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妈妈是什么》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妈妈是什么》读后感精选

2021-03-23 00:31:1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妈妈是什么》读后感精选

  《妈妈是什么》是一本由渡渡鸟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3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妈妈是什么》读后感(一):真正的爱是空气般的存在

  有着深远智慧和底蕴的妈妈给我的育儿之路上提供了触手可及的方法指导,文字中可以深深感受到韩老师的博学和睿智转化出的理性爱的育儿理念,

  运用弹性,韧性和包容性从多维度来分析孩子的各种状况,像案例剖析般缜密的思维给出孩子相应的反应和解答;只想说韩老师的孩子很幸福,我也想努力做这样的妈妈。

  最终回归到个体界限的划分,自我情绪管理,自我成长的满足,才能让身边的家人和孩子感受到爱,成长,自信...

  《妈妈是什么》读后感(二):“伴随着孩子的出生,妈妈也出生了”

  因为一句,“伴随着孩子的出生,妈妈也出生了”,我爱上了渡渡鸟,一位让我朝拜的妈妈!阅读她的新书《妈妈是什么》,竟然有一种我要洗心革面重新做妈妈的冲动,昨夜就梦见了和她的三个娃儿,一起远航,海上波浪滔滔,我们气定神闲……看来我中毒已经很深了!分享一篇渡渡鸟女士的小文章,希望你也能喜欢她。

  《喜欢和爱》

  ~渡渡鸟

  有人问菩萨:

  喜欢和爱什么区别?

  菩萨微笑着变出了一个幻境:

  幻境中一个孩子站在花前,

  闻它的香味儿,

  然后将花儿那美丽嫣然的头,

  折了下来,

  插到自己的瓶子里。

  菩萨说这就是喜欢。

  接着,

  菩萨平静的变出第二个场景,

  一个孩子正在给花捉虫子,

  一会儿又松土,

  一会儿从老远的地方,

  又把水担过来,

  轻轻浇到花儿的脚上。

  然后他并排坐在花儿的旁边,

  跟花儿一起,

  欣赏着世界的美。

  菩萨说:这就是爱。

  喜欢是为了拥有,

  而爱却是为了付出,

  宜思考:

  我们对孩子是喜欢?

  还是爱?

  《妈妈是什么》读后感(三):妈妈小故事里的大智慧

  妈妈是什么,这个问题很大。每个人的妈妈,都不一样。有的是慈母,有的是虎妈。有的是单亲,有的是组合家庭。

  之前在微博上关注过渡渡鸟,很短的故事,里面的人情味很耐看。没想到会出书。

  书比我想象的要厚。特别怕这类的书,会讲大道理,告诉人们应该怎么样当一个妈妈,因为现在这样的劝导实在太多了。还好,书中是不少的小故事。通过一个个例子,渡渡鸟和子女交流的例子,来诠释她的为母之道。

  渡渡鸟是个经验全面的妈妈,在中美居住,儿子女儿都有,教育子女的方式有美式的平等和开放,也有中式的传统和谦和。

  印象最深的是两个故事。其中一个是儿子三次学驾照的经理。儿子因为歧视、突发的意外,前两次都没有过,妈妈很耐心,听他讲。然后还跟他说乔布斯的例子,告诉他要耐心等待。最后妈妈说最后你肯定会过的,这是件小事,但是祝愿你安全驾驶。

  这样的妈妈,真的很贴心啊。

  第二个故事就是儿子迟到的告白。三四岁的儿子顺手拿了亲戚家的玩具,说是亲戚给的。妈妈知道事情不对,就跟亲戚说是不小心带走的。十八岁的儿子现在才坦白。

  妈妈和亲戚都没有说是“偷”,而是跟儿子“一起面对”,淡化“标签”。所以儿子现在跟妈妈说,“不对别人的东西产生占有欲”。

  书中类似这样的故事还有什么。我虽然不能理解母女之间的小故事,但是可以知道妈妈的细心、周到、全面和教育。

  书中的小故事,可以多读读,不断提醒和升级自己。现在我还没有子女,但有时候,大人也有小孩的时候。其实大家都一样。

  《妈妈是什么》读后感(四):孩子成就妈妈

  小时候,最常哼的儿歌莫过于《世上只有妈妈好》,几乎每个孩子对妈妈都是特别依恋的。只有做了妈妈以后,才知“可怜天下父母心”,懂得了体贴妈妈的辛劳。

  《妈妈是什么》当看到这个设问式的书名时,我愣了一下,是啊,妈妈到底是什么呢?以前读过一首诗,诗中的内容大意是说妈妈是仙女,为了孩子,剪掉了自己的翅膀,藏起了羽衣,心甘情愿洗手做汤羹。

