的表现和发育情况。可惜,这项实验仅坚持了九个月,唐纳德在语言上的糟糕表现促使凯洛格送走了古亚。但凯洛格随之声名大噪,有后来者涉足类似实验、有人以此为蓝本衍生出各种理论、有人追踪唐纳德的未来。然而鲜有人关注,古亚后来怎么了?
同样作为研究对象,既然唐纳德的身心健康值得跟进,为什么古亚就不重要了呢?仅仅因为它是一只黑猩猩吗?美国小说家凯伦·乔伊·富勒的小说《我们都发狂了》或许能给我们一丝启发。
主人公露丝玛丽刚满月时,黑猩猩费恩就作为姐姐出现在她生命中。露斯玛丽不觉有异,深爱她的姐姐,相伴成长。五岁那年,父母送走了费恩。疑惑、同情、自责、焦虑,从此困扰着露丝玛丽,而她的哥哥洛厄尔干脆离家出走,以示对父母的怨恨。被送走后的费恩生活艰难,她以为自己是个人,却和猩猩一起住在笼子里,遑论恶意的饲养员。富勒说:“情感和天性是我们一切决定、一切行为、评价一切事物以及看待这个世界的基础。而理性,不过是粗糙的表面上涂的一层薄薄的油漆。”旁观者可以说,这只是一项研究,但对所有参与者而言,他们自然而然投入了感情。朝夕相处的露丝玛丽和费恩有争吵有嫉妒的亲密也好,洛厄尔千方百记追寻费恩下落也好,研究生马特自愿陪伴费恩远走也好,都是至深至纯的情感。费恩有兽性,可能伤害别人,但换作是家人,一切应该都是可以原谅的。
在寻找费恩的过程中,洛厄尔走得更远,慢慢和远离费恩世界的你我都有了交集:如果你品尝过珍馐、使用过护肤品、看过医生或者欣赏过电影,极可能有动物血汗掺杂其中。洛厄尔看到人为制造大批瘘管牛以观察它们的消化过程、狭小的空间塞进大量行动困难挤压变形的家禽来节省成本、还有反复被强暴的黑猩猩和为拍电影棍棒相加训练出来的猩猩宝宝——“拍电影的过程中没有动物受到伤害,因为伤害都发生在拍摄前”……人类的感性在科学和利益的理性面前,似乎不管用了。洛厄尔发狂般地潜进实验室、医学机构摧毁器材,放走生物,这像是一种矫枉过正,却令读者不忍去责备他。
我们真能对动物的处境安之若素?试想一下,倘若一觉醒来,我们成为了卡夫卡小说《变形记》的主人公,如何能够全身而退?早在人类借由动物实验探求人体奥秘之初,言之凿凿的粉饰就成了抵御感性的武器,17世纪笛卡尔的信徒坚称动物只比一堆没有灵魂的机器稍强一点儿。同为贡献巨大的科学家,罗伯特·波义耳大言不惭:“认为其他的生物是为了人类而造,并不是个傲慢的想法。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人类是唯一可以享受、使用,乃至于把其他物种烹成小菜的,我们孤独地领会着造物者的全知、全能和善良。”他的好友罗伯特·胡克则难掩悲伤:“我将几乎不能再进行这类实验了,因为这是虐待动物。”
也许,动物实验的确能推动某些领域的研究造福于人,但我们难道不应当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伤害和折磨吗?难道不应当对那些因我们而失去正常生活的生命怀有敬意吗?难道不应当尊重自然,停止居高临下充当疯狂的“造物主”吗?诚如当代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所言:“我们如果抛弃其他生命,必定使我们人类变得永远贫乏……幻想自己如神一般尊贵,而不受古老传承的束缚,那么我们将变得什么也不是。”与生俱来的感性,与其说是疯狂实验的障碍,莫如说是对人类、也对世界真正的保护。
科学会继续发展,人类会保持那份可能会发狂的感性,而动物会是另一面的我们。
——丙申年读凯伦·乔伊·富勒《我们都发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