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下一个就是我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下一个就是我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3-25 02:27:1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下一个就是我经典读后感有感

  《下一个就是我》是一本由[英] 蕾切尔·阿博特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4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下一个就是我》读后感(一):被蒙蔽的杀人犯

  悬疑类小说,最关键是要在一开始就吸引读者,而我很少被书名吸引住的,记得上一次是看东野圭吾的《嫌疑人X的献身》,真的是欲罢不能,一口气就看完了。本书的内容和书名很相符,看封皮就有一种很精致的感觉,如果你翻开之后看故事,才会知道什么是被深深吸引。本书的主人公活在一个十分惊悚的境遇,总感觉下一个被杀的就是自己,这种想法不断灌输给读者,以至于读者都害怕主人公突然被杀害。

  像这种连环杀人案,作者要是想要给读者隐瞒信息,就要把几个案件写出不同点,并且把相同点隐藏,在最后说明一切。作者抛给我们的疑问如果不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根本就想不到答案,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就在这里。在故事中,主人公玛姬丈夫成为了最大的疑点,这个连她都不是很了解的人物,更何况读者了,一开始就消失到后来一定有很多疑点会去写。

  到了最后关头,仿佛玛姬已经预料到了自己的生命即将会面临危险,这种境遇下,邓肯就成了最后的救命稻草。可是谁知道,邓肯的秘密就是他的性格,那些谋杀案都与他有关,只不过他自己不知道罢了。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萨米尔,自认为这是一种宣泄,而萨米尔却把这些可怕的想法变成了现实。玛姬始终不愿相信自己的丈夫是凶手,所以也就一直绕开了真相,不过还好她是主人公,她在处理事件时的冷静使她最终回到真相上。

  悬疑类小说一般都是布置很多条隐蔽的线,在故事最终将它们连接到一起,而本书不同于其他小说,它首先把这些线假装连接到一起,实则只是搭上了一边,显然这不是结局,故事依然继续发展,并且精彩度不减,直到最后才把这些线真正连接到一起,可能我说的有点乱,可是小说绝对不乱,每条线都很清晰,这也是作者的出众之处。悬疑小说已经成为我业余时光必不可少的掌中物,此类小说我虽然算不上是行家,但也绝对不是个门外汉,好的坏的我一眼就能分辨出来。很多这类书籍的逻辑把控得不是很好,大部分作者都会把前面铺垫得很好,而结尾很牵强,这也是悬疑小说的突破点。好的转折是悬疑气氛得到最大提升的必要因素之一,转折如果太过生硬,就会使读者瞬间出戏,一旦读者出戏就很难再全身心投入其中了。

  《下一个就是我》读后感(二):寻找背后的真相

  悬疑小说是充满悬念、且无法看清真相的事物所导致人有一种怀疑和不理解的心态 ,出色的悬疑小说总会在最后的结局揭晓或者扑朔迷离给读者们留下了更大的谜团和疑惑,小说错综复杂的叙事方式,穿插叙事或分段叙事来诠释悬疑小说的魅力。而在国内并没有很多出色的作品,很多小说都是漏洞百出,逻辑混乱,故事不吸引读者,相反在国外悬疑这类的小说却是总有好的作品不断的出现,而这本《下一个就是我》就是这样不错的悬疑小说。

  看到本书书名就感到很吸引人,一股悬疑的味道向你扑来,下一个就是我,难道主人公早就预知到危险的到来了吗,抱着好奇的心态打开了本书,结果没有让我失望,很快被书中故事情节所吸引。

  与很多悬疑小说一样,有些故事总是从家庭背景为主题而展开的,如 《别相信任何人》,《暗处》,《对我说谎》等等小说都是从家庭背景而展开的,每个家庭故事似乎都有着不可言说的秘密,在这些秘密下有着惊悚的真相,读完让人背脊发凉的感觉。

  故事是从连环杀人案的事件说起,说起连环杀人案总会勾起读者的好奇心,整个小说就会让读者们很有耐