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基因传(精装版)》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基因传(精装版)》的读后感大全

2021-03-25 00:55: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基因传(精装版)》的读后感大全

  《基因传(精装版)》是一本由[美]悉达多·穆克吉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2018-3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基因传(精装版)》读后感(一):好书《基因传》

  《基因传》罕见地完整讲述了基因理论的起源、发展和未来,按照时间顺序和故事情节展开,是一部反映基因发展史的传记。敢于挑战翻译大师作品,足见译者的专业水准和严谨务实的态度。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迫切需要这样的科普书籍让大众了解基因的发展史,了解基因带给我们生活的巨大变化,以及展望未来基因对于疾病治疗的重要意义。

  《基因传(精装版)》读后感(二):回顾了历史,看到了未来一场悲剧在上演

  读完《基因传:众生之源》的几点感悟:

  1、作为一个好的科普作家,类比几乎是必备技能,精妙的类比可以既通俗易懂又眼前一亮。

  2、人类的命运几乎是被基因所决定的,看似人间五彩斑斓,但生为人能够腾挪的空间并不多。

  3、大部分人并不知晓上面这一点,所以还在挣扎,但也是幸运。

  4、基因不是独立起作用的,而是跟环境、概率、行为等触发器之间的交互来起作用。所以单看基因不能判断优劣。

  5、基因无好坏之分,只是是否能够适应大自然的演化而已。今天看似不好的基因或许正是明天环境突变后所能让我们活下来的基因。多元化总是好的。

  6、历史上的优生学被纳粹利用,一步一步走向深渊。今天的基因技术不加控制,历史就会重来。我觉得,这几乎是必然的,基因本身有这个逆天改命的力量,人类要为此做好准备且付出代价。之前发生的基因编辑或许就是序曲。。。

  《基因传(精装版)》读后感(三):对基因的认知关乎人类的未来

  随着科技进步,生物学知识日渐完善,人们对基因的了解也日趋全面,科学家对基因的操作已经达到了分子水平,人们可以敲出、插入、重组、克隆一段基因,从而得到一段可以表达新功能的DNA,为人所用。然而,科技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毁灭人类。《基因传》以叙事方式讲述了遗传学、进化论的研究历程,包括其中鲜为人知的故事,这些故事警醒着世人,错误的研究结论会使人们误入歧途,或被一些利益驱使,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可见,科学研究成果在社会政治活动中的影响。

  但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科学也在不断进步,一代代科学家不断地探索,揭露了遗传的本质-基因。基因的组成是DNA,四种脱氧核糖苷酸, 神秘的遗传信息就隐藏在其中,沃森与克里克构建的DNA双螺旋模型的问世意味着遗传学领域从此跨入新纪元。基因作为一种能够编码与存储信息的化学物质或分子,它可以在各种生物体之间传递信息。其中的机制又如何运作呐-即基因行为?科学家又通过不断努力,对果蝇进行代际追踪,最终由粗糙链孢菌的“组分”缺失实验揭示出:基因通过编码信息来合成蛋白质,然后由蛋白质来实现生物体的形态或功能。这种生物信息流可以演化成复杂的生命系统。而我们现在对基因的认知不仅停留在这一层面,如今,生物技术还在飞速发展,基因重组、胚胎干细胞、基因编辑技术相继问世,然而,本书的目的不仅是想让读者看到生命科学取得的令人引以为傲的科研成果,而是更让人们深入思考,有了这些技术,我们是否就可以操控基因,操控我们的未来?如果操控不当,是否会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作者在最后提出的科学管理让我们学会该如何看待自然、人类与社会,以及我们的未来。

  《基因传(精装版)》读后感(四):基因,超乎想象的存在

  “你在凝望深渊时,深渊也在凝望你”

  以往,基因留个我的印象是神秘强大,但发挥原理却并不清楚,只需安心享受它带来的成品即可。但它真的一直存在么?它是否能被掌控?又是何人发现了它?诸多疑问都能从本书得到解答。

  作者慕克吉是名高学历的肿瘤专家,兼科普作家。来自叔辈的遗传疾病困扰着他的家族,而他在寻找真相的途中探索到众生之源,也就是基因对人类历史的强大影响力。人类对基因长达3000年的探索,通过本书的浓缩,完整呈现在我们面前。

