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知·道》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知·道》读后感摘抄

2021-03-20 02:45:1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知·道》读后感摘抄

  《知·道》是一本由萧易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31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知·道》精选点评:

  ●此书今年1月听同事提起并推荐,闲来无事拿来闲读颇有点意思,本来还想对道教及石窟没有一点了解的我会不会生厌,没想到带给我的另一种惊喜还是非常意外的,要想知道意外在哪里,大家不妨亲鉴。

  ●本以为是学术论著,结果发现是科普读物……

  ●作者的同理之心,文字的温度让我感动。

  ●正在拜读此书,不说作者文笔有多流畅,光看封面的设计就够吸引,特此推荐,让我们一起畅游在道中知道。

  ●神仙形象,庙堂心思,民间渴求,江湖恩怨,世道变迁,尽皆容纳书中,待大家详细读来

  ●非常有意思的一本书,文字流畅,可读性强,具有很强的学术性,插图精彩,倾力推荐!!!

  ●很棒的一本书,兼具学术性与趣味性,非常值得一读,是对中国道教很好的介绍,如果是彩图就更好啦

  ●一次轻松的分享,将中国道教当中有趣的部分呈现出来分享给大家。萧易作为一个江南人,近年来致力于爬梳且整理蜀地历史,成绩斐然。这一点让人颇感惊奇。萧易虽然年轻,但学者的美德和气度已然养成,让人钦佩,其深入且细致的田野调查、颇具说服力的史学观、流畅生动的文章质感,让他的作品相当可读且耐读。我个人很喜欢其史学随笔中开阔的格局、对资料的巧妙剪裁,还有行文的淡定疏朗之气。”

  ●作者的人品还是值得信赖的╭∩╮( ̄▽ ̄)╭∩╮ ,都说“扬一益二”,这是恰好一位出生在扬州,发展在益州的才子。

  ●已买 待读

  《知·道》读后感(一):知.道

  知.道,石窟里的中国道教,这本书太美了,很喜欢萧易在南方周末和中国国家地理所写的文章,文笔清新,不拘一格,带来的新的文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主编单之蔷,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亚洲部主任柳杨,著名作家蒋蓝,川大教授谢天开等,对此书评价甚高!萧易不仅仅用他的思考和足迹把中国的历史和道教石窟勾连起来,更可贵的是他让我们看到了芸芸众生与道教密不可分的关系!

  《知·道》读后感(二):知,道

  难道的独特角度,剖析与分解不一样的道,然而道教是中国唯一的土生土长的宗教,是中国国人文化催生的,道教集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之大成,以道学、仙学、神学和教学为主干,并融入医学、巫术、数理、文学、天文、地理、阴阳五行等学问。内容讲求长生不老,画符驱鬼。道教创立后尊老子为教主,遵道贵德。故有学者说"儒畏天命,修身以俟;佛亦谓此身根法幻化,业不可逃,寿终有尽,道教独欲长生不死,变化飞升,其不信天命,不信业果,力抗自然,勇然何如哉!"人生路上得道者,必不可少也。

