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中·宇宙之道,就在围棋》的读后感大全
《知中·宇宙之道,就在围棋》是一本由罗威尔 主编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204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7-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知中·宇宙之道,就在围棋》精选点评:
●平常心
●从未学过围棋的我读得津津有味
●比较详细了。从古至今,中西方围棋的发展。
●这本已经不是知中的范畴了,主要讲现代中日韩围棋国手,尤其是大量篇幅讲日本围棋,讲吴清源,离主题有些远。
●普及型读物,专业性差点意思
●作为入门介绍,至少是把围棋的前世今生说清楚了。还送了本小册子教你下棋,也算是良心了。
●才疏学浅,参悟不透宇宙之道…
●值得一看。是体育是人世间万物是宇宙奥秘是人礼义德是罗辑思维。想要参透着实太难。
●吴清源的文章太少啦,想多看一些吴清源的内容。
●围棋入门
《知中·宇宙之道,就在围棋》读后感(一):这是一本非常“友好”的围棋书
看到封面,就被这本书吸引过来了。
本来以为“围棋”是一个普通读者很难进入的领域,尽管有很多吸引人的点,但一翻围棋方面的书籍,就被它们的高冷和专业给吓退了。相反,这本MOOK非常友好,非常照顾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虽然只是一本书,但可以说非常丰富了,由浅入深,引导读者一步步去探索围棋这个话题,容易读,又不限于基本。
越来越觉得,围棋也好,其他的中国文化也好,其实非常有魅力,却缺少人去帮助普通读者搭建一座桥梁。一直在关注知中,感觉它就是这样的桥梁。
《知中·宇宙之道,就在围棋》读后感(二):人目棋枰为木野狐,言其媚惑人如狐也。
一直喜欢的知中系列,总能将我们传统的东方中国文化转换为最生动的崭新样貌。在这个速荣速朽的时代,是不易的。
对于围棋,只知其变化万千,自己一直流连在大门之外。
邢居实的《拊掌录》有载:“人目棋枰为木野狐,言其媚惑人如狐也。”因为围棋虽然是木头做的,但变幻多端、令人痴迷,有如妖魅灵狐一般,故称木野狐。除此之外,围棋还有一些其它的别称:黑白、方圆、楸枰、手谈、坐隐、烂柯、纹枰等。
在书店简单翻了翻后便决定带回家认真研读,希望更多和我一样,不了解围棋但又被围棋深深吸引的伙伴,这次能一起走进围棋的宇宙。
《知中·宇宙之道,就在围棋》读后感(三):局中局外两沉吟,犹是人间胜负心。
围棋,被冠以“最早的智力游戏”的美誉。然而,在中国的古代,围棋并不仅仅是游戏而已。
在最开始的时候,围棋是教具。相传,尧发明围棋是为了让儿子丹朱能改邪归正。这时的棋盘是大地,棋子是万物。
后来,围棋成为了人们占卜吉凶的工具。这时的棋盘是人生,棋子是命运。
再后来,围棋成为了战略布置图。这时的棋盘是地图,棋子是士兵将领。
最后,围棋成为了一场比赛。这时的棋盘是战场,棋子是胜败。
总之,围棋代表了许许多多的事物,但人们往往只看到了棋盘上的输赢。
也许这就是当局者迷吧。
活在世间,就如同一场棋局,你的追求是什么,也许只有你自己才知道。
《知中·宇宙之道,就在围棋》读后感(四):暗然而日章_(:з」∠)_
其实一直想说,中国文化其实非常有魅力,虽然洗脑能力没有欧美和日本文化那么强(我以前也算沉迷过叭),但它更像孟子说的“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也是吴清源很喜欢的一句话),就是说君子内敛,看上去并不发出猛烈耀眼的光芒,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明显,这其实和中国文化的特点也是相通的,更多是一种沉淀。
