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亲密关系(第6版)》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亲密关系(第6版)》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5-27 20:1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亲密关系(第6版)》经典读后感10篇

  《亲密关系(第6版)》是一本由[美]罗兰·米勒 (Rowland S. Miller)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38.00元,页数:54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亲密关系(第6版)》读后感(一):亲密关系

  已被罗兰·米勒圈粉,很喜欢这段,先摘录出来,书评日后再写:

  人际关系学经常出现这样左右为难情况:必须做出选择,但没有一个选项完美无缺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对人际关系的正确理解依赖于采用各种不同方法进行研究日积月累堆积起来的知识。这里,多样性就是财富。不同的研究者使用不同的方法研究某个特定的课题。任何单一的研究都可能存在不足,但这些缺点却能为另一项研究所弥补。采用一系列不同的研究,每项研究都从不同的角度趋近某个问题, 我们就能逐渐地描绘出事实真相。作为人际关系科学明智读者,你应该尝试科学家那样思考:没有一项研究是完美的。再次提醒你,各种不同的研究方法都是由价值的。智慧需要时间历练,但真理就在不远处,完美正不断地向它靠近。

  《亲密关系(第6版)》读后感(二):一生的亲密关系

  当一个不会游泳的人在落水时,渴望能抓住一切能够

  支撑他浮出水面东西

  当一个人在遇到从未碰到过的难题时,就会去到处寻

  找能解决问题的工具和方法。

  当我们的爱情遇到问题时,我们有什么工具和方法能

  够帮助我们?

  亲密关系是一本能够帮助我们维系亲密关系的工具书

  但这本书毕竟离大部分人的生活有些距离,怎样能将

  这样好的工具,以简便的方式走入普通大众的生活,

  这才是关键

  《亲密关系(第6版)》读后感(三):notes

  第一章

  个人经历对人际关系的影响颇为重要也然后我印象深刻,在巴塞洛缪的四种依恋类型中我发现自己的一些小秘密

  * 首先,安全型依恋和儿童的安全型依恋完全相同,在感情上很容易接近他人。不管是依赖他人还是被人依赖都感觉心安,不会担忧独处和不为人接纳。

  * 对于痴迷型的人来说希望在亲密关系中投入全部的感情,但经常发现他人并不乐意把关系发展到如自己期望的那般亲密。没有亲密关系让他感到不安,有时担心伴侣不会像我看中他一样看中我。

  * 而恐惧型在与他人发生亲密接触会使其不安,感情上渴望亲密关系,但很难完全相信他人或依赖他人,担心这自己和他人太亲密而会收到伤害

  * 但对于疏离型的人而言,即使没有亲密关系也安心,因为对其而言,独立自给自足更加重要,他并不喜欢依赖别人或让人依赖。

  还有两个纬度也十分重要。

  * 回避亲密影响着人们接纳相互依赖的亲密关系的难度信任程度。在亲密关系中感到舒心轻松的人回避亲密的程度就低。

  * 忧虑被弃即害怕他人认为自己没有价值而远离自己。

  依恋拥有复杂性,对于这两种因素都很重要。

  在性认同差异上,两种世俗说法好用术语来描述,也就是“男子气”用工具性特质替换,“女人味”用表达性特质来替换,虽然当今社会普遍价值观是希望男士应该具有更多的工具性特质,女性应该

  具有更多的表达性特质,但是双性化有时也十分重要。

  * 工具性特质 自信 独立 有抱负 领导果敢

  * 表达性特质 热情 温柔同情心 仁慈 敏感

  对于我而言,其实也男清晰认识到自己的人际关系情况,但直觉告诉我,有时有种恐惧型的依恋,有时又有种安全型的依恋,但往往更多的时候还有种疏离型的依恋,让我依旧无法认清自己。但是在忧虑被弃的纬度上觉得自己不够乐观,我想我应该提高自己在该纬度上的值以及多信任他人让自己能够在与人交往中更安心。

  《亲密关系(第6版)》读后感(四):评《亲密关系》与谈如何选一本好书

  刚刚回多伦多的飞机上把今年的第四本书《亲密关系》读完了。我记得一个前辈跟我说过,学校教育的三个最大的缺失是没有教我们:如何找工作,如何找对象,和如何成为合格的父母。我对这个说法不胜赞成。确实,这可能是人生最重要的三个要素,竟然在学校教育中被完全忽视了。处理不好这三者,惨痛教训实在不胜枚举,很多人一辈子做了不喜欢的工作或者根本不知道应该做什么工作;跟不合适的人结婚,不知道如何处理婚姻关系而导致痛苦的生活,目前发达国家平均离婚率已达50%以上,也就是说超过一半的人会离婚,剩下一半没离婚的也有很大比例生活的其实也并不幸福,这数字听起来真的很悲观;最后很多人匆忙中变成了不合格的父母,结果受苦是孩子,我记得很多年前豆瓣里就有个特别火的小组叫“父母皆祸害”,里面有各种不幸的孩子吐槽父母的帖子

