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笔记: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读后感摘抄
《视觉笔记: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是一本由詹茜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17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视觉笔记: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精选点评:
●泛读即可。
●读完受益匪浅,作者完备的阅读方法照映出了我阅读能力的不完善
●记录目的-图书管理
●不到半小时就翻完了。没什么作者自己的观点,都是从各种地方搬运来的、已经被说烂了的所谓“干货”。
●个人评价7分。总体来说这本书还可以,讲了一些常规的阅读方法,对部分人来说有一些借鉴作用。不过这本书本身就不厚,然后还添加了很多插图,因此书中知识点有点偏少。当然,工具书嘛,期望别太高了实际也还好,闲暇无事的时候可以随意翻一翻。
《视觉笔记: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读后感(一):仅适合入门级的人看
优点:从书名上看,既包含视觉化的内容,也包含读书的方法论,还是比较全面的。随便翻翻,很快就能看完。对于一个入门级的读者来说,可能会吸收到更多内容。
缺点:但凡对有一点阅读技巧的人来说,里面的内容太泛泛而谈,干货太少。很多内容似曾相识,里面的方法大多在别处见到过。如果对其中某一部分感兴趣的话,建议还是找专门介绍这一领域,但写得更深入、透彻的书来读。
《视觉笔记: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读后感(二):书的重点是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
想学习视觉笔记,看到了这本书。
这本书当当评分8.2,当当阅读人数20000,评分8.2,豆瓣评分人数83,评分5.1,差距最大。为什么呢?
一般读电子书,在手机上显示大概都是4.5百页,这本只有193页,短小精悍。
什么感觉呢?就像你买了某个平台的某个老师的课,每集很短的那种,这本书就是这种课程的文字稿。读起来流畅,讲的东西也很多。
书里不介绍了什么是视觉笔记,怎么画视觉笔记,还有如何选书,快速阅读,精读,主题阅读,做视觉笔记、思维导图和阅读手账,用印象笔记建立资料库,用音频,文字,图像做读后输出,最后甚至还有品牌建立和社群运营。
这么少的字,介绍这么多的东西,像一份地图,指引你靠读书成长的路线。
我最关心的视觉笔记怎么画,总共有两个小节有介绍。
所以,书真正的重点是: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指导一个人如何从浅入深的学会读书,并将此发展成事业。视觉笔记只是这本书使用的方法。
怪不得豆瓣和当当评分差那么多。就好像你点菜,看菜名以为主料是虾,结果上了海鲜拼盘,有人认为那更好,有人认为被骗了。
综上,想学视觉笔记,这本不对路,想学习读书方法,可以当做导航图看看。
《视觉笔记: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读后感(三):面宽但深度不足的一篇“长文”
第一次给书评级,才发现,星星该给几颗是多么困难。也知道这本书低分的原因。面向读者/阅读目的不同,给予的评级应该是不一样的。
客观说,这是一本面宽但深度不足的书,如果对阅读、视觉笔记、个人品牌、社群运营都不了解的人,看这本书,应该算是一个全面开启,就像在游乐场门口看地图的感觉。如果对上述几个方面都稍微有些了解,就会觉得这本书是万金油,啥都点一下,却啥也没说。好在随便翻翻半小时内能看完,就当看一篇公众号长文,也算是一篇有质量、图文并茂的长文。
如果不了解视觉笔记,看看第一章和第六章会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知道视觉笔记大概是什么。其中列举了7种常见的思维模型,可以辅助更快地“填充”视觉笔记。
阅读方面,提到了速读、精读和主题阅读,根据自身认知水平、兴趣、阅读目的挑选合适的书目和阅读方式。
阅读后,用一个云笔记体系对信息进行加工、存储,建立自己的资料库,并定期整理,作者用的是印象笔记。恰好我用的也是印象笔记。
最后是输出。输出的好处是加深输入的效果,更好地消化书本内容,为己所用。如果持续输出,并保证频率地公开分享,提供有质量的干货,可能会收获个人品牌,最终拥有自己的社群。作者在社群运营方面心得挺多,或许也因为在前面提到的4个方面中,我对社群运营最为不熟悉。
如果你有半小时的时间,不妨看看,多多少少有些收获,毕竟这是作者多年经验浓缩的作品,肯定有高于别人的地方。如果你对其中某一部分感兴趣想要深入了解,还是另明高就的好。
边读边做的思维导图,全部完成(读+画)共1小时《视觉笔记: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读后感(四):如何阅读的入门指导书——和耳主题阅读,思维导图
关于思维导图的主题阅读——《视觉笔记:如何快速阅读一本书》
阅读前主要目的是为了搞清楚思维导图做法,然后辅导小朋友通过思维导图完成复习,理清楚自己的学习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
带着这个问题我搜寻了多本思维导图这类书籍。
《视觉笔记:如何快速阅读一本书》是第一本,主要讲了如何通过笔记,做到快速阅读。
关于快速阅读,首先可以使用10分钟粗略浏览一遍书籍的非正文所有内容,如封面,前言,推荐序,书评及目录。做到对本书的大致信息,主要脉络大纲有把握,知道作者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明确作者思路,重点,中心思想,发现形成新的阅读目的。
书里面有没有包含你的问题,如何有最好,带着问题在包含你问题的章节重点阅读,不必要的章节,可以大刀阔斧的省略。
如果是感兴趣的主题,可以尝试对该类主题提出自己的疑问,书中找答案。
受到的启发及时标注,结合自己的实例整理思路,形成新的行动指南,只有知行合一这是真正搞懂了这些问题,不懂的地方先标记,跳过在后文或者读完后来思考找答案。
阅读的过程中,尝试一边读一边画出大纲脉络,帮助重塑本书在自己脑中的结构。
粗读完一本书后,可以先回顾自己的问题,有没有得到解决,有没有充分的论据支撑。
精读部分,先思考一遍文章内容,遇上干货较多,专业性强,或者自身水平受限的内容,无法感同身受理解的部分,需要精读。同时作者若是行文易读性强,也要精读,去思考作者的写作技巧,行文架构,金句摹写,排版布局,对自己进行相应的延展训练。收获更多内容。
主题阅读这块,内容选择上可以是自身的问题的相关的内容,也可是经久不衰的经典话题,或者是你感兴趣的话题。
阅读时,及时比对,拉快阅读速度,用图表的方式记录,同样的几个问题,不同的作者分别是怎么回答的,各自论点的支撑是否可靠,仔细分析原因,彻底搞明白这个问题。
主题阅读的书单,可以是别人推荐或者作者文中推荐的书籍,或者是该主题的知识框架形成的阅读书单。
读完一本书,及时输出自己的感受,书评笔记书摘等,形式可以是图片,文字,音频,努力把大家作为你的输出对象,而不是自己个人看一下的东西,可以有效的训练自己表达的能力,同时输出后,他人的反馈,也可以成为你需要学习的地方。
你输出的内容,可以善用app笔记工具,形成自己的知识库,内容是可以帮到别人有价值的东西,对最初的阅读目的有解答,形成了个人的思考和感受才是阅读的完成。
本书内容上大致结构是把《如何阅读一本书》简单化图像化了,更易于上手。书中开篇写的注意事项,很有趣,快速阅读就是要时刻筛选出你需要记录的信息,不必要的修辞字句都省掉省掉,大开大合,大胆做减法,省掉不必要的内容。同时,关键点来了,呈现事实,先摒弃自己的主观想法,完整呈现多维度的见解,打开视野。删减形成大纲时,要围绕3个点,跟你阅读目的关系大吗?2你感兴趣的嘛?3有助于理解全书吗?
真真实用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