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其顿的亚历山大》读后感摘抄
《马其顿的亚历山大》是一本由[英] 彼得·格林著作,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18.00元,页数:50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马其顿的亚历山大》精选点评:
●终于读完了,长长的舒一口气,太过瘾了!这两年来最愉快的阅读体验了,既丰富又深刻。英国人的书总有一种独特的感觉,不经意间流露出的一种幽默,尖刻而清淡。亚历山大这样的人物不好写,因为他的性格是如此的鲜明,以至于常人忍不住过度的歌颂或者谩骂。而格林的客观让人叹服,层层迷雾之中,他总能用自己锐利的眼光挑选出最符合逻辑的事实。每当我被他生动的文笔引诱得想要热情歌颂时,他总会跳出来,泼一瓢冷水,让你看清这件事情的残酷实质。格林的文笔简练,但是句句有着落,又不故弄玄虚铺陈文字,整本书给人以清爽的感觉,好文章应该是这个样子吧。这样的作品不可多得,不容错过!
●可读性强,援引了各方不同的观点,比较客观。翻译一般。
●译文好像有点僵硬哦,可以读出英文原来的词汇和语法,有些措辞有些随意了。但是这本书对于了解亚历山大还是很有帮助的,破除了以前自己对这位帝王的浪漫想象,他身上并不只有天纵英才,也有普通男孩的许多弱点。
●他是一轮冉冉升起的太阳,无人能遮挡他那刺眼的光芒。从欧洲到亚洲,跨过希腊,巴比伦,波斯直达印度,用他炙热的烈焰横扫一切阻拦。只是释放的能量太过强大,烧焦了树木,干涸了溪流,到最终自己也力尽而竭,坠落在天边。但是他留下的余热,至今仍未消散,他一生的磅礴宏伟,无人可与之比肩。
●可读性很强,作为史书不枯燥,基本讲清楚了亚历山大短暂一生的所有重大转折以及重要事件。亚历山大如果不是争强好胜、睚眦必报的性格使然,绝不会沦为被下属毒害的结局,但如果不是这样也绝不可能征服到印度。他是一个征服者,而不是一个统治者,奥古斯都的惊讶想必是大多数人的惊讶。如果我能选,我会选则做第欧根尼
●此书的缺点就是写得太详细了,经常看到(见上文xx页)(见下文xx页),最后还搞一个附录,介绍败战。好坏话豆说太详细不让读者思考,扣一星。说到底亚历山大是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上不如拿破仑。
●一本可以了解古希腊的著作,亚历山大从一个马其顿的国王到征战亚洲的一生,让我们看到一部古希腊的战争史,亚历山大是一个卓越的征服者,但不是一个好的守护者。到达权力的顶峰后,开始一意孤行,导致帝国衰落。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我玩《文明》的水平都得到提高了。但是,书里错别字有点儿多啊。
●旅居美国的英国学者彼得·格林关于亚历山大大帝和马其顿帝国的一部出色的传记性史学著作。在形式上采取非虚构文学的写作手法,行文诗意流畅,充满故事性与戏剧张力,叙事功力深厚,具备很强的可读性。然而所有这些出神入化的叙述,都基于格林对于大量史料的搜集、考证与再辨析,单从长达近80页的注释及引文和资料来源,就可见本书的学术性与严谨性。在论述过程中,格林恪守了一位历史学者的本分,即杜绝过度的渲染与煽情,把亚历山大从各种浪漫化的传说故事当中解脱出来,还原其作为独裁者与军事征服者的本质。对于亚历山大和马其顿帝国史感兴趣的朋友,本书不容错过。
●去斗争,去寻找,去发现,不要屈服!
