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White Fragility》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发表文章就可以赚钱!

《White Fragility》读后感锦集

2021-03-19 01:46:50 来源:文章吧 阅读:437

《White Fragility》读后感锦集

  《White Fragility》是一本由Robin DiAngelo著作,Beacon Press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GBP 14.99,页数:1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White Fragility》精选点评:

  ●4.7

  ●还是适合白人读。里面很多概念,对于非白人来讲,不言而喻啊!

  ●Informative and educational. 作者认为white fragility进一步巩固了white solidarity,以及对racism好坏二元论观点的反驳,带来了对race新的认知。

  ●给白人写的,但有几个会真读呢。

  ●去美国的中国人要特别注意提到的white solidarity. 白鬼见多了以后你就会意识到其存在

  ●这类书我约莫是不应该再看了,总而言之我都是用这样的书来corroborate自己原本的观点,我觉得自己越来越没意思了,全是filter bubble,不能真正地去倾听其他观点,糟糕。

  ●白人视角写种族,对于种族主义如何贯穿运作并无什么新鲜内容,只是换成一个超级self-reflective 的白人来说。但仍然有不少闪光的观点,尤其是但是把是否是种族主义者和好人坏人这种道德判断脱钩的观点对我启发太大了。

  ●白人面对歧视相关的话题始终处于弱势,这样的弱势本身即是对种族主义最大的强化;种族主义作为白人单方面的集体心智,构成要素根植在美国社会的起源与意识形态之中,对种族主义概念的误解和回避反而会助纣为虐。对于概念拆解和社会意识分析得非常透彻的一本书。

  《White Fragility》读后感(一):断断续续听后感

  

开车时断断续续在libby上听的,很多理解没有看书到位。

听完对自己在liberal环境中经常听到的说辞有了更好的理解,也对作者claim的progressive whites并没有less racist的说法很感兴趣。

同意作者论述的racism is a structure not an event,个人偏见不可避免,而偏见结构化带来的压迫跟个体之间的完全不同,history matters,传递下来的racist structure渐渐把自己隐身嵌入社会正常function的结构中了。作者也让美国人从习惯中的individualism framwork跳出来,看一下group。

前面几章比较informative,对race这个概念是如何constructed的梳理了一下历史,还有印象的一点:建国时期众生平等而总统却有奴隶这一点使得当时的authority促使scientific research去证明黑人inferior,他们的问题不是are blacks inferior而是why blacks are inferior,history matters至今。bird cage interlocking force of oppression还有其他几个比喻很清晰。

对很多white因自己被discriminated过,or 他们的color blindness / color diversity赦免了自己racist可能性的反驳很有力。任何一个white在US都benefit from现存的racist structure了,尽管个体有被discriminated,如犹太群体holocaust经历,白人被people of color歧视等等,但group整体还是会从racist structure中获利,有被歧视经历的白人也比同样被歧视的poc要less惨一些;很多whites exempted from criticism of racism用的就是color blindness/color diversity narrative。 自Martin Luther King的I have a dream演讲后,color blindness说辞开始流行,你看一个人时只看到这个人而忽略他/她的肤色 和 color diverse中 一个white宣称自己有很多poc friends,他/她就没有种族歧视了。作者提出color blindness语境assume这个人和你的经历类似,但reality是poc遭受系统性歧视,但你忽视了系统性歧视也没了深究的欲望;color diversity的反驳是男人也见过很多女人,甚至marry了女人,可sexist歧视还在。

权利是dominated group让出来的好像讲的篇幅也不少,忘了具体哪里说的了。对作者提出的white fragility这个term和how其reinforce white soldarity之间的关系还需要有机会看书捋一下。

本来对作者提到separation & household region没太大感触,后来联想到自己身边白人同学聊天时,那种不经意的提了一句自己的neighborhood是expensive,safe的,去后他们也会说population make-up很white,希望多点儿poc,这些对话中也是如同作者描述的racism潜在structure中的一例。

racist应该脱离good/bad binary的标签这一章很有意思也很有说服力,racism历史上还敢大张旗鼓地显露,但在civil rights movement后人们不想把自己和slave owner和大街上打砸抢明目张胆孤立歧视black的行为(bad)连结一起,慢慢racist变成单独极端event而不是structure中该去纠正的一部分,人们也就忽略了structural上的问题,浮于表面了。millenials在racism上的认知并没有比以前好。

