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练习共情:如何成为一个有同理心的人》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练习共情:如何成为一个有同理心的人》读后感摘抄

2021-03-21 02:03:1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练习共情:如何成为一个有同理心的人》读后感摘抄

  《练习共情:如何成为一个有同理心的人》是一本由【德】彼得•迈克尔•巴克 著著作,北京日报出版社/阳光博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页数:1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练习共情:如何成为一个有同理心的人》读后感(一):一见钟情不长久?看看同理心的3个注意点吧

  夫妻相是真的吗?” “一见钟情为什么不长久?” “同理心是一种双赢体验吗?” 01 最近这段时间,给两个新闻深深吸引:一个是孙俪在腾讯之夜上因为工作人员失误,不小心把孙俪的“俪”字写成了“莉”字。 很多吃瓜群众都觉得主办方做事情粗枝大叶的,但是孙俪之后发了微博:“不是他们写错了,是我做错了。” 大家便从关注主办方失误方面,转移到了孙俪的高情商、同理心方面进行讨论。 另一件是伊能静在节目的采访中,谈及自己丈夫每次拍吻戏之前,自己都会给他准备好:口香糖、漱口水。 这样的话,对于之后一起合作的演员是一种很大的尊重。 两件事情,都让我看到了同理心,他们可以去感知对方、理解对方,并且为另一方去考虑,实属不易。 同时让我明白:学会和别人进行共情,进入对方的内心世界去思考很重要,尝试着去做一个同理心的人会更有自己的生命能量,人际关系也会更加和谐。 这与我最近看的这本《练习共情:如何成为一个有同理心的人》这本书内容不谋而合。 图片 本书作者是德国科隆工业大学的认证心理学家和心理学教授,他经过多年研究发现,共情是从别人那里认识和体验自己的能力。 我们通过共情进入对方的世界,从中看到自己原本的样子以及可能会是什么样。从别人那里辨识自己,在自己这里理解别人。 图片 这本书主要表达了当对自己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和完整时,我们对与他人关系里的种种情绪情感和想法感受也会越来越丰富和深入。 从别人那里辨识自己,在自己这里理解别人。 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在于认识我们自己,同时认识我么自己之后对于人际关系也是一个正面的循环。 其实共情力这本书的话,给我带来更多的是让我明白共情的原因以及难以共情注意点,这对我们在日常生活之中的人际交往以及相处是十分有益的。 02.框架不同:有各自的主观世界 之所以不能完全去了解别人,其实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处的一种知识框架,理论体系。 所以很难说做到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这也是很多亲子关系的产生原因。 因为亲子关系之间,阅历与知识体系真的是相差太多了。 正如书中所言:“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了解在很多方面都是基于认知模式的知识,它在一定程度上与一般经验相对应。” 下一步时候“我们会按照自己期望的那样去理解对方,即便实际上他并不是那样。” 例如一见钟情是否存在他表达的一种感觉是说,当然我们刚开始见到的“那个人” 它不是真的意义存在的,更多是我们自己虚构的,然后等到后期我们才了解了,这完整的人才会有更多的矛盾。 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是一样,我们经常听到一个人去表达:“我都这样表达了,他怎么还不理解?” 这个还常见于领导和下属、两个情侣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 我们恼怒情绪源头,往往便是因为我们忽略了这一点。 03.理解虚假共识,方知共鸣偶然 “心理学上有一个“虚假共识效应”,即认为我们活在同一个世界里,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有着各自不同的目标和需求,只是偶尔在一个共同的点上相聚而已。 所以,同理心并不是常有的,我们只是偶尔动用一下。“ 了解到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对于别人偶尔与自己之间的“不对付”可以有更多的悦纳与包容。 明白这点之后,就会感恩每一次对方的理解与同理心。 正如阿德勒所言:“任何经历是绝对客观的,而人是活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面。” 图片 如刚书中开始的时候那对情侣,当(洛特)女方下车的时候然后非常的疲累,然后整个人状态不佳。 但是(彼得)男方却直接说:“你今天真美”。 一下子就触及到了她敏感的神经,其实彼得只看到自己能看到的,还有结合自己以往经验,彼得觉得洛特会比较喜欢他这样去表达。 这个其实就是因为彼得站在洛特的对立情绪跟角度去衡量洛特的感受,正如书中一言以蔽之:“任何事物都是所见非所见,呈现出来的只是我们想看见的样子。 我们看见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也会做出相应的行为。”我们都是自己世界当中的导演。真的有夫妻相吗?答案是有的。 这本书当中就介绍了夫妻相产生原因,因为夫妻之间长时间的相处,生活中的事情,很容易共情。 图片 因此脸部的面部肌肉就会经常性相似运动,就好像火山岩浆反复清扫地面,只要是一样流速,最后就是一样的沟壑。 那么怎么样才能有这种稍微经常性一些同理心呢? 03.辨己识人与彼此皆愿 书中一直夹着洛特与彼得的故事,到最后是很感人。 一开始看书到最后,你可能会有觉得存在于自己主观世界,好像没有人情味儿和温度,但是后面我发现自己错了,其实同理心是一件双赢的事情。 洛特有一次和朋友计划很久的聚会,但是彼得因为铲雪生病了。 洛特心里想:“彼得生病了,他一定很希望有人留下来多照顾他下,这样或许他心理会好受些。” 彼得这样考虑的:“洛特好不容易约到朋友一起玩,一起聚一聚不容易,不愿意去阻碍她。” 图片 两个人都具有同理心,且都愿意为对方多做一些事情。 书中谈及:“这种同理心是我们进行社会互动的重要先决条件。” 当彼得生病时候,洛特如果直接去赴约玩耍,其实她会内疚; 当彼得看见洛特可以去赴约,当洛特开心了,他也会开心。 我们同理心之后行为不仅仅影响对方,其实最后也会回归到我们自身。 图片 共情使得人与人之间彼此亲近,不仅仅单纯意义上面关系紧密了,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认识和体验了自己。 图片 这便是这本《共情力—如何成为一个有同理心》带给我的诸多收获。 明白人与人之间相处有着固有主观世界限制,但是同时通过共情两方世界产生链接,在别人身上遇见更多未知的自己。 做一个共情和同理心的人很难,但总要慢慢开始。 加油为自己点赞!生活不易,希望你照顾好自己。我是小春,这里是青年疗心说,希望对你有帮助哦。

