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药师的读后感大全
《猎药师》是一本由唐纳德·R·基尔希 / 奥吉·奥加斯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2019-6-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得到APP每天听本书分享:在研发新药的过程中,充满了巧合,充满了运气。你看,假如当年没有《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小说,杜佛化散不会畅销,相应的技术不会被广泛推广。假如莫顿的准岳父不那么现实,莫顿就不会去学医,乙醚也不会那么早被应用在手术里。假如你去看原书,会发现,类似的巧合还有很多。总之,在药物研发这件事上,人类很不幸,因为它太难了,没有任何规律可循。但是,又不得不说,人类很幸运,因为我们总能抓住,这一个个看似马上就要失之交臂的,发现新药的机会。
●“72岁高龄的麦考密克终于能够把钱花在自己想花的地方——口服避孕药的研究。” “已经85岁高龄的麦考密克成为第一批进店购买避孕药的消费者,以此作为庆祝。”
●很不错,了解了很多制药过程的故事,制药的不确定性,还是好好锻炼身体吧
●“成功的猎药师需要具备四个因素:钱、耐心、创造力和运气。” 保罗·埃尔利希
●感覺《獵藥師》可以與《我不是藥師》對比著看。作者认为,药物研发,本质上就是在巴别塔图书馆里碰运气。就像这本书的书名,猎药师,注意,是捕猎,不是研究,也不是创造。药物研发,就像在黑暗无边的森林里打猎,你永远不知道,猎物在哪。过去几千年里,人类的药物研发史。这段历史虽然很长,但并不凌乱。说到底,它一共包括三条线索。第一条线索是从实践到原理。也就是,一开始,人类只能观察到药物的实际效果,到后来,才慢慢发现了药物发生作用的原理。这是技术的转变。第二条线索是从非标准到标准。也就是,从没有统一的生产标准,到建立一致的生产规范。这是生产方式上的转变。第三条线索是从寻找到原创。也就是,原来我们只知道从自然界寻找现成的药用植物,但后来我们学会自己创造新药。这是观念的转变。
●药物研发如同芯片开发,需要几代人不懈的努力,不是一个赚快钱的行业.
●人类几千年来的药物开发史
●算是关于制药入门科普书吧,这本书字数不多,但是内容丰富,看的过程中也不觉得枯燥。
●药物研发,就像在黑暗无边的森林里打猎,你永远不知道,猎物在哪。
《猎药师》读后感(一):药品贵在何处
讲真,《猎药师》绝对是我近期读得最慢的一本书。虽然作者已经很努力在科普了,但通篇还是有很多类似重组单克隆抗体、链霉菌、磺胺酏剂这样的神仙词汇。而作者最幽默而不自知的地方在于,他很喜欢说“众所周知”。比如,“众所周知,肾上腺素有两种,一种叫α受体,一种叫β受体”。呃……请问……哪里众所周知了? 调侃归调侃,这本书我还是很欣赏的。作者以一名医药研发者的立场,讲述了药物的原理、药品监督机构的诞生和运作、研发药物的基本步骤等。最有趣的是,他还以麻醉剂、避孕药、高血压药、胰岛素等如今已经司空见惯的药品为例,详细讲述了它们被研发的过程。这些过程大多曲折甚至离奇,有的药被研发的最初目的,根本不是它最后被批量生产用于社会大众的功能。 书里也提到医药研发者沮丧和无奈的一面。一是研发新药所需的时间、资源、人力成本十分高昂,绝大多数医药公司出于趋利目的,会放弃很多小众疾病领域,哪怕在这个领域已经有研发人员取得突破。二是药品监管越来越严格,很多新药因无法进行人体实验而夭折,这也是新药进入市场进程缓慢的原因之一。
《猎药师》读后感(二):向所有猎药师致敬
在猎药的道路上没有捷径,科学进步当然是前提和基础,但更多是不断试错和说不清的运气。向所有猎药师致敬。 植物时代 植物动物之间的生死决斗——植物进化出毒素来保护自己不被昆虫动物吃掉。昆虫动物进化出抵御毒素的物质,如通过肝酶分解毒素,比如血脑屏障。 植物毒素对昆虫动物和人类完全不同,但是依然对人类造成影响,并且在某些情况下是有益的。 * 科尔都去除迷信,可观察 ,可验证 * 合成乙醚 硫酸+酒精~治疗干咳 * 合成金鸡纳(南美植物)奎宁 杜松子酒~治疗疟疾