作者想的方法却比较doubtful,不过preface也承认这本书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了。真正micro level像author那样open地接受critism忍住defesive words很难,不光white自己要忍着把racist脱离bad的标签去接受指正,其他人也要脱离这个racist=bad的标签,很难实施,直接指出racist行为的人很多时候是带有惩罚和public shaming意味的,细微一些的也不会每个人都那么有耐心地去educate whites。

white women's tear也让我想到朋友跟我讲的一个white girl在大学接触到structual racism后哭出来out of guilt and 不知道怎么办,她身边poc当时也在安慰她都感觉局面无解,让自己/别人憋回眼泪的想法好,现实生活实施难。

整体这本书还是值得一睹的,但感觉attract到的audience会是本身对racism有反省的progressive liberal whites,white群体对racism的理解分歧可能会更polarized。

  《White Fragility》读后感(二):聊聊种族主义

  这是第一次阅读关于种族问题的图书,因此这个书评只写关于本书为我提供的新知,同时以下的内容会尽量以中立的态度来写。同时,本书评会有剧透,但是书评中的内容不只来自于本书,还有本人的固有知识。

  在具体开始写之前先介绍下基本内容,作者是个白人,但是从书中可知是社会学家、当过培训老师,和很多有色人工作过,同时对种族问题有过深入研究。书名《White Fragility》白人的脆弱性是作者自己创作的一个概念,贯穿整本书作者在介绍这一概念的对应的现象、发展过程以及这一概念是如何支撑种族主义的。

  能够了解在对话中,为何白人很难正视种族问题?

  能够了解读者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种族问题的反应

  这是作者在开头说明想要读者通过本书能够得到的。

  那么究竟读完这本书能不能懂呢?对我来说还得多读几遍。但在这里我也会用书中看到的东西来试着回答。

  先来点基础概念:

  种族主义产生的原因?

  我将会从过去和现在来简述,回溯历史,美国在建国之后便存在种族主义,比如说当时,他们把因纽特人之外的美洲土著均称为印第安人,在历史上,他们曾经屠杀、奴役过无数印第安人,比较著名的有西方历史上的东进运动。不过在之后,美国联邦法律规定不在使用印第安人这一称呼。

  同样之后的历史上还陆续解放了黑人奴隶,发布了《The 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1965年恢复了其相关权利。但是再有这些进步的同时,某些东西已经深深植根在他们的文化以及思想中了,比如说他们当时还发明过白人的概念,也就是说,并非所有的白色肤色的人都是白人。同样在当时的那一段历史时期,他们对于黑人的偏见也已经植根于思想以及文化中。这也导致了之后,作者说明白人在面对种族问题时表现得如此脆弱的原因,因为他们觉得这一切都是正常的,他们从来不会讨论种族这一个词,他们也从来没有受到过这样的教育,尽管他们的日常生活行为习惯中都包含着这样的偏见。

  第二个就是从现在来讲,从现在来讲,这种种族主义的偏见依旧如此,难以改变。是因为他们控制不了,想要改变这种偏见,必须从权贵、相关部门来做,但是根据书中所举的例子,90%以上在各个行业顶尖的人士都是白人,这些白人才控制着人们对于种族主义的偏见。人们看的书电影,受到的教育,购买的东西等等,一切都是来自于白人,而这些白人,虽然口口声声的说,人人平等,但是潜意识里还是有偏见,因此最终导致的就是整个白人人体系中都存在种族主义问题。(但我认为作者在这里有推锅的嫌疑)

  综合历史和现在就产生了两种意识形态,个人主义、精英主义。而这两种主义又会让白人来忽视种族问题的后果,从而形成了一种闭环,这种闭环使得他们不肯去面对种族问题。

  如何理解种族主义?