  思维导图自作/其余图片源自网络 侵删

  《练习共情:如何成为一个有同理心的人》读后感(二):所谓的“一见钟情”,我们爱的只不过是我们自己

  

俗话说:小别胜新婚。张明准备了丰盛的烛光晚餐,浪漫的玫瑰花。但只因为一句话 ,浪漫变争吵,最后一点鸡毛!

加班加点了一周,终于可以回家了!小雪转了三次车,颠簸了三四个小时。张明在家里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还点上了蜡烛,显得特别的浪漫。因为今天是他们的结婚纪念日。张明殷勤地接过小雪手里的手提袋。亲了一下她的额头,像变魔术一样从背后拿出一束的娇艳欲滴的玫瑰花。小雪疲惫地笑了:“谢谢你,真漂亮!”

“我怎么感觉你一点都不高兴。我下班回来就忙着做菜做饭,准备了一顿丰盛的晚餐。你似乎一点都不在意!”

小雪顿时炸了:“谁叫你忙了!”

她一把抢过手提袋,把玫瑰花往他怀里一塞,噔噔噔噔上楼去了。留下那一脸懵懵的张明。

好好的一顿浪漫晚餐,就在争吵中如同嚼蜡,食之无味。

为什么我们总是被别人误解?

为什么有的人喜欢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

为什么有的人在交流过程中都说一些对方不喜欢的话?

心理学上有一种“虚假共识效应”,

就是我们喜欢把自己的观点或思维方式 强塞给别人。 为什么会这样呢?

德国心理学家和心理教授彼得·迈克尔·巴克博士指出:那是因为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如果要减少这些误解和冲突的,我们需要一种能力,那就是“共情”

所谓的共情,就是我伤心难过的时,你能感知,并及时给与安慰,我开心时,你懂我。

但同理心不是常有,我们只是偶尔动了一下。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人共情能力的人呢?

