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十八岁出门吃饭》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十八岁出门吃饭》读后感摘抄

2021-03-23 01:31:2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十八岁出门吃饭》读后感摘抄

  《十八岁出门吃饭》是一本由巩高峰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八岁出门吃饭》读后感(一):庆祝你我从成长到成熟

  巩高峰的这三部曲,我把它大致分了三个阶段,“懵懂—成长—成熟”,这本《十八岁出门吃饭》便是从意识到成长的我,终于在某一刻变得成熟。转眼间,曾经懵懂的孩子,叛逆的少年,真正要走向为自己负责的成熟青年。有些奋斗开花结果,有些泪水浇灌种子,有些梦想已被现实敲打的粉碎,而我,在这灯火阑珊的天桥,干了几打苦烈的啤酒…..

  十八岁啊,从法定上来说是独立的人,意味着从此之后你做的所有事情都要自己负责,没有人再会为你的过错买单,你的每一步都意味着自己要承担接下来的后果。当然这也说未免很悲观,十八岁的大多数人应该正值大学风华正茂,每天积累各种知识,结识各类朋友,童年的忧虑落幕,属于人生的开始正在扬风起航。

  《十八岁出门吃饭》围绕着18岁之后的生活而写,巩高峰详细描述了自己偷着远离家门,追寻各种新奇未见的事物和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的那种窘迫和迷茫。这种真实的感觉恐怕会映照很多人的现实,为了追求更广阔的世界,远离家人,远离熟悉的地方,经历多少风雨和困难,没有人同情,80年代特有的打工浪潮在这本书里描写的淋漓尽致。巩高峰从自己对家人的感受开始讲起,从自己的母亲、父亲、兄弟姐妹开始说起,那种普通人面对生活而尽力拼搏的,那种尽力扑向生命之火为之奉献的陨落令我们十分感动。

  在看巩高峰的职业拼搏中,从一开始的步入传销组织,到每天当劳工,一个普通的外来打工者的辛酸和无奈被真实的语言显露出来。生活在这个社会,我们都一样,越来越习惯这些责任压力,逼迫自己去打拼去工作。对于那些无力支付高额的房贷,身处灰蒙蒙世界的年轻人们,只有在每个路灯陪伴的夜晚,独自感受生活的低估和冷风带给你的落寞。

  十八岁前,我们可以依靠在家里,依靠父母兄弟,那个时候的家永远都会有人等着你,陪着你,给你留一碗热腾腾的米饭;十八岁后,我们出走,只能依靠自己,所有的事情都交给你自己,生活逼迫着我们从成长蜕变成成熟,原来的稚嫩已经不再适用于未来的生活,只有坚强的自己,才能够肩负责任。

  出门,便是成熟的第一步,往事活着记忆里,请保持鲜活的态度,对待还未停下的脚步。

  《十八岁出门吃饭》读后感(二):与青春道声再见,转身面对自己的中年

  2017年的夏天,巩高峰这个名字不小心闯入了很多人的青春。他的短篇小说《一种美味》入选浙江省高考阅读试题,因“草鱼”和“一道诡异的光”,29万考生提刀赶来他的微博,没想到却很快跟这个吐槽卖萌写专栏的大叔打成一片。

  有趣的是,“鱼叔”其实并没上过大学,甚至18岁一出门就被骗进传销,20岁时做仓库管理员,白天做苦力,晚上在库存单背面写小说。别人吹牛扯淡的时候,他把稿子敲进咬牙买下的电脑,寄到杂志社,在来到北京做上自己向往的文字工作之前,他辗转河北、上海、福州,打工,蜗居,在漂来闪去中做着文学梦。

