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起步读后感100字
《哲学起步》是一本由邓晓芒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3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哲学起步》精选点评:
●前现代的趣味
●在《哲学起步》中,作者探索了人类的永恒问题,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
●多年前好像在网易上听过邓的哲学课,这次读这本书,怎么都觉得像教科书,不过的确好读。开篇抛出高更提出的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从人类起源,一直到雅典学派到经院哲学到后来的启蒙思想到康德的从知性为自然立法,萨特降调人和自由选择的存在主义。作为入门来说是一本很好的导读书。忘了是哪个老师说过了,学哲学便需要从哲学史开始,这不是一个替代性的知识,而是人类认知的思维变革,能一点点揭开认识的广度,但远未揭开开始与终端。终究是前行与回望的过程。 -读邓晓芒的《哲学起步》
●邓晓芒老师给非哲学专业的本科生开设的《哲学导论》课程的讲授实录,围绕“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三个本原式的核心问题,从容展开对哲学这门学科理论体系与焦点问题的介绍与评析。邓老师的介绍与述评,注重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出发,同时又围绕经典论著的核心要义进行解读,可读性和学理性都非常之强,堪称一本上佳的哲学入门性读物。
●强烈推荐!!!
●窃以为纯上课录音未加精心整理直接输出成书的方式值得商榷,如果按照正常的写作方式,1/4的篇幅估计会比这清晰且会节省读者大量的时间。
●本想浅尝辄止,满足好奇。不曾想到受诸多启发,个人而言深受震撼。只可惜,在枯燥严谨和趣味普及之间选取了中间点,难免受众范围狭窄,还引起双方不满。总之很喜欢,但不强推。
●水,有的地方信口开河,未经论证就当作理所当然,语言不严谨,留了些容易变成陷阱的东西;其实不是用哲学谈哲学,就只是聊聊人类精神发展,差不多本科酬宾型选修课;翻一翻还是不错滴
●用一些用形而下的现实事例来解释形而上的哲学概念,好处是便于入门理解,不过显得肤浅和片面了一些。弱弱地感觉主要是基于辩证唯物论的,对于其他“论”的流派或许有偏颇。
●建议作为人文通识起步阅读,搞哲学的人真是能扯,扯的又非常逻辑清晰…
《哲学起步》读后感(一):保安的灵魂拷问
你从哪里来,你是谁,你要到哪里去?
哲学要解决的三大问题
人的精神在知识,意识,情感而交汇的真善美
自我意识的本性在于自省
自由三个层次:自在的自由,自为的自由,自在自为的自由,有时自律才能更自由
哲学问题的探究更多是找到心灵的出口,世界本迷茫,本无定论,也没有定式,我们需要的就是探索,自省,说服自己,做自己
《哲学起步》读后感(二):刚起步就跌倒了
说实话 哲学对我来说还是难懂了点
全书印象最深的就是
我们经常会以为,如果欲望不加可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那就是子有了,其实这是不对的,那只是欲望而已。自由其实一开始体现出来的就是对欲望的控制,当然这个控制不等于取消,它还是有欲望,但是要控制它,制约它KEEP的启动画面是 自律使我自由
只有自律了,对欲望的控制,才能实现自由
自由分为三个层次 自在的自由 自为的自由 自在自为的自由
《哲学起步》读后感(三):人何以为人?
最近跟狗接触多了,发现当你去抢它的玩具时,它会快速地咬住玩具,不让你抢走;当你去抢它的食物时,它也会冲你发火,不让你抢走。这说明了狗有一种意识,叫做“我的”意识,准确说是一种无意识的本能。这种意识让动物知道某些东西是属于自己的,自己该好好保护,例如我的玩具、我的食物、我的领地、我的配偶、我的孩子…… 但我敢说那狗绝对没有自我意识,因为自我意识的区分人与动物的重要本质之一。为什么说狗没有自我意识呢?原因很简单,当那狗站在一面大镜子前时,看到镜子里一个跟自己一模一样的狗,可是那狗绝对不会认为,那镜像里的是自己。这就是自我意识。所以,有些动物看到自己在水里的倒影,还以为那是敌对的同类,冲“自己”大打出手呢。 其实在人还是婴儿的时候,也跟动物一样,只有“我的”意识,没有自我意识。当婴儿看到某样东西时,他会想要,拿到了就开心,没拿到就会哭就会闹,这个时候,我们不会把婴儿当做一个完全的“人”。那什么时候婴儿有了自我意识?当他会使用“我”这个词语的时候,也就是当他会区分我与他人的时候。康德说,当小孩会使用“我”称自己时,在他脑子里就升起了一道光,邓晓芒说这是智慧之光、理性之光。那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秘密。
《哲学起步》读后感(四):人即自由
本书分是邓晓芒先生在华中科技大学给非哲学系本科生讲“哲学导论”课的课堂录音整理而成。相对于其他哲学书籍,本书要好懂一些,所举的生活和文学中的例子也都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本书分为“人的本质”“自我意识的本质”“自由的本质”三个部分,探讨“我们从何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三个问题。
邓晓芒认为,人是能够制造、保存并携带工具的动物;人的自我意识建立在超越和反思的基础之上,反思就是从别人身上看到自己,把别人当做自己的镜子,超越就是能够超越个体、肉体,能够从群体、历史的角度来反观自己。
不能单独存在,人存在于语言中,而语言是公共的、历史传承下来的。
中国人人格结构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自我反思,轻易放弃自我的选择,把责任推到他人身上,形成了自欺的惯性。
自由需要由原始的自在的自由(既可以为所欲为),到自为的自由(自己给自己立法,由他律走向自律),最终到达自在自为的自由,这种自由是一种理想,在这个自由里,每个人为自己立法,每个意志都是一个立法的意志,每个人都是目的。
延伸阅读
邓晓芒:《批判与启蒙》 《文学与人生三书》(即《人之镜》《灵魂之旅》《灵之舞》)
《哲学起步》读后感(五):在哲学起步的路上
这是我拜读的第一本邓晓芒老师的作品,其实是邓老师2013年在华科主要给法律系本科生讲授的“哲学导论”课的课堂录音。
正如题目所示,主要内容是哲学起步阶段一些基本概念的来源和辨析,尤其是前半部分,用生活的语言举了一些通俗易懂的例子;到最后一部分,“自由与必然的关系”达到哲学起步的结束和纯粹哲学的开始。
之前我也读过一些其他的哲学入门类书籍,主要是依据哲学发展史或者生活哲学问题,列举并阐述一些哲学家的主要思想观念;而这本书却与之有很大区别,即它有大量篇幅围绕“自我意识”“自由”等概念展开,进行相对深入的定义、辨析、推论。其中,最令我震撼、惊叹的是对“自我意识本身是一个自欺的结构。”的阐述(应该是比较全面完整了,对我来说读一遍就完全把握是有难度的),以及最后一部分关于“辩证逻辑是形式逻辑的本质”的观点(不过这里应该还可以继续深入一点)。另外,书中关于人的超越性的内容也非常具有启发性。
本书的缺点主要体现在第一部分的人类演化史、涉及中国古代哲学的部分以及一些历史、社会相关的例子,给人感觉并不严谨,并没有让我非常信服。(当然,中国古代哲学到底应该如何阐发,是否应该将严谨作为要求,好像并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