  因为亲历缺陷基因带来的痛苦,作者毫不迟疑地将自身感情带入其中。饱受折磨的亲人,间歇发作的疾病,来自未来的恐惧。这都让清楚遗传性疾病发病概率的作者焦虑万分又无可奈何。除此之外,他还详细描述家庭成长环境,将其与疾病的爆发相关联,毕竟,环境也是造成基因突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此外,“基因”可作为一个特殊存被人们不断寻找,理解,发现,利用。按照时间顺序描述的基因史,能让我们更好理解这个复杂神奇的过程。基因与人类的关系,也远非“共存”所能形容,每次涉及基因的历史,都会涉及全体人类。我们经常用无知来验证基因的威力,但结果的惨烈,远超纳粹时期的种族灭绝。突变的基因,无解的缺陷,狂热的科学家创造奇迹的同时,也带来庞大的副作用,结果便是,将危险的神秘成果束之高阁,期待后世加以开发利用。

  现代生活中,基因技术得以高速发展,婴儿的很多遗传疾病都能提前防控。但是,这样的成果绝非偶然。关于优生学,实在是一部漫长的发展史:该理论最早由达尔文的外甥提出,又在上层阶级推广。而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巩固权利,更是一度通过人工筛选缺陷人类,并实施绝育。希特勒造成了人类史上最为惨烈的灾难,这何尝不是基因的报复?

  不同于科幻电影,每个人体内都确实存在着来自先祖的基因,我们都是生命传承的载体。虽然这个改年对现代人来说想当小儿科,但在过去,可没这么简单。不论是神学掌控的时代,还是君主统治的社会,想说服大众,只能通过真实数据与试验才行。达尔文出海采集标本,孟德尔培育豌豆试验。人类对基因的了解,正是源于先辈们的不懈努力。到了近代,虽然科研设备得到充分发展,但人类仍需要不断思考,研究,才能更加好地利用基因造福人类。

  因此说,人类对基因的追求是基于本性的挑战!

  《基因传(精装版)》读后感(五):基因,众生之源

  好久没有读过关于科普的大部头书了,《基因传》一拿到手感觉居然是兴奋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看到自己的欠缺,会渴望吸收到更多的知识,有目标的阅读会让自己发现原来主动求知的欲望真的会给人带来快乐。

  关于遗传、继承,印象中最早接触应该是中学的生物课上听到的脱氧核糖核酸,也就是——DNA。然后随着科技的进步这个词汇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各种影视作品和小说中,尤其作为爱看推理探案小说的我来说,听到的频次更多。这个词不再陌生,也知道了这是每个人在世上独有的唯一的身份认证,基因既是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也是一切生物信息的基础,破解了基因的运行机制,也就破解了生命的奥秘。这些高大上的论述挺多了就记住了,但也仅仅只是知道这些理论此而已。

  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欧洲的大多数国家还是处在教派统治思想的状况,神创造世间一切万物的概念根深蒂固,基因的提出不仅对于生物学的发展来说是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更是掀起一场超极大的风暴。

  《基因传》这本书的作者悉达多·穆克吉以自己的家族遗传状况为引子牵起了遗传这个话题,然后用朴实而平和的语言完整讲述了基因这一理论的前世今生、研究的演变过程以及未来要面临的挑战和难题,并按照时间顺序逐步展开。作者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把所有涉及到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也串联其中,在读者面前展开的是一幅宽广的画卷。从达尔文如何走上科学研究之路到描写孟德尔豌豆种植的研究,逐步解密遗传和基因的密码。从过去神学院教会对科学发展的影响到科学家们如何在探索实践中发现问题产生质疑建立新的学术理论。真实记录了科学家们的合作与斗争、成功与失败。也讲述了基因理论被政治歪曲利用导致的历史灾难和教训。人性、政治、伦理、道德、科学的激烈碰撞为人类的进步提供了动力。这是一部反映基因发展史的传记,也是一部科学家们在探究基因奥秘的过程中历经艰难、坚持不懈的奋斗故事。既能当一部科普读物来说,也可以看成是一本解密基因问题的故事书。

  目前,基因测序、基因克隆等基因技术迅速发展,人类基因组计划也完成了全部人类基因的比对与测序工作,人类征服基因的时代已经到来。对人类的行为、性格、疾病、种族等有了更详尽的研究,当我们能够掌控和改造人类基因时,这不再是科学理论这么遥远的高山而成为了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必要常识。

  这本书最大的好处是知识面涉猎广泛,相关的历史人物、事件啥都有介绍,让我在最近的各类答题中总有压到宝的感受,算不算是额外的福利呢?

