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宁文集(全五册)的读后感大全
《蒲宁文集(全五册)》是一本由伊凡·蒲宁著作,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128.00元,页数:188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蒲宁文集(全五册)》精选点评:
●断断续续一年读完,多数重读过数遍,戴骢译笔的确不凡,几无任何翻译腔,娴熟优雅节奏流畅,应有二度创作的倾向,不过能拿捏至此,文字功底一流,和蒲宁的古典文风契合;收齐所有作品,仍觉小说代表其最高成就,小说散文化,散文诗歌化,诗歌散文化;最爱他描写俄罗斯自然景色,捕捉光线、色彩、气味的细微变化,故国家园在他笔下定格成永远的乡愁。
●那如广袤的俄罗斯大地永不逝去的寒冬的冷冽
●刚读第五卷,写得太好了。
●这套书可能是我读过的最好的翻译作品。
●没有二话。我爱他。
●只读了第一本,其余的慢慢来~~
●只是看过其中的《米佳的爱情》,怕自己要遗忘掉了。什么时候能够系统地阅读俄国文学也是一件不错的事情。
●流畅
●下单了,估计一周可以读到。那么多好书,都想拥有,只是口袋里的钱越来越少。---纸张不太好,毛糙。【对于景色有太多的描写,我不喜欢。】
●为人之道,第一念,就是明白:人是要死的。
《蒲宁文集(全五册)》读后感(一):买了前三卷的咋办?
《蒲宁文集》前三卷都是分别单出的,可没见第四、第五卷单卖,就突然冒出一套五卷本的!从封面看,是重新设计的,而且是五卷统一定价的,那我们买了前三卷的怎么办?扔掉再卖一套全的??
《蒲宁文集》前三卷都是分别单出的,可没见第四、第五卷单卖,就突然冒出一套五卷本的!从封面看,是重新设计的,而且是五卷统一定价的,那我们买了前三卷的怎么办?扔掉再卖一套全的??
《蒲宁文集(全五册)》读后感(二):十年不读
刚刚到珠海的那年就买了这套书,十年过去了。学俄语的人都知道蒲宁。喜欢蒲宁的人都知道戴骢。戴骢本月7号去世了,8天以后我才知道。
苏老师教我们的时候说,蒲宁还是戴骢译得好,说蒲宁的小说没有一个结局好的。我们课本里选的那篇是《在巴黎》。那巴黎街头邂逅的女子来到男人住处,在浴室里俯身台盆洗她的双乳。
在图书馆借了《幽暗的林间小径》。散文样的小说,随看随忘。但不能忘记的是《纳达利》,她橙色的晨衣在客厅一闪,成了少年的“我”永恒的初恋;她看到“我”肉体的迷乱,他们永难相爱;多年以后轻纱一样的雾;历尽艰辛的“我”和纳达利终于结婚;以及那一定要加上的最后一段“几个月后她死于难产”。蒲宁永远不肯发糖。
戴骢译伊萨克·巴别尔有一句叫“钢色的星星”,那种光可一直闪耀在我心灵深处。
《蒲宁文集(全五册)》读后感(三):蒲宁读书笔记
第一次读到蒲宁的作品,是在将近十年前全国第一次自主招生五校联考的考场中。当时懵懂的小孩碰到这么一篇诘屈聱牙的文章,想必定是绞尽脑汁写了一些坚强努力,拾人牙慧的东西。“灾难、痛苦、疾病、恋人的变心和被痛苦地凌辱的友谊“,没有经历过只靠想象,终究算不得数。
最初的印象,蒲宁读起来像杯弓蛇影的李商隐。
第二次读蒲宁的作品,已经是两三年前一个人在欧洲旅行的时候。在Amsterdam简陋的青年旅舍里, Innsbruck被黑夜吞没的雪山中,在慢慢悠悠摇向Prague的火车上。心里充满了年轻的愤懑和满腔热血,也就只有这种意淫文字加上KFC的炸鸡啤酒,才让人觉得痛快。除了米迦的爱情,我最喜欢的,当属骑兵少尉叶拉金案件。
已经记不起上次写字是什么时候的事情了。Elaine最近(又或是,一直?)让我多读书。可我并不像她,喜欢读一些讲道理的畅销书,便找出来这本蒲宁文集。不过我翻遍全网,也没有找到几篇像样的书评。蒲宁才华不弱,文集晦涩难懂有加之,知名度却远远不如盖茨比或者第22条军规。心想不如我也记下些自己的理解,供后来者评赏。
-- 2019.05.16
《蒲宁文集(全五册)》读后感(四):阿尔谢尼耶夫的青春年华
阿尔谢尼耶夫的青春年华,也就是伊凡.阿里克谢耶维奇.蒲宁的青春年华。
已经年近六旬的伊凡蒲宁,流亡在异国,心情肯定是复杂的,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人世沧桑的感触,估计非常人所及。本书中随处可见伤感的笔触,就算是一些欢乐的追忆,最后对比如今,也是感慨感慨。
关于人本身:
“人,生时不知其生,死时不知其死,所以我深为遗憾,为什么要把我的出生年月告诉我。要是不告诉我,我就至今不会知道自己的年龄,也不会担心再过一二十年就会呜呼哀哉.....”