  如果让我列出三本笑着笑着就哭了,哭着哭着又笑了的书,那“再见了,青春”这一个系列就够了。

  这里边一定有你的“小时候”,有你想吐的槽,和长大过程中的隐痛。

  对着生活的鸡零狗碎,自嘲的同时也诚实地记录着家人、家乡一点点的改变,你惊讶于无数让人产生共鸣的细节,而它们又折射着大时代里的小命运。

  《一觉睡到小时候》里每一个故事就像童年这个烧饼上的一粒粒芝麻,在那个太阳底下平静无奇的村庄里,一个个撒泼打滚的童年往事,上演得有滋有味。

  《把世界搞好啊,少年》里,那个懵懂孩童在横冲直撞中步入了少年时光,小小的人,揣着大大的希望和幻想,灿烂似流水澄澈透明,有趣得闪闪发光。

  转眼间,那个泥孩子就成了《十八岁出门吃饭》里现实无比的中年人。至亲正在衰老与离去,有些拼搏开花结果,有些野心就在风中零落。曾经的小伙伴早就努力甩干净了身上的泥点子,出落得生龙活虎,或者油油腻腻……

  如果你爱看《请回答》三部曲,爱它的温情脉脉,回忆满满,那你一定会更爱“再见了,青春”,因为它不止有回忆和温暖,还有人近中年的世故,放弃对抗,寻求和解……从回忆中出来,人生才到中场,生活还要继续。

  慈祥又神秘的奶奶,一日比一日混沌;倔强又暴躁的老爸,早就没有了揍“我”的创意;“抠门”的老妈,一场飞来横祸后终于决定站起来继续往前走;“我”背负着养儿赡老还房贷的责任,对着生活吐槽的能力与日俱增……

  年复一年向前奔跑,而人往往就在回头时,模糊了双眼。我们找寻到那些旧时光,只是为了跟它说一声,“再见了,青春。生活从来不易,人生,以后请继续多多关照!”

  《十八岁出门吃饭》读后感(三):不一样的人生。

  在一切开始之前,作者引用了自己现在的感受,自己对生活的方式方法,自己现在感受。 他现在对自己的感受给了我一定的启发作用,让我幻想未来的自己是否也会这样?对一切的不满,对一切的抱怨。然而在后续的正文中。作者引用了各种自己的故事,告诉了我一切可能即将发生的事情。 在书中,作者写到: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发现我们越来越离 你说的我越来越觉得浅薄,我说的你越来越觉得装,越过越像左右手的夫妻,生怕一言不合就分道扬镇都小心翼翼 我们还是经常聊天,可是很少再有把益言欢的时候了 我呢,有点焦虑,总觉得生活节奏这么快,该做点什么还是虚度,可是每天边焦虑边浑浑需垂,生活就像地铁外一闪三的世界,一年又一年,却什么也看不清。为的是看世界杯不用再经历在学校时床单围着电脑,还要偷着接走廊上的电; 上自考课休息时别人吃零食、吹牛想问斯天扯淡,而你抓紧给小说收尾; 去越网吧不是聊天泡论坛看新间,而是抓紧时间把写在纸上的小说在一个小时内数完。后来越写越多,你咬牙用大半年的存款买了台笔记本,虽配置是最低的,但在小偷猖獗的出租屋,袍着睡了好多天。 可能那时我们并不富裕,然而我们却感到十分开心。贫穷的日子里总是透露着额外的惊喜。关心的一个小动作,一个小细节,一个简单的微笑,都会给我们带来很深的感触。 刚过18岁的自己,在书中看到作者的各种各种故事,突然感觉,那就是昨天的自己。那么狼狈那么可笑,然而却为着自己的梦想努力的追求着。不怕辛苦不怕狼狈,不怕前面的种种困难,只为了自己心中的那一份纯真和纯洁而努力着。 可能那时候我们涉世未深,依靠着自己的想象活着,用自己的想象做事,按照自己的意愿,做着自己每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情。可能在别人眼里那是多么的可笑,多么的异想天开,可是当时的我们最坚定的相信,那是自己的梦想,是我们未被实现的梦想在距离我们很遥远的地方,等待着我们去实现,去创造。 这本书告诉了我,在自己想做的时代,做自己想做的事儿,不要害怕任何事情,因为你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自己决定的,可能在别人眼里,那是多么的狼狈,但是却是自己的梦想。坚定自己的理念,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的未来,这便是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 每一个人都会在相同的时代,经历相同的事情,做着相同可能可笑而又不切实际的梦想。因为我们自己相信自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一切都在自己的创作之下。任何不满都可以表现出来。用自己的话组成自己的语言保护屏障。

  《十八岁出门吃饭》读后感(四):生下来,活下去!