  《基因传(精装版)》读后感(六):为基因立传,追寻生命本源

  这本《基因传》的作者是印度裔美国人悉达多•穆克吉,同样的他也是大名鼎鼎,曾荣获了普利策奖的《众病之王—癌症传》的作者,他不仅是一名致力于人类生理学和医学研究的科学家,他更是一个视科普为己任的畅销书作家。他的书在向我们全面讲述权威知识的同时,也同样具备清晰的条理,和通俗易懂的语言。此次,作为主攻人类癌症方面研究的科学家,通过给基因立传,完整的展示出人类对于遗传这件事情的各个认知阶段,和做出的努力探索。

  初识本书,迫于16开本、近600页、共54万字的大部头外表,我迟迟难以打开局面,直到我鼓足勇气,读完了序言——骨肉同胞之后,我惊讶于本书并不是一本学术科普性质的专业书籍,而是一部有血有肉娓娓道来的并不枯燥无味的“传记”。之所以让我感觉到本书是讲人性,而非全理性的说教,是因为这一开始的作者序言。

  同众多立志学医,希望成为一名医生的医学生一样,鲁迅先生是因为亲历见证了病重父亲的就医经历,而作者同样也有着接二连三频繁发病的家族遗传病,因此,读完序言,我仿佛感觉到了,作者在进行这些关于遗传的探索和思考时的感受,听到他在写作这本书时,希望世人客观看待遗传的内心呼唤。出于对家族遗传真相的探寻,使这不再是一部冷冰冰的论著。这时再看这本大部头,好像也柔软了许多。

  《基因传》以拟人的视角,穿越了空间和时间的概念,以人类对遗传的认知作为线索,将数百年来,我们关于遗传所做出的一点一滴的探索,都全面而且详细并不枯燥的呈现给我们。从19世纪40年代,其貌不扬的年轻修士孟德尔进入修道院开始,再到1962年克里克和沃森在《Nature》发表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直至现在人类已经开始试图,以基因介入的手段开展基因治疗的时代。

  本书的篇幅并没有浪费在学术问题的讨论和推想当中,而是大多都在致力于将人类每一步的探索有血有肉的呈现给我们。因此,本书实在当得起《基因传》这个传记体的名字。

  本书的时间区间设置在1865——2015之间的这150年里,这是在这历史长河中弹指一挥间的区间里,人类对遗传学的认知和探索完成了由古典认知阶段,到目前试图介入改变和干预人类遗传的后基因时代,这之间天翻地覆的变化,在书中作者为我们总结为六大历史阶段,而在每一阶段代表的都是一次人类认知的伟大革命。