  如今,读《妈妈是什么》,从作者渡渡鸟写的文字里,细心感悟她对子女的爱,她把妈妈比作大地、太阳、水、风这四种来自大自然的物体来形容妈妈在孩子、在家庭存在的意义和发挥的作用。我们小的时候也写过不少歌颂妈妈的作文,也曾把妈妈比作温暖的太阳之类的,那时孩童的抒发,可能是不着边际的。但是现在,换位,真真切切地站在妈妈的身份上来解答“妈妈是什么”,所思所想所写所感一定与孩童时的抒发有所不同,应该更深刻了。

  然,当局者迷。我们且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读一读渡渡鸟的《妈妈是什么》,在别人的故事里寻找自己的位置,以及学习育儿之道。

  渡渡鸟育有一儿两女三个孩子,这本书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妈妈教科书,更确切地说,是渡渡鸟记录的一本日常育儿故事集。书中没有所谓的那些冠冕堂皇的育儿大道理,即使有,也是通过真实的故事渗透和积累出来的领悟,不论是予作者而言,还是对读者来说,都是有帮助的。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除了读到渡渡鸟家那些有趣的家庭育儿故事,也真实地感受到她的领悟给予我的启发。

  渡渡鸟说“孩子的成长,是妈妈的细活。”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小个性,有的小孩在某些阶段会有一些在父母看来很执拗的行为,有的小孩顽皮捣蛋爱顶嘴,还有的孩子怎么劝也无动于衷,让父母厌得牙痒痒想动手,父母把孩子视为自己的附属配件,要求孩子这样那样,却忘却了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养孩子,不是大人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的,更多的时候是要顺应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尊重孩子的个性,爱他,就要真心欣赏他的独特性。

  妈妈是大地,要懂得包容孩子,给予孩子自由与广阔的空间。妈妈是太阳,温暖孩子,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妈妈是水,细水长流,慢慢地渗透在育儿的方式方法中,正确合理的育儿方法,方能洗涤出孩子的纯净,好水方能载舟。妈妈是风,暖风拂面,神清气爽,带孩子亲近自然,助孩子打造健康的社交圈。

  渡渡鸟的文字是清新的、温的的,她记录的那些关于孩子的日常小故事里,掺杂着诗意的散文段落,也融入了个人的体会感悟,对待孩子,有博大的胸怀,亦有细腻的情感。

  《妈妈是什么》读后感(五):掌握这两种爱的语言,让孩子自信、独立成长

  1、爱是信任,是无限理解

  姐姐上二年级时迷上大幅大幅的泼墨画,上幼儿园的弟弟也受影响。看到孩子难得有自已的兴趣自个捣鼓,为让孩子更充分尽情发挥“兴趣爱好”,我乐不颠买来可水洗的水粉。

  接下来一段时间,水墨画处处可见。甚至整张纸面上是大团大团的重色彩。不仅如此,姐姐突发奇想,写作业的书桌也成了画板,以至最后桌边如夏荷般的窗帘上也成了画布,被涂上大片大片桔黄色水彩,如一簇簇绽放的夏菊甚是醒目却又淡雅。

  看这情形心里难免气恼,想来既成事实,再责骂也于事无补,而且桔色在绿色窗帘印衬下也并不十分突兀。重要的是这个过程让孩子发挥想像力,极大限度享受乱的自由,让孩子享受动手实践的乐趣。