我老人家也是自己写古言后看了一些相关资料才有这种感悟的,所谓越关注越了解,越了解越深陷,当然我明白我知道的只是沧海一粟。平时自己写小说也很想把那种“历史感”、“大道”感、“厚重感”融入到文字中去,无奈写不出_(:з」∠)_所以我特别倾慕能把这种感觉写出来的作者,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而且是以一种很有阅读快感的方式。另外我发现晋江有几个作者(强行植入几粒广告)也有这种水准,像P大,米兰,掠水惊鸿等,准确来说她们是网络文学作者,网络文学给很多人感觉就是快餐文化,没内涵没营养,但她们可以把这种文化厚重感在字里行间中表现出来,包裹着流行文化的外衣传递传统文化精神内核,也有很多读者粉丝很喜欢她们,进而喜欢上了中国文化,进而愿意自发地去深入了解这种文化。唉要是我哪一天也能做到这样会超开心的_(:з」∠)_
《知中·宇宙之道,就在围棋》读后感(五):去下围棋,去超越认识
楔子
先说说走到这本书的“滚雪球”的过程。《后翼弃兵》跟风看完之后对国际象棋的兴趣没起来,反而因为听了“随机波动”的聊这部片子的播客而对围棋感兴趣了起来。里面说到alphago的棋很美,“仿佛是看到了一个1000年之后的绘画,我们一开始觉得没有见过这样的东西,当我们开始理解它的美,过一段时间,它又成为了一种标准。”这句话一下子就把我击中了。然后又说到围棋的空间观,围棋不存在瞬间的输赢,越到后面棋子越多,越复杂。就觉得太妙了。进一步去看了纪录片《阿尔法围棋》,Netflix出的,记录Alphago从2015年击败樊麾到与李世石的世纪对局,第一次人类的绝望。印象特别深刻的是那一记“Move 37”,初见以为是犯错,细看惊为神来之笔,那种震撼感对于棋士来说可能像是基督徒亲睹上帝降临。
看完还是觉得围棋太玄了,众妙之门,想再系统了解一下。于是摸到了这本围棋泛文化介绍小百科,不失所望,看完把学围棋加入了2021学习礼包。
本书
知中/知日的选题一向做得很好,这本围棋也不例外,大概涵盖这么几方面的内容:
- 围棋客观知识:起源、棋盘、棋子、礼仪、段位、定式、棋谱
- 围棋与文化:古画、天文占卜、中西方战略思维区别
- 昭和棋圣吴清源特辑
- 中日韩围棋简史和著名棋手
- 人工智能与围棋
知识很丰富,有点遗憾的是很多背后列出的参考书目甚至都没有豆瓣条目,想建个慢慢看的豆列都搞不起来了……我印象深刻的部分是吴清源和人工智能的部分。
吴清源的故事看年表都惊了,《后翼弃兵》只能算是对他生平的拙劣模仿,要是真能拍故事片能精彩百倍。且不说20世纪末国际风云动荡,中日国仇家恨,光是升降十番棋十场全胜足以名垂千古。接下来就要去看他的自传。书片头有一段他自传中的摘录,讲胜负心是多余的,棋手只是在调和。我的天,醍醐灌顶,出世高人。
人工智能的部分结合着之前看过和读过的一些东西一并记录在这里。说人工智能对围棋的研究其实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知“认识”这件事本身。因为首先围棋是一种非常复杂,无法通过“穷举法”蛮力计算的游戏(决策树复杂程度相当于宇宙中的原子数量)。当其无法被完全掌控或理解时,就出现了一种叫做“直觉”的解释。棋手可以通过直觉很快判断和决策。就像是站在黑夜中,看不清路,但隐约看到一缕微光决定往这个方向走一步。而人工智能,例如alphago用策略网络和价值网络两套体系来选择局部最优解,力图从终点射出一道光,在起点处通过那道光穿越层层介质之后的投影,来选择下一步。殊途同归。
“认识”/“理解”是很受局限的,受到语言局限,受到思维方式局限,(语言其实就是思维方式的口头投射)。通过下棋,在那些无法解释的时刻做出选择,或是渐渐理解和学习更高算力的最优选择,是一种对“认识”的超越。知识终究苍白,只能过重复的人生,打坐冥想,超越认识,才能跳出来。不要被束缚,特别是被语言和思维方式束缚。
知识点总结