  《基因传》是中信出版社的见识城邦出品,本书为基因立传的方式革新了我对于人类遗传这件事的认知,也再一次印证了:中心出品,必属精品。

  《基因传(精装版)》读后感(七):优生学与基因史

  基因学论文:遗传与优生学。 生物科学或者说遗传学,究竟对于人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若要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那么则不得不了解一下优生学的故事。 这个故事得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讲起,无论是否完全理解进化论的原因,发展,形成,得出结论的推导过程等等。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亦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天演论》)是它的核心。而优生学的创始人高尔顿,很巧合的是,他就是达尔文的表弟,于是,按照这个逻辑而说的话,八成优生学的主张跟达尔文有很大的关系了吧?没错,由高尔顿所创立的优生学即是模仿”自然选择“的机制,加强人为的管理,以便加快人类的进步。顺带一提的是在达尔文去世的第二年(1883年),高尔顿就发表了《人类才能及其发展的研究》,也许可以说,遗传学从这个时候起正式开始竖立起所谓"优秀人"的标准,慢慢地改变人口的组成,这有点似曾相识啊,大胆而言,也许遗传学正是从那时开始介入国家政治,甚至是人的重新划分,最后几乎毫无避免地走上了极端的道路,不过,那是后话了。 在高尔顿的时代时,他并没有强烈主张要使那些“劣质人口”绝育,这就是所谓的消极优生学的大致意思,与之相对的则是,“增加优质人口的选择性繁殖”,而这就是积极优生学。其实,这种优生学理论所产生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高尔顿在发表《人类才能及其发展的研究》后,他就热心地投入到研究欧洲的名人贵族家谱中,而其中发现贵族与贵族结婚的子女们,都高大健壮,貌美聪慧,于是,他表明“贵族之所以可以世袭,不是由于他们的地位而是由于他们的智慧”,颇具精英主义的调调。那之后,他又在英国上上下下,男女老少中抽取样本调查,其中包括 身高,肤色,发型,,智商等等(这可能由于他原来在剑桥学的是数学系的原因)。在经过如此繁复,广泛的调查后,终于,优生学可以服众了吧?还没,直到他从自然选择的生物代表中-巴吉度猎犬中发现优生学在自然中的好处(虽然,研究过程仍然受到很大争议)。在1904年伦敦经济学院中,他正式宣传优生学,他总结了研究一路以来的结论:人类与自然一样都是优胜劣汰的,而为了人类的进步,我们应该尽量培育优秀而出众的人。”同时,他也认为婚姻,如果不能养育“优秀的人”,那么还不如不结婚。"无疑,这是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巨大冲击;“名人家谱”是人类未来的优秀样本,值得重视云云。说完,全场,作家,艺术家,科学家都议论纷纷,不知所措,有的兴奋激动,有的质疑徘徊,还有的哑口无言。至此,遗传学不再是微观显微镜的天下,而是“优生学-人类的新福音:社会进步的开始,创造美丽之新世界(Brave New World),似乎,遗传学终于要对人类做出些什么了... 。10年后,在1913年学术会议中"优生学成果"遍地开花, 美国开启浩浩荡荡的"优生学运动”(虽真实性,严重性也受到许多质疑 可查比利 威尔森所著《那年夏天》)隔离社会无用人群,德国则发明”种族园地”,不远的未来,科学与纳粹融合- 褐色式的种种科学实验出现(大屠杀只是较典型的例子 )。是的,它们也都有惊人的成果,不过也许从高高尔顿逝去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优生学”慢慢远离"造福“的初衷,尽管高尔顿的画像直至今日还立在优生学的万神殿首。

  此为旧文,未是全书内容之感,而是草草记下的篇目的读书笔记,仅为一管中窥豹,若想了解起承转合,不妨捧读《基因传》翻译,内容皆好。

  《基因传(精装版)》读后感(八):基因傳

  

作者Siddhartha Mukherjee。 本書繙譯的確實好,引人入勝,發人深省。全書按照歷史線索一步步展現了生命密碼的破譯過程。不僅適合普通讀者,也適合初入此領域的專業讀者閱讀。

生命的全部信息儲存在DNA中,而DNA通過編碼合成蛋白質來發揮實際功能,蛋白質反過來又可以操控DNA。 那麽問題來了,受精卵開始發育時,應該要有蛋白質啓動解碼DNA的工作,這些蛋白質是哪裏來的呢?是存在受精卵中,還是子宮中也有?

很多疾病被歸因於基因突變,那麽這類疾病是否只有通過基因層次的手段才能得到治療?

