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华伦夫人的职业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华伦夫人的职业读后感精选

2021-03-21 01:19: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华伦夫人的职业读后感精选

  《华伦夫人的职业》是一本由[英] 萧伯纳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5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华伦夫人的职业》精选点评:

  ●太理想化

  ●革命性高于文学性的作品,那个女儿实在是让人觉得恶心、任性,当然,母亲教育的失败占很大一部分。

  ●我已经忘记剧情了哈哈哈

  ●翻译腔浓重,薇薇的选择太过冷漠。

  ●好难看。。。

  ●眼泪是没有成本的

  ●大一大二狠补戏剧

  ●萧伯纳入门第一本

  ●对不起 真的不知所云

  ●诚恳地接受教育是为了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就算求不来引领时代、开拓未来,至少也要与时俱进,针砭时弊。薇薇和母亲的对抗是两个时代、两个阶层、两种思想潮流的对抗,是新旧的博弈,而亲情元素让这种理性博弈变得狗血了,也可以说是让博弈更丰富了,因为两方抉择的对与错更加模糊、更加复杂。上过一流大学,不要结婚也不要浪漫只要工作的薇薇实在是超前太多了,粗俗的老鸨母亲却说大学的所谓教育只是一种让年轻人安分守己的洗脑活动,看着想笑,过一会又笑不太出来。这一条线交代得挺好的,别的线多少有点来去不明,人物逻辑不太上线,七上八下地看着差口气,穿插在母女线里把节奏也打乱了些,读起来不够顺畅,甚至分散了原本的力量。

  《华伦夫人的职业》读后感(一):难忘薇薇的几段台词

  读这部喜剧,印象最深的台词就是薇薇宣告说:“我生平最恨两件事,一是恋爱的青春梦,二是生活的浪漫。我要做一个职业妇女,既不结婚也不浪漫。”即使放到今天,这样的宣告也需要极大的勇气,并且是震撼人心的。薇薇的勇气和冰雪聪明值得称赞,但她和母亲决裂的做法还是有些残忍,我想华伦夫人说到底还是非常爱她的,虽然薇薇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但不能对母亲太无情,而应该设身处地理解母亲的遭遇和选择。

  《华伦夫人的职业》读后感(二):华伦夫人的职业

  萧伯纳是英国或者说爱尔兰近代著名戏剧家,同时也是较为进步的人士。此书收录了《风云人物》、《凯瑟琳女皇》、《华伦夫人的职业》、《皮格马利翁》、《奥古斯图斯恪尽厥职》、《医生进退两难》、《日内瓦》。   其作品题材内容非常广泛,有着政治、社会、语言、历史等等。其内容大多针砭时敝,辛辣地讽刺资本主义社会,揭露社会丑恶和矛盾,宣扬进步,算是相当进步的作家,只不过出于大英帝国的“绅士”的特性,只能够揭露而无法彻底接受革命,结果也只是纸上谈兵罢了。这似乎是知识分子的传统,委实有些令人失望,萧伯纳的作品中也有着相同的感觉。

  《华伦夫人的职业》读后感(三):华伦夫人的职业

  肖伯纳最早被我知道是因为他曾经写过一出戏后来被改编成了一个著名的电影,叫做《my fair lady》,是奥黛丽赫本主演的。不过这并不是他最出色的作品,如果说肖伯纳比较有分量的作品还是这部《华伦夫人的职业》

  故事讲述的是华伦夫人的女儿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却很少与母亲见面,因此与母亲关系十分淡漠。后来才知道目前为了让自己过上幸福的生活一直在从事开妓院的生意。她和母亲的关系得到了缓和,然而她在得知母亲在已经有了存款能够幸福生活的前提下仍然开妓院的时候,便毅然离开目前,开始了自己的生活。

  这是一部情节剧,而且是抗争类情节剧的代表,不过肖伯纳罕见的没有把人物表现得过于泾渭分明,用他的话说:“剧中没有恶人,如果说有,那就是社会,我们都应该分摊些他的罪恶。”

  我认为,优秀的情节剧就在于,尽管矛盾并不是人物自身的性格的自我分裂与抗争,而是外部环境纯粹的压力,但是在这种压力下,情节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物单纯性格背后本身的丰满。《华伦夫人的职业》一剧正是如此。

