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性亲密关系读后感1000字
《假性亲密关系》是一本由史秀雄著作,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假性亲密关系》读后感(一):懂事
“懂事”这个期待就像一个黑洞,很多时候家长要求你懂事,批评的时候总说你不懂事,却并没有界定怎样的行为才算懂事。于是希望懂事的孩子们会不断琢磨大人的期待,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试图让大人满意,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快乐。其实,缺爱的孩子,才懂事早。懂事只是家长想偷懒的借口罢了,也是想向外体现一些优越感吧,懂事的孩子人人会夸!
《假性亲密关系》读后感(二):《假性亲密关系》读后感--亲密关系,是我们短暂人生中需要去实践的最重要的东西
感谢史秀雄老师的书籍对我的指引事实上本书对
爱情
自我
父母
三个最重要的主体之间的关系,进行很具有针对性的讨论,很多观念有醍醐灌顶的启发~
亲密关系,不仅仅在于阅读,而是实践和发现。
书籍是引路人,抛砖引玉,但有些书中观点略有浅尝则止质感,需要自己实践过程中去反复思考、验证、交流、再阅读更多
看到史老师对自己家庭的透析的一段,结合了春节期间“老爸十文”,觉得史老师特别真诚。
感谢~
《假性亲密关系》读后感(三):为什么我们看似亲近,却貌似神离
1、心动就可以交往吗?关注两点:1.情感 2.关系
关系的内涵:生活方式 生活习惯 生活态度 事业预期 表达亲密和情欲方式 教育经历 家庭背景 童年生活
2、爱情始于不完美
1.学会不在逃避矛盾冲突
2.客观认识自己 反思大学
3.提升自我认知能力 化解潜意识的压抑 移情
3、自我相处-克服自卑-父母相处-聆听自己-聆听别人-读书思考写作
4、克服自卑:多元爱好的稳步发展 成为有趣的人 尽情享受生活与未知 活在当下 感受好每一刻 永远不存在准备好的时候 就是现在
5、“有时间整天思量女孩子喜不喜欢你,还不如好好想想怎么有效努力。
你不优秀遇到谁都没有用。”
《假性亲密关系》读后感(四):与原生家庭和解
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会渗透在成年后亲密关系的建立以及伴侣相处的点点滴滴,从Steve的童年经历中我捕捉到了太多共鸣。而幸运的是这个时代我们有阅读此类专业书籍、同心理咨询师进行深度交流等方式去全面审视童年时期不可能觉知到的伤痛经历背后的发生逻辑,幸运的是我们可以去拥抱自我潜意识里那个受伤的孩子并以足够成熟的信心带领他一步步去告别百孔千疮的惯性认知,回归到那条本该属于自己的健康的人生征途,幸运的是80后90后已经可以意识到并斩断原生家庭不良影响的代际循环,为自己的后代提供更科学的成长环境。与父母和解并建立起有适度距离感平衡关系,与固着在意识深处的焦虑思维和情绪废料认真撕裂,在心灵废墟中重建一个成熟的人格,这必然是耗时耗力无比艰涩的历程,然而终其一生我们最大的幸福往往来源于成长,所以,还有什么更为值得的选择呢?