  作者在书中提到,要想理解种族主义,必须得先将其和微偏见和区别对待区分开来。

  关于这两个概念,可以自己查询,如果有兴趣。

  当你了解了以后,就可以知道作者提出在存在偏见这一概念下,我们对于偏见是什么的误解,会使得我们去抵抗它。

  作者提到区别对待则是基于偏见的一种行为。

  在我们了解这两个概念之后,就能知道作者之后所说的,当一个种族群体的集体偏见受到法律机构以及相关部门的控制时,这种偏见就会转化成种族主义。

  这也就是第一部分我所说的,按照作者的想法,种族主义是由于,权贵势力和相关部门的控制所导致的。

  今天就先写到这里,等之后再次深入阅读,再来补充别的内容。

  同时附上自己非常喜欢的一段话,来自于耶鲁大学的教授 James Baldwin

  I don’t know if white Christians hate Negros or not, but I know that we have a Christian church that is white and a Christian church which is black. I know that the most segregated hour in American life is high noon on Sunday. ... I don’t know whether the labor unions and their bosses really hate me ... but I know I am not in their unions. I don’t know if the real estate lobby is against black people but I know that the real estate lobbyists keep me in the ghetto. I don’t know if the Board of Education hates Black

  《White Fragility》读后感(三):为何白人难以正视种族偏见问题?

  

美国黑人乔治·弗洛伊德之死引发了轩然大波,种族主义问题也再一次进入公众视野。在欧美图书市场上有不少关于种族主义的图书都登上了榜首,其中一本探讨白人种族主义偏见的书也被很多人推荐,这本书是White Fragility: Why It's So Hard for White People to Talk About Racism

图书作者Robin DiAngelo是一名专门研究种族问题的学者,她在书中从一名白人的视角客观地探讨了美国种族问题的根源,以及回答了一个问题:为何让白人正视种族偏见会如此困难?

white fragility

书的名字White Fragility听起来可能很奇怪,实际上这是作者创造出来的一个概念,用来描述当前很多白人面对种族话题时的心态。大部分美国白人将种族主义与道德败坏等负面品质挂钩,因此当他们被问及自己是否有种族主义倾向时,他们会感到非常不舒服,一些人甚至会出离愤怒,并矢口否认自己存在种族偏见。白人在面对与种族相关话题时所表现出来的脆弱感就称为White Fragility,这种脆弱感也阻止他们进一步反思美国种族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美国现在面临的种族问题有很复杂的历史原因。虽然《独立宣言》上写着“人生而平等”(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但签署《独立宣言》的白人中很多都是大奴隶主。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在18世纪美国白人发明了“种族科学”(race science)理论,即认为白种人天生就比黑种人优越,以此来为奴隶制度寻求正当性。虽然这一理论后来被证伪,但它仍然产生了深远影响。美国的司法体系也在加剧种族问题,虽然1865年奴隶制度就被废除,但黑人仍然没有投票的权力(他们直到1965年才获得这项权力)。在司法实践中,警察和法官也常常会对黑人做有罪推定。

尽管黑人在美国社会仍然受到很多系统性的不公待遇,但绝大多数白人并不认为自己需要对此负责,他们也不认为自己有种族主义倾向,而他们日常所使用的“种族中性”(race-neutral)语言也让他们意识不到种族歧视的存在。比如,研究表明,当一个社区中黑人的数量超过7%时,很多白人就会选择搬离社区(英语中甚至有一个专门的词来描述这种现象:white flight)。当被问及为何要搬离社区时,很多白人会回答因为社区正在变得越来越“危险”(dangerous),社区的犯罪率正在提高(crime-ridden),但他们不会说是因为社区里面黑人越来越多。同样,当他们搬离社区时,他们会说要搬去一个更加“安全”和“干净”(clean and safe)的地方,但他们不会明说要搬去白人聚居区。他们使用的语言掩盖了种族偏见思想,甚至很多白人也没意识到这些语言背后存在的问题。

white fragility

让白人难以正视种族偏见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受到美国社会中广泛存在的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精英主义(meritocracy)以及客观公正(objectivity)思想的影响。个人主义思想认为,每个人都有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力,周围环境并不能成为限制个人成功的理由。精英主义思想认为,能者多得,成功人士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们付出了很多努力。客观公正思想则认为,个人完全有办法摆脱偏见,做到客观公正地认识这个世界。