  华伦夫人这个角色是我颇为喜欢的一个女人,尽管她从事这经营妓院这一低贱恶毒的职业,然而却是为了生存。她本是一个贫苦女孩,在歧视和凌辱中长大,看着周遭的女人在善良和软弱中被社会折磨死去,而没受过教育的她只能利用美色营生。在生存中她意识到如果不想被人欺负,就只能变得更强。于是她一步一步往上爬,渐渐变成一个有能力的女人,从妓女变成了经营妓院的女人。而对于她的孩子,她认为不能让她成为和自己一样的人,要让她受到最好的教育,所以从小就将女儿送到寄宿学校按照贵族的标准长大,但是这样的教育却让这女儿对母亲产生了无比的鄙视,并最终选择了离开了母亲。

  其实,女儿不能理解母亲的生活的,哪怕她已经不需要钱了,已经很富裕了,她还是去经营妓院的动机,在戏剧里面,华伦夫人说了:除了赚钱,我还能做什么呢?换句话说,这已经成为了她的一种生活习惯,也是她的一种精神习惯。我们不能指望一个人在物质基础得到满足以后就可以每天自在的生活,尤其是一个忙碌了大半辈子的女人,拥有了上流社会的姿态,却不可能被上流社会认可,难道她能够每天守着自己的大堆英镑和下层人民闲话家常?继续开妓院是她唯一的生活,无法改变。

  而女儿身上的这种当机立断的冷漠,其实某种程度上也暗示着上流教育的失败。

  作为现实主义戏剧大师的萧伯纳,塑造的这些形象,恰恰是因为丰满和真实打动了我。

  《华伦夫人的职业》读后感(四):努力让一点光透进来

  《华伦夫人的职业》是一部以华伦夫人和其女儿薇薇二人针对华伦夫人的职业所产生的冲突为主线的剧作。我认为本剧作主要有三个议题。一是对资本议题,剧作借华伦夫人的遭遇抨击和讽刺了资产阶级社会的剥削和压榨本质;二是女性议题,剧作借薇薇之口展现了当时社会新女性力量的觉醒;三是贯穿其中的道德议题,围绕华伦夫人的职业展开了激烈的道德争论。

  首先是资本议题。在剧作第二幕中,华伦夫人和薇薇展开了激烈的对峙,通过华伦夫人的讲述,我们也不难发现其人物的悲剧性。华伦夫人出生贫苦,在各种地方拼死工作也挣不到能够养活自己的钱使得她迫不得已选择了卖淫的道路。而薇薇也对自己母亲的遭遇表达了深切的理解,并决定与母亲重归于好,第二天搂着母亲的腰出现在众人的面前。我们从中不难看出作者对于华伦夫人这个角色所给予的深切的同情,作者在这里并不是批判华伦夫人所作出的“不道德”的选择,而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对底层人民的压榨和剥削迫使许多和华伦夫人有着同样遭遇的女性被迫选择了这样一条道路。然而,讽刺的是在第四幕薇薇和华伦夫人的冲突中,我们也发现,华伦夫人在这个职业获取了能够养活自己的钱之后,并没有放弃这个职业,而是利用这个职业做起了自己的生意。曾经的受害者,被压迫者现在反倒成了剥削者,华伦夫人最后做出的选择也无疑成为了母女俩决裂的导线。这也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了资本循环的这个闭环的罪恶性,在资产阶级社会并无道德可言,从另一个角度对资本主义加以抨击。再者,剧作中提到的牛纳女子学院的奖学金是克罗夫的哥哥捐助的,而这笔钱也是通过压迫底层劳动者来获得的,也就意味着,薇薇所获得的奖学金,上学所用的母亲给她的钱,生活所用的钱,无一不滴着罪恶的血。因此,可以说用着这些钱的薇薇也是这个肮脏行业的利益相关者,换句话说,薇薇其实也是压迫者。在剧作中,无论是对华伦夫人职业嗤之以鼻的薇薇,还是为这个职业辩护的华伦夫人和克罗夫,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对资产阶级社会压榨剥削人民的揭露和抨击。