《马其顿的亚历山大》读后感(一):成功的将军,失败的君主
一直以来对亚历山大的感觉都是一种遥远而模糊的伟大感,对其成就的了解也只是知道他所创造的转瞬即逝的大帝国。当然这种感觉多半来自通俗历史读物的赞扬,但是本书通过尽量还原史实,给人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的亚历山大。就如同本书的书名:他不是大帝,他只是来自马其顿。
个人感觉亚历山大可以分为两面:一面是一个卓越的军事家,其赫赫战功足以说明一切;另外一面是一个失败的政治家,也可以说他对于国家的治理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对于国家内部的矛盾和诉求并未做任何的关注,或者是仅用对外的军事扩张以及其所带来的物质回报来试图消弭各种矛盾。从这个角度说,他或者更像一位穷兵黩武的君主。而且随着战争的进行,个人意志愈发的强烈,脱离了原有的支持者,甚至极少有人认同他的目标和做法,于是这样摇摇欲坠的团队在其暴毙之后轰然倒塌。没有明确的王位继承人,也没有培植有能力的继承人,其死后对于王位血腥的争夺也就不足为奇了。
就像作者在末尾提到的,亚历山大在后人的传说中被不断的塑造,有捧高,有遍地,很多时候这种塑造也是为了迎合政治上的需要。历史就像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是我更愿意看到卸妆后的素颜,很高兴这本书或许是亚历山大的一瓶“卸妆水”。
《马其顿的亚历山大》读后感(二):永远的男神,神话般的远征。
1
毫不夸张的说,马其顿和周围的希腊邦国相比是最原始落后的。他们并不崇尚文化,而是一帮喧闹的战士,整日忙于战斗或者是通奸等等自然本能的事物。要么就是骑马和酗酒,82页写到他的父亲腓力在每场战斗当中都不遗余力,腿瘸了眼没了却还活着。亚力山大也深受其影响。404页说,他的天才在于统兵作战。
菲力被刺杀也是因为男宠吃醋。当然,普鲁塔克时代就有人归咎于亚历山大的母亲,奥林匹亚。但是男宠吃醋是直接原因。奥林匹亚把一切都搞定了。
正如这本书的副标题所说的,它是一部历史的传记。他对历史细节的还原,颠覆了我们对于那个荣耀的古代帝国的幻想。如亚历山大床前总是放着伊利亚特。他是一个奥威尔式的暴君,没有节制的追逐权力,试图成为宇宙的核心。就像彩页中的佩拉遗址,那黑白方格相间的美丽大厅。
但在108页有一个人,做了一件比伯夷叔齐还要牛的事情。这就是第欧根尼,他几乎裸体的要求亚历山大大帝:请让开,不要阻挡我晒太阳。
2
这本书做到了核心突出。非常精细的考证了战争的细节,并且把他的军事天才还原了出来。
他让所有专注于亚历山大同性恋行为的二流历史学家感到汗颜。
让人惊喜的是,译笔还不错。
《马其顿的亚历山大》读后感(三):国王已死,浩气长存
本书记录了亚历山大如流星般闪耀的戎马一生。
泛希腊同盟对东方的入侵,与其说是为希波战争复仇,更像是野蛮好战的军事帝国去掠夺更为富裕的邻国。这点在马其顿攻陷苏萨和波斯波利斯,亚历山大面对大流士留下的巨额财富时尤为明显。为了安抚士兵们在战争中的压抑情绪,亚历山大默许纵兵劫掠,这像极了中国历史上,金人攻破汴京城时的样子。
历时八年,征战了两万多公里,将已知世界尽被征服时,掌握绝对权利的统治者难免会陷入精神世界的孤独,而基层士兵在对恶劣的气候、未知的敌人的抵触转化成思乡的焦虑,让东征止步于印度。波斯文明的阶级制度明显比希腊流行的民主制更守亚历山大的喜欢。在他服饰和礼仪上逐渐波斯化之后,这种观念在他让波斯贵族青年加入荣誉象征的“皇家骑兵队”和“侍友骑兵”时达到了顶峰。这也彻底激发了马其顿军事贵族与波斯贵族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一切波斯化的行为都是亚历山大明示或默许的,所以保守势力的矛头自然指向了国王。国王最终被手下的元帅们谋杀,创建的帝国也昙花一现。这很像中国历史上的北魏,在进入中原的鲜卑统治阶层全盘汉化之后,与留在草原并保留部落传统的六镇鲜卑军事贵族彻底对立,造成了北魏朝局的崩溃。