这几种思想结合起来也让白人难以看清种族不平等背后的真正原因。根据精英主义思想,他们会认为白人总体上之所以比黑人成功,是因为白人更加努力。根据个人主义思想,他们还会认为并没有什么外在因素能够阻止一名黑人取得成功,如果黑人不够成功,那只能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而客观公正思想也让白人认为,他们对世界的理解是客观公正的,他们完全能够摆脱种族偏见。

这也解释了White Fragility产生的原因:很多白人并不认为自己存在种族偏见,因此当他们面对种族歧视话题时,第一反应不是反思,而是否认和辩解。这种心态会使他们难以看清造成种族不平等的社会因素。

除了探讨白人的种族偏见问题,这本书也提到了很多种族相关的背景知识。比如“白种人”(white)这个概念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变化,它一开始只包含来自欧洲部分地区的白人。在19世纪早期,来自爱尔兰和意大利的人并没有被归在“白种人”行列,虽然他们的肤色也是白的。这一点在电影《绿皮书》里面也有体现,在电影中白人男主角Tony和黑人钢琴家Don在雨中被警察拦下,当警察得知Tony祖先是意大利人后对其进行了侮辱:Oh, now I get it. That’s why you driving this boy around... you half a nigger yourself. 为此Tony打了警察一拳,导致他和钢琴家都被送进了监狱。

White Fragility系统地分析了整个白人群体面对种族问题的思维模式,并指出美国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对于理解种族偏见的阻碍作用。这本书虽然主要写给白人读者,但也适合其他对种族问题感兴趣的人。推荐各位读一读这本书。

  《White Fragility》读后感(四):一本书撕开白人的种族假面

  

5月25日,乔治·弗洛伊德这个名字被推送到全世界几亿人的智能手机上,身为黑人的他被白人警察膝盖压颈而死。随后,美国进入了大规模反种族歧视运动中。种族纷争自2016年川普当选后一直是美国社会中讨论的焦点,而这个话题也迅速成为这个夏天各大报纸和图书的主题。

White Fragility(《白人脆弱》)这本2018年出版的书再次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图书榜前五名。作者Robin DiAngelo自己是白人,意大利后裔,常年为很多工作或学习场所提供种族多样化培训。

什么是“White Fragility”?

“White Fragility”可以定义为这样一种状态:当白人接收到哪怕一点来自于种族的压力,就会无法忍受,从而做出一系列防卫的动作。简单来说,就是白人受到来自于其他人对自己有种族歧视的反馈时会习惯性地“否认三连”,甚至转而攻击对方的脆弱心态。

“White Fragility”从何而来?

要解释这个问题,要先明白什么是种族歧视。

为了达到白人统治的目的,种族偏见以自然之名将种族的等级制度合理化。它披着基因的外衣将种族歧视导致的不公平掩盖住,白人一旦接受了自己处于种族等级中的地位,这种地位就变成了理所应当。

偏见+权力=歧视。当一个种族群体收到的偏见是有法律和政治权力背书的时候,它就转换成了种族歧视。正如性别歧视一样,男性可以利用自己拥有的法治机构压制女性,女性并非天然拥有选举权,而是男性组成的机构把权力赋予她们。而种族歧视也同样,当对有色人种群体的偏见有权威背书时,它就发生了。

现如今的“种族歧视”已经不是废奴之前的暴力性的行为或实质性的隔离,而是在现在社会中存在的“润物细无声”的歧视。

比如说,一个白人青年犯罪,很多人会从他的外部环境上找原因,他或许来自单亲家庭,或许日子正不好过,或许在错误的时间出现在了错误的地方。但如果是黑人和拉丁裔青年就不一样了,他们犯罪的动因好像总是与自身特质联系在一起,要么天生就有犯罪倾向,要么他的原始本能占了上风,要么他们自省的能力本来就很弱。(无独有偶,一项2016年的研究显示,将近一半的医学院学生和实习医生都认为黑人不那么容易感知到疼痛。)白人的种族似乎天生就为他们戴上了“无辜”的滤镜。