  《知·道》读后感(三):世人都说神仙好

  买这本《知·道》以及之前的那本《空山》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萧易的新书《影子之城》。《影》这本书起于梁思成在四川广元拍的四百多张照片,这次无意中重见天日,是中国建筑的一大幸事。以前并不知道萧易是何许人也,买他的书全因为他为《影子之城》写的介绍。萧易的文笔一看就是科班出身,走位极其风骚。他的东西好就好在不仅仅只有这些,从他的文中你能深深的感觉到他对建筑、文化、艺术的热爱,和他坚持亲自考查中的不畏艰险。这是极难得的。伪文青最大的毛病就是依靠善于遣词造句的本领,大肆挥洒自己的那点情绪,卵大点的事,非要整成洋洋千言整成好象宇宙都要塌陷了,俗称“水逼”。萧易不是这样,他很好的把文笔与学识结合了起来,他的东西值得一看。 《知·道》这本书是以道教石窟造像为主线,漫谈中国道教和中国神仙体系的发展。说起中国道教石窟造像,在很多方面无疑要比佛教石窟造像差很多。究其原因应该是道教本身成熟的比较晚,不论其修行理论体系(内、外丹的修炼)还是其神仙品级体系都是。习惯上我们会把道教的创立,归于东汉末年的张陵创正一盟威道,又叫天师道。这个张陵就是传说中的张天师,也不知咋地,道陵兄弟就把自己的家族,搞成了与曲阜孔家一样的千年世家。历史上我们还把天师道称为“五斗米道”,更有人称其教众为“米贼”,这似乎是因为《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蛮反感五斗米道的,他在写史时往张天师家猛倒了一桶脏水。当然,天师家崛起史本身也确实有点糊涂帐的味道,一般说是五斗米道是张家自创的,但也有说是张道陵的孙子张鲁袭杀张修,夺其教众篡来的。爱谁谁吧。不过这现象似乎可以佐证道教成熟较晚的论点。 在张天师家安利天师道时,张角的太平道也搞的如火如荼,发动了黄巾起义,历史上称其教众为“黄巾贼”。当然,这都是万恶的旧社会的叫法。历史有时很有趣,都姓张,都被称为贼,道教的开端与这两个元素死死的绑定在了一起。道教发展到后来,比较有名的教派有吕洞宾、王重阳开创的“全真教”。这个王重阳的徒孙中有个叫尹志平的。说到尹志平,我猥琐的笑了。因为他,据说中国道教协会还跟金庸打过官司。细细想来,真搞不懂金庸干嘛非要指名道姓的那样写,嘿嘿。 在道教修行理论的建设方面,后来出了许旌阳、魏伯阳等真人,这些真人不但学术做的好,还动不动就拔宅飞升,端是吊到炸裂!而在神仙谱系建筑方面,虽然早在南北朝时就有陶弘景定了乾坤,但时至今日,道教神仙体系还保持着良好的吸纳的弹性。我记得我在成都“青羊宫”看壁画时,一幅巨大的鱼玄机的画像闯入了眼帘,当时有点想不明白,后来想想,这可能跟我党草创时的“只要你真心跟党走,过去、曾经都不重要”的宗旨一样吧!有这样宗旨的组织,一定是个群众基础良好的组织。而道教之所以能在诸多方面不如佛教的情况下,还能生生不息,依靠的应该就是这种基础。说白了,你说的、做的必须有真东西在里面,那怕是飘渺的教义诣趣,该体系化的你得体系化,该建设理论的你得建筑理论,人们需要心灵慰藉时,你得树起象样的偶像,人们感到痛苦时,你得给他们以希望,不能“水”。宗教是这样,写文章也是这样。

  《知·道》读后感(四):恍兮 惚兮——《知.道一一石窟里的中国道教》读后

  《知.道一一石窟里的中国道教》,堪称为一册简明的中国道教图像史。

  尤以巴蜀文化圈与秦陇文化圈的道教石窟为考察、解析对象,著者萧易积八年之功,让中国道教历史文化在一个新视域中得以独特的洞见。

  当查到“碑上仙境”——陕西耀县药王山的文献后,又亲察现存的、最早的、我们视觉可以观察的中国道教历史文化一一成都西安路那一件南朝道教石龛时候……

  洞经大乐忽然奏响,道教诸神翩然降临。

  著者萧易已然在以往道教历史文化厚重的青卷之上,特行地建构起自己视野与话语,并兴奋地告白:“在撰写本书时,我找到了一些全新的角度与线索。”

  探讨揭橥中国道教石窟的存在性质与规律;分析不同朝代石窟产生的环境、条件与因素;分析石窟演化的原因与发展趋势;弄清不同地域石窟之间的关系;比较石窟的审美特征.......让隐藏于深山老林鲜为人知的道教石窟訇然洞开,以学术烛亮幽微,将理性的解析化作感性的叙述。在娓娓生动间,这册《知.道一一石窟里的中国道教》便有了温度与呼吸。

  这是一册文献脉络梳理明晰的中国道教石窟史。

  南北朝——乱世之音;隋——白衣天子;唐——众妙之门;宋——诸神之国;元——全真风云;明——天子之道 ;清——俗世传奇。

  每一章节都标明年代、代表石窟、代表造像、供养人。比如第一章节,对于陕西耀县药王山碑林逸闻钩沉,与著者的实地考察相结合,极有现场感。从魏文朗造像碑的年代引出了一段学术争论。由此可以看到作者的相关学术积累。

  对于“姚伯多碑一一中国道教第一碑”叙述,总括出北魏宗教特点:佛道并奉。成都西安路窖藏,发现中国唯一的南朝道教石造像。让南北朝的道教石造像有了对应关系。以图证史。在这部书中,著者多引用日本、美国诸博物馆馆藏,将文字的道教历史文化,辅以图像的互证与解读。

  在绵阳西山观,在关于一个有关元始天尊来历的猜测中,又佐以南朝高道陶弘景第一次对于中国道教神系的分级分类掌故,又引出了道教“三尊”的创立,与佛教“三身佛”影响;继而又介绍当今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让读者明晓了佛与道的互相影响。