  而于我来说,把孩子成长过程记录下来,让孩子们长大以后,能通过妈妈的字里行间捕捉童年时的乐趣与力量。

  正如《妈妈是什么》里所说:爱发生在当下,而发射至未来。妈妈对孩子的爱,可以从幼年出发,一直一直随行孩子,直到即使妈妈都不在了的时光。

  2、爱就是愿意被你照亮

  周末姐弟两写作业,却因为一块橡皮擦发生了“世界大战”,居然波及到刚写完的试卷上。整张卷子被画上密密麻麻的线条。弟弟带着满身怒气,拿着姐姐画得乱糟糟的卷子向我控诉。

  看着书本、作业上杂乱的线条,情绪瞬间兜头罩住了我,随手把弟弟手上的卷子揉成一团扔在一边。

  弟弟看到卷子被我团成一团后,情绪暴发到极点,我把他的卷子揉皱了。即便我生气说,卷子画得乱七八糟没什么用,弟弟愤怒却极有条理地说:卷子是姐姐画的,而且可以擦干净重新写,但我揉皱了,即使卷面擦干净但却很不平整了。

  没想到想寻求安慰的弟弟,却被我冒然处罚。弟弟的话语让我幌然醒悟,我的行为有多么冲动。

  当我意识到弟弟被错怪后,真诚的跟他道歉。对我没有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发脾气,也对冒然揉卷子的行为。当然还要明确让姐弟俩知道:学习资料、书籍、卷子等都不可以乱画,要带着敬畏之心。

  姐弟静静地听着。相信这次之后,不会再有类似情形发生了。之后弟弟安静的搽干净卷面,并重新工整的完成作业。

  这个过程让孩子知道,妈妈也会犯错,犯错也会道歉,而且不仅道歉,还会服从管理,进一步提升修养。

  谢谢亲爱的孩子。音调,连着人的情绪,情绪后面是心情,心情后面是滚滚红尘中的各种事情、各种行程、各种变化。

  而你帮助妈妈,从一个音调起,终止一个负面信息流转的通路。因为有你来给妈妈爱,让妈妈从各种无意识中,苏醒了不知多少次。爱就是愿意被你照亮。

  《妈妈是什么》读后感(六):妈妈是什么? 是阳光、是静水、是和风

  作为妈妈的一天中,总有一个时间段是你拼命想挣脱出去,用尽全力撕掉身体上这层“妈妈”标签的时刻。而在我家,有时候,这样的时刻一天竟不止一次的发生着。

  所以,当我在夜深人静之时,捧起渡渡鸟这本《妈妈是什么?》一书,就有了感同身受、钦佩赞叹、树立信心的功效。

  妈妈是阳光、是静水、是和风,渡渡鸟有微博,可以经常看到她的三个孩子,哥哥、心心和宁宁,都是结结实实,活泼泼又接地气的孩子,妈妈渡渡鸟常常从孩子们的日常中,提炼出育儿的经验和理解,和大家分享。

  和很多教科书类的教育学理论书籍不同,我觉得渡渡鸟更多的不是教导,而是分享。她和孩子相处的感受,理解和目标,也许,适合别的人,也许并不赞同。不过就我个人的阅读体会,还是认为收获颇多。

  第一, 消除焦虑感。我个人体会:很多时候妈妈个人的焦虑不适感,或者是无力焦灼感,完全就是应为信息孤岛造成了。如今我们都是关起家门教育孩子,对于同等情况的了解多是道听途说,网络截图,殊不知朋友圈是酸柠檬,很多时候缺少了客观的理解。当我读到早晨的穿衣大战,姐妹俩的攀比,妈妈对与细节的执着,不由地会心一笑。原来,家家都是这样的啊。消除焦虑感才是教育的核心,别人家的孩子不一定像看起来的那样,平心静气地看待才是正道。

  第二, 不要人为赶进度,慢就是快。这一点感受颇深,我们在教育上最怕什么?最怕孩子落后了,各种的测评比较之后,心浮气躁很正常,只要是正常的有上进心的家长,很难在外部各种碾压之下保持定力。但我们在了解了孩子的成长心理是,自己实际获得的经验比传授经验可能是要慢,但却是必不可少的。大人那么多的经验逻辑,全部是孩子理解力世界的噪声,孩子要自己去领受,才能建立知行合一的理解力版图。拔苗助长是一厢情愿的好心,但只有自己慢慢扎下了跟,接了地气才是茁壮成长的前提。