工业化制药 乙醚→麻醉剂→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生产~制药公司
合成化学时代 分子科学发展 →(改变分子结构就可以改变颜色)合成染料产业→ 染料(对病毒染色)+毒药(杀死病毒)→洒尔佛散→治疗梅毒 全新的制药原理~受体理论 柳树汁→水杨酸水→治疗退烧止痛消炎 ↙ ↘ 阿司匹林 吗啡 泥土时代 发现真菌可以杀死细菌,但是怎样规模生产? 抗药性,低收益,没有制药公司愿意生产
基因时代 胰岛素的生产~动物体内提取(排斥) →基因重组技术
《猎药师》读后感(三):坚持真理的人虽然是极少数,但是足以改变世界。
本书的作者唐纳德是一位有35年药物研发经验的“猎药师”,拥有24项与药物有关的专利,曾在惠氏、威尔士制药等多家公司担任领导、研究团队主管和首席科学家,目前在哈佛进修学校教授药物研发。 作者为我们讲述了很多优秀的猎药师的故事,他们在改变人类医学的重大药物的研发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经历了采摘植物的不同部位直接以身试法的“植物时代”、将不同的元素合成化合物或者将小分子化合物合成大分子药物的“合成化学时代”、到后来的通过将基因片段移植到微生物体内促使微生物大量产生目标蛋白的“基因药物时代”,每一个时代都为药物研发开辟了新的分子世界,让研发人员趋之若鹜,试图在新的世界里寻找真理。 有一句话始终贯穿本书的始终,成功的猎药师必不可少的四项因素:金钱、耐心、创造力,以及最重要的一项:运气。非常有趣的是,伟大的猎药师发现新药的过程往往都是无心插柳,而不是有意栽花。例如:就在几年前,第一种治疗精神分裂的药物刚刚问世,并不是由大型制药公司研发的,而是一位在突尼斯的外科医生无意中发现的,他最初的研发目的只是为了减少术后休克的发生概率。如今在瑞士,这位精神病医生原本的任务是研发一种新的治疗精神分裂的药物,他却决定无视这项任务,另辟蹊径,将对精神分裂无效的药物用在抑郁症病人身上,才有了现在多种抗抑郁症药物的前身--丙咪嗪。 正如作者所说,药物研发的过程不同于一般的科学工程,它更像是一场充满冒险的艺术创作。在药物研发领域,最艰难、最重要的抉择就是--选择全力以赴还是索性放弃,究竟是孤注一掷继续投入巨额的资金和各种资源,还是及时止损,寻找下一个目标。不过,尽管这条路遍布荆棘,充满了不确定性,这些年来,制药业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只要不停地尝试、不停地犯错,终有一天会成功的,这就是关于试错的真理。同时,坚持真理的极少数人,足以改变我们的世界。
《猎药师》读后感(四):探寻灵丹妙药之路
2020年最大的黑天鹅事件莫过于新型冠状病毒袭击全球,国内外大大小小几百家药企都在加班加点的研发抗新型冠状病毒的药物和疫苗。然而事实不容乐观,最快的药物临床试验也要4-6个月之后上市,通常疫苗研发时间更久,可能要3-4年以上(注)。
很多人都会提出一些疑问:
为什么药这么贵? 为什么药的副作用这么多? 为什么研发要这么长时间? 为什么耗费这么多人力财力? 为什么疾病常常无药可医?《猎药师》这本书解答了部分上述问题。作者Donald R. Kirsch博士,是一位35年药物研发经验的猎药师,他用生动幽默的笔触带领我们在神农氏探索“植物时代”、“炼金术时代”、“合成化学时代”、挖掘抗生素“泥土时代”、“基因药物时代”的药物发现历史中漫步徜徉。
这一路的旅程充满了惊喜和意外,更充满了错误、随机性和匪夷所思。
比如拜耳曾(不知其危害时)大量销售“包治百病”的非处方畅销药——海洛因,以替代吗啡;常用的防排异药物“西罗莫司”最初研究目的是治疗运动员脚气;由于混淆了梅毒螺旋体和锥体虫,才在错误指导下诞生了历史上第一个合成化学药物——洒尔佛散(申凡纳明),战胜了梅毒。
