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语言风格的秘密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语言风格的秘密读后感摘抄

2021-03-20 00:43: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语言风格的秘密读后感摘抄

  《语言风格的秘密》是一本由[美] 詹姆斯·彭尼贝克(James W. Pennebaker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345图书,本书定价:69.00,页数:201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语言风格的秘密》精选点评:

  ●行为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在语言层面的表达(这句话另一层含义是支持作者所谓“语言是对一个人的有力反映,但不能改变人本身”——因为深层次原因还是心理层面甚至神经生物学层面的)。 读前(受简介影响)我在想,假如本书读者事先对心理学科学方法论与统计学相关知识毫无了解,可能很容易沦为自我盲目膨胀以为掌握了读心术、预测能力与终极真理的神棍。读完后比较放心了,作者的研究方法、结论给出都相当严谨,略过度诠释之处有(因此扣掉一星),但不多。 还是很推荐多看些优质的心理学相关书籍,目的首先在于了解、重审与改进自身,其次是理解(而非解读)外部世界,努力消除偏见,学会如何更好地生活。 另外,简介内容有误。

  ●前半段还行,越读到后面越觉得啰嗦和找不到重点,遂弃。

  ●很不错的题材,类似于葡萄酒中的盲品归纳推理产地年份品种,透过语言去推理性别身份年龄等等。但是英文表达习惯基本不适用中文语境,作者举的例子在汉化后有的根本看不出区别。这本书对普通读者价值太低,读起来费时费力又没有意义,统计或者语言相关的在校生可以按照书里的思路做一个中文语境下的类似研究。

  ●个别翻译令人费解。应该直接读原版

  ●按需。

  ●好玩!讲了语言风格怎么反映出人的性格、阶层、是不是在自欺欺人;是刚经历过创伤还是经历了很久等等。感觉写文可以读一读,有助于在语言方面塑造一个更有说服力的角色x

  ●有意思。前提是LSM靠谱。

  ●有的地方挺好玩的!

  ●语言风格研究的集大成之作,研究数据的可靠性偏低,不过对心理学和语言学研究以及日常人际社交有启发意义,翻译一般,需要在英语语境中理解

  ●5.5分

  《语言风格的秘密》读后感(一):Pronouns

  ①人们日常的语言风格很大程度上透露出个性、年龄、性别、社会阶层、压力水平、生理活动和社会关系。 ②男女差别:女性使用第一人称单数(我),认知型词汇(理解、认识、思考/因为、原因),社交词汇(八卦词)高于男性;男性使用冠词(某个,那个)高于女性。 ③性格:通过不同人对同一张图片的描述,在自然状态下,人们会将自己的想法和感觉投射在别人或别的物体上。/对话中转移话题标志着说话者心中所想的事情。 ④情绪:表达积极情绪是常用“我们”,情感或身体承受痛苦是常用“我。” ⑤谎言:说真话时倾向于使用“我”,“我的”;说谎时会疏远所讲的话题内容,转而说无关的事,避免直接回答问题。 ⑥地位:人称代词与地位、权力、自信心、傲慢和领导力有关。地位高的人使用“我”的频率低,使用“我们”和“你”的频率高。地位低的人相反。 ⑦语言风格匹配度LSM:小于0.6,两人使用功能词的一致性较低;高于0.85,一致性较高。 ⑧语言侦查,识别作者:分析功能词、标点符号和模糊词汇(引人入胜、容易地)。

  《语言风格的秘密》读后感(二):看完这本书后,我连夜分析了我的小说中的人物角色

  作为一个不正经的码字宅,被禁足之后我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写小说和写论文,当我看完这本书再去重新回看小说人物中的语言使用风格,明白了许多在无意识中完成的表达。

  例如男主角的形象是一位温和寡言的德裔统计学家,我在他的对话中会频繁使用代词和冠词,例如:“我”“我的观点”“我的意见是”,大量的代词传递谦逊的态度,而冠词是高教育程度和分类型思维的标志。还有考虑到中文是男主角的第二语言,我观察了一些会说中文的欧洲人,他们对每句中文表达的语法结构近乎苛刻,所以我故意用了一些非常机械化的句式,并都以代词开头。

  但从另一方面,如果你想要塑造一个鲁莽男性角色,必须减少代词使用。

  而我的女主角因为我想把她写成一个学术作风,轻微“艾米”型的女心理学者,在这本书看完之后,我发现从语言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她说起话来就像一个男人……尤其是她在做各类演讲时,对学术热情和对任务目标的关注使她的语言真的非常之man。但在小说中的两场演讲,为了让听众(读者)更好的理解,我在不经意之间使用了许多动型思考的描述方式,换句话来说就是——讲一个故事。