  对此,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亚洲艺术部主任柳杨先生评价道:“作者的叙述视角颇为独特:有时他是一个隐身的全知全能的叙述者和评判者;有时他又是一个亲历者。”

  这是一册关于中国道教历史文化的考查记录。

  持续深入执念的田野调查,痴魔于道教历史文化,著者萧易奉献个人的长达八年学术行思。风餐露宿,荒山古木野藤,双脚沾泥地上下求索,观抚时空地古今思索,倾听当初出资开凿石窟的供养人的絮絮诉说;上穷碧落下黄泉般地访谈今天的石窟守望者;萧易对于道教石窟的现地研究,对于以往学界的一些纷争与困扰,有了新的令人信服的诠释,或接续了文化的断面,或厘清了历史的剖面。

  四川剑阁县碗泉乡水村口那一座窄小简陋的老君庙,却是在中国道教石窟史上大名鼎鼎。因为据相关记载,该庙石壁中曾发现一则“大兴二年(319)题记。这意味着这将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道教龛窟,竟比最早佛教石窟一个世纪。然而,“我着电筒在漆黑的石窟寻找,在岩壁上找到一则斑驳的题记,这就是所谓的‘大兴二年’题记了。我仔细辨认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大兴二年’的字迹。倒是‘贞观……九月十一日弟子杨……’字迹犹存。”现地研究的结果是:“综合造像风格与题记内容分析,老君庙石窟应开凿于唐代,‘大兴二年’也是子虚乌有了。”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当萧易身影晃动在漆黑的石窟里时,中国学术大师的薪火光芒接引着这位青年学者。

  这是一册可观、可游、可考的道教历史文化的图像与文字指南与寻宝图。

  在建设与毁坏的年代,存有一种悲情的使命意识。石窟作为物态文化,自它们诞生之日起,就始终遭受着自然风雨的浸湿漫漶。然而,毕竟自然的风化是缓慢的。而无知性的毁坏,建设性的破坏,才是人祸大于天灾,才是焦虑忧心的,才是悲情悲叹的。

  ——四川省广元剑阁县沙溪坝石窟的短暂呈现后,又被掩埋;

  ——山西省太原市龙山石窟头像大多被盗割、损毁;

  ……

  因此,《知.道一一石窟里的中国道教》的出版意义,在于告白家国民众,道教石窟不仅是祖国宝贵文物,亦为一种物态层面的国学。以纸为媒,著者萧易的当初写作动机,亦是为了给中国道教历史文化,建立一座可以移动的图像与文字的纸上石窟。

  距离成都不过一小时多车程,四川仁寿县高家乡鹰头村真人龛石窟,被誉为“岩壁上的《八十七神仙卷》”,这是一个在史无前例的浩劫中有民间故事的地方。萧易对此经过详细的田野调查后,对这座中国盛唐时期的石窟致以崇高的敬意记述道:“在场所有人都震惊了,类似造像在中国从未出现过,其保存完好程度、艺术价值也极为罕见,堪称孤品。”

  对于开凿石窟的供养人们抱以温情,对于昨天与今天保护着石窟的人们抱以敬意。《知.道一一石窟里的中国道教》,亦是就为一册可以寻踪回溯的学术考古报告。

  这是一册学术解析与文学描叙相结合的中国道教历史文化读本。

  道教诸神的起源、道教的教义、道教的史实、道教的逸闻……作为《中国国家地理》、《南方周末》的专栏撰稿人,萧易另一身份为作家。以跨界写作的姿态,希冀为学术探讨与民间阅读搭建一座桥梁。

  造像的审美欣赏,碑文的学术辨析,石窟的逸闻,受访者的口述......萧易对于相关道教历史文化的文学性描述,不仅仅消除了以往繁芜与艰涩的阅读困扰,而且始终呈现出这样的一个总的学术构架:在中国文化史上,于制度文化层上、于物态文化层上、于行为方式文化层上、于心态(价值、审美与思维方式)层上,从来都是本土的宗教与外来的宗教并存,并互相影响,又不断递降普及于俗世,最终成为中国百姓的生活方式。

  图像永远大于文字。其实,持卷《知.道一一石窟里的中国道教》,作为读者大可以洞烛到于著者也没有在意的历史文化风景;或按图亲临,专程考察那些掩映于苍木青草的石窟,目击那些造像,辨识那些碑文,让文本阅读成为人生悦读。夕阳西下,恍兮惚兮不知今日为何时兮,那才是我们的快意所在。

  2018.3.11于锦城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