  总是念叨着日子长的时候,不知不觉就长大了,莫名奇妙就长大了。长大了该干些什么呢?该迎风策马闯荡江湖,该儿女柔情家长里短,还是该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你长大了,都经历了些什么呢?

  我们18岁后的经历,大概都可以写成一部不长不短的故事,过往总是带点心酸,带点兴奋,带点怀旧,就像巩高峰的《十八岁出门吃饭》。

  无数人写生活,却难得有像鱼叔这样把日子写得如此接地气的,又看起来真实有味的。他的生活描述中,没有刻意渲染的愤世嫉俗或高亢激昂,没有百种纠结的矛盾辛酸,这就是鱼叔的好,胜在真实,胜在有啥说啥。

  《十八岁出门吃饭》围绕着18岁之后的生活而写,生动地记录着此后日子中不大不小的事件还原,还有关于所熟知的人人际关系的故事梳理。他的故事其实算不上有多么特别精彩,如我们很多普通人一样,在不算富裕的家庭长大,在合适的时间出门闯荡,背上大家都有的房贷,面对与家里亲戚的观念不合,了解人生易老的延续。

  《十八岁出门吃饭》是鱼叔青春系列中的收尾,叙述完怀旧的情节后,在这本记录中他以更显性的视角,从外向内地审视自己的生活。十八岁迫不及待地出门,到后来每逢佳节的回家吃饭,一个渴望走出去看看世界,又渴望回家看看的孩子,描述着两种心情之间的连接和矛盾。

  走出去就是江湖,就是自我的生活。有一屁股还不完的房贷压着,有在地铁中出产游记的吹嘘,有拖延到底的环球梦想,有在电影院才能睡着的无奈,有拉黑和被拉黑的社交体验,或许还有那么几个奇葩的邻居或朋友。

  走回去就是归途,就是故土的念想。有不咸不淡认不清楚的几门子亲戚,有比爸妈还操心的大姑大姨,有忘不了的家族聚会盛事,还有几个出门之后依然忘不了的亲人。

  长大是个分水岭,意味着有人长大,也有人老去。长大意味着社会的打磨圆润,老去意味着生命的凋零,不管怎么样,这活着的日子都是一种难得的经历。

  我们怀念着,还得往前走,这就是生活。生下来,活下去!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汪星人爱星辰(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52946058/

  《十八岁出门吃饭》读后感(五):生活,就是如此

  十八岁,我们都有了标志身份的象征——身份证,从此,每个人都是一个拥有自主决断权的个体。十八岁,每个人肩头上都多了一份责任——对家庭对社会。十八岁,是一个告别童年迈向成年的分水岭,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已然不在,取而代之的是成年生活的种种焦虑。《十八岁出门吃饭》是巩高峰“再见了,青春”系列短篇小说的最后一本,也为他的年少生活拉上幕布,童年时光就此落场。

  巩高峰的叙述很写真,就像一个新认识的朋友在跟你讲故事,没有所谓作家的遣词造句,一切都是自然流露,因而,那份感同身受也更加真切。他谈家人的境况,说家乡的改变,讲自己走过的路见过的人。看着这些文字,很多时候都大呼:“是啊!我也这样!”十八岁告别父母,一个人踏上出外打工的列车,这是80年代一代人的典型成年标志。所以,这本书,不仅仅是巩高峰成年后面对的种种生活故事,也是一代80后经历过的生活故事。在这本书的每个故事里,都能找到80后的共同回忆、思念、压力、迷茫和美好。

  《十八岁出门吃饭》最先开始讲述家里人的生活,也是每个离家打拼的人心底最眷恋的温暖。生活待人总不是一帆风顺,从巩高峰的最亲的父母姐姐,每个人都经历过最难的时候,父亲创业失败、母亲重大车祸、大姐的折腾、二姐的不甘平庸,在与生活斗智斗勇中,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都在挫折中学会接受现实、淡然一笑。这就是这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对生活的态度,你认真你就输了,对于生活,更多的是接受它融入它。