  然而在描写一位傲娇的老心理系主任时,他故意略带一些居高临下态度的和两个计算机院学生说话时,对话中果然很少使用“我”这一代词,用“你”“你们”非常多。

  再回到本书上,建议与《我们为什么会说脏话》结合阅读,在本书关于团队凝聚力语言分析中的解决和《脏话》中的“团队成员一起说脏话越多凝聚力越强”不谋而合,但其实并不是脏话本身发挥了力量,而是团队中成员的精神被相同的语言契合到了一起。

  还有我在自己的豆瓣账号上进行了书中的瓶子测试,事实证明了通过对语言描述图片的分析就像是一场罗夏墨迹的测试。

  《语言风格的秘密》读后感(三):华语读者看看人类思维共通性就好

  这部书研究的语言是English,作者和受众都是English speaker,因此翻译成中文版其实没太大参考价值,而这也是本书大部分低分短评不满所在。比如书中兴致勃勃地讨论冠词和介词,我们中国人完全用不到好不啦。

  好在本书的重点不是语言本身,而是using语言这个v-ing。语言的使用可以反映出年龄、阶层、价值观、社会关系,是非常好的了解说话对象的线索。比如同样表达“改变”,小孩子会说change,大学生可能说alter。对应到中文语境,应该是小学生会说些网络词汇,大学生会蹦些成语典故吧?

  除了“使用的词汇可以反映出其教育程度和社会阶层”这些社会学研究,本书主要探讨语言心理学:

  性别

  男人倾向谈论物体和事件,女人更想谈论自我、他人和人际关系。

  女人认为男人说话生硬冷漠,男人则认为女人隐晦曲折。

  性格

  比如同样是描述矿泉水瓶子,爱看书的女性会关注标签文字,而有艺术气质、考虑周全的人会提到光照和瓶子的影子。

  描述重点

  一个人热衷谈论什么,就表明ta在意什么。比如描述两个谈话中的男女,恋爱中的人会评论他们的关系和婚戒,时尚爱好者则会描述衣着配饰。

  有的人关注成就,就会频繁使用“输赢”;

  有的人关注权力,就会经常用到“威胁”“领导”“控制”;

  有的人需要归属,就会不停谈论“爱”“孤单”。

  如果一个人转移话题到金融损失或投资上,说明他可能最近遭遇经济困难。

  真假

  真实的经历描述和观点叙述会更多使用「我」(表示在关注自我),有更多细节,更复杂的思考方式(比如使用连词but/if、介词except/without;会区分时间空间类别,比如哪些是过去哪些是现在),更少的情绪词汇和认知词汇(比如父亲去世了的人很少会说“我真的很难过”)

  社会等级

  低地位的人更高频率说「我」,高低位的人更高频率地使用「我们」「你」「你们」

  使用「我们」的一种礼貌用法:课上同学聊天,可以说「我们能别聊天了吗?」

  《语言风格的秘密》读后感(四):有点鸡肋的理论

  

(一)

春节回老家的时候和以前的同学见面,发现彼此感兴趣的话题、说话的风格、使用的词汇都不太一样,有些人很喜欢用的词,其他人却从来不会谈及。这些差异很容易理解,由于所处环境、平时接触的信息不同,每个人会形成不同的语言系统,例如经常阅读的人可能会说些用方言说起来拗口的词,而在专注生活的人会有些俗气得让人发笑的语句。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想起这本讲“语言风格”的书,它的标题和简介就已经很吸引:

人称代词「我」是口语中最常用的词,领导者使用它的频率远高于追随者,说真话的人使用它的频率远高于说谎者,自杀的诗人使用它的频率远高于其他诗人。

它似乎要说一些我们平时观察不到的语言现象,你可以在阅读之后了解怎么从别人的话里面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也就是“观颜察色”。这听起来就像“FBI心理分析术”一样神秘又好玩!很多年前我曾经读到过,在对话中经常提到“我”的人比较自私,而这本书还有什么新的结论呢?

其实读完本书之后我有点失望,因为他并不能深入地解答我的问题,书中的理论实际上还有点鸡肋。

(二)

从编写的方式上来说,这本书还算是层层深入的。

它的学术定位是社会心理学领域,虽然分析的是语言学的现象,但目的是通过语言去了解人们的心理。从研究手段来说,它通过计算机程序,以词汇计算的方式,以统计学的手段分析文本以总结出结果。

在研究开始,它假设语言可以反映和影响人们的心理,但经过最终的研究发现,词汇对人心理的影响微乎其微,而通常只能反映人们心理状态的改变,因此有了本书的副标题——语言如何透露人们的性格、情感和社交关系。这非常语言学。

而研究的对象方面,本书主要统计的是功能词,它认为可以透露信息的词是那些最短、最容易被人遗忘的词语,譬如代词(如你、我、我们、他们)、冠词(某个、这个)、介词(如至、为、多于)和其他隐性词汇。