  说了这么多,回到这本书《亲密关系》。此书讲的不是如何找对象的,而是一本架构心理学基础上对亲密关系的科学研究。之所以这里用的是亲密关系而不是两性关系,是因为虽然书里的主要内容确实是以两性关系为主导,但同时也包含了对同性关系和友谊的研究。作为一本有关研究亲密关系的科学论著,这本书里很多观点新颖又论述扎实,比如作者严厉驳斥了很多通俗心理书籍中强调男女差异极大的观点,作者通过各种实验研究发现男女的平均差异其实非常小,而单独个体的不同才是真正的差异所在,而男女差异主要是源自于社会、文化与对资源占有等因素。这让我想起了前一段时间看的另一本书《基因传》里也有相似的观点:通过基因差异性研究发现,不同人种的平均基因差异要远远小于同种族不同个体间的基因差异。所以这可以视为男女平等和种族平等的科学基础。其二,作者还论证性格相似的伴侣更可能组成幸福的婚姻关系,这可能跟很多人所认为的男女应该互补的观点相逆。最后,读这本书不仅是在了解亲密关系最新研究成果,也是在通过这些研究去重新了解认识自己的过程。书里对依恋类型、冲突与归因、沟通等等内容阐述,对我们了解自己和伴侣,正确处理亲密关系,有着非常积极意义

  对我来说,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经常有人问我如何去挑选一本书,毕竟现在玲琅满目的各种出版物实在太多了,而我们的时间又很宝贵,每个人都希望开卷有益,然而读了一本错误的书籍以后,不仅浪费了时间,最糟糕的是接受了谬误的观点而不自知,正如这本书的作者所反对的那些漏洞百出的通俗心理学读物一样;同时,正确的选书和读书也可以让我们在关键时候不出糗,有一次我好奇去看了下很多人心目中爱读书的“老干部形象代表靳东的访谈,他竟在和李健的对谈中向大家推荐了一本著名成功学“伪书” 《没有任何借口》,真是让人大跌眼镜,可见其平时“读书人”的人设完全是伪装的。至于什么是“伪书”,不知道的小伙伴可以自行搜索脑补一下。

  李敖曾经说过,一本坏书就好像一枚臭鸡蛋,鸡蛋臭了闻一闻就知道了,何必要吃下去以后才发现是枚臭鸡蛋呢。但是,如何培养这种闻出臭鸡蛋的能力呢,我想分享一下我的看法。今天我只谈下非虚构类的书籍,至于小说等虚构类的书,是有另一套文学批评体系的,今天暂且不谈。我觉得评价一本书的好坏,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看:作者背景、序作者背景、出版社、参考文献、大众评分。

  首先,就是作者的背景。我比较倾向知名大学教授或者研究机构研究人员写的书,这些人经过严谨学术训练,站在客观立场上,同时身处象牙塔中对自己名誉身份的爱惜,同时又有着同行的严格监督,写出来东西应该是最靠谱的,完全秒杀那些所谓的成功学或者情感大师还有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神棍写出来的东西。其次,一些国际知名媒体调查记者写得东西也是值得看的,不过要记得是国际知名媒体而不是祖国的“知名媒体”。最后,至于一些成功的企业家或者政客写的书,虽然值得看,但是其中很多观点未免过于经验谈或者有一定政治立场,并不十分客观,可以读读作为参考,当然我很喜欢查理芒格这样极其有智慧企业家,但毕竟太稀有,可遇而不可求。最后还有一种伪装成学者畅销书作家,最典型例子就是写《货币战争》的宋鸿兵,其实看看这种人的背景便知,此类书完全不可信

  第二,就是看序作者的背景。我很喜欢的梁文道被称为“腰封小王子”,因为他常常在书的腰封上被列名,成为推荐人。梁文道经常谈的一个段子,有时候一本书他完全什么都不了解、不知情,却被写成“梁文道倾情推荐”。有一回他实在忍不住,按照书上所印电话找到出版社编辑。那个编辑非常镇定回答说:“梁先生我们很尊重你,但是您真的以为全中国只有你一个人叫梁文道吗?” 据说写有梁文道推荐的书只有十分之一的是梁文道真正推荐过的,其他的要么是断章取义,要么根本完全没有推荐过。可见,书上印在腰封或者书背面的各种推荐并不可信。然而,序却是可信的,因为一个人答应给一本书作序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并且认真拜读过才写出来的。至于评价一个序作者的好坏,跟评价作者背景的方法是基本一致的。一个值得信赖的序作者等于进一步认证了书的质量