書中在最後一章的結尾總結了基因的要點,摘錄如下:

1、基因是遺傳信息的基本單位。 2、遺傳密碼具有通用性。 3、雖然基因會影響形態、功能与命運,但是這些影響通常並非以一對一的形式發揮作用。 4、基因變異會導致特徵、形態與行為發生變化。 5、當我們宣佈找到某種決定人類特徵或功能的基因時,其實只是出自對這種特徵的狹義定義。 6、通過絕對與抽象的概念來討論“先天”或“後天”完全沒有意義。 7、每一代人都會發生變異與突變,這是人類生物學中無法擺脫的現實。 8、許多人類疾病都是由基因引起或受到了基因的強烈影響,其中就包括某些之前認為與飲食、暴露、環境以及概率有關的嚴重疾病。 9、每種遺傳“疾病”都是生物體基因組與環境之間錯配的結果。 10、在某些特殊情況下,由於遺傳不親和性問題極其嚴重,因此我們才能夠合理使用遺傳選擇或定向遺傳干預等非常手段。 11、目前尚未見到基因或基因組對於化學與生物學操作產生遺傳抗性的報道。 12、目前為止,高外顯基因、極度痛苦與合理干預這三項限制條件依然制約著我們在人類中進行干預的嘗試。 13、歷史通過基因組重演,基因組借助歷史再現。

其後還有一條時間線,亦抄錄於此:

350BC:亞里士多德認為遺傳物質以信息的形式傳遞。 1859:達爾文的著作《物種起源》正式出版。 1865:格雷戈爾·孟德爾發現了獨立的遺傳單元。 1869:高爾頓在《遺傳的天才》中提出了“優生學”概念。 1900~1909:孟德爾定律被人們重新發現。植物學家威廉·約翰森創造了基因一詞。 1908~1915:摩爾根與他的學生們發現了遺傳連鎖與“互換”規律。 1927:卡麗·巴克被實施了輸卵管結扎絕育術。 1934~1935:納粹政府起草了旨在推行種族凈化的紐倫堡法案。 1933~1939:德國納粹政府發動了一場種族衛生運動。 1943:門格勒在奧斯維辛集中營對猶太雙胞胎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實驗。 1941~1944:埃弗裏證明DNA是遺傳信息攜帶者。 1953:沃森、克裏克、威爾金斯與富蘭克林共同發現了DNA雙螺旋結構。 1945~1960:研究顯示,基因通過編碼RNA來發揮作用。此外,人們還發現了基因的調控機製。 1961~1963:遺傳密碼被破譯。 1968~1973:伯格、科恩與博耶構建出“重組DNA”。 1975:阿西洛馬會議建議“暫停”DNA重組技術的應用。 1970~1980:基因克隆與基因擴增技術問世。 1976:人們證實基因突變是致癌元凶。 1978~1988:人類疾病相關基因定位研究蓬勃興起。 1990:人們發現SRY基因可以決定雄性性別。 1993:某些遺傳學家認為存在“同性戀基因”。 1994:一項大規模遺傳研究揭穿了種族觀念的真相。 1998:成功分離出人類胚胎幹細胞(ES)。 1999:傑西·基辛格死於基因治療。 2000:繪製完成人類基因組序列草圖。 2005~2008:人類基因組研究改變了我們對於人類起源與遷徙的理解。 2009~2013:人們發現了精神分裂症、躁鬱症與自閉症基因。 2010~2015:用於“編輯”與改變人類基因組的新方法相繼問世。

  《基因传(精装版)》读后感(九):基因的秘密,你想知道么?

  达尔文的进化论里有一句被世人所熟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写出了这个世界上物种如此繁盛的原因,也写出了为了适应自然环境,必须要有变异。可是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会像我们?为什么有的人高有的人矮,为什么有的人有这个疾病有的人有那个疾病?在进化论里我们找不到答案。

  100多年前,孟德尔开辟了一个新的世界——遗传学。也让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基因,渐渐浮现在人们眼前。

印度裔的美国医生悉达多·穆克吉写了一本《基因传》,向人们讲述了基因的前世今生。《基因传》是一本十分通俗易懂的生物学科普读物,悉达很会讲故事,把枯燥无味的科学研究过程写得十分生动,仿佛纪录片一般带你从科学家的角度,看基因发现的这100多年里,都发生了些什么。在《基因传》这本书里,你关于疾病、身份、选择、命运的一切问题,都可以找到答案。

  如果说对悉达多·穆克吉不够熟悉,那么你一定听过他另一本赫赫有名的书——《众病之王:癌症传》。这本书在上世第二年,就一举夺得了普利策大奖。而《众病之王:癌症传》是这名忙碌的医生在业余时间写出来的。悉达多写完之后觉得自己只讲了人体发生病变以后的状态,却没有写人体正常运转时的机制,于是这本《基因传》应运而生。