而实际上,这本书介绍的理论对普通人以及日常生活不具有太多的可操性。作者明确地指出:

词汇计数的首要原则:不要相信你的知觉。如果你想通过别人的语言来了解他,那么你需要真正地去数词汇。你可以手动做这些,但这会是一个缓慢而痛苦的过程。或者,你可以使用计算机程序。

也就是说,我们并不能在日常生活中靠着自己的感觉去利用这本书所了解到的知识,而必须通过收集文本,用计算机的方式统计得出。这就像音乐家不是聆听和感受,而是通过计数音符来说出这首歌所包含的感情和风格一样,是有违常识的。并且,这项工作是滞后的,没办法即时得出,研究者只能当“事后诸葛亮”;而当中某些词汇的数量多和少,同样需要比较才能得出结论,而没有一个通用的标准。

在立场上,本书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语言指纹”,但在和其他人交流的时候,又会因为场景、和他人的关系以及对他人的关注程度而有所改变,这和“语言指纹”的说法似乎又有所矛盾。

所有人根据所处情境的不同,都会改变他们的说话方式。比如说在正式的场合,人们倾向于少用代词和社交词汇,多用冠词,这意味着大多数人在正式场合讲话像典型的男性。当和家人在轻松的环境中闲聊时,我们讲话更像女性。总之,语言中存在的性别差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性别。但是说话的语境对语言的选择影响可能更大一些。

当看到整个句子以及语境的时候,偶尔会觉得作者做的有些多余,因为当中的情感、价值偏向,以及和表达者相关的信息可以从句子本身——即内容本身,就有所察觉,完全不需要再提取功能词进行分析,譬如,在教授和学生的信件中,我们很容易就发现其中一人地位更高,而根本无需统计当中“我”的数量。说到底,语言只是为表达服务的工具。

敬爱的彭尼贝克博士:我上学期上过您的心理学导论。我很喜欢您的课,并且我从中学习到了很多。我收到一封您的邮件,是关于和您做研究的事情。是否有时间让我拜访您,讨论一下这件事呢?帕姆亲爱的帕姆:这很好。这周不行,因为有旅行。下周二9:0 0~10:30怎么样。见到你一定很高兴。詹姆斯·彭尼贝克

总体而言,这本书所包含的信息量是偏少的,并且可能是翻译的原因,有很多重复无味的语句,书中有不少篇章只是在强调分析功能词的重要性,书的内容不如书的简介值得读。

(三)

读完本书之后,我了解到的是:

语言(在这里特指功能词)的确会反映人的内心,它会体现人的性别、年龄、性格、情绪、权力、地位等情况,会反映对话中人们的关系,甚至可以测谎(目前的正确率为60~65%,和法庭允许目击者识别的正确率不分上下)。

语言风格匹配度(Language style matching,LSM),通过查看两个人使用隐性词(人称代词、冠词、助动词等)的类似程度来衡量他们彼此是否同步。LSM可以判断情侣的关系的亲密程度,他们还能走得多远,除此之外,它还能用于判断团队的凝聚力,甚至在更大的单位中也适用——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居民使用的语言越相似,城市的凝聚力越强。

书里有两个让人记忆深刻的例子:

1. 作家不一定能用到“适合人物性别的语言”作为他们的对白,譬如罗密欧先生与朱丽叶小姐说起话来都像男性,即使用更多的介词、名词、数量词、冠词,因为男性谈论物件和事件的频率高于女性,他们天生比女性更喜欢对事物进行分类并指定物体空间的位置。而女性,则更喜欢使用第一人称单数、认知型词汇和社交词汇。

2. 在教授为真正做得很好的学生写推荐信时,他往往说得更多、句子更长,更多使用细节来描述成绩而不是“优秀、美好”等积极词汇,并且很少关注潜在的读者,即不会提到“正如你从候选人的简历中看到的……”这样的句子。

(四)

在我多年前的阅读记忆中,说话中更多“我”的人可能是自私的,因为他们更关注自我。而这本书补充了一些观点,即更多说到“我”的人,他还同时拥有存在抑郁可能(同样是由于关注自己)、代表无辜(相对于有罪)、缺乏安全感或谦逊、说真话等等可能。

关于如何通过语言识别和解释功能词,在书的附录就可以看到。实际上一个章节就能把读者感兴趣的内容全部概括起来。

最后,有关功能词的看法,我认为当今最重要的功能词,与其说是这些老掉牙的学术界定义的代词、介词,还不如说是 表情包、“哈哈哈哈哈”等语气词、“。。。”等标点符号,毕竟凭着这些细微的差异,你就可以识别你的朋友最近是不是认识了新的感兴趣的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