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佳的爱情》读后感锦集
《米佳的爱情》是一本由[俄] 蒲宁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5,页数:5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米佳的爱情》读后感(一):只是记录
苏俄文学我是真的不喜欢。
生理性的不舒服。
除了大自然,你还能感受到美感,不管是人物设置,还是故事情节,都是令人厌恶的。
但是,这个才是那个年代的实际。
我想作家非常热爱他的祖国,非常热爱这片土地,非常热爱这些苦难的人民。
他写出来让我读到的就是他想表达的。可以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来形容吗?也许并不可以。
一种浓浓的末日绝望感让我读的非常不舒服,如果把眼睛从书本上挪开,你发现,历史循环往复,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米佳的爱情》读后感(二):读布宁的《幽暗的林荫道》
一直以为布宁只是写散文的好手,写作中无意穿插情节或者人物,所以在之前看到《乡村》和《苏霍多尔》时,尤为的感叹作家描写时敏锐的洞察力和无与伦比的共感的能力!
但是当看到《米佳的爱情》时,才发现诺奖得主真的是当之无愧!刚开始看时,以为是一个男孩在恋爱中的臆想,看完才发觉,那种将周围与自己时刻联系在一起的幻想惯性其实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心情好时,觉得周围鸟语花香;心情不好时,周围也就淡然无味了,甚至觉得凭什么大家那么愉悦。在米佳的世界里,周围都是爱人!所见即所思,所思皆为你。有点浪漫,但是那种纯粹的幻想与一厢情愿的对卡嘉的占有情感也造成了米佳开枪自杀的悲剧,这样的悲剧没有谁可以挽回!
在布宁的笔下,同时不单单是米佳的爱情,米佳的幻想与臆测,更加是大自然的介入一次次改变着,撼动着米佳的世界,米佳既渴望幸福,有坚定幸福会对己造成痛苦,所以他很矛盾。在与米佳分开的日子里,在对于来信的等待里,我们似乎是“米佳”,陪着他等待,这个天真又固执的少年,也会让我们想到生活里的自己,有那么一丝丝幻想,一丝丝固执与可爱!
《米佳的爱情》读后感(三):爱是生命的救赎,也是绝命的子弹
米佳饮弹自尽时,我的窗外正啪嗒啪嗒地落着檐上的积雨,夏蝉一浪又一浪,透过薄薄的纱窗,不知疲惫地在耳畔绕出迂回悠长的圈——似乎是米佳的爱情,纯粹、热烈、自然,总在幸福与痛苦的魔圈之中来回兜转。我合上书,关了灯,尽管无法理解米佳,但在黑洞洞的房间里,听着窗外风声厉厉,却多少有些体会到他的心情。
无疑,米佳的爱是纯粹的,他把一切对于生活的理想都寄托在了爱情上,这爱情便是卡嘉。于米佳而言,卡嘉是“馨香的小雨”,是“洒下银辉的月亮”,是“万紫千红的满园春色”:
[他早晨醒来,首先映入他眼帘的是欢乐的太阳,……但他马上想起了一个名字,它既使他兴奋,又使他害怕,直刺他的心窝:卡嘉!朝阳闪耀的是她的青春活力,花园的娇艳柔媚来自于她的娇艳柔媚,教堂钟声的欢乐与谐趣洋溢着她的美丽与优雅,连祖先世代的糊墙纸都在要求她和米佳一起共同感受故乡农村的古代习俗,体验父辈和祖先在这座庄园和祖居里代代相传的生活。]
在米佳的生活轨迹和思想意识里,卡嘉便是万物,万物尽是卡嘉,已然纯粹到容纳不下其他的地步,我们看不到他关于事业、梦想甚至于亲情的半点触动,从头至尾只有关于卡嘉的回忆和联想——对兄弟回家淡漠处之,不关心母亲的动向,没有理想与抱负,只是日日去邮局等待卡嘉的回信,不断在花园里、在床上、在黑夜中,疯狂地想着卡嘉、卡嘉……
纯粹吗?再找不到比这更纯粹的爱了,但不消看完,我便能感受到它浓重的悲剧气息。人生如何能够只赖以爱情的养分?爱情是最子虚乌有的东西,也是最摄人心魄的自然力,将爱情视为生命全部的米佳不外乎两种结局:不是被救赎,就是死亡。
很可惜,卡嘉救赎不了他,她不是万物,她只是她自己——一个有梦想的、虚荣的、现实的漂亮姑娘。比起以爱为生的米佳,卡嘉更像是这世间活生生存在着的人,虽然内心摇摆不定,但最终还是在爱情与面包之间选择了面包,她承受不起米佳这份纯粹得过了头的爱。而阿莲卡,更是用庸俗的五卢布和荒唐的肉欲,将米佳狠狠推入黑暗的迷雾,迷雾里是米佳对爱的困惑,和使他命悬一线的陡峭的悬崖:“听说您常常到苏博季诺去。那边有个神父在卖猪崽,价钱很便宜。是真的吗?”……
谙熟自然之法的蒲宁告诉我们,爱是灵与肉的结合,也是心中根深的病态。当失去了精神上的爱,肉欲强大的力量吞噬米佳,不可控制的病态将他推向极端,唯有一死方可解脱。
爱与恨、生与死、理智与感性、结合与毁灭,故事中的矛盾就像米佳最后一梦时黄昏的暴雨,响着突如其来的巨雷,铺天盖地地激荡着我的心。或许这便是蒲宁文字的魔力吧,即使如此地不认同这个以爱为生、碌碌无为、自取灭亡的米佳,如今,在滴着雨的、黑暗的小窗下,也能为他痛痛快快的一枪感到如释重负。