《假性亲密关系》读后感(五):面包和爱情
体验自我和记忆自我没有绝对的轻重之分。很多人喜欢二选一寻找最佳答案,因此才会面临过程或结果、感情或物质这样难以取舍的问题。体验自我和记忆自我,对应的是情绪上的快乐和认知上的满意。选择面包或者爱情,其实就是要选择快乐和满意。显然,没有人愿意过完全不快乐的生活,也没有人愿意对自己的生活彻底不满意。
生活的智慧在于平衡,面包和爱情的问题亦是如此。
孰轻孰重,比较实际的答案是:你可以偏向任何一方面,但是同时不要失去补偿或者提升另一方面的可能性。这也是为什么一个很爱你同时能够支持你事业发展的女孩,或者一个很爱你同时上升潜力很大的男孩,永远是最抢手的。
你可以为了情感快乐牺性一点生活满意度,反过来也一样,总之你需要让自己的生活中多些快乐的体验和情绪,同时又能对自己的感情和生活有不错的评价。
《假性亲密关系》读后感(六):20210124,第二本,假性亲密关系,史秀雄,5/5
我始终坚信,对于一个社会性论题的同等高度论述上,中国作家一定比外国作家更能让我读后受用。反映到这本书上,虽未列举致力于构建严谨砖瓦的心理学实验的各种案例前提假设,但不掉书袋的逐字心腹,的确在实用性上比罗兰米勒的《亲密关系》更容易上手。
哪怕是引用了叔本华的论调,对于「孤独」的文字部分依然是整本书心绪绽放的高潮。因为选取了不同关系中涉及的问题对象,整本书大可以将九个章节拆解开来当作各自工具检索。
这本书后记也很棒,其中的自我独白可以幻想成自己写给自己的日记时常看看。
p.s.:与他人发生的激烈情感,或正向或消极,都会将时间的主观感受无限放大或缩小。但一天,或一周,套在过去到未来的时间锁链上,真的都不及手风琴上的其中一个褶皱。长远来看,未来某个时刻,这些当下的症结总会被前方的突如其来给压缩掉。压缩到只剩下一个人,和我。那个人ta无需具象。
我开解了。纪念20210117-20210124
《假性亲密关系》读后感(七):对自己诚实
这是一本非常诚实的书,我看过很多心理书籍,专业的非专业的。但是像steve这样自我袒露诚实面对读者的作者真的太勇敢了。从小一直乖巧懂事的我,一直深受原生家庭的困扰,关于亲密、爱与自我,我一直在学习,这个过程太痛苦了。
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几次想给爸妈打电话,特别是我爸爸。但是思来想去我又放弃了,他们说爱我,可是小时候当我迷茫无助的时候,从来没有向他们求助过。这是为什么?在大量的阅读之后我已经找到了答案,我想指责想抱怨,对,我就这么做过。但是我没办法改变过去,没办法告诉当时的我说,这没关系。没办法告诉她,你是被爱的。
大学之后我离家七年,我想回去,又不想回去。拉拉扯扯的是对他们的爱和成长之后对他们的逃避。我知道我的故事在身边的人里真的很普通,但我也知道,大部分人困于原生家庭的囚笼中未曾自我感知。
书里说“没有人必须原谅和接纳自己的父母,咨询师更不会这样要求你,我们做心理咨询的目的不是要让你忘掉过去,让双方变得亲密无间,因为并不是每段感情都必须这样,而是帮助你,理性地认识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从而遵从自己的主观意愿来重新选择你和父母之间的距离”。
我觉得得到了解脱。谢谢
《假性亲密关系》读后感(八):适合用来做练习
2018第一本书,源于不想自己再浑浑噩噩,总是沉浸于负面的泥潭走不出(糟糕的舒适圈),而希望通过学习直面心理/性格的弱点,有所成长。
这本书语言很浅显易懂,像温开水,让人很舒服喝下去。不过也有浅尝遏止的缺点,应该是给个点触发读者思考吧。还有就是不够系统化,里面有些心理名词出现,总觉得不大能串起来,立体的进行理解。
全书三部分:
第一部分爱情的假性和真相。最大的启发:两个人是要共同成长的,沟通也要注意方式。
第二部分与自己对话。带给了我最大的启发。里面对于一些负面情绪的描写很有有人懂我的感觉。
第三部分来自父母的爱与伤。大概心底里觉得自己原生家庭和书里描写的都不大一样,所以不是很看得进去。不过里面写的要理解父母,还是很受触动的。
由于书的信息量太大,很多内容其实是需要做练习,深度思考的。后面应该会把对自己有启发的章节做深度练习。
今天跟老友打电话,说到“掌控力”,突然联想到书中描写(光是看书感触还不够深),再联想到一个经历,就想明白了。而当时是非常自责的,倘若没读书没有这通电话,我可能要一直责备自己。“将不可控因素和自己的掌控感剥离”,还有生活中其实有很多可控和不可控的事,只把不可控因素当成人生的主心骨,会崩溃。
想到《摩登家庭》,很喜欢里面的相处方式,都不完美,都有很多缺点。但是大家都能好好说话,积极沟通,真的很棒!