即使今天,有了各种理论和筛选机制,药物研发的成功概率依然低于0.1%,而相应的投入需要超过15亿美金花费14年以上的时间。难怪作者感慨医药研发这一领域,
唯一能确定的事就是最后的研发成果与初始的设想常常大相径庭。追其原因,所有问题根源于我们复杂的人体——一个异常复杂的分子系统,身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变化多端,而且每个个体都有其独特的基因和生理特性。
人类的生理活动并不像火箭推进或核裂变过程那样有固定的套路,尽管在过去100年人类对细胞、组织和器官的了解在不断加深,却依然无法准确预知某一种给定的化合物与某一人体分子之间究竟会产生怎样的反应。我们只了解人体生理活动中很小一部分,而每个个体的运作方式都稍有(或是非常)不同。
组成人体的各种复杂细胞作者娓娓道来5000年来的药物研发史上几十位优秀的猎药师,在改变人类医学重大药物的研发中起着重要作用。他们一往无前、积极乐观、坚韧不拔,凭借直觉、毅力、创造力以及运气发现了真理。当然这一过程也离不开充足的资金支持。
以下是书中的一些精彩片段:
1、教我药理学课程的教授曾经告诉我,在95%的情况下,病人去看医生并不能得到什么帮助。大部分情况下,要么病人的身体并不需要医生的干预,就自行痊愈了,要么疾病已经发展到无药可医的地步,医生也无计可施。他认为,只有在5%的情况下,医生的治疗才会起决定性作用。5%的概率看上去很低,但医药研发者研发药物成功的概率只有0.1%,相比5%要高得多。
2、药物研发的挑战如此之大,以至于引发了医药领域的一场危机。每种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可的药物平均要花费15亿美元和14年时间。唯利是图的企业往往会抑制药物研发的进程。(塔夫茨大学药品研发研究中心2016年报告计算开发一个新药的成本约为26亿美元)
1984年:196亿美元 2014年:2997亿美元3、研发一种有效药物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合适的化合物(也就是药物),第二个是合适的目标(也就是能够用药物治疗的蛋白质)。
4、在已知的30万种植物中,只有5%是可以食用的。世界上75%的食物来源于12种植物和5种动物。如今,几乎没有新药是从植物里发现的,因为有药用价值的植物早就被发掘殆尽。
5、他(科尔都斯)坚信药剂师应该只相信观察到的事实和可以证实的结果。在做化学实验时,科尔都斯同样观察入微,只记录那些可以被重现的结果。
6、19世纪的外科医生已经习惯了这种场面,在他们眼里,手术就是一个充斥着血腥、翻滚和尖叫的过程,而且必须速战速决。(麻醉剂诞生之前,手术的痛苦远超出一般人的承受范围,外科医生与屠夫并无二致)
7、施贵宝自己是医生,他相信医生和生物学家应该主导新药的研发,而化学家只能起到支持作用。
8、在药物研发领域,最艰难、最重要的抉择就是——全力以赴还是索性放弃,究竟是孤注一掷继续投入资源,还是及时止损、寻找下一个目标。
药物研发同样需要在安全和成本及时效性之间进行权衡。
9、它源自一个全新的理念:找到一种能对病原体染色的染料,再找一种能杀死病原体的毒素附着在染料上。
10、出身于德国的埃尔利希用亲身经历总结了成功的猎药师必不可少的四项因素:金钱、耐心、创造力,以及最重要的一项,运气。
一个物质除非与其他物质存在联系,否则是无效的(Corpora non agunt nisi ligata)。——Paul EhrlichPaul Ehrlich,1854.3.14-1915.8.2011、青霉素是比撒尔佛散更神奇的灵丹妙药,每家医院都嚷嚷着想要更多。在“二战”爆发的最初几年里,青霉素的最佳来源是已接受青霉素治疗的病人的尿液,因为青霉素的有效成分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后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因此,各家医院都不遗余力地收集病人尿液,以循环利用其中的有效成分。