《米佳的爱情》读后感(四):蒲宁中短篇小说的特色
19世纪是俄罗斯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涌现了以普希金、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为代表的一批伟大的作家。那么,相对于这一黄金时期的20世纪初俄罗斯文学的白银时代,俄罗斯最伟大的作家是谁?伊凡·阿列克谢耶维奇·蒲宁无疑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1933年,蒲宁因其“严谨的艺术才能在文学散文中塑造了典型的俄罗斯性格”而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俄国作家。上海译文出版社的“窗帘布”系列,推出了蒲宁的中短篇作品集《米佳的爱情》,可以让我们一窥这位俄罗斯优秀作家的创作风貌。
本书收录了蒲宁的22篇中短篇作品,比较全面地展现了作家一生的创作道路和思想演变轨迹。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俄罗斯,在经历了农奴制改革后的几十年间,资本主义工商业迅猛发展,广大的农村因此受到巨大的冲击,不仅使无数的农民沦为赤贫,而且原先生活优渥的贵族地主也纷纷破产,出生于地主家庭的蒲宁面对家业败落、庄园凋敝,就有着这方面的切肤之痛。因而,他一方面从人道主义的立场出发对农民们的悲惨遭遇寄予了同情,一方面承认“生活不会止步不前,旧事物渐渐消失”,另一方面则为工商业的崛起对大自然造成的破坏产生疑问,情不自禁地为田园牧歌般的往日乡村唱起了挽歌。这种矛盾的心态在《在庄园里》、《在异乡》、《祭文》、《安东诺夫卡苹果》、《松树》、《新路》、《快活的一家子》、《乡村》等小说中都有体现。《新路》中拟人化的森林,对从它们中间破路而过的铁道发出疑问,便颇能体现作家在新旧之间挣扎的复杂的思想情感:“你往前开吧,开吧,我们在你的面前让路。不过,你难道还不罢休,弄穷了人们之后还要把大自然也弄得贫困不堪?”
小说的要义是表现人的思想情感,揭示人物的命运。蒲宁的作品继承了俄罗斯文学的优良传统,借助精炼的语言、细腻的心理刻画和生动的景物描写,展现变化、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人的命运的沉浮。《快活的一家子》中好高骛远、好吃懒做的浪荡汉叶戈尔,从外地流浪回家后,有一段抒情的风景描写:“林木之中一条明暗相间的光带形成了一个童话般的世界,一颗粉红泛金的巨大星星已经在灌木林和田野上方那片透明的银光中颤动起来,而在灌木林和田野那头的远方也像在童话中一般亮闪闪,叶戈尔唱着歌,悉悉索索地踩在沾上露珠的牛蒡草丛里,大胆地走到门前”,然而,接下来叶戈尔就惊恐地大叫起来,因为他看见了躺在床上已活活饿死的母亲。童话般优美的景物与饥饿而死的母亲形成强烈的反差,给人以极大的心灵震撼。蒲宁的著名中篇小说《米佳的爱情》中,米佳回到乡下母亲家,思念着远在克里米亚度假的恋人卡嘉,此时“周围笼罩着如此令人心醉的静谧(只有夜莺在花园里到处鸣啭),云杉和古老宅第周围的茉莉花丛散发出如此馥郁的芬芳”,米佳在这美丽的大自然中,不禁为他与卡嘉之间产生的感情裂痕、渐行渐远而忧心忡忡,触景伤情,景生心忧。
蒲宁温情感伤的笔调,在几篇爱情题材的小说,如《夜航途中》、《中暑》、《幽暗的林荫小径》、《净罪的礼拜一》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为幸福的可遇而不可求而叹息、为爱情的背叛而悲哀,成了这几篇小说反复咏叹的主题。然而,作家并没有沉湎于此,对黑暗冷酷的社会现实的批判、对俄罗斯的前途和命运的关注和思考,成为蒲宁作品着力的另一个方向。《理性女神》借助法国大革命后一位被捧上“理性女神”神坛的普通女演员的悲惨遭遇,对非理性的暴力革命进行了反思。《从旧金山来的先生》那位乘坐豪华游轮周游意大利,生前和死后待遇有天壤之别的富翁,《米佳的爱情》为了五个卢布委身他人的护林人媳妇阿莲卡、为了成就演员梦而投入戏剧学校校长怀抱、抛弃米佳的卡嘉,作家通过他们的形象讽刺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人性沉沦的丑恶现实。而蒲宁刻画的一些农民和地主形象,如《王中王》中陶醉于小富即安、自诩为村里的“王中王”,而家里污秽的大板床上堆满破旧杂物的地主斯捷潘诺夫,《快活的一家子》中游手好闲、如俄罗斯的“阿Q”一般的叶戈尔,《乡村》中不务正业、穷得叮当响,娶妻时只能送给新娘子两口铁锅和一团黑线的阿灰,他们的身上,凸现了旧俄农村的贫穷、愚昧和落后,呼应了作家的整个俄罗斯“都是乡村”的观点,由此隐晦地表明,要在落后、广大的俄罗斯实现重大的社会政治变革,实在是知易行难,困难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