你需要了解和共情有关的这些常识。

彼得·迈克尔·巴克在《练习共情》通过提问的方式,分析了造成沟通失败的原因,避免这些坑,练习共情,进入对方的世界,让彼此的关系其乐融融。

在这篇文章里,我和大家分享3个沟通过程中误区和冲突。通过改变认知,你也会成为一个沟通高手,一个共有共情能力的人,从而改善伴侣、亲子、以及和周围人的关系。

01沟通的效果取决于对方的回应,而活在自己世界里的,我们又怎么会理解呢?

心理学上有一种“虚假共识效应”,就是说我们喜欢把自己的观点和思维方式强加于他人。

其实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并不是标准答案。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产生不同的想法。 就如苏轼所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但是我们在争论的时候,就不会那么理性地去考虑这点。

在上面的案例中,张明认为自己在家里忙着做一顿丰盛的晚餐,等着老婆回来,理应高兴才对。但是由于小雪当时非常的疲惫,只想洗个热水澡,躺下来好好睡一觉。但两个人不在一个频道上。小雪认为丈夫不体贴自己,没有看到自己累成狗的样子。因此争吵是不可避免的。彼此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面,没有换位思考。

彼此争吵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只在意自己的需求,而忽略了别人的需求。

正如彼得迈克尔·巴克在《练习共情》一书指出:

“两人在交流过程中都说一些对方不喜欢的话,那是因为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沟通的效果取决于对方的回应。”

02我们绝大多数的沟通不是由语言部分决定的,而是由非语言部分。

我们往往听不到对方所说的内容,而只是看到了他说话的样子,因此误解常常出现。

我有一个要好二十多年的朋友。有一天他在微信里问我相关孩子选择就业的问题。而我那段时间刚好工作非常忙。对微信交流不是很热衷。因此有时候我根本就不会去看微信。而恰好那天工作的事很忙,加班到凌晨才睡觉,第2天又接着工作。到了中午我才打开微信,发现了他的信息。我就给他回复。但就是那一个回复,让我非常的愤怒和生气:他把我拉黑了!至于吗?我不回你的微信你就把我拉黑,还亏是20多年的好朋友。

在网络世界里面,我们在沟通的时候看不到对方的语言表情和手势,就凭着猜测就容易产生误解。就如我二十多年的好朋友,他在网络的那一端,根本不知道我当时不在线的状态。习惯了用面对面的方式来看待网络交流的问题。这样不误解才怪!

因此在沟通的时候要充分地调动我们的五官,这样促进互相共情。

而在软件平台交流的时候,辅助一些表情包。但是这也不能完全表达我们的意思。除非彼此之间非常的熟悉。

因此,面对面沟通,更容易与人沟通,产生共情。

03共情使我们打破世界的界限,进入对方世界中,这是成功沟通的关键

变色龙通过改变自身的颜色来适应环境。我们常常认为“变色龙”这个词是一个贬义词。

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意识到,其实我们也是一只“变色龙”。 我们无意识中在模仿对方:说话的语气手势、动作表情。

在一个气氛很好的办公室集体里。同事之间就经常模仿对方的语调、动作,因为大家都喜欢。

而一个尴尬的办公室集体是这样的:你正在讲一个笑话,有的出于礼貌只是敷衍的回应:啊,你刚才说什么呀?我正在忙着呢。有的干脆选择性失明:我正在专注工作,听不到你说什么。这就说明大家和你没有共情。

作者指出:

通过模仿对方的动作和行为方式,我们会产生信任、开放、亲密甚至是同理心。更重要的是,如果对方模仿我们,那么我们会不自觉地更喜欢他。

婚姻幸福夫妻在一起久了,通过互相共情,彼此理解,就会有“夫妻相”

因为他们无意中模仿对方的表情从而形成相似的面部肌肉。

因此共情是我们打破世界的界限,进入对方的世界中。沟通的成功率就更大。

如果我们了解对方的观点,动机想法和感受,那么就很顺利地与他沟通,而他也会明白我们的意思。

那么怎样做才能更好地互相共情呢?