《假性亲密关系》读后感(九):嗨亲爱的
放下偏见,不是什么社科心理的当代书籍都是鸡汤。所以选择了阅读假性亲密关系。虽然以刷书的模式草草阅览,但其在我心中栽种了不少思考的种子,是无可否认的。 “道理我都懂,但换个人说,似乎更深刻些。”当一些思考在他人处寻觅到时,会有逢知己的喜悦,或是收获了些专有名词的概念而欢喜。 在假性亲密关系这书中,尤是如此。 #和亲爱的你 当书中“S小姐抱怨工作的不顺利,M先生第一反应是推究解决方案”时,便由衷的慨叹“啊这不是我吗。”就读工科,不免染上工科的问题导向思维,却遗憾的常忽视亲爱的你不是problem,需要的不是solution,而是亲爱的人儿,要的是情感的支持。 我不应总是用不及你敏感而搪塞,回避感知。否定完全的共情却不应该去停止尝试共情。当下,更是需要尝试探究,学习,交流良性的沟通方式。告诫自己“平静,别急着反驳。”以及学会自省,发展自己心智。 #嗨,亲爱的我 我是取悦型人格吗?是,但不该是。 回看自我表露的种种行为,方式,总是希望得到他人的赞许。 但,更需要的是,自我发展与认可吧。 小摘录了些笔记,共享共勉吧。 别着急反驳。有时更需要建立的是发展的关系而不是解决问题。 让双方能真实表达情绪:别为表达设障——学会表达/鼓励、诱导别人表达 从对方的角度考虑表达成本。所谓的委婉只是耗费对方精力eg“用唠叨表现关爱,用作强调忠诚 抓住矛盾后的修复期 去步入更深层面 少一些分析 多一些感受d 明白想要和需要的差异——分辨出自己真实的需要
《假性亲密关系》读后感(十):假性亲密关系
这本书,我刷了两遍,好多段都是流着泪读下去的
它让我笃信每个人对待自己成长时,应该更加执着,投入更多的热爱,接受可能性,尊重自己的选择。
1.无论何时何地,拥有一份事业、做到经济独立,都是最先要做好的事情。它将赋予你选择的余地和拒绝的权利,它将帮你在不确定的感情面前挺直腰板,它将肯定你的存在和能力,让你在爱情离开时保全尊严。
2.随着年龄大了,受伤多了,我们就开始戒备,开始自我保护,不再轻易言爱。我们学会了不再单爱一个人的皮囊,而是更注重其精神世界和内在品质。越加成熟地分辨该爱什么样的人,内心真正想要什么样的爱情。
可是我觉得,我们还是要学着奋不顾身,学着用尽这个年纪最干净最彻底的勇气去爱一个人。永远都不要丧失,爱与感动的能力。
3.关于原生态家庭,确实现在的每个潜意识,每个习惯都能通过过去找到原因。
我们也在不断地逃离原生态家庭获得成长和重塑。
就让我们和过去和解吧,正式接纳过去,原谅过去。
就像文中说的那样:“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也没有完美的父母。我们或多或少都会带着伤痛前行。人生能否走得完美,主要区别还是取决于每个人想要成长的内驱力。”
能和爸妈说的话越来越少,他们对你所在的外面的世界,充满了不解,同样的,因为你的缺席,他们也终于找到了新的生活节奏,而你的归来,每时每刻也都在重塑他们。
这世界属于我们,离他们却越来越远,这是残酷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