  第三, 共情先于教育。情绪上的问题,不要借着教育的名头。不妄自菲薄、不多愁善感,不垂头丧气,不无力改变,而自尊自爱,自律自洽,有包容力,允许自己和爱的人失误。健康的心理就是容许你有情绪,有不安难过有悲伤愤怒,这是家人最起码的包容。

  第四, 对于小孩子,保护有很多层意思,不仅要让她身体免于危险,还要让她的心灵免于胆怯、依赖。后一层的意味格外重要,特别在长辈比较珍爱的孩子中,过分的保护和提醒,容易激起不必要的保护意识,害怕危险害怕伤害,更上升一层害怕丢脸害怕失败。无论我们大人如何保护,孩子终归要回到真实的残酷社会中,她需要真正应对的能力和手段。

  第五, 家人之间如何相处。家人之间总是爱的,为何我们还是经常会感到痛苦。可能就是没能学会“以对方喜欢的方式来爱”,我们爱的霸道爱的蛮横,以爱的名义绑架爱人。“我都是为你好!”父母是祸害的名言,从此而出,无限的悲伤。

  我们当父母的,只能陪孩子走一段,送一段,最后遥遥相望挥挥手自兹去。 所以“把孩子交付给命运之前,要帮他整理好肌肉、衣衫和勇气。肌肉隐喻头脑中的知识肌肉和身体的强壮肌肉;衣衫象征着孩子简单的物质行装;勇气是强大的品质,是对不确定性的勇敢。”

  《妈妈是什么》读后感(七):一件生命中小事的回忆

  在微博上关注渡渡鸟妈妈很多年了。

  文字的温柔的背后是对孩子的深深接纳和爱。

  大概这是在我的成长中缺少的,所以看她的微博的时候很温暖。

  她又是一个有力量的妈妈。

  看完这本《妈妈是什么》之后更是这种感觉。

  现在也是一个妈妈了,一边学习,一边反思。

  有一篇《儿子迟来的告白》给我的印象最深。

  这篇小文的大概是这样的:她的儿子长大后和他聊起小的时候从红涛阿姨家里悄悄拿了一个小宝剑。红贵阿姨在她询问的时候替他掩护,说是送给他的,保护了他的自尊。最后她带着儿子还是把东西还回去了。

  她在文中写到“很多时候,我们大人对于孩子,要本能地怀着最大的善意,……我并没有给小小的儿子贴一个标签——你是一个小贼。同时,用立刻打电话这个行动加上用我们这个关键词,以一起面对的做法,来给儿子行动上的告诫:这是别人的,是要还回去。”

  “而我亲爱的女友红涛,直接帮助了孩子,帮助孩子保全了尊严,使得孩子规避了被大人集团放在受审判位置上的危机,毫不犹豫地当场做了孩子善意的共谋。”

  什么?

  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不应该如同暴风骤雨般大声地严厉地进行制止和批评吗?

  我想了在我六七岁的时候发生的一件事,也是和偷有关的。

  冬天还是春天我已经忘记了,只记得天还有些冷。我穿着秋衣秋裤已经睡了。

  那个时候我住在奶奶家,和姑姑一起谁在西边的小屋。

  我唯一记得地场景是:爷爷的手掌对着我挥舞,我在嚎啕大哭,姑姑在旁边。

  后来我发烧了,生了一场病。

  长大后无意中和老妈聊起这件事,老妈说姑姑放在桌子上的一块钱没有了,怀疑是我偷的。

  他们逼问我,希望我能够承认我偷了。

  事后一定会说是为了我好。

  可是我什么都不记得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吓怕了,生了一场病。

  因为一块钱就可以用为你好的名义而暴力相向。虽然在90年代一块钱还比较值钱。

  渡渡鸟妈妈还写道“如何对待孩子可能的负面行为?我给负面行为加双引号,是因为孩子们行为的不稳定性,不能用简单的正负来区分,只能加引号来表示,“我们从成人出发来定义”的行为性质。所以在所谓的负面行为的矫正上,柔软温暖的化育而不是硬邦邦地教育,和孩子一起面对,而不是把孩子独自推向被审判、被判决、被标签化的位置,是我们大人集团理应具备的共同出发点。”

  被推出去审判,独自面对,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之后会怎么样?

