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北京的隐秘角落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北京的隐秘角落读后感1000字

2021-03-19 04:12: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北京的隐秘角落读后感1000字

  《北京的隐秘角落》是一本由陆波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甲骨文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58.00,页数:32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北京的隐秘角落》读后感(一):这也能出版?

  潜水多年,今天看了这本书,气不过,来说说。

  之前甲骨文的书还不错,一看名字是写北京我就买了。书拿到了一翻,太可笑了

  原来是一个退休律师老姐姐在腾讯大家上发的网文合集,大概就相当于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某区级行政单位宣传文案。

  楼上有个差评,讽刺说是相当于当年的“文化大散文”,坦白说虽然余秋雨有千般不是,但这书的水平给余秋雨提鞋都不行。

  《北京的隐秘角落》读后感(二):这也能出版?

  潜水多年,今天看了这本书,气不过,来说说。

  之前甲骨文的书还不错,一看名字是写北京我就买了。书拿到了一翻,太可笑了

  原来是一个退休律师老姐姐在腾讯大家上发的网文合集,大概就相当于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某区级行政单位宣传文案。

  豆瓣上有个差评,讽刺说是相当于当年的“文化大散文”,坦白说虽然余秋雨有千般不是,但这书的水平给余秋雨提鞋都不行。内各位看看标题吧。

  《北京的隐秘角落》读后感(三):这也能出版?

  潜水多年,今天看了这本书,气不过,来说说。

  之前甲骨文的书还不错,一看名字是写北京我就买了。书拿到了一翻,太可笑了

  原来是一个退休律师老姐姐在腾讯大家上发的网文合集,大概就相当于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某区级行政单位宣传文案。

  豆瓣上有个差评,讽刺说是相当于当年的“文化大散文”,坦白说虽然余秋雨有千般不是,但这书的水平给余秋雨提鞋都不行。内各位看看标题吧。

  《北京的隐秘角落》读后感(四):错字错句收集

正文部分

  2倒数第五行:资级→阶级 P17倒数第六行:阿耨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to be continued...

  2倒数第五行:资级→阶级 P17倒数第六行:阿耨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to be continued... P2倒数第五行:资级→阶级 P17倒数第六行:阿耨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to be continued...

  《北京的隐秘角落》读后感(五):但记得斑斑点点

  最近几年读的书中,以“隐秘”为题的不少,而且大多把北京的过往作为内容。归纳起来,这个“隐秘”一方面是日常生活中熟识事物被忽略的一面,另一方面则是繁华都市掩盖起的一面。

  陆波这本人文地理随笔集,关注点放在大隐于市的寺庙上,其“隐”并非人迹罕至,更多在于历史遗迹背后的早已褪色的人与事,可能是帝王将相,也可能是草根平民。

  在作者看来,我们还是应该记住这样一些人和事,他们以高大或卑微甚至可怜的生命游走人世间一趟,有悲伤也有善良,以或强或弱的闪光点亮了刹那,然后便消失于永恒。

  书中文章涉及的寺庙等历史遗迹,大多散落了身边方圆10公里以内的范围里,很多都早已成为习以为常的地名,比如,保福寺、蓝靛厂、樱桃沟、临湖轩、隆福寺等等。

  作者以考据的方式尝试在历史沉钩中找到当年的那份鲜活,进而用文字描述物转星移的变迁,阐释源自历史长河的那份平凡与豁达。

  在作者文采飞扬的细腻笔触下,曾经的繁盛或叹息跃然纸上,颇有种“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的历史沧桑感。由此想到,在飞逝的时光和飞快的步伐中,不应忽略那些飞驰而过的万千景象,其中,必有一种深层的感动。作为了解身边这个多彩世界的有趣文集,本书值得一读。

  《北京的隐秘角落》读后感(六):这也能出版?

  潜水多年,今天看了这本书,气不过,来说说。

  之前甲骨文的书还不错,一看名字是写北京我就买了。书拿到了一翻,太可笑了

  原来是一个退休律师老姐姐在腾讯大家上发的网文合集,大概就相当于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某区级行政单位宣传文案。

  豆瓣上有个差评,讽刺说是相当于当年的“文化大散文”,坦白说虽然余秋雨有千般不是,但这书的水平给余秋雨提鞋都不行。内各位看看标题吧。

  《北京的隐秘角落》读后感(七):神马玩意儿

  潜水多年,今天看了这本书,气不过,来说说。

  之前甲骨文的书还不错,一看名字是写北京我就买了。书拿到了一翻,这是个神马玩意儿!