后世之人难免用当下时代的伦理去评判古人,但用信仰博爱也无法抵消残酷无情的征服欲望。亚历山大真正的天才在于军事和统御,战术的灵活、对敌军意图的洞察、危机中保持冷静,这些品质足以是他跻身于人类历史上的伟大统帅之列,象征着对世界尽头的探索,无愧于“大帝”之名。
The king is dead, long live the king。国王已死,浩气长存。
《马其顿的亚历山大》读后感(四):有关亚历山大的中文书
原始史料:
亚历山大东征记
亚历山大史(鲁弗斯,没有中译文,比较重要,还是标记一下)
希腊罗马名人传
希腊罗马史料集(二)公元前4世纪的希腊(这个是英文的,史料太少,还是标记一下) 现代读物: 1.马其顿的亚历山大(英)彼得·格林 2.亚历山大大帝(英)保罗·卡特里奇(上海三联古典学译丛) 3.亚历山大大帝(法)Pierre Briant(发现之旅) 4.亚历山大大帝(英)理查德·斯通曼(译文世界史丛书) 5.亚历山大大帝(美)丹尼斯·维普曼 6.亚历山大大帝(法)布里昂(我知道什么?) 7.征服世界的亚历山大大帝(德)胡夫 8.亚历山大大帝(美)雅各布·阿伯特 9.希腊化史-亚历山大大帝(德)古斯塔夫 10.亚历山大帝国(帝国史译丛) 11.亚历山大大帝(美)迈克尔·伯根 12.亚历山大大帝(英)DK 13.亚历山大东征传奇(英)迈克·伍德 14.亚历山大的将道(英)富勒 15.亚历山大三部曲(意)小说 16.沿着亚历山大的足迹(英)斯坦因
个人备忘的小书目
《马其顿的亚历山大》读后感(五):亚历山大
作者在对亚历山大评价上还是比较客观的,像开头说的:“亚历山大完全是个天才,但天才在相当大程度上也是环境的产物,很大程度上是腓力和马其顿塑造了他。”一个传奇人物的诞生往往会盖过其他人,但作者觉得即使是彗星,也是有迹可循的。 第一次看军事历史书,书中有很多人名地名读起来费力,可想而知作者花了多少心力研读史料。 历史上亚历山大毫无疑问是个有野心,有远见,英勇机智的天才,但天才也有暗的一面,没有纯粹的人。在历史上军事上他是个雄才大略,长远来看他加快了欧亚非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的融合,但对征服地的人来说,他是个嗜血的恶煞,残暴的屠杀者,野心勃勃的侵略者,所以历史由谁来觉得的?又是谁来评判的。 一路征战以来,帕美尼翁父子跟他出生入死披荆斩棘功不可没,帕美尼翁更是老将,在腓力当王时已战功显赫,但他掌握过多军权和军心,早成为亚历山大的心中刺,清算活动中,对菲罗塔斯进行严刑拷打屈打成招,加上反叛罪名,让我看到即使千百年来万千人敬仰的人也有另外一面。或许这中间不排除作者的描述夹杂的感情色彩,但历史向来成王败寇,只有人性是几千年来都不变的。就像作者说的:“他们都是政治独裁的牺牲品。”
对亚历山大的钦佩是他的似乎永无休止的征服欲。征服远至印度,地理距离越远,危险因素越不可控,地形地貌,天气气候,不同的习俗和语言,士兵们难免士气低下,压抑恐惧及思乡的忧虑,无休止的征战,对不停的跋涉的厌倦和焦虑,走得越远,不断的东方化让他们似乎觉得离最初的马其顿越远,军中多数人期望结束征战,但亚历山大似乎觉得这时候收兵离他的目标还太远,对征服充满斗志对未知充满好奇,不可预测的恶劣环境,糟糕的天气,不可跨越的地形及看似无法攻破的部落,在他眼里都是可跨越的。他用他机敏的心理洞察,不断激励士兵们前行,战利品诱使加上昂扬的演说,让我们看到一个天才的雄才大略,他在战场上的灵气和智慧极具个人魅力。经历过洪水,走过几十天无水无供给的沙漠,跋涉过无向导无方向的雪地,遇到易守难攻损兵折将大半的部落,还有弱项海上交锋,遭受过蛇咬树上夙夜,印度连绵不绝的雨季,疟疾痢疾,及箭伤,你会看到这是一支有坚定目标的队伍,你会佩服于亚历山大的信仰和热血,是什么让你永不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