关于亲人:
“如今在遥远的故乡只留下母亲她孤零零一个人,整个世界永远也不会顾及她了,难道长眠在故乡某地,长眠在败坏了的俄罗斯县城公墓的树丛下边,长眠在荒坟里那个没有眼珠的骷髅、那堆枯骨果真是她吗?果真是当年曾把我抱在手里颠晃的她吗?”
我读书至此,忍不住流下眼泪。记得我在大学的某节自习时候,突然想到,有一天自己的父母终会离开自己,我们的家终有一天会落满尘埃,小院会长满荒草,不仅潸然泪下。
本书的前3部,都是在追述自己家庭的一些往事,后两部写的是和莉卡的爱情。
莉卡是个聪明活泼的姑娘,喜欢舞会,演出等等,“我”看见莉卡与别的男人跳舞,嫉妒的发疯,作者说“我”总是紧张兮兮、心绪不宁,而且待人生硬,傲岸自大,既容易伤感,又容易暴怒。呵呵,我相信任何一个觉得自己女友美丽而又怕被别人抢去的男人,都会有这种感觉。
爱情永远都像个跷跷板,你爱她多时她爱你浅,她情浓时你情薄。莉卡最后深爱我,而我却悠悠荡荡,做些无伤大雅的艳事。难道这是男人的本性,或是作家艺术家的本性,婚姻不能长久,没有持续的激情就无法创作?
读了本书,很容易联想到高尔基的童年三部曲,但童年给人感觉是虽然有不少往昔的追忆,但是蕴含有一种向上的力量。而蒲宁多的是伤感。这也难怪,蒲宁跟高尔基的社会地位是没法比拟的。
又想到了赫尔岑的往事与随想,倒有些类似,但往事与随想多的是昂扬的斗志。可惜书不在身边,否则定要再读。
《蒲宁文集(全五册)》读后感(五):蒲宁文集2 ——《富裕的日子》
我在遥远的现在猜测蒲宁,他有一副清秀的脸庞,腼腆、含蓄、内心激情,总喜欢玩“折叠”,不老老实实讲故事,折折叠叠,藏藏掖掖,“花看半开,酒饮微醺”,蒲宁就是那朵半开的花,那个微醺的人。
《富裕的日子》富裕的不是女主人公娜斯佳的财产,而是她丰富的经历,一个少女在情窦初开的时候因为贫穷不得已放弃了自己的爱人,去跟一个酒鬼结婚,用娜斯佳的话说是“强盗”,换做张爱玲可能会演绎一场惊天地的爱情悲歌,但是在蒲宁这里仿佛一切都顺理成章,聪明的女人都明白爱情只是个奢侈品,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享用它,所以娜斯佳选择了放弃,《奋斗》里的露露放弃了华子,跟猪头过平凡的日子;《成为简•奥斯汀》里的简,在与贫穷的爱尔兰律师勒弗罗伊私奔的途中选择了放弃,没有一个人可以抵挡的住现实的力量,并非爱情在现实面前一钱不值,而是爱情是易碎品,请轻拿轻放。
让我好奇的并不单是娜斯佳坚毅的品性,她可以为了挣钱当女佣,可以利用主人的残废儿子爱情多挣点钱,也可以为了能得到更多的钱排斥另一个似乎并不太需要的女佣,但是她严厉拒绝老板的性骚扰。放在今天,她可能是难能可贵的职场杜拉拉。她跟一个“强盗”似的丈夫生活了九年,终于盼来了丈夫的去世,她得以重获自由,当然还有唯一的儿子——瓦尼亚,其他儿子都死于非命,在经历了别人的训斥,婚变,丧子种种事件以后,她还在为当初的理想打算——开一家自己的店铺,没有变成俄罗斯的祥林嫂,实乃奇迹,不是说她冷血,而是她足够的理性,正像当初她放弃自己的初恋一样,她知道哪些是该得的,哪些应该放弃,这样一个女子活在现在也是坦坦荡荡,为了获得最初的资金,她做的看上去有那么些不太道德,但一切都是情理中的。
当她做出人生最艰难的选择的时候——要儿子还是要丈夫和爱情,她毅然选择了后者,她明白她已经挽救不了儿子,而瓦尼亚也永远无法了解她,这一次她又赢了,那个相亲相来的实诚老头,和她相敬如宾的度过了21年。
所以才有了她开篇的慨叹:我的日子过的挺富裕,凡是我想要得到的,统统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