吴清源年谱:7岁跟父亲学棋,11岁父亲去世后进段祺瑞府做棋士,13岁收到濑越宪作的邀请函赴日,15岁升为三段,19岁升为五段,20岁升为六段,22岁为了继续留在日本下棋加入日籍,25岁升为七段,同年开始跟日本顶尖棋手下升降十番棋。从1939年到1956年期间,共与七位高手弈十局升降十番棋,全部获胜。1961年,47岁发生车祸,此后棋力受到很大影响。70岁引退,此后一直致力于围棋得研究与推广工作。79岁收芮乃伟为入门弟子。100岁时在日本仙逝。
很玄的两个附注
吴清源70岁时就说自己要活到100岁。等快到100岁的时候身边人劝他应该说“首先活到100岁。”他说“不行,我就活到100岁,等你的使命完成了,走了就走了。”他离世正好是在北京做了百岁生日会后一周。
吴清源2014年去世,第二年alphago横空出世,而且棋很像吴清源。
升降十番棋:采取升降制的一种棋赛,胜于另一人4场的棋手可以把对方打降格。也就是说,今后对方再与自己对局,都得以低手身份执黑对弈。
围棋礼仪:入场-擦拭棋盘-上位(裁判右手边)-猜先(上手抓棋,下手单双数猜执黑)-仪容仪表-落子-第一手-提子-认输-复盘
中国传统的围棋九品制:入神、坐照、具体、通幽、用智、小巧、斗力、若愚、守拙。
国际围棋等级制度:职业初段到九段,业余1段-7段,业余1级-18级
世界七大棋类游戏:到达类(飞行棋),占地类(围棋),成型类(拼六棋),灭子类(国际跳棋),取子类(国际象棋),争子类(翻转棋),得分类(企鹅棋)
衡量棋类游戏的复杂度:状态空间复杂度,游戏树复杂度
目前世界上最优秀的三大围棋人工智能:alphago-deepmind,绝艺-腾讯(绝艺如君天下少,闲人似我世间无,妙啊),DeepZenGo-日本
Quote
现在人工智能的突破在于深度学习算法,其核心有点像用佛法的果位看世界,而不是我们凡夫的因位。因为人总要靠逻辑推理结果,但人工只能却是从结果进行反推。 ——梁铁航
棋盘不是胜负,是阴阳。在阴阳之前是神。神在宇宙之内,宇宙在神之内。在远古无文字的时代,尧造棋问天。下棋本身不是为了胜负,是要调和阴阳。万物无生无死,只有文化。求胜的心理是多余的,是杂念。只要尽力就行了。不只下棋,做其他事情也一样。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调和。比如说农民,辛辛苦苦是为了能有个好收成。万一台风来了,也没有办法。
——《吴清源回忆录》
围棋的起源很神秘,我觉得它不像是人类的发明,反而更像是一种被人类发现的天然的存在。它自出现之初便是这样,历经千年依然如此。如果说围棋是游戏,这便意味着你所玩的正是千年以前的人在玩的游戏。它几乎没有改变,而且无法改变。围棋的所有下法,并非人为规定,却可以通过推理得出。它的规则非常简单,首先是两个人下,这是对战游戏中最精简的一种;其次以黑白两色区分两人,其中用的也是自然界最朴素最基本的颜色;再次两人一人一步的下法,也是将规则还原到极简。稍微接触过围棋的人都知道,围棋要“做活”,如果有两只眼,就是“活”了。这两只眼即通过一人下一步得到;只有一只眼,便是没有气,那就是死棋。
围棋看起来像竞技,但它又有很艺术性的一面。为什么不好的棋就应该适时结束?因为一局棋是两个人共同完成的艺术品,你在难以为继的时候还要继续下下去,会把棋谱弄脏,这就像艺术品中的败笔。——周刚,《围棋天地》社长
国际象棋讲究“重心”以及“关键点”,围棋则更重“战略包围”;国际象棋在意的是棋局的最后谁能大获全胜,而围棋注重的是积累小胜以求最终胜利;国际象棋喜欢速战速决,围棋则往往是持久战;国际象棋中双方的棋子都在棋盘上,对方的兵力也一目了然,而围棋除了要应对现在的形势,还要顾及对方的“后手”。因此,对围棋来说,吃子、占地固然重要,但是眼光不能单单局限于当前的棋局,更要有预判性,要以长远的眼光来考虑整盘棋局。
围棋中的“势”分为四种:态势、外势、气势、趋势。态势是一种战略环境,它使对手感到威胁、受到制约,而己方行动顺畅;外势比较重要,它指的是外线作战,攻城略地的攻势,旨在夺取控制权;气势,指的是从心理上影响对手;趋势,是潜能逐步释放的过程。
——《从围棋看中国人的思维与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