真诚细心地爱自己。因为

只有我们能很好地认识自己时,我们才能很好地去了解自己

假如张明当时看见妻子一脸疲惫的样子,换位思考,坐了几个小时的车应该很累,需要的不是一顿浪漫的晚餐,而是泡一个温暖舒适的澡,然后睡一个觉。

如果张明能体会到这一点,当时很累,小雪也会非常开心

张明并没有发现不对劲,小雪也不体谅老公的爱。

我们只不过是自顾自地说自己的话,当然对方就听不懂,也不理解,误解和争吵的战争肯定就会上演!

但同理心不是常有,我们只是偶尔动了一下。因此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要学会包容和允许。允许对方有时无法共情到你。

在沟通中,对方就是一面镜子,只会看到自己,因此,通过共情进入对方的世界,实际只会遇到自己。就如彼得·迈克尔·巴克在《练习共情》所讲:鲁莽的人对自己也是鲁莽的,充满爱的人,对自己也是深情的,无论我们在哪里,我们遇见的始终是自己,因此爱别人其实是爱自己。

  《练习共情:如何成为一个有同理心的人》读后感(三):说话容易得罪人,经常被误解?别烦,关于沟通你需要刷新这些认知

  

什么样的人特别受欢迎,朋友多?我觉得应该是那些特别有同理心又非常体贴入微的人吧。

同事小薇就是这样一个女孩,整天乐呵呵的,做事特别细心。谁要是遇到点什么难事,她都会不动声色地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赵大姐是公司里的保洁员,最近老公生病,她两头忙,所以有些地方的打扫就马虎了许多,被领导批评了。

小薇听说了赵大姐的情况后,只要一忙完手头的工作,就抽空帮赵大姐整理茶水间和洗理台,好让她尽快干完活去医院。赵大姐的老公出院后,一家人特地包了热乎乎的饺子请小薇去吃饭呢。小薇客气地说:“大姐,别放心上,谁都有需要搭把手的时候!我妈妈前段时间也住院了,伺候病人辛苦呢。”一番话,说得赵大姐眼眶热热的,连连称赞小薇是个好姑娘。

小薇身上有一个非常难得的优点,就是善于共情。通常来讲,共情是一种能设身处地地体谅别人的想法和感受的能力,而且“共情”是人与人之间良好沟通的基础,但这种能力不是每个人都有,所以特别珍贵和稀缺。那么普通人该如何提升自己的这种能力呢?

今天我看的这本《练习共情》,或许能给大家一些启发。这本书的作者是德国心理学教授彼得·迈克尔·巴克博士,他在书中借着回答14个沟通中常见问题的机会,向人们揭秘了很多误解和冲突背后的心理学真相。当人们了解了这些知识后,相信在人际交往中,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烦恼。下面挑3个重点来学习下吧。

来自网络

沟通效果取决于什么

中国有句古话:“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同频的人说什么都能秒懂,而不在一个频道的人,则会“鸡同鸭讲”,沟通起来特别痛苦。而沟通的效果好不好主要取决于对方的回应,而不是单方面的讲述。

信息的发送者不能直接确定接收者对消息做了什么处理,他最多只是有可能让接收者用特定的方式方法去理解消息。意思就是你说出的话,听你说话的对方不一定是全部按照你的想法来理解这些话的含义,比如明明是好心称赞,人家听起来反倒是讽刺;明明是关心,人家却以为是看笑话等等。

网络截图

最近网上有个视频挺搞笑的,湖南衡阳有个小男孩不听话,妈妈打了他一下,接着随口抱怨说了句“一把屎一把尿养大你容易么?”,小男孩听后瞬间嚎啕大哭:“你在坑我!还说是疼我!一把屎一把尿把我养大的呀!!!”哈哈,看到这一幕,网友隔着屏幕都要笑出声来。妈妈说这话的意思是养大孩子很辛苦,而孩子理解的却只是字面意思,误会大了。

传输的信息没有可推断的固定含义,但只要没有人接收到信息并以某种方式解释它,就允许所有可能的解释存在。所以上面例子中的孩子这样来理解妈妈的话也是有原因的。另外有个著名的思想实验——“薛定谔的猫”也可以佐证这一点。这个实验是这样的:在一个封闭的箱子里,里面放了一只猫,此外里面还有一个以一定概率衰变的原子核。之后原子核会慢慢释放出有毒气体,猫就会不幸死掉。根据薛定谔的理论观点,只要箱子没打开,那么猫既是死的又是活的,存在两种可能。这跟武林高手手里攥着一只苍蝇的情形类似,苍蝇是死是活,都是对的。

