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割据的逻辑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割据的逻辑读后感锦集

2020-05-31 23:26: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割据的逻辑读后感锦集

  《割据的逻辑》是一本由刘思达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7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割据的逻辑》精选点评

  ●入学时设想社会学教学材料,却成为临毕业时的成功读本

  ●中规中矩,是范本

  ●买的kindle电子书, 这书是根据作者博士论文来的,芝加哥大学的论文还是给老外的,对于他们来说,对于国内法律界之外的人来说,这些都是新鲜事

  ●1法律职业是否只等同于律师职业;2法学教育背景(尤其是各法学院之间的地域割据,与在同地区内部对执业领域所做的“势力划分”)对法律职业及从业者的执业情形影响一点,仅在第六章(刑事辩护类)中约略提及,未免遗憾;3律师和国家权力机关之间的“政治性嵌入”固然对个案解决颇具影响力,但却忽视不同法律职业群体之间关于这一“嵌入”的互相攻击,而这恐怕与作者在对法律职业群体进行调查时过于偏重单一群体与类似的教育背景不无关系

  ●2014 03 28 具体易懂抽象深刻平衡,学理和事实恰如其分

  ●很不错的一本书,视角方法应用都很不错。

  ●非常生动描述状况,最大的收获在于让校园的我体会象牙塔外的世界坚定不干某些职业的决心

  ●律师生不易啊~~~╮(╯▽╰)╭~~很喜欢作者的田野调查法,这才是博士论文该有的水平~~~~~

  ●理论性很弱,基本只是本关于法律职业市场实证报告,对于不了解这个市场的人有点帮助。倒是里面引的一些话还蛮有意思的,其实听个讲座足够了。

  ●描述性个案研究范例。对法律社会学、职业、中国研究、转型有意义

  《割据的逻辑》读后感(一):给差评还是说理由

  鼓起勇气给这本平均得分9.5以上的书打了一个三星,应该算是一个差评了。

  这本书对于中国法服务市场的描述与分析,在我这个快毕业的法律专业学生看来,全然只是一般社会常识,哪怕分析清晰到位,却看不到多少独特的视角或是全新的洞见。或许对于圈外人来说,这本书多少揭开了司法系统的黑箱,但对于圈内人来说,其中的内容无不是了然于胸的。

  还有一个问题恐怕我没有资格评价,但我认为这本书的理论阐发和实证叙事之间存在着断裂。

  概括的说,我只看到了这本书的某些部分说了一堆不知所云的社会学理论,另一些部分揭示一个人尽皆知的秘密

  《割据的逻辑》读后感(二):几位老师推荐

  作者受过完整的法学和社会学训练,两者在方法论上存在着某种紧张关系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显示了在两个学科以及理论追求实践指向之间游刃有余从容、平衡和成熟。本书是迄今为止对于中国法律职业当下状况最好的研究,不仅是描绘了现实,而且启迪了未来。

  ——贺卫方(北京大学法学院

  这是一部基于扎实且精细的实证调查和研究资料基础上,思维缜密,有重要的方法论考量,并有研究者独到发现的法学著作,代表了中国目前律师制度的实证研究的最高水平。我欢迎更多的这类著作。

  ——苏力(北京大学法学院)

  刘思达博士对中国律师业的研究,有理论的高度,有实证的精度,因而对问题状况的分析和判断都很到位。

  ――季卫东(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

  刘思达博士的著作借助芝加哥学派的生态分析传统,对中国法律职业近年来的迅速变革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作者既谙熟中国法律职业的现状,又具有敏锐的社会分析能力,因此本书不仅勾划了中国法律职业中“割据的逻辑”,而且由此触及了整个中国社会的“形状”。无论对于社会学,还是法律职业者,这都是一项值得关注的研究。

  ——李猛(北京大学哲学系)

  《割据的逻辑》读后感(三):我觉得本书值得一读

  本书的社会调查提炼了经验性常识,并且植入了相对系统的理论系统之中,尤其值得我们后学学习。

  对于长期域于自己所专注的部门法领域、但同时又关注中国法律职业特别是职业环境的人而言,这是一本绝对有共鸣的书。如作者所言,本书所采用的社会学理论从微观上观察不同法律职业群体之间互动(作者主要归纳为“定界”与“合界”,再加上外在主体的“维界”过程)。同时,基于此逐步发现法律职业市场与国家之间的互动过程(作者结论为“共生交换”,而非纯粹的由其一转变为另一的过程)。如作者实证研究所发现,在看似不同的法律职业存在领域(如作者所命名之“边疆”、“战场”、“后院”等),都存在具有共性的上述微观生态过程。

  作者还认为(亦是我非常认同的观点),由于中国不同法律职业群体之间的定界效果仍然在相当大程度上依赖于公权力机关基于部门利益而割据的政治现实,因此中国法律职业的割据状态,就不会在前述政治现实改变之前发生任何质的变化,同时也将继续在这种割据的现实下,继续共生交换。而反过来说,后者似乎又在相当程度上,为前者供应存续的养料与动力。

  从这个基础进行个人揣测法律职业内部的技术性变革(例如法学教育、律师素养、诉讼技巧的提高)甚至是价值观的重塑(对西方法治观的接纳与认同),都只会对中国法治环境和法律职业环境产生有限的影响。如果一切最终都会归于政治的话,就不难理解为何最近一批关注司法改革的学者,在倡导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而不再热衷于从市民社会发现法治变革的原动力了。

