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对倒》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对倒》读后感摘抄

2021-03-21 04:18: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对倒》读后感摘抄

  《对倒》是一本由刘以鬯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3.00元,页数:2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对倒》精选点评:

  ●远去的上海与新生的香港

  ●陆陆续续把刘以鬯的书看全了。这本对倒有趣在一短一长两篇,可以当作扩写范本来看。个人觉得刘以鬯优势在短篇:故事的架构,戏剧性的布局以及特色短句。忘不了最初入坑的蛇,吹爆刘以鬯的故事新编啊

  ●短篇看起来更流畅,更富于形式感,同时将两人完全不同的遭遇对照着写,表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的生活状况,以及不可沟通和不可理解,一个憧憬未来,一个却深深陷入无尽的回忆。短篇更精巧。长篇没那么富于对称性,但多余的部分,不同的情节,则明显的将小说中淳于白的回忆变得丰满,让读者更清楚的看到了他所经历的动乱时代;亚杏的耽于幻想,想像与现实的分裂,在长篇中也更让人印象深刻。不在乎意识流的我,更喜欢长篇吧!

  ●典型的意识流小说,但和花样年华真的没什么大关系

  ●因为花样年华看的对倒,只看了短篇,结构形式确实挺新颖的,两个平行世界的故事,最后有了交集,一个在回忆过去,一个在期待未来,最后融合到了一起。至于和电影的关系,没看出来有什么关系

  ●有时代和地域感 短篇好看

  ●从香港回来之后再接着读长篇的对倒,跟开了窍一样,突然懂得了那句“所有的记忆都是潮湿的”,为什么是湿漉漉的,不仅是简单的泪水,是长期回望过去用劲的汗水,瞬息万变,还有敲敲打打的时间。也印证了香港和上海不可分,纠缠着,只是香港是白流苏与范柳原瞬间爱的那所城,上海还是大上海,能继续唱着诉衷情。于是,香港便隔着积灰的玻璃向上海望去,模模糊糊,可上海又何尝不是窥探着香港,一遍又一遍。

  ●不喜欢这种腔调

  ●没有酒徒有意思

  ●总是在亚杏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对倒》读后感(一):过去式遇上未来式

  据说《对倒》来源于法文,是邮票学上专有名词,指一正一副双联邮票。镜像。一男一女,一老一少,一个是上海宜居香港,一个是香港土生土长,一个将回忆当燃料,一个把幻想当真实。

  短篇的《对倒》是在《寺内》里读到的,淳于白、亚杏,两条线索,各自独白,相交于一点,然后分开,像极了我们人生中每一次平凡的相遇。长篇的韵律和节奏和短篇读起来不太一样。更多内心的独白,将特殊时期的历史也融入进来,造就了和短篇完全不同的风格。假如短篇是邮票,那长篇更像是版画。

  短篇和长篇的排列,未尝不也是一种对倒。

  《对倒》读后感(二):!

  

收了两个版本的《对倒》,一个是初始的长篇,一个是删减字数后的短篇。今天白天上课的时候我还在想这个作品。第一次读这个短篇是在大二的时候,但是当时没有感觉这个文本有多巧妙,只是感觉形式上还是挺新奇的。奇怪后来会经常想起来这个小说。昨天再读的时候非常惊奇,到今天又做了一个细读,心里非常佩服。到目前,这是我读的刘先生最好的作品。这本书还收了原本的长篇版本。我觉得删减过后要成功很多,非常多的细节被删除掉了,所以重点变得很明晰。在短篇里面,两个视角之间的转换、现代化社会当中的动乱都有很好的呈现。其实单单是两个人来回切是非常无聊的,也许对于作者来说是一个有意思的尝试,但是对于读者来说,这个过程不那么有吸引力。我发现刘先生一边安排两个人物往前走,一边又利用重复的场景和人物把读者的注意力拉回到之前的段落里,所以就像编了一张网一样非常精巧。

  《对倒》读后感(三):回忆与幻想让人沉溺

  感觉全书的故事情节发展不是太明显,显然并不是以悬念情节、精彩剧情来吸引具有一些猎奇目的的读者来阅读。作者对于时代的变化、历史的大局观掌控、甚或是对于香港民俗的衍变等多方面揭示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显而易见刘先生的文学功底是很深厚的,这种几乎没有情节推动的写法是需要很大功力的;这种纯粹靠幻想与意识流的写作也很考验作者与读者的发散性思维。全书靠着想象与回忆支撑了几乎整篇故事,男女主人公除了一次偶遇之外并没有其他的交集,几乎是两天完全的平行线,但他们在同一空间经历的事件却是有共通性的。在时代的背景下,两个小人物的遭遇反射出整个社会的全貌,让我们唏嘘,让我们了解了那个时代的香港。这个小说以短篇与长篇相互呼应,显示了作者的趣味性与写作功力,很特别。这个小说很有些王家卫电影的调调,一男一女自说自话,很文艺很沉闷的艺术感。这本小说之于我不是太过感兴趣,但是我也很喜欢这种文风与感觉,我想刘先生在现实中一定是一个很浪漫的人吧!

  《对倒》读后感(四):男人不容易写好女人

  《对倒》最大的贡献是催生了王家卫的《花样年华》,很多电影不如原著小说,这是个例外。

  这部小说的创作起因是刘以鬯先生在玩弄一张邮票时忽生灵感,决意写一个双线发展,平衡交叉的故事。刘先生很成功地创作了一个如此结构的小说,第一次读颇有新鲜感。除此以外,他还在小说中放入了大量香港的往事,想来多是他的亲身经历,尤其男主人公淳于白的经历与心理,非常真切。

  相反地,女主人公亚杏的经历与心理则不太真实,与其说这是位少女,不如说这是位少男。青春期对于性的饥渴难耐更像少男的特质,而非少女,青春期少女的特质应是满脑子的浪漫想法。刘以鬯先生显然并不擅长描写这种浪漫,于是一味地使用当时的青春偶像与服装店来表现少女的浪漫心理。

  以上两点便是这部小说的最大优点与最大败笔,至于它的短篇版与中篇版,我认为各有优劣,短篇版结构更精致,有余韵,但少了很多有意思的描写;中篇版则结构略松散,有点啰嗦,但饱满丰富。

  《对倒》读后感(五):以此为念,多读经典

  《对倒》的结构确实是非常独特而新颖的,通过两位主人公的并行又交错的活动,构成了整个小说的内容。这里的活动,一个方面指现实的生活轨迹,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是指内在的心理活动。因为人物在同一个时空内,但性别、面临、文化背景等方面都是反差,非常具有对照性。这里特别强调的是文化背景的不同,应该说是刘以鬯老师所要突出的,也是本书核心观点所在。当然仁者见仁,这只是个人的感受。

  长篇的内容比较庞杂,短篇的结构非常精妙,这也是短篇胜出的地方,使得作者的意图得到了凸显。但是,就删减的部分而言,我们又少了对旧日香港的了解和认识,不可惜,小说毕竟不是历史课或者导游册,人物塑造的需要对情节和文化背景的交待需要是有限的。短篇很好的达到了这种平衡。

  对于刘以鬯老师的了解的确是有限的,就是近两年来的事情吧,看到老先生的作品也是近年来的事。可惜老先生于去年仙去,留下的是现代文学的经典著作。人以文名,作为一个创作者,我觉得这是最大的褒奖。对于这样一篇经典的作品,我们只有敬仰的份儿,感怀老先生对文学艺术的执着追求。以此为念,多读经典。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