作者指出,身为白人,在成长过程中,在美国这个以白人为主导的社会如果不常经历因为种族而引起的不适,就不会培养出“种族耐力”。在一个对白人来说有种族优越感的环境中开展人际交往,谈到种族问题时,白人群体是非常脆弱的。一旦接受到种族世界观的冲击,白人甚至会觉得那是对他们身为“有道德的好公民”身份的冲击。所以,白人会将那些试图将自身与种族偏见联系在一起的举动视为不安甚至不公平的挑衅。这就是“White Fragility”的形成过程。

“White Fragility”的现状

作者提到一件有意思的事:有些白人在提到“黑人历史月”的时候会产生疑问:为什么没有白人历史月?这就是“White Power”(“白人力量”)的功劳,因为美国社会普遍、主流的历史就是白人的历史。“白人”这个概念建立在这样一个前提上:定义白人作为人类的标准,其他种族均为背离这种标准的存在。

当然大多数白人不会承认自己有种族歧视的倾向,很多白人从小被教育要平等待人,要认为所有种族都是一样的,但种族歧视不会仅仅因为家长的教诲而轻易被消灭。很多白人会持有一种“种族框架”,它包括对自己种族的积极看待,以及对其他种族的低视。这种观念由于过于内化,以至于很多人都意识不到。但白人只要反观这个社会环境就能明白一二,比如:什么是好的街区?什么是不好的街区?什么是好学校?好学校的位置在哪里?好学校的学生白人占多少?而坏学校呢?“往上走”在地缘上意味着什么?是否越往上就越白?…

社会环境对白人的保护使得白人在种族问题上趋于封闭,当既有观念被挑战的时候,他们往往会有情感上的不接受。

“White Fragility”首先就源于白人对自身优越地位的视而不见。然而忽视种族并不会终结歧视,而是一种利己的行为。一个白人刻意对一个黑人说:我看不到你的种族,我只看到你是和我一样的人。这样的说法无异于否认这个黑人作为他这个个体的特殊性,等于告诉他:我在我的工作环境很受人欢迎,你应该也和我一样,我从来不觉得我的种族是一个问题,所以你应该也和我一样。

其次,很多白人认为只有坏人才会有种族歧视。但实际上,每个人都有偏见,特别是在这个被种族所分割的社会。作者承认她作为白人有种种优势。单纯把种族歧视定义为一种不友善的个体行为的想法,是根源于白人这个群体的自我防备意识。

比如说,有的白人认为自己有了黑人朋友,“种族歧视”这个词就可以从自己的词典里划掉了。这种看法的荒谬程度就好比认为结了婚的男女之间就不会存在性别危机。有意思的是,一些白人会认为只要不和其他种族的朋友聊这个话题,那么这个话题就不存在,并且每当他们的朋友想要提及种族歧视话题时,他们会摆出防卫姿态,拒绝谈论。这种种族问题的交流在交往中的缺失,往往表明他们缺乏跨种族的信任。

“White Fragility”还体现在白人对黑人心底的愤怒上。这种愤怒是由黑人在社会上的进步引起的。他们不认为是黑人有问题,而是有野心的黑人有问题,特别是那些要求平权、拒绝被奴役和放弃权利的黑人。这种愤怒在奥巴马上台以后达到顶峰。

如何认识和解决“White Fragility”?

一些“文化技能课程”是很多白人大学里唯一会学习的关于种族现状的课程,然而课程中对于话语的选择上过于温和,比如选择使用“都市、市中心和弱势的”,而没有选择“白人、过于优越的和有特权的”这种词。这就制造了一种幻影:这是“他们”的问题,不是“我们”的。如果有直接指出白人特权或者种族歧视的课程,一些白人会回之以愤怒、退缩、愧疚等感情,而一些所谓的“进步”白人不会觉得愤怒,而是用“已经接受过这样的课程”或“这些我都清楚”这样的回答来继续封闭自己。这些反应都是“White Fragility”的一部分—种族自我保护的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耐力退化。