  不敢发出自己的声音,觉得别人都会批判自己,这一点我真的是深有体会。

  微博中有人私信问她,发现孩子老是偷拿幼儿园别的孩子的东西,应该怎么办?

  她的回复是:亲爱的,请帮孩子体面地还回去,不要简单粗暴地定义孩子“偷拿”还可以定义为“误拿”。可以妈妈和孩子一起去还。每次拿回来,都好好地一起还回去,和老师说明是“误拿”了,表示“误拿”的歉意。

  那一块钱我到底拿没拿?我始终搞不清楚。

  不过那种被伤害的感觉直到现在写下这些才渐渐消退。

  《妈妈是什么》读后感(八):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妈妈是什么?我也曾无数次的问自己,尤其在母亲去世以后,我突然明白,我的心空了,我再也找不到放心的地方,我感到我生命缺失了重要的东西。我开始恐惧,我害怕夜晚的到来,我恐惧救护车那刺耳的声音,它带走了我的母亲。我害怕每一次与母亲有关的节日,别人都在晒与母亲的合影,我猛然意识到我们很少拍照,几乎没留下什么合影。 母亲是一位中国普通的女性,她中国无数的妈妈一样,为自己的子女奉献了一生,刚刚想安享晚年时,疾病缠身,进过与病魔斗争之后,没有几年,便溘然而逝。让我们做子女的措手不及。现在回忆起来,我仍会心痛不已,母亲生前,每个星期都唠叨,“丫,回来不?”,我在电话的那头,总会说“这星期忙,孩子要上辅导班,下星期吧”。每次回家,母亲总会让父亲把家中菜园的菜,或者腌制好的鸭蛋,带回县城家里吃。每次我也都大包小包往回带很多东西。现在想来十分愧疚。母亲不需要什么穿金戴银,只是需要爱,需要我们陪伴而已。 现在的我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关于如何做母亲我一点准备都没有,当年母亲由于家里忙,对于我们三个子女采取的都是“散养”,让我们自由的发展,当然在母亲的教诲之下,我们也都茁壮成长。现在的孩子我们都是比照书养的。西方教育家认为“推动摇篮的手,推动世界的进步”,爱孩子是我们的母性使然,动物也都会,但如何爱,怎样高质量爱就需要学习。渡渡鸟,原名韩谨,妈妈哲学创始人,微博原创育儿理念、故事、分享妈妈经。在《妈妈是什么》一书中,是作者多年育儿经验的积累,作者与我们分享她教育三个子女的故事。 其一,全书分为四个部分,都是作者的心灵感悟,作者回忆自己与三个孩子之间点滴故事,涵盖了爱与信任、性格与情感、、创造力和方法论、大自然与社会圈等方面,作者试图通过此书探讨作为妈妈的使命和方法。向读者解读“妈妈是什么”。也带读者走近孩子的世界,了解孩子是怎样的生物个体。 其二,对我们教育子女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是一本教我们怎样做妈妈的教科书,可操作性强。渡渡鸟的很多育儿理论非常新颖,如“爱是接纳,爱不是强行安排。大地上回长出奇奇怪怪的植物,人类到现在也没有穷尽吧。可是大地并没有发出一声令,说‘啊,必须都长成笔直坚挺的高大橡树。’”,每个孩子都是上帝独一无二的作品,他们的脑袋里会有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想法,我们需要的是接纳,不是责怪,让孩子自由发展。每个孩子该有自己的个性,不要强求孩子都千篇一律。还有在对待电脑、电视、iPad 上,作者也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在与新技术相处的问题上,父母自已的驾驭度,自己的求知系能否保持敞开,积极接受新鲜事物,接受其积极的一面很重要。这犹如教孩子习武,好的宝剑交给孩子操练,也会有反伤的危险。使用iPad道理亦然。iPad时间和网络时间、电视时间一样必须是陪伴时间,而不是托管时间”。父母不能因为自己忙就把孩子交给电脑、电视、iPad,让他们自己玩,这是错误的。即使孩子在玩电脑、电视、iPad时,我们也要陪伴,指导他们玩的方法。 一个冬日下雪的晚上,回忆妈妈,自己现在也成为妈妈,是何其幸运,当妈妈是我一辈子的修行,我要在妈妈这所学校里潜心修行,为孩子,为妈妈。我们为孩子呕心沥血。当然孩子也给我们生活带来意想不到的的快乐。孩子需要我们教导,我们也从孩子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妈妈是什么?妈妈是大地,善良敦厚,包容我们的一切;妈妈是太阳,炙热耀眼,给我们温暖;妈妈是水,柔情似水,永远围绕在我们身边;妈妈是风,和煦温暖,轻抚我们的心灵。妈妈是陪伴,陪伴我们成长,给予我们力量。妈妈也需要我们陪伴,共享天伦。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对孩子的告白,对妈妈的告白。