  原来是一个退休律师老姐姐在腾讯大家上发的网文合集,大概就相当于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某区级行政单位宣传文案。

  豆瓣上有个差评,讽刺说是相当于当年的“文化大散文”,坦白说虽然余秋雨有千般不是,但这书的水平给余秋雨提鞋都不行。内文不摘了,各位看看标题。

  《北京的隐秘角落》读后感(八):略有晦涩

  

《北京的隐秘角落》,看过了书名有没有一种神秘感油然而生?北京,十三朝古都,自华夏文明伊始至今一直都有着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政治地位。曾在此地出生、死亡的人数必然是个天文数字了。我对北京很陌生,虽然离我家仅不到200公里,但我也没去过几次。如果说好奇,倒是真的对那些神秘的古建筑中的故事很是好奇,但是最近几十年的拆改翻新和脑海中想象到的堵塞的交通、昂贵的物价,又打消了我对它的好奇心。这本书好像能带我前往北京,探秘我所好奇的一些神秘之地。

书的装帧很精美,看得出是壁画,读过全书后我猜想是法海寺中的明朝壁画。壁画的内容隐约可见,有菩萨、神、神兽等等,颜色以红色覆盖,不知是文物本色还是设计师有意为之。书的装帧确实把神秘的宗教色彩渲染出来了,再搭配书名,便可联想到这本书的主题:北京关于佛、道的隐秘角落。

20篇散文简介了20余处隐秘寺庙残骸和遗迹,但也不全是,比如“钓鱼台”“西直门”。作者行文很是流畅,把历史当作故事讲,结合着文物和人物,让读者的思绪穿越时空,亲眼目睹当时的“原貌”。可惜,史据太多不免生涩了故事,我常在故事的幻境中与史据的严谨中往复。时常读到一些读不下去的史料,因其对故事的完整性并无用途,且那些碑文内容又残却不全,摘录下来读又不通,大多只是流水账似的记录下成碑年代和建造者,内容中太多类似之处,只能将其跳过略读其他。我没有去过北京,读起这本书来略有些困难,因地理上的无知,导致很多文字密码我无法解开,只能是刷字刷页,读过了便忘了。

书中20篇故事大多数还是蛮有意思的,仅有几篇内容我实在是读不下去。总体还行吧,一般一般。

  《北京的隐秘角落》读后感(九):2019读书记录4/50:徐波《北京的隐秘角落》

  这是一本老北京人讲述北京隐秘寺院故事的书。几百年、几十年的时光如白驹过隙,多少代人的爱恨情仇都随风湮没了,仿佛没有存在过一般。作者把这些早已被人遗忘的历史重新梳理出来,既让读者了解了我们现在生活的这所城市背后的厚重历史,也很有现实研究的意义。

  作者徐波,先后就读于北大法律系、中科院研究生院,长期为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这本书是她退休后写的,她在自序里写到:

古人说的“安身立命”,大概就是人之于世,首先解决基本的生存,然后立起自己心仪的那条“命”。在2015年的初冬,我才有时间选择自己剩余的“命”。这个命不应是被生存重压裹挟下的无奈,而应是发自本心的热爱。 …… 没有比一想到人生将要无声无息地结束而只是蝼蚁般为生计忙碌一辈子更令人悲哀的了。

  作者的这个序让我咂摸良久。她是幸运的,退休时还可以重新拾笔,述写自己喜欢的北京寺庙。大多数人确实如她说的一样,“蝼蚁般过完自己庸碌的一生”。

  而我已经过了“而立之年”,正在去“不惑之年”的路上。我已经不年轻了,为了养家糊口,我确实无奈地外出工作,无法过我梦想的读书写作的生活,我又该为我的余生努力做些什么呢?就算现在过不上梦想中的生活,那我能不能每天多做一些事情让我的梦想生活提前到来呢?

  说回这本书本身。整本书一共有20篇文章,文章题目我觉得很不错。既点名了主旨,又让人体会到作者深含的感情。文章大多是由一座寺庙谈起,或引经据典,或写自己个人的体验,详细向读者介绍了寺庙的前世今生,从敕建到湮没(少部分现存)的整段历史,以及涉及其中的人物的故事。其中大部分内容我都是第一次看到,所以对我来说很新奇有趣。

  像第一篇文章《姚广孝,庆寿寺双塔下的过客高僧》,就介绍了为朱棣立下汗马功劳的道衍和尚。之前也看过几本有朱棣的书,脑中对这个人已经形成了“英武,嗜血”的印象,不是这本书介绍,还真的不敢相信这样一个杀人狂还有一位全身而退的和尚好伙伴。

  去年比较系统地看了张宏杰老师的书,这本徐波老师的书有些段落和张老师写的有点类似,有点历史小说的感觉,但是这些描写也都是基于史实的基础。客观来说,徐波老师的文笔比张老师差不少,也没有张老师写的有深度。不过作者独写自己喜欢的寺庙,又亲自做了大量研究,常去实地考察,有自己独到的收获和见解,这些也是少有人能做到的。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装帧,非常棒。这本书是双封面,精装,有书签条。内外封面用的是法海寺的壁画。法海寺的壁画和敦煌壁画、永乐宫壁画一起被归类于中国古代三大壁画。因地处荒僻,因缘又有几代人舍命保护,所以历经六百余年终被保存下来。仔细看封面,惊叹六百多年前的匠人能创造出如此精美华贵的壁画,真是国家级的文明瑰宝。