12、人体内大部分受体是基于蛋白质的分子开关,通过与体内的激素发生反应从而开启或关闭细胞进程。
13、制药公司更喜欢研发生产治疗慢性病的药物,比如高血压或高胆固醇,病人必须日复一日终身服药,从而产生巨额销量。但抗生素最多服用一周,病人就痊愈了,制药公司赚不了多少钱。 如今,全球18家最大的制药公司中,有15家已经彻底退出了抗生素市场。
从理论上讲,只需要注射一次疫苗就能获得终身免疫,而且生产疫苗的门槛并不高,疫苗还是公共卫生药物,通常有政府参与,盈利的空间就更小了。
14、理性设计是药物研发史上的又一里程碑。基因泰克专注于搜寻人类基因中有用的DNA,以生产有用的基于蛋白质的药物...他们发明了一种生物化学方法,能够将植入了人类基因的大肠杆菌所产生的错误胰岛素纠正成正确的结构。基因泰克使用礼来的资金在试管中生产出了第一批人类胰岛素。1982年,人类胰岛素首次面向市场销售。如今,几乎所有的胰岛素都是用重组基因技术生产的。
研发人源胰岛素时的早期基因泰克科学家团队15、单克隆抗体又为药物研发打开了一个新世界,如今单克隆抗体是重组基因药物研发的主流,研发的药物能治疗多种疾病,包括多种硬化和风湿性关节炎。
16、药物研发总是遵循着相似的轨迹:随着新世界被发现,会出现几项重大突破,然后整个行业纷纷涌入那个新世界,很快就将资源耗尽了。
17、曾有一句名言,“运气比智慧重要”,药物研发人员只有同时具备运气和智慧才能成功。
绝大部分猎药师都是一往无前、积极乐观的,当然也有一些疯子和傻子。
18、只要不停地尝试、不停地犯错,终有一天会取得成功,这就是关于试错的真理。
19、成功的猎药师需要具备四个因素:钱、耐心、创造力和运气。
20、迄今为止依然没有科学法则、工程原理或数学公式能够指导药物研发人员将自己的想法变成产品。
尽管有很多理论让药物研发过程变得更为高效,比如受体学说、理性设计、重组基因、药物代谢动力学(评估药物从吸收到排出体外的全过程)、转基因动物疾病模型(改变动物的基因以复制人类疾病的某些特征,从而在动物身上进行药物测试)、高通量筛选(能够一次性快速生成几千至上百万种不同化合物用于测试),这些理论就如同IMAX放映机、环绕声音响、更优质的图像,但并没有为研发新药提供蓝图。
21、药物研发的重重困难也造成研发成本居高不下。 另一个原因是合规成本,要符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旨在确保药物安全的规定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22、就其核心来说,制药行业就如同好莱坞般充满了不确定性。如果大型制药公司也能够给予科学家足够的创造空间,可能制药公司也能够源源不断地推出制药界的《玩具总动员》《机器人瓦力》《超人特工队》。
这是制药界的真理,它足以改变世界。
原著作者
作者Donald R. Kirsch博士,有35年药物研发经验,拥有24项与药物有关的专利,撰写了50篇,是著名期刊的评论员,曾在惠氏(Wyeth)、氨基氰(Cyanamid)、施贵宝(Squibb)和威尔士制药(Cambria Pharmaceuticals)等公司担任领导、研究团队主管和首席科学家,目前在哈佛进修学校教授药物研发。
注:
过去的疫苗从研发到上市普遍需要10-15年。根据美国默沙东公司生产的埃博拉疫苗获批推算,2014年——2016年该疫苗曾在几内亚进行临床试验,被证明免疫效果显著。花费3年时间。2019年11月获得在欧盟上市许可,成为全球首款正式获批上市的埃博拉疫苗。WHO预计本次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疫苗可能仅需要18个月。