  《割据的逻辑》读后感(四):还可以啦

  书里把法律服务市场分成了5块(要么是6块?),分别介绍了一下,总体上讲还不错。也许是条件所限吧,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基层那一章介绍的比较详细和透彻,调查可能也比较充分,而我比较感兴趣想了解的高端法律服务市场,外资所这块就没有太多令人眼前一亮的料了。想想也是,你去边远地区调查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人家想,WOCAO,居然也有人关注咱了,肯定把你当亲人一样啊。而要调查外所呢,人家趾高气昂的,谁屌你啊。

  书里用了个社会学理论挺有意思的,定界和合界。细细想想,定界和合界其实离我们很近。我本科是在北京一所市属二本院校,7成是北京本地的学生,因为地处北京,虽然是二本,但是那3成外地的学生几乎都是高过一本线好几十分进来的,特别是河南、山东等高考大省的孩子,好些个600多分的。但是大家都考上了同一所学校,那么毕业的时候就是一个牌子的货了。但这样一些同学就不干了,我那么努力学习,从不翘课,没事就泡图书馆,而你天天CS,DOTA,KTV,出去说咱俩是一个牌子的,那哪行。于是他们开始了定界的活动,他们开始考一些资格证,考托福考雅思,刷四六级,试图给自己打上优等品的标签以划清和普通品的界限。此即为定界。而普通品呢,对外宣传的时候就会说,XXX你知道吧,牛逼吧,那是我校友;我某某同学考上了五道口;我们学校XXX老师是XX会的会长。意思他们这么牛逼我也差不到哪去。此即为合界。呵呵,挺有意思哈。

  写的写的又想起一个来。大学期间,学校里挺多情侣,食堂教室图书馆路上,哪哪都是。但我看见他们就觉得特别不搭调。为啥呢?也是个定界和合界的问题。女孩们18了,上大学了,觉得自己不再是小孩了,于是开始从穿着打扮上向成熟女性靠拢,此既为定界,和小女孩划清界限,也是合界,和成熟女性模糊界限。而半老徐娘们呢,又不愿意放开青春的尾巴,也从穿着打扮上向相对她们来说的年轻女性靠拢,与老女人划清界限,与年轻女性模糊界限。这样的后果就是从18到48,只要是有的,穿着打扮居然差别不到哪去。所以,每当我看到那些情侣档,MM们穿的跟我妈差不多,而旁边站着的是个T-shirt运动裤篮球鞋的哥们,我能不想笑嘛。

  《割据的逻辑》读后感(五):不负期待的社会学著作

  社会学研究方法书里,会对描述性个案研究有这样的阐述:“描述的问题在于,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个案研究尤其如此。要想描述全部的事实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有一个焦点。描述不应该、事实上也不可能是脱离理论的。描述更像是一幅风景画而非一照片,它是一种展示而非一种单纯的镜像。”在各种强调解释,各种讲自变量因变量的当今社会学,《割据的逻辑》提供了描述性个案研究的一个典型范例。

  用简单的话来说,如果让你去全面勾勒中国法律的现状和历史,你会怎么做?是抓住几个关键性的法律案件?还是作为律师为了争取司法独立的奋斗故事?抑或是律所产权的变迁?。。。正如作者刘思达所说,中国法律服务市场异质性巨大;那如何找到一条线索串联起来?他所做的,是用“割据的逻辑”作为焦点,在Abbott“管辖权冲突”的职业社会学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定界与交换”概念,描述了边疆、战场、高端、后院、雷区五个空间场域的法律服务市场。从这点上,我并不同意@小p对于本书理论阐发和经验事实之间断裂的判断。本质上这是一个描述性的研究,作者刘思达对于经验材料的选择、裁剪和架构来源于他的理论视域,无处不浸润印刻着“割据”这个关键词:亦即行政机关的割据对法律服务市场割据的型塑。(具体的内容可参见第一章和第七章的读书笔记)

  这也是一本写得很“社会学”的著作,全书的描述,贯穿着对于社会过程、互动、历史延续性,以及非正式制度、意料外后果的关注。基本上不是旨在达到什么或者规范什么,而是尽可能的意识到了其复杂性,对各个主体都进行充分的理解。这也是一本非常值得社会学、政治学研究者,包括关注公民社会、制度变迁、政府机构等等研究的学者学人一读的著作,《割据的逻辑》不仅能帮助读者对与中国的法律服务市场有全面的把握,并且能够映照到在转型中国家与市场的共生关系,职业领域与国家的互动过程,甚至现代中国的逻辑。刘思达在文初和文末,对芝加哥生态学派、对三大家的三种理论源流、以及对于中国市场转型理论的梳理,说明他是有理论野心的,希望为当代中国研究创立一种新的范式,现在看来,确乎有这样的延展性和可能性。

  如果一定要挑刺的话,一是觉得本书在学术界的定位和对话做得不够,读下来似乎一下子从社会学大理论下降为经验材料的处理,比较缺少对法律社会学、职业社会学、新制度主义等“分支”或曰“中层”学术源流的爬梳、辨析和定位,只是一笔匆匆带过(这点上Walder的新传统主义一书会做的比较好)。二是,定界和交换,或者割据的逻辑,可能只是一个挺不错的统摄性描述工具,似乎还没有到深入分析的层次,从经验事实本身来说可能“浅”了些。三是,调查所得依然是态度和立场居多,鲜活现实的例子比较少(当然,这在访谈中很难避免,被访者往往只会展示看法,而不愿意分享具体事情的细节),读着难免隔膜。

  作为芝加哥社会学近年来placement最好的博士,刘思达的这本书应当还是不负期待的。在甚少对于职业进行研究的中文社会学学术界,《割据的逻辑》也将提供一个全新的视野。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