  《妈妈是什么》读后感(九):做妈妈是一场修行——读《妈妈是什么》

  当我还没有成为妈妈的时候,“妈妈”是一个充满爱和温暖的词汇。它象征着可口的饭菜,温暖的棉衣,是离家时的万千叮咛,是归家时的嘘寒问暖。当我成为了妈妈的时候,才发现,“妈妈”不仅是对孩子的满满的温暖与爱,还有陪伴,责任和影响。而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我还发现,没有人会天生做妈妈。即使是处于对孩子的本能的爱,也是需要智慧和技巧的。每一个初为人母的妈妈,也曾经是一个孩子,没有养育孩子的经验,而养育孩子却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她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所以,从成为妈妈的那一天,我们便开始了一场修行,一场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升自我的修行之旅。

  《妈妈是什么》的作者是妈妈哲学的创始人@渡渡鸟。她育有一儿两女,相对于很多年轻的麻麻,她有着比较丰富的育儿实战经验,更可贵的是她还是一个善于思考、善于总结的好妈妈。在渡渡鸟的书中没有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也并没有教给我们一些条条框框,供我们“照本宣科”的去做,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她在书中“不列清单讲方法”。她只是与我们一起分享了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发生的具有代表性的103个育儿小故事,这不是一本关于妈妈的教科书,更像是作者结合自己做妈妈的观察、体验和思考而写出的生活小品和育儿札记。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可读性强。

  这是一本有温度的书,妈妈与三个孩子的日常融化了我们的心,字里行间充盈着满满的爱与幸福。渡渡鸟写给心心的信,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中表达爱的重要性,也看到了这份“表白”给孩子带来的惊喜。生活清淡如水,我们是不是该及时地、不怕张扬地去表达心中的爱,给生活添加一点情趣,给成长中的心灵添加一点温度呢?妈妈给三个孩子编织的美好的胎梦,讲述的一个个随着孩子的成长而发生的小故事,使得妈妈变成了神话中的仙女,收集孩子生活中所有的美好。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仿佛又跟着渡渡鸟重温着孩子们成长的那些瞬间,也在思考妈妈是什么,如何做一个对孩子的成长更有益的妈妈。

  这是一本有深度的作品。作者通过妈妈是大地、妈妈是太阳、妈妈是水、妈妈是风四个部分,结合养育孩子的日常,去列举妈妈会对孩子产生的,也许是持续终生的基础性影响,涵盖了爱与信任、性格与情感、创造力与方法论、大自然与社交圈这些关系孩子生活和成长的方方面面。渡渡鸟有着哲学家的思维模式。她把母亲对孩子的养育和自然界对世间万物的孕育结合起来,对妈妈这个角色赋予了新的意义。她把妈妈比作大地、太阳、水和风,这些万物生长不可或缺的,也是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妈妈是大地, 大地孕育着万物,它不仅做到了“不计所有,提供营养”,更有着“颠扑不破”的宽广胸襟。“爱是信任,是无限理解,不求一致,不强行安排。”妈妈应该给予对孩子无条件的爱与信任,最深的容纳力以及最强的承担力。妈妈是太阳,“太阳每小时都在天上行走,不会固执不变的站在最高点。”所以,妈妈要及时调整情绪,才能给孩子做一个好的表率。要及时调整位置,才能给孩子更理智的爱。而理智的爱,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思考,不断的修行。

  妈妈是什么,只要我们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愿意不断总结,不断成长,我们也会像渡渡鸟一样,得出更多的答案,只要我们愿意,不断修行,一定可以成为一个更好的陪伴孩子成长的妈妈。

  《妈妈是什么》读后感(十):为了不要祸害最爱你的孩子,请读一点儿书好吗?