  《基因传》适合看三遍。这本书阅读第一遍时,你可能会被孟德尔、摩尔根这些鲜活的人物吸引,愤怒于二战希特勒令人发指的行径,和对转基因人类的一点点未知的恐惧。读第二遍时,你会发现科学就是在与未知进行抗衡,在迷雾中不停的探索。读第三遍时,你会发现科技永远不能独立存在,科学势必要与社会捆绑在一起。而三遍读完,酣畅淋漓,对基因这个小家伙也会有你自己独特的理解。

一、科学是如何前进的

  基因的历史不过短短150年,但是在这个领域的发现却十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既偶然又必然。他对植物的热爱,促使他去种豌豆。他善于观察,才能发现这些性状是可遗传的。他能静下来一年又一年的记录,才能总结出规律。他懂得选择合适的实验对象,才不至于实验前功前弃。而其后的几位科学家,可能是踩在无数前人失败的基础上,排除了种种不可能的因素,得出的结论。我们在看到这些成功的科学结论时,既要看到他们的成果,也要看到科学是一件很枯燥很不容易的事情。就像摩尔根、穆勒天天对着成群结队的果蝇数变异的只数和变异的表征,科学家们真是耐得住清贫,静得下心的,具有科研精神的人。

二、科学与政治的碰撞

  跟随书籍到19世纪20世纪。你会发现当科学被政治家们歪曲利用的时候,充满了杀戮、排斥、死亡和罪恶。人类一直都是具有无畏精神的生物,总是想人定胜天,想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什么。一方面,我们因此有了许多成功的案例,例如造飞机,例如造潜水艇。但是不是所有的规律都可以被打破,就像遗传规律一样。自然选择原本没有好与坏之分,只有适不适应环境的差别。

  政治家们的野心永远是让人惊愕的,人可以被分成三六九等。在现代社会,纵使一部分人拥有无法适应正常社会的疾病,而他们本身也深受这些疾病的困扰,我们该做的,是集社会力量去治疗,去改善这种状况,而不是剥夺人的生存权。但是在一个世纪以前,这些“不正常”的人类本不该存在于世界。人有特权思想的时候,总觉得自己胜人一筹,总觉得自己才是最好的。除了鄙视他人之外,靠自己大笔一挥,拍脑袋的一个决定,剥夺他人的生命就是罪恶了。哪怕德国总理有了著名的华沙之跪,德国人民心里的伤痛也要过上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缓解,重新面对优生学这个话题。

三、科学将如何改变生活

  科技最终的目的还是应用生活,改变生活。基因检测这一两年逐渐被世人所熟知,也说明了基因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人们希望通过基因检测,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圆满。

  除了基因检测,科学家还在尝试很多其他的方向,比如基因改造和胚胎干细胞。胚胎干细胞用处很大,对于脏器受损的人,有可能有一天因为胚胎干细胞而受益,继续维持生命正常运转。但是如果干细胞被用于分化成生殖细胞,就容易碰到伦理制度的红线。如果不对这个研究进行严格的限制,有一天也许转基因人类就会问世。在许多年后的有一天,如果这些基因不受控制了,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在书里你会看到,悉达多一直在传递一个观念:人有时候要学着适应自然,而不是一味地改造自然。我们破坏自然已经被自然狠狠地报复过,如果试图破坏遗传规律,在不清楚后果如何时,最好的方式是将实验留在实验室。当科学家们发现了类似基因检测等能够造福于人类的应用时,我们可以尝试小心翼翼地实验,确认大概率上没有危险时再进行临床试验。而像转基因人类这样极有可能存在危害,并且短期内没办法看到全部危险,以及无法在社会上达成共识时,封锁才是上上策。

  《基因传》里写的,是悉达多眼里的基因。而后基因时代会发生什么,与我们每个人悉悉相关。我们享受于科技带来的生活便捷,也要迎接科技可能带来的冲击。但假如每个人在面对科技可能带来的危险时,都能勇敢发声,也许后基因时代,会比一个世纪前的时代对普通民众更友好一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