  回归到巩高峰的打拼生涯中来,他也只不过是一个普通人,每天挤地铁上下班,住在合租的房子里,积攒微薄的工资,成为房奴一族。把用时间作为代价付出的努力换成一张张的钞票,只为保证日常温饱。所以才会在售楼处交首付时看到点钞机里的钞票,想到回不去抓不住的青春时光。生活在这个社会,我们都一样,越来越习惯这些责任压力,逼迫自己去打拼去工作。幸而生命还是温暖的,只要心中拥有“真善美”,路边看到的一切都是风景。身边的每个人都有他们的故事,只要你愿意去接触去倾听,总有一个故事能带给你正能量,让渐麻的心重新跳动起来。

  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我的十八岁,也是这样懵懂地踏入社会的大门,虽是成年,又仿若孩童般开始认识生活。生活犹如过山车,让你享受最高点的刺激和欢乐,也带给你最低谷的平庸和落寞。在这起伏不定中,只有学会用平常心去面对它,接受,和解,在一个高点接受低谷的到来,在低谷为达到另一个高点而奋斗。如果想这一路走得不那么烦恼,适当地把目光前后左右移动,风景那么多,总有一个能入眼。

  十八岁出门吃饭,开始迎接另一种生活。走过这些年,才明白,生活,就是如此。

  《十八岁出门吃饭》读后感(六):总有一些文字让人感同深受

  初见巩高峰的文字还是在17年的夏天,那个高考语文的阅读理解,微博朋友圈刷爆了的“诡异的光”29万浙江考生提刀正在赶来的路上……对于从小也要偏爱语文的人,也是各种搜索原作者的资料,对于他的文字风格偏爱于心,朴实又不失风趣,文字功底深厚,相见恨晚的感觉。

  拿到这本《十八岁出门吃饭》,用了四个早上上班和两个下班路上读完,畅酣淋漓。虽然大多为95后的孩子在读,但是一点不妨碍我的喜爱。因为和峰哥年龄相仿,有相似的童年生活环境和成长的背景,读起来更感同深受,带我回忆我的童年及在我自己17岁出门吃饭的往事。十几年来,从傻乎乎的青少年从到现在孩子们喊阿姨的中年,一步步从工厂再到做着自己一直曾经向往的工作,感慨万千。

  文章有写到母亲、姐姐、邻居、同事、朋友、路人,有丰富多彩的文字慢慢叙述着过往,真的就像一部放映机播放着人生的片断,就你发生的昨天的事。

  文中有写到母亲因意外车祸住院,从昏迷不醒到醒后脾气暴躁再到后来的配合,整个心理历程没有经过亲人住院陪床是无法切切实实感受到那种心理历程的。当初在微信公众号看到这篇文章时,恰逢外甥突发急病来省城治疗,病情很不乐观,姐姐急的吃不下睡不着满眼泪光又不能在孩子面前表现,我能做的只是祈求上天让孩子赶紧好起来。那种焦急的等待和医院各种各样的检查又没有明确答复和情绪,让人真是抓狂又无奈。好在后来孩子一天天有所好转,直到出院才稍稍松了口气。健康才是万福,这是真的。任何的金钱权利都不如健健康康的活着。

  前天上班路上看的是《生活的巡回演出》,看到后面泪眼婆娑,下车后终还是没忍住泪流满面。生而为人,总有一天你会亲身经历人生全部的酸甜苦辣咸黑白灰,生离死别,各种想像不到的意外。农村的老人只要身体硬朗的,还好一些,可以出门找人说说话,稍差一些只能坐在院子里晒太阳发呆,冷一点只能长年卧在床。就算儿孙偶尔的探望,也听不到他们在讲些什么,答非所问,儿孙便没有耐心再重复一遍,亦或是送完饭就走,不做任何停留,留下老人孤独一人。常年孤独,或许是现在农村老人自杀的首要因素,没有期望亦没有希望,也省了儿孙的麻烦。