瑞德西韦已在临床研究尚未结束前,提前被美国FDA授予孤儿药资格。目前全球有6项临床研究探索瑞德西韦的有效性,我国的3期临床将于4月底结束。
《猎药师》读后感(五):五千年以来药物研发简史,作者是前一线科学家:4星|《猎药师》
“每种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可的药物平均要花费15亿美元和14年时间,大型制药公司越来越不愿意花费巨额研发费用,因为大部分砸进去的钱最终都打了水漂。最近辉瑞的高管告诉我,他们正在考虑是否彻底退出医药研发领域,只买别人研发出来的现成药。”
01
—
简明扼要回顾人类五千年来的药物研发历史。第一作者曾经是一线的药品研发科学家,先后供职于数家制药公司。
书中讲了人类药物研发的几个重要阶段:植物药、化学合成、泥土中寻找抗菌素、基因重组。此外还用三章分别讲流行病药物、避孕药、精神病药。
书中涉及到药物发明发现相关的科学原理,相关的科学发现与商业化过程,读后感觉都是非常专业、可信。内容通俗有趣,估计高中生能看懂。
英文版版权是2017年的,书中的内容截至到2016年,算是比较新的书。
1991年,阿尔卑斯山下发现了一具冰冻了5千年的人类尸体,他随身带着治疗寄生虫的药物。这大概是人类现存最早的药物。
文艺复兴前,人类主要是在植物中寻找药物,鸦片和金鸡纳霜现在还在用,这两种药都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文艺复兴时,人类开始尝试化学合成药物,不过基本没有成果。
工业革命时期,人类开始工业化生产药物。
二战前后,青霉素上市后,科学家们开始到土壤中寻找更多的抗菌素。
上世纪70年代,科学家实现了基因重组也就是转基因,把动物的基因转给细菌。1982年利用基因重组生产的胰岛素上市了。最近这个领域的热点是单克隆抗体药物。
避孕药的发现和上市,背后是好几个曲折励志的故事。
精神病药物,目前背后的原理还不清楚。
翻译总体不错。个别地方感觉有问题。比如说,书的护封上介绍,作者曾供职于氨基氰(Cyanamid)制药公司,书中则反复提到作者供职的氰胺公司,貌似这是同一家公司的不同译法。治疗梅毒的“洒而佛散”,有的地方又被译作“撒而佛散”。
总体评价4星,不错。
02
—
以下是书中一些内容的摘抄,【】中是我根据上下文补充的信息:
1:尽管大型制药公司付出了巨大努力,但21世纪猎药的主要技术跟5000年前并没什么两样:煞费苦心地从数量庞大的混合物中抽样做实验,希望能有一种是有效的。P前言6
2:我的绝大部分同事都毕业于一流的研究型学府,在配备了高科技设备的顶尖实验室工作,穷尽毕生精力研究各种生物活性分子,最终却一无所获,并没有发现任何能安全有效改善人类健康状况的化合物。P前言9
3:每种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可的药物平均要花费15亿美元和14年时间,大型制药公司越来越不愿意花费巨额研发费用,因为大部分砸进去的钱最终都打了水漂。最近辉瑞的高管告诉我,他们正在考虑是否彻底退出医药研发领域,只买别人研发出来的现成药。P前言9
4:1897年,德国拜耳(Bayer Company in Germany)的研究员利用新的合成化学技术,研发出了吗啡的新型变种“海洛因”,当时研究员认为海洛因能治疗某些疾病。当然现在我们知道海洛因没有任何药用功效,但拜耳当时向公众推销海洛因时,吹嘘它能止咳,而且“本身不会上瘾,还能帮助使用者摆脱对吗啡的依赖”。P7
5:让罂粟花产生鸦片的植物化学体系与哺乳动物大脑中对鸦片产生反应的体系完全没有任何关系。如果从概率的角度看,植物体内用来驱虫的分子化合物恰好在人类复杂的大脑中成为痛感调节器的概率是非常低的,然而大自然的神来之手却从巴别塔图书馆中挑出了同一种化合物用于两项完全不同的任务。P10