白人的心理平衡是种族舒适、个人中心、种族优越性、种族冷漠感以及种族忽视的保护层,它们都来源于一种自觉:身为好人,我不可能有种族歧视。白人感到这种自觉被挑战时,他们会感到不适,从而希望停止被挑战。如果一种特权被当作一个人合理化他拥有某种特质的权利,那么当他有了这种特权,就可以名正言顺地避免其他人对这种权力的挑战。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White Fragility”也是霸凌的一种形式。当白人不能接受别人对自己有种族问题偏向的反馈时,他们会使用历史或权威的影响力来保护自己的位置。他们甚至可能会哭闹或认为受到了冒犯,这时焦点会从对种族歧视的讨论转移到他们身上。总之,为了停止被挑战,他们不惜用各种方法来达到目的。

这和霸凌没什么两样:如果你要挑战我,不管你多么圆通地试着挑战,我会让这件事变得不堪,然后你就会不再纠缠,甚至放弃这个话题。

“白人脆弱”是一件很好用的武器。它不仅是被用来防卫,或仅仅是发发牢骚。它是一种“支配社会学”,是白人在提升自身优越性社会化进程的产物,它是一种保护、维持以至于加强白人优越的方式。

作者建议,如果白人真的想要矫正自己的观念,就要宽容对待反馈。可以试着这样想:

1.接受反馈的时间、地点和方式就都不重要,反馈才是最重要的。

2.接受反馈不容易,我需要尽我所能去接受。

3.从我作为白人拥有的社会、文化和权威地位上来看,我是安全的,并且我可以承受得住这个反馈。

4.如果我承受不住,我要想方设法提高我的“种族耐性”。

最后,作者提到几个消灭种族歧视的误区:

1.说服别人自己没有种族歧视。白人是一定或多或少存在种族歧视的,而且其他种族的人也知道这件事,而千方百计证明自己没有歧视是没有说服力的。鉴于白人的强势地位,要想诚实地去承认这些倾向非常不容易,但却是必要的。

2.建立积极的白人身份认同?No way! 白人的身份从骨子里就带着种族歧视倾向。不如让自己少一点“白人特质”,让自己对有色人种的种族现状更加认同,打破白人的沉默和群体互助,停止建立在有色人种受到种族歧视的伤害基础上的特权,跨越愧疚,开始行动。

3.认为时刻做出nice的姿态、对有色人种保持微笑、时不时跟他们一起吃个饭就可以消除种族歧视。事实上,将“种族歧视”这个议题搬上台面从来就不是轻松的事,而接受自己的歧视倾向这个过程也从来不会nice。

谈谈我的感受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白人作为一个整体而非个人,用他们的权力和各种历史上的优势,已经主观或客观上占了其他种族无数便宜。而所谓“白人脆弱”实际上也是白人power的一种,要知道,示弱是有门槛的。

书里有一小节叫“白人女性的眼泪”,作者提到白人女性的眼泪有很强的影响力,对于改善种族歧视会起到反作用。历史上,由于白人女性的忧虑和指控,很多黑人男性被虐待甚至被谋杀。在日常生活中,一旦白人女性开始因为种族问题哭泣,她将会获得全部的关注。这就好比路上一辆车撞了行人,旁观者第一反应是先安慰车主,而非躺在街上流血的的行人。我读到这一小节其实是有点吃惊的,当时也把自己代入到一个白人女性的视角想了一分钟:难道发泄自己的情绪也是罪过了?但想到之前中央公园的遛狗的白人女士怒怼观鸟黑人青年事件,白人在美国社会就是有这样的能力,只要他们认为周围的多种族环境对自己有威胁,就可以引导暴力机构对其他种族采取不公正的手段。而这种“示弱”是他们天然的武器。

这本书好像是一个给白人设计的“去滤镜”app,指出他们rosy的假面下都藏着什么微表情。对我来说也是一次大开眼界的阅读体验,第一次对于种族歧视这个命题有了一点了解。非常推荐阅读。

八字精批2025运势命中贵人八字合婚

发文赚钱-发表文章就有现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已有0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查看《White Fragility》读后感锦集的全部评论>>

还没有用户发表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