  在写到母亲说奶奶已经用上了尿不湿,在写到看着行李最上面给奶奶买的稻香村的糕点,就隐约觉得可能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但内心还是期望一切都是好的。然,最终还是离去,没有最后一面。关于后面叙述到的关于奶奶的丧事办理,家族村里甚至亲戚的所行所为,喇叭班子表演,真真是那么个状态,太真实的表现。有时候我就在想,别人家人离世,痛苦的不能自己,那么多的人没有同感心也就罢了,却偏偏报着吃吃喝喝的态度当成了他们的一场宴会,高声笑谈阔论,真不合适宜。或许等他们自己家里人离世,才能体会到主家当时的心境吧。

  还是好好珍惜所有的身边人,哪怕有些矛盾,哪怕有些看不顺眼的做法,吵吵归吵吵,不见归不见,只要人还在就是好的呀!只要人在,哪怕在天涯海角,哪怕一辈子不见,各过各的生活,也好过失去的痛彻心扉和没好好珍惜的一辈子遗憾。

  舍不得读完又想快点读完,盒上最后一页,意犹未尽。

  一本书让人找到共鸣,时而让人轻叹,时而让人不觉哑笑,时而眉头紧皱,时而让人沉思,那么,这样文字应该收藏,并推荐给我将要上中学的外甥,让他可以养成爱看书的好习惯。

  《十八岁出门吃饭》读后感(七):十八岁的天空

  说到十八岁,我脑袋中首先冒出来的就是,自己看过的电视剧《十八岁的天空》。这部电视剧讲述的是,嘉英中学校长熊伯决定,在应届高三开始分小班教学,为了让孩子们真正体会到素质教育,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熊伯聘请了建成中学的老师古越涛。在开学典礼上古越涛所出的洋相让大多数老师和学生感到无比失望。古越涛的行为让老师和学生摸不着头脑,分班之后,由于各班的精英都聚集在古越涛的班里,着实让这位新来的班主任苦不堪言,第一次考试他所分管的班级落在了全年级的最后,他所带的语文课成了全年级的倒数第一。孩子们对他的信任降到了冰点。面对石延枫的发难,面对女学生互相之间的炫耀攀比,面对刚刚转学的吴丹丹、所遇到的问题、面对汪晨和母亲的关系恶化后带来的后果,面对蓝菲琳和吴丹丹由于话剧女主角之争引出的矛盾、面对汪君泽过分孤傲的个性,古越涛用委婉耐心的方法将自己做为学生们的朋友,顺利的调整了孩子们的心态。把一个事非多端的班级调整到了一个阳光四射的团队,他用循序渐进的方法,让全班孩子们真切的感悟到素质教育是阳光教育。他让孩子们亲身体会到并接受了他所推行的一种素质教育模式。毕业考试,孩子们用令人惊讶的成绩回报了这位个性酷毙的老师。他用事实征服了曾经怀疑过他的人。这时,裴佩也终于走进了他的心里。学生们将要和他分手了,他向孩子们诠释了自己的这套独特的教育方法的理念。他说,他将永远是孩子们的朋友而不是老师,他希望所有的孩子要有自己的空间,要在轻松的环境下读书,他希望每一个孩子都是阳光少年,他用自己的行动还给孩子们一个十八岁的天空。 这是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18岁。18岁的我们在校园里度过了青葱岁月。那个时候的我们正在为高考,正在为自己的未来而奋斗。那个时候的我们不分昼夜,只为一个目标——高考而努力。那个时候的我们,放弃了太多东西,执着于追求我们的理想。这条充满荆棘与风雨的道路上,我们勇往前行,不怕苦,不怕累。就好像林志颖的歌,十八岁那年的雨季一样。我们在不断的成长,经历风雨中,终将长大。 18岁真的是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时段,是我们成长的一个跨越时间段,他告诉我们,我们从小孩成长为一名少年,要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任,而不是去依靠依赖别人,要学会独立自主。18岁预示着我们的成长,也预示着岁月的离去。其实作者的这本书,在你看着看着的时候,你会感觉自己也回到了18岁那个年代,已回到了那个青葱少年的时代,也回到了你的光辉岁月。 其实,读作者的书最大的感触就是它让我们回到了过去,带给我们过去的记忆,回忆的味道。它让我们感觉到了自己的岁月已经过去了。匆匆而逝的岁月如何做到不后悔,不愧疚,那只有把握现在,好好过好每一分每一秒。就正如席慕蓉的诗,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我们来不及停留,我们只有不断的往前翻阅,我们才能看到自己前行的目标,才能看到自己前行的道路,前行的方向。 你的18岁怎么样呢?