  其三,就看书的出版社,一个好的出版社必然希望出版优秀作品,好的编辑也会把那些良莠不齐的书给过滤掉。至于什么是好的出版社,其实经常读书的人一眼就可以知道,就算不知道网上搜索一下就很容易查清楚了。国外的像兰登书屋、Pearson等这些,国内的比如中信出版社、广西师大出版社等等,这些出版社出的书一般都有一定质量保证,至于如果你有一天看到一本书是什么内蒙古儿童出版社出版的,那质量想一想便知道了。至于还有些书籍,甚至连出版社都没有,这主要存在于一些宗教传教的普及读物上,暂且不论一个人信仰如何,拿起这种书难道不觉得更可疑么。

  第四,对于一本非虚构类书籍参考文献也是至关重要的。我记得刚出国上大学的时候,最不能理解的就是为什么写个essay教授对reference (参考文献)的要求这么严格,写个作业经常被教授批回来,一会儿是reference格式规范,一会儿是不允许引用维基百科的内容,搞得特别心烦意乱。后来看过的paper越多,读过的书越多,对大学学术评价体系有了更深刻地理解以后,我渐渐明白了参考文献在一个研究一篇论文一本书里的重要的意义了。参考文献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继承和延续,任何一项研究一个结论,都是继承在成千上万前人的研究成果上的。好的参考文献不仅是对前人研究的规范化地梳理和继承,更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那种没有参考文献的研究结论,就好像海市蜃楼,不仅不知道如何凭空出现的,也随时可能坍塌消失。

  最后,大众评分是个好的参考指标。我相信群众眼睛是雪亮的,所以看书前可以看看豆瓣或者Goodreads这样图书评分网站大家的评分,往往大家都说好的书,就是很好看,而评分不怎么样的书,结果也确实是本烂书。至于,很多知名书评人写的书评,我反而觉得有时候并不可信,因为你怎么知道书评人是不是利益相关才写的好评呢。大数据时代,这种群众打分制度才会避免偏差运用大数定律最有可能接近事实真相。

  回到《亲密关系》这本书,我们运用一下以上五个原则来判定一下这本书到底是枚好鸡蛋还是臭鸡蛋。首先看书的作者罗兰米勒,他是美国萨姆休斯敦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这大学不算有名,不过Google查了下,确实是个正规的州立大学,作者也获过美国心理协会的一个什么奖 (对于获奖这种事,我觉得除非是特别有名的奖,否则对于不了解的奖项还是存疑比较好)。作者的学术背景不算顶尖,但还说得过去。再看序作者的背景,这就厉害了。此书的英文版序是大名鼎鼎的津巴多同志写的,此人是斯坦福大学的荣休教授,美国心理学协会的前会长,著名的心理学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就是他设计的。中文版序作者是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教授,他也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学终身教授。有了这两个大牛的加持,对这本书的信心瞬间增大了有没有。再看出版社,此书是由McGraw-Hill Education公司出版的,这是一家世界著名的专业出版学术书籍和教材的出版公司,我想在国外读书上学的人应该没人没读过这个公司的书吧,我上学时候很多的教材就都是此公司出版的。然后再看参考文献,《亲密关系》这本书书尾竟然有近100页的参考文献,书里的每一小段甚至每句话后面都跟着一个或几个参考文献作为引证,作者这种博学极端严谨态度着实让我佩服。最后,再看此书的大众评分,这本书在豆瓣上评分9.5/10,在Goodreads上评分4.16/5,这种评分已经不用再过多说什么了。

  综上,拉拉杂杂说了这么多选书的原则,证明《亲密关系》确实是一本极好的书,推荐给大家。

  《亲密关系(第6版)》读后感(五):人往往生而渴望亲密,却没能学会守住幸福

  2017.8.7

  一直以来我对夫妻相处的问题比较关注~阅读完这本书,我收获良多,对亲密关系的认识更加系统、科学,真的很感谢!最近家中出了些变故...我坚信“知识就是力量”,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和我的家庭共渡难关~

  部分书摘:

  如果我们要正常地生活,保持身心健康,就要在长久而关爱的亲密关系中经常与伴侣愉快地交往。 然而,通常期望男性具有的行为风格——鼓励他们果断自信、自立自强而非温情脉脉、亲切体贴——并不能把他们训练成长期亲密关系中最理想的伴侣;低自尊的人常常会小题大做或知觉到根本不存在的排斥,从而破坏他们自己的亲密关系;临近、熟识和方便能决定有奖赏价值的亲密关系到底是否能够开始。我们与许多人都可以建立美满的亲密关系,只不过我们遇不见他们而已;长相很重要,如果你的外貌没有吸引力,很多人会忽视你,不想与你结识;我们并不如自己认为地了解自己的伴侣;坏的比好的更有力量,我们与伴侣偶尔刻薄挑剔的交往比我们为他们做的千桩好事更有影响力;约有三分之一的人不能轻松舒适地对待相互依赖的亲密感,他们要么担心伴侣不够爱自己,要么在走得太亲近时感觉不自在;或迟或早,我们的...

  (未完待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