  第二是女性议题。剧作体现了薇薇作为新女性力量的觉醒过程。我认为,在前两幕中虽然体现了薇薇作为新女性的诸多特点,但最精彩的是薇薇这个角色在后期得知这一切黑暗之后的觉醒。“可是有两件事我不愿意谈,一件是恋爱的青春梦,不管它是什么形式;另外一件是生活的美和浪漫,尤其是俄斯坦和布鲁塞尔的繁华和欢乐。在这两件事上头,你们有什么幻想,那是你们的事,我管不着。我自己可没有。要是咱们三个人继续做朋友的话,你们一定得把我当作个职业妇女看待,永远不结婚,永远不浪漫。”首先,我认为作者在这里并不是表达新女性就要不结婚,不浪漫。而是借薇薇之口表达了对女性独立的认识,是要看到女性自己的力量,是要认识到女性不是依附于男性的,不是为了取悦男性的。无论是克罗夫的婚姻观,还是华伦夫人对薇薇的告诫,都体现着那个时代男权话语体系下,女性被当作男性的附属品的现实。

  第三是贯穿其中的道德议题。剧作本身对华伦夫人职业的讨论就是对道德问题的讨论。但剧作绝不仅仅是在谈论这个职业的道德与否,而是通过其对道德问题的冲突来揭示资产阶级的剥削本质。萧伯纳说,他写《华伦夫人的职业》,目的是“使人们注意到一个真相——卖淫业不是由女人的邪恶和男人的放荡引起的,其起因不过是就业市场可耻地让女性超劳工作却不尊重她们的价值,付给她们极低的工资,故而逼迫最穷的人为了维持灵与肉的完整而投身卖淫业”剧作产生的时代是维多利亚时代,这是一个道德观念非常严谨的时代。在这样的有一个时代背景下,作者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我认为是颇具意义的,他试图通过这部剧作,让人们意识到我们不能够停留在对这份职业道德与否的价值判断上,还要更深入一层的去看到华伦夫人这个角色背后的悲剧性,是什么造成了华伦夫人的这个选择。

  另一方面,我想探讨的是这部剧作在当时的价值。剧作诞生的时代是维多利亚时代(19世纪中-20世纪初),这是一个辉煌的时代,最大的原因是工业革命的全盛促使英国成为了世界上最为富裕的国家,但经济上的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贫富差距。极大的阶级对立和贫富差距使得英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踩着底层人民的鲜血走过来的,是靠着对底层人民的剥削和压榨走过来的。但,与此同时,也正是因为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使得更多的女性在苦难中觉醒,催生了如薇薇一般的新女性力量的崛起,她们看到了独立自主的重要性,看到了作为女性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我也认为,这部剧作就是对于当时这样一个社会现状的反映和讨论。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点是萧伯纳把这部作品称为“讨论剧”,我们也叫做“萧式观念剧”,这样的形式也就使得这部剧作是开放式的,作者尽量客观地去再现每个角色的观点,不论是正面还是反面人物,都给他们说话的机会,把选择权交给观众,把余地留给观众去思考。这也使得这部剧作在当时能够引发极大的社会争议,即使在今天,也有着其极大的现实意义。资产阶级的剥削在这个时代也并没有消失,我们也仍然还是一个男女不平等的社会,仍然是一个以男性话语体系为主导的社会,这也就意味着我们需要改变这样的现状,还需要更多像薇薇一样的新女性的努力。

  最后,我想提一下剧作中我非常喜欢的一幕,是剧作的最后,薇薇在和母亲决裂后淡淡地说了声再见,毫不思索地将富兰克的字条丢到了垃圾桶里,投入到了工作中,不一会儿,就全神贯注到数字中去了。这是很有张力的一幕,薇薇一会儿笑,一会儿呜咽,其实也体现了这个角色的心理斗争,但很快,她就往前走了,也展现了这个角色果断的一面,也让我看到了女性觉醒的力量。其实如果要写后续,我希望是薇薇能够用自己的力量,哪怕是微薄的一点点力量,去改变这个不合理的阶层分级的一点点,哪怕是让更多的女性认识到这个问题,她也成功地让一点光透进来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