  《十八岁出门吃饭》读后感(八):出门一步,便是江湖(算是给自己写的书评吧~)

  最近的90后佛系成为社会话题,我猜还是因为他们年轻,还可以淡定,还能用“佛系”来表达一种淡然的潇洒,因为他们有资本什么都不在乎。

  类似的情况是,00后开始喜欢怀旧。

  我这样的80后爱说从前,因为无论好的坏的,我们有过去,一辈子已经过半,回忆青春也只好用“怀念”。可00后一群还没成年的小P孩,凑什么热闹?

  “再见了,青春”,你们还在青春期啊!你好旧时光,你们一直都在新时光,怀的哪门子旧?一觉睡到小时候,你们从童年的水里出来才几天,身上的水刚晾干吧?

  第一批00后还有十几天才能成年,可大家就是能一边嘻嘻,一边在我微博和公号下熟练地刷着“再不怀旧就老了”“现在怀旧,一点不早”的评论,大言不惭地跟我聊小时候。

  再回到90后,无论他们读了什么学校,大都已经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城市,做过一份又一份工作。无论来自农村还是城市,他们对这个世界从来没有归属感,也没有安全感,更没有归宿感,不佛系、不淡然能怎么办?

  人是需要家的一种动物,特别是中国人,不有个房子,养几头“猪”,是不会有幸福感的。所以同样是上热搜,“第一批90后出家了”掀起巨型共鸣,而玻璃大王曹德旺劝妹妹赶紧把手里的房子卖了,却被大家群嘲了……

  一代人晚上不想睡,刷着手机熬夜,白天不想起,洗个头一绺一绺掉头发,还不愿意动, 90后除了发际线堪忧,视力很差,肚腩很明显,还有人已经离婚了……

  这是漂泊的一代,走马观花地把前面几代人的人生像世界之窗一样快速体验了,然后迅速奔向中年状态。可还是非常期待这代人会带来很多有深意和惊喜的东西,不过前提是他们的痛苦还没来。痛苦越深,越能淬炼出花火。

  来看看 80后吧,他们已经到了死都不能死的程度了。

  看到“第一批90后出家了”上热搜的时候,我忍不住在微博感慨:第一批90后出家了?80后早还俗了……

  00后的评论,已经大部分在说看不懂。

  现在这个越来越小众的时代,个体的年代恐惧,已经很难再带动时代情绪了。大家在生活的缝隙里越扎越深,越藏越隐蔽,即使有一天愿意出来表达,外面早已群声鼎沸,根本没人听,更别说听得见。

  可是面对一代人的相似处境,比如肥胖,比如油腻,比如压力,比如……上有老下有小,“不如去死”的洒脱都成了无法脱口的奢侈品。

  还记得三年前母亲出车祸给我带来的惊恐。

  出差中的中年人,已经是第一批80后、稳居中年的我,35岁时面对这个意外,照样手足无措,非常无助。八天的昏迷不醒,全家人焦虑、无望又期盼侥幸和奇迹,这和每天上万、几千的医院账单交织,再和孩子刚出生几个月、一个人承担着远超收入的房贷按揭的压力,交相辉映……

  无数次在ICU门口的长椅上思虑,如果我妈一直昏迷下去,医生嘴里跟病房很多躺着的植物人相类似的可能来临:是持续维持植物人状态,还是放弃治疗?