  还有件趣事是我在本书中找到了自己所在小区的历史由来。原来现在我居住的这个小区和临近的几个小区几百年来一直都是太监建造寺庙和坟墓的地方。太监也称中官,现在的高新技术产业区中关村,其实是叫“中官村”,以前都是中高等太监的墓地。明清时期的太后皇后们,经常在我们小区这一大块地方敕建寺庙,现在我们小区内的塔就是一位大明皇太后敕建的。

  每一个人对故土都有着独特的感情。作者是生于斯长于斯的老北京人,自然对北京这座千年古城有着非同一般的感情。作者对北京城大大小小的寺庙如数家珍,考经据典随手拈来,退休之后还能有如此成就真的很让人钦佩。都说好书能给人打开一个新的世界,那这个世界对我来说真的是回味无穷,下次再去某个寺院,知晓了每一片瓦、每一棵树背后都有着厚重的历史,我的感触肯定会大不同。

  《北京的隐秘角落》读后感(十):找回“失落”的自己

  从1271年忽必烈定都大都建立元朝,到1421年永乐皇帝朱棣正式下诏迁都北京,到1644年清世祖顺治皇帝将国都从盛京迁到北京,元、明、清三代,北京作为一国之都,几乎是一以贯之。历史既然足称悠久,故事当然也颇多。但偌大一个北京城,数百年的时间,有那么多的人和事,该说些什么好呢?陆波,一位执业二十余年的律师,在告别了自己称为“惊心动魄”的律师事业之后,对自己出生、居住、生活了许久的北京城发生了兴趣,于高楼林立和车水马龙的缝隙间不断往回追溯,在定慧寺、宜芸馆、蓝靛厂、保福寺、樱桃沟这些所谓“隐秘”的角落里探索历史足迹、考察文物遗存、讲述历史故事。或许,她是想要展示一个颇有个性、不同于教科书中的北京城!

  有元一代,虽然大都是一国之都,却似乎没有获得更多的历史存在感。除了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称北京为“全世界之最美者”,北京的历史“闪光”之处大概就在于史籍中的那一句叙述——1368年,徐达攻克元大都,杀死元朝监国宗室淮王帖木儿不花和右丞相张康伯等人,并俘诸王子六人,而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则在城破之前就已经仓皇北逃。所以,在《北京的隐秘角落》一书中,陆波是从一位与北京庆寿寺有缘的过客高僧——姚广孝——开始讲探寻与讲故事的,而她的着力点应该就是这样一句:“世上总有必然的相遇,注定的因缘无法错过。”事实上,这句话大概也是足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而关于北京城更多的故事,多半出自于明清两代。明清两代特别是清代,既是中国封建王朝最后荣光的体现,也是基本奠定了今日中国基本轮廓、国家与民族秉性的所在。及至于民国之际,北京虽然不是国都,却自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仍在其中。其实历史本来就是这样:你承认或者否认,都已经不那么要紧;要紧的,其实应该且必须是当下以及今后。

  至今,发生在定慧寺、宜芸馆、蓝靛厂、保福寺、樱桃沟这些北京隐秘角落里的人和事,都已经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只不过存在于故纸堆里、饭后闲谈中。他们和它们的价值,如果主观上不以为然,或许就只是历史上的“过眼烟云”;而在陆波这里,在她的勤勉追索中,其中所隐含的价值,也被一点一点地挖掘了出来。也许正是这些人和事,才构成了过往北京城历史的一部分——既然曾经存在过,就一定有其本来价值。譬如陆波在讲述北大南门外那一条“穿越历史的神秘通道”最后所讲到的——“在原有的‘存在’失去价值后,我们转而选择了更有价值的‘存在’……我只不过在追求‘实际’的现实里,掺杂些许‘虚伪’的佐料,做一些可有可无的历史记录。”当然,肯定不是这样,至少肯定不是“一些可有可无的历史记录”。

  除却这些,从陆波的字里行间,其实还可以感受到的,是一种更深的人文情怀。今日的北京城是一座越来越自信的国际化的大都市,但依然能够强烈地散发出历史的积淀与更长久的味道。在古老与现代之间如何取得一个平衡,不仅是一门技术活,更是需要绝佳的艺术。不然,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些仿佛“可有可无的历史记录”,而是自己。正如陆波自己,二十余年的律师执业之后,她选择了自行退休。她说:“我宁愿忘掉它,永远不把它放在心上。”为什么会这样呢?于《北京的隐秘角落》一书,于她的字里行间,似乎已经足可以体会出来,已经不必再去多说一些别的什么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