来自网络

人际沟通的四个维度

不同的人做同一件事给我们带来的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当我们沟通时,我们不仅仅交换信息,而且赋予我们的接收信号一个特定的含义。是友好还是憎恶取决于我们的生物特征、我们在生活中所获得的经验、当前的状况、需求和目标,以及我们的沟通对象的感知特征和沟通情境。

书中作者举了个例子:

洛特小姐今天很累,早早来到公司,想要在早上忙一些非常重要的工作。此时,男同事延斯来了,打过招呼之后。延斯微笑地说:“要来杯咖啡么?我很乐意为你带一份!”并且抛了个媚眼补充道:“你知道的,我愿意为你做一切!”洛特头都没抬就拒绝了,“不用了,谢谢!”并且在心里想:“真讨厌!我来早点就是为了躲清静的,他还想跟我调情是个什么鬼?!恶心!”

来自网络

下午洛特忙完了手头的工作,回到家里,男朋友彼得正坐在客厅看报纸。“亲爱的,你回来了?我正在沏茶,你要不要来一杯?”“哦,那太好了!谢谢!”“你知道的,我愿意为你做一切!”洛特笑道:“你真是我的甜心!”

看看,同样一件事,不同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同一个人接收到的信息是有差别的。男同事泡咖啡,洛特觉得是讨厌的暧昧,而男朋友帮忙泡茶,洛特感到则是浓浓的爱意。

上面的例子,大家应该并不陌生。这说明了什么呢?彼得·迈克尔·巴克博士是这样来解释背后的原因的。

信息包含四个维度: 事实维度:即应该传达什么信息。(你想喝咖啡吗?) 关系维度:即我怎么看待你,我们之间的关系如何。(我可能会问你!) 自我暴露维度:即我自己是什么样的。(我觉得你很好!) 诉求维度:即我希望你做什么。(你也觉得我很好!)

根据这个模式,误会是这样产生的:发送者实际上想要发送事实消息,但接收者主要听到诉求层面,或者是发送者传递的是信息的关系维度,但接收者只关注到事实层面。简单来说,就是两人不在一个频道。

来自网络

共情的真正含义

共情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交能力,而是能够从别人那里认识和体验自己的能力。当亲爱的朋友或亲人遇到痛苦的时候,你也会感到很心疼。在这个心疼他人的同时你也会看见自己心里最柔软的角落,从而更了解自己。当两个人都对彼此抱有同理心且希望能为对方多做一些事情,这种同理心是我们进行社会互动的重要的先决条件,共情的结果是相互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和亲切。

来自网络

欧亨利的著名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就讲述了一个非常心酸的爱的故事。一对年轻的夫妇,彼此相爱却非常穷困。为了能偷偷地给对方买一件心仪的圣诞礼物,他们俩彼此隐瞒,分别卖掉自己最心爱的东西。

男主人吉姆有一块祖传的金表,女主人德拉有一头美丽的瀑布般的长发,吉姆卖掉了金表为德拉买了一套“纯玳瑁做的,边上镶着珠宝”的梳子,德拉则卖掉了长发为吉姆买了一条白金表链。相互换来的礼物最后却成了无用之物。

虽然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为了反应小人物在资本家压榨下的艰苦生活,但从另一个侧面来看,小说中的这对夫妇拥有着非常强的共情能力,彼此之间爱意满满。现代生活中,如果夫妻或情侣之间,多一些这样的共情,哪有那么多的争吵和伤心呢?

来自网络

这本《练习共情》中还有许多关于沟通方面的心理学知识,比如“虚假共识效应”、“选择性失明”、“曝光效应”和“情绪感染”等等,刷新认知必读。如果你在人际交往方面有困惑的话,不妨读一读。如果别人总是误解你,别急着去怨天尤人,先检视一番自己的沟通误区才是上策。

文中图片皆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侵删!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