  我知道,以我的性格,一定会脱口而出,当然要治疗,实在不行我可以辞职,可以卖房子。可是我在万一来临前,是可以斟酌、犹豫的,所以这件事后来过去没几个月,我就忍不住写了一篇上万字的散文。

  要知道,类似的经历,以前我要消化好几年才敢写出来。有些甚至过了十年还不敢用文字触碰。由此可见,这种焦虑和茫然,带给我的刺激有多大。

  那种最考验人性的二选一,最终没有到来。虽然苏醒的速度比别人慢了许多,我妈到底还是醒了,进入漫长的身体康复和更漫长的心理康复。

  我没有因为不用面临抉择而有丝毫的庆幸,因为我妈的康复过程和与肇事司机以及保险公司打官司,经历的煎熬、愤怒、烦躁,一点也不比想象的少。

  中年就是这样,你腰疼,就给你重担;你迷茫,就给你一条船;你落魄,就会给你最多的观众;你屋漏,肯定会有连阴雨……

  直到一个多月后,我妈回家开始慢慢恢复。可是一个快七十岁的老人,身体的健康程度本来就像一身旧衣服,缝缝补补过多少地方就不说了,好的地方也早就不堪拉扯。所以,缓慢的恢复过程,碰上暴躁了大半辈子的脾气,她时刻都在放弃的河边逡巡。

  儿子闺女不能天天侍奉床前的现实,就能让她时常寻死觅活。她接受不了生子养女好几个,当有一天她病卧床榻,没一个可以天天端水送药、嘘寒问暖。所以她可以一天发三顿火,抱怨和愤懑比每次要吃的药和要打的吊针还密集……

  而另一边,从小没做过饭、没拾掇过一次家务、七十多岁没洗过衣服的我爸,几乎每周都要因为我妈的暴躁和任性崩溃一次,跟我们哭诉……

  可即使如此,全家没有一个人同意由我辞职来面对这个最应该我度过的难关。我只是想把卖房子摆出来商议一下可能性,根本没法提,所有人嗤之以鼻。

  可能把这放到社会上,真的都不算是个事儿,因为现实里悲剧太多,就更别说放到80后的时代背景里。可全家人依然像各自背了个大石块,每个人都不堪重负,又尽量不大声喘息影响别人,每个人都蜗牛般默默前移。

  我无数次幻想过,如果出车祸的人不是我妈,换成我,我可以这么任性吗?我可以每天生气发火吗?我有权利选择放弃自己吗?

  同学聚会,我虽然不在,但听说缺的人越来越多,缺席的原因五花八门。

  有的是老人重病,脱不开身;有的是自己摔伤,需要住院;有的是孩子今年准备高考……

  所以,《一觉睡到小时候》里在小学暗恋的李菊,二十岁左右在街上偶遇,知道她已经离婚,带着孩子在娘家备受哥嫂欺负。之后再没一个字的消息,怕是此生也不会再相见了吧?那个戏份不多但闪闪发光的吴文化老师,无论我想了多少办法,通过多少人,就是怎么也联系不上。尽管我也知道,联系上又能怎样呢,除了客套怕是也只有陌生的尴尬……那个一直是男二的小利,今年我们终于能凑一起钓半天鱼,开心的回忆点,也不过是我滑进水里。

  《把世界搞好啊,少年》里人生第一个组合“龙凤腾飞”里的尤爱花,我们都在北京,可是这么多年过去,只见过一次面吃过一次饭,哪怕我们都经常去逛地坛公园。同是组合里的小祥,因为高考“诡异的光”,他联系我,委婉地表达他女儿正在读高二,想要一本《一种美味》,可是当我想问他要地址的时候,竟然发现通讯录里没他的电话……

  《十八岁出门吃饭》里刚走上社会经历过的窘迫,其实除了变成小说素材和散文随笔的人物,然后以各种形式被杂志转载,被各种试卷选入阅读理解题,就真的打捞不起来了。

  回忆活在文字里,到底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

  那些消失的名字,有些是的确记不起来了,更多的是因为意外车祸、意外。可近些年,最多的原因是生老病死,直到身边认识的人里都开始有抑郁症而死,有过度疲劳心脏病而死……

  死的人怎么想的已经无法知道,但无一例外,每个人身后都留下了一地鸡毛。所以忽然理解,为什么今年80后诗人和80后导演先后自杀会引发那么大的讨论和反响……

  包括自己在内,我们真的不能放弃,无法放弃。

  死都不可以。

  这就是80后,没有这样的权利。

  佛系?对不起,已经还俗好多年了……

  红尘好重,潇洒不起来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