6:那么,文艺复兴时代的猎药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往往他们的生命会很短暂,甚至就是一场悲剧。1544年夏天,为了探寻泥泞中的药用植物,科尔都斯去了佛罗伦萨和比萨的沼泽地,那里蚊虫满天飞。他虽然带着收获回到了罗马,但却不幸患上疟疾去世了,年仅29岁。P18
7:后来,塔尔博尔治愈了路易十四的儿子,最终获得了他梦寐以求的财富。法国国王给了他“3000顶金王冠以及一笔终身年金”。尽管不断有人呼吁他公开药的配方,但他从未这么做。塔尔博尔去世一年后,几位药剂师终于确定了这种药的主要成分:金鸡纳树皮。P21
8:两个多世纪后,在1820年,两位法国药剂师成功地从金鸡纳中分离出了有效的化学成分,他们将其称为“奎宁”(Quinine).奎宁对人类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原本疟疾肆虐的土地向西方殖民者敞开了大门,包括南美、北美和非洲的大片土地以及印度次大陆,原本这些地方太危险了,无法殖民。P21
9:基辅植物学家搜集了15000多种植物,包括各种罕见的花草和灌木,但氰胺公司的研究团队却连一种有用的化合物都没找到。经过几千年的探索后,植物界的真理似乎已经挖掘殆尽。P23
10:乙醚易燃易爆,但合成乙醚的过程却需要高温和火。在早期的一次实验中,意外爆炸烧毁了施贵宝的双眼眼睑,从此,他晚上睡觉时不得不用一块黑布遮住眼睛。1854年,这位坚持不懈的医生兼化学家取得了重大突破。他采用蒸汽盘管加热取代了明火加热,从而大大改进了乙醚的生产过程.P37
11:施贵宝的商业模式与如今的制药产业完全不同,他并没有研发任何新药,与其他供应商相比,只是生产出的药品更为标准化而已。如今,消费者早已认定货架上的药品肯定是标准化的,因此制药厂商不会在药品的可靠性方面相互竞争。P38
12:杜伊斯堡最终介入了两位副手的纷争,他看了艾兴格林在柏林获得的临床数据,推翻了德莱塞的判断,在开展海洛因临床试验的同时,批准大规模进行阿司匹林的临床试验。两种合成药都顺利通过了人体测试,拜耳准备正式发售这两种药。1899年,拜耳给阿司匹林起了一个通俗的名字:阿司匹林 P51
13:埃尔利希团队合成了900多种负载了砒霜的染料,并在感染了梅毒的兔子身上进行测试,但每一种化合物都失败了。1907年,正当团队打算再次改变策略时,团队中的动物生物学家突然发现有一种化合物似乎能在不杀死宿主的情况下杀死细菌。这个化合物的标号是“606”,因为它是第六测试组中的第六种化合物。P64
14:出身于德国的埃尔利希用亲身经历总结了成功的猎药师必不可少的四项因素:金钱、耐心、创造力,以及最重要的一项,运气。他的总结非常有先见之明,即使在今天也同样适用。P66
15:对磺胺酏剂致死事件的讨伐以及受害者家属给罗斯福总统写的公开信促使国会在1938年通过了《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Food,Drug and Cosmetic Act),以管理药品的销售和营销事宜。这一法案创建了今天的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P80
16:“芬-芬事件”显示出监管的度很难把握。与磺胺酏剂不同,这两种减肥药研发过程的每一步都受到了严格监管,尽管美国家用产品公司没有对混合药进行测试,但医生让病人同时服用两种药物是很常见的现象,并不违法。P83
17:随着《治疗学的药理学基础》一书在1941年出版,药理学终于有了完整的科学框架。现在药物研发人员要做的就是利用这本书去研发新药。P96
18:青霉素是比撒尔佛散更神奇的灵丹妙药,每家医院都嚷嚷着想要更多。在“二战”爆发的最初几年里,青霉素的最佳来源是已接受青霉素治疗的病人的尿液,因为青霉素的有效成分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后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因此,各家医院都不遗余力地收集病人尿液,以循环利用其中的有效成分。P103