  看这本书有助于想象婚后生活。【不结婚的可以退出了】

  段子里说的是:一见钟情的对象,虽然才认识10分钟,但是脑袋里连孩子的名字、在哪儿上小学都想好了。

  光想想自然是轻松的,但合格的父母(不光妈妈)却没有那么容易当。小时候学习怎么拿高分,进社会学习怎么做一个独立善良的人,如果要转变身份,请学习怎么做父母。

  从打算生个孩子,到了解怎么生孩子,到孩子出生以后怎么让这个孩子成为这个世界上一个很美好的存在,每一步都在告诉家长:初为人父人母的家长可不能放松。为什么一上来就这么严厉?大概是最近看了太多惨剧,例如小孩子被狗咬伤而忘记带小孩去打疫苗,一周内孩子就狂犬病发作离世;父母俩带孩子,都爱打游戏以至于小孩儿被活活饿死(真的可以判刑了);还有过街抱着孩子穿马路一起出车祸的(你想死别拉着别人行吗?)……

  这些不用多说,都是不配担当“父母”的货色,除了希望这些随便生个小孩儿玩玩的人立刻爆炸,另有一种不容易被发现却更庞大的存在:生孩子为了圆满自己的人生,为了满足自己做妈妈的梦想……(WTF?如果是这样,请对你的梦想好一点,可以吗?)

  接下来也是千奇百怪,毕竟第一次做父母,并不能从头来过,也是一边学习一边总结的。但我请你们至少预习一下下一节课的内容好吗?以为自己是杨振宁吗?不带课本进什么课堂?

  自以为是,要么溺爱,要么严打,用语言打击或捧杀,妖魔化自己的孩子,让他根本认不清自己,更看不清楚世界。归根结底,还不是作为父母的大脑迟钝,解释不了,也买有办法给孩子塑造好的认识过程吗?这玩意儿和钱没关系,就是爸妈脑子清不清楚,知不知道自己脑子不清楚,如果知道自己脑子不清楚,有没有想过怎么让自己的脑子变清楚。

  所以我说,因为孩子是在太幼小,他即便知道你们不清楚,也没得选择,他需要吃饭,需要长大,因此需要受委屈,继而承担常年累月的心理阴影。在这些家庭里长大,即便没有生命危险,以后成为怎样的人真的不敢说。幸福的可能大概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有可能得到。

  不断被性侵的儿童,妈宝,受虐狂,抑郁症……这些我们厌恶的词,很多都和幼儿童年的成长经历有不可剥离的关系。不管你望子成龙也好,容易满足也罢,在成为别人的父母前,最好先问过自己:你有没有资格?你也配做人的父母吗?

  当然,这本书不是像我这样站在质问的角度教大家什么,文章是很温情,平和的。韩瑾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因此写的也都不过是生活里的小事。孩子一天天长大,遇到许多第一次接触的人和事,他们怎么看待那些人和事,作为家长是很关键的。作者从这些看起来很平常的点滴,告诉我们作为一个母亲,需要具备的基础品质是哪些——水一样温柔,包容;太阳一样温暖,有力量;风一样陪伴;大地一样给孩子安全感……(怎么充当这些自然界的东西?你可以读读里面的几十个故事。)

  这些如果你一开始或者至今都还没有,也不想学,不想了解,且蜜汁自信。劝你不要生,真的。

  孩子们没得选,主要是他们太小了,太弱了,没有办法弄活自己,只能爱你,依靠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尽力成为一个对他有帮助(不是溺爱宠爱哦)的家长,那你真的是在祸害下一代。

  当然,“没得选”可能让很多家长听了反而有点不舒服,弄得心不甘情不愿似的。在此想发一首《孩子们的诗》里的小诗告诉你:如果孩子有的选,你面临的将是更严格地要求自己,才能不愧对这一份选择。

《孩子们的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