19:1943年的前五个月,美国生产的青霉素只够治疗四位病人。在之后的七个月里,生产的青霉素能治疗20位病人。生产方式还在不断改进,到同盟国在诺曼底登陆时,青霉素的产量已能满足所有同盟国军队的需求,士兵的伤口感染能够很快地恢复。P104
20:他们继续研究,在1943年测试了从鸡的气管里发现的灰色链霉菌,这种菌产生的抗生素也能杀死一系列细菌,包括结核菌。在动物体内进行测试后,他们发现这种抗生素没有毒性,他们将其称为链霉素。1949年,默克公司开始大规模生产链霉素并在全球范围内销售,这是能够治愈肺结核的第一种药, P108
21:但在20世纪80年代,许多大型制药公司却放弃了对新抗生素的研发。为什么会放弃这个有明确需求的市场呢?因为抗生素无利可图,制药公司更喜欢研发生产治疗慢性病的药物,比如高血压或高胆固醇,病人必须日复一日终身服药,从而产生巨额销量。P111
22:1999年,罗氏彻底终止抗生素研发项目。到2002年,百时美、施贵宝、雅培,礼来,安万特和惠氏都彻底终止或大规模裁撤抗生素研发项目。辉瑞是当时为数不多的仍在坚持研发抗生素的制药公司之一,却也在2011年关闭了抗生素研发中心,也意味着泥土时代即将落幕。如今,全球18家最大的制药公司中,有15家已经彻底退出了抗生素市场.P111
23:到1900年,生物医学界普遍认为从动物身上提取的药物基本没有价值,制药公司和药物研发人员都放弃了从动物身上搜寻有用的化合物。然而在世纪之交的20年后,历史上最重要的药物之一【胰岛素】是在狗的器官中被发现的。P117
24:在胰岛素上市后的50多年里,糖尿病人用的一直是动物胰岛素,也饱受过敏反应之苦。到20世纪70年代末,也就是班廷第一次从狗的胰腺中提取胰岛素的半个多世纪后,一个新机会出现了。P127
25:1975年,能够产生血红蛋白的一种兔子基因被植人了培养皿中的大肠杆菌中,这是第一例将哺乳动物DNA植入细菌中的案例。如此一来,细菌细胞也能产生兔子体内的血红蛋白了,这一实验在遗传学科具有重要意义,也标志着基因工程药物的诞生。P128
26:这是一种全新的药物研发方式。不同于植物时代在植物中寻找新的化合物分子,或在“合成化学时代”对已知分子进行结构上的改变,或在“泥土时代”从泥土中搜寻抗菌化合物,基因泰克专注于搜寻人类基因中有用的DNA,以生产有用的基于蛋白质的药物。P129
27:但基因泰克很快就解决了这个看似棘手的问题,他们发明了一种生物化学方法,能够将植入了人类基因的大肠杆菌所产生的错误胰岛素纠正成正确的结构。基因泰克使用礼来的资金在试管中生产出了第一批人类胰岛素。1982年,人类胰岛素首次面向市场销售。如今,几乎所有的胰岛素都是用重组基因技术生产的,P131
28:单克隆抗体又为药物研发打开了一个新世界,如今单克隆抗体是重组基因药物研发的主流,研发的药物能治疗多种疾病,包括多种硬化和风湿性关节炎。P133
29:我们现在知道宽街的水井被霍乱弧菌病原体污染了,霍乱弧菌正是导致霍乱爆发的罪魁祸首。尽管当时斯诺并不知道这一点,但他注重人口和地理的研究方法却是防控疾病的有效途径。这是史上第一例基于科学的流行病学案例,斯诺如今也被誉为“流行病学之父”。P140
30:美国疾病防控中心负责监控全国的中风发病率,他们很快发现中风患者人数显著下降,并确认是因为服用降压药的患者增多。医学界的原有观点随之被推翻,医生开始建议高血压患者接受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成为一种疾病。这是流行病学研究团队和大型制药公司首次通力合作,推翻了医学界的主流观点,P145
31:库什曼和奥德特用这种方法(如今称为“理性设计”)很快就合成了一种有效的ACE酶抑制剂,叫作卡托普利。理性设计是药物研发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P149
32:刚开始只有阿尔卑斯地区的人知道这种方法,直到1898年,一位名叫欧文·斯考克(Erwin Zschokke)的苏黎世兽医学教授第一次在学术期刊上记载了这种方法,并且发现了方法背后的原理,事实上奶农破坏掉的是奶牛卵巢里的黄体。P157
33:对此,马克采取了一贯的做法:辞职,并在墨西哥城的一个小屋里创建了自己的实验室。既然制药公司不愿意与他合作,他只能自己生产了。他雇了一群墨西哥工人挖了十吨菊叶薯蓣,装了满满一辆大卡车。单独工作了两个月后,马克得到了三千克黄体酮,可能比当时通过合成方法获得的所有黄体酮还要多。P162
34:当她的丈夫于1947年去世后,一切都发生了改变。根据丈夫的遗嘱,她对丈夫3500万美元的财产拥有全部控制权(相当于今天的3.5亿美元),她成了不折不扣的大富豪。已经72岁高龄的麦考密克终于能够把钱花在自己想花的地方——口服避孕药的研究。P170
35:西尔列给这种药取的名字叫异炔诺酮-美雌醇片,1961年2月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五个月后开始上市销售,距离平卡斯从麦考密克那里获得第一笔资助已经过去了7年,距离马克在墨西哥建立私人实验室已经过去了14年。已经85岁高龄的麦考密克成为第一批进店购买避孕药的消费者,以此作为庆祝。P178
36:很多情况下,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依然无法完全掌握其原理,比如截至2016年,气体麻醉剂(比如氟烷)、莫达非尼(治疗嗜睡的药)和利鲁唑片(治疗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的药)依然是难解的谜题。P187
37:他们只给豚鼠喂食谷物和面粉类食物,希望豚鼠能患上脚气病。令人惊讶的是,豚鼠却患上了维生素C缺乏病。这实在是意外之喜,因为几乎所有哺乳动物体内都能自行合成维生素C,并不需要摄入食物中的维生素C,霍尔斯特和弗勒利希却幸运地遇到了一种与人类一样无法自行合成维生素C的动物。P189
38:他在手术病人身上试用了这种药,希望能降低术后休克的发生概率,但他发现在给病人打麻醉剂之前,病人的精神状态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氯丙嗪让病人对即将到来的大手术变得漠不关心,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手术结束。P191
39:这位精神病医生原本的任务是研发一种新的治疗精神分裂的药物,他却决定无视这项任务,另辟蹊径,将对精神分裂无效的药物用在抑郁症病人身上。为什么呢?因为比起精神分裂,他恰好对抑郁症更感兴趣。P195
全文完
相关链接:
4星|《病毒星球》:人类探索病毒的有趣故事
3.5星|《基因编辑:人类在扮演上帝吗?》:《经济学人》近几年关于基因检测、基因治疗、基因编辑的科普
4星|《癌症新知:科学终结恐慌》:谣言解读,新疗法科普
《消失的微生物》:微生物研究权威的建议:除非万不得己,请谢绝抗生素。4星
《癌症·真相:医生也在读》:癌症新药专家的癌症防治科普,重点是免疫疗法。四星推荐。
默沙东的比较得意的药物的研发故事,三星
科技类好书16本
近年读了1008本书,挑出32本5星好书
2019左其盛好书榜,没见过更好的榜单(截至7月31日)
2019左其盛差评榜,罕见的差书榜(截至7月31日)
2019年读过评过的228本书(截至7月31日)
本号1038篇书评的索引与书单(截至7月31日)
想跟小编讨论请移步知识星球
搜索本号的最优方法
更多毒舌书评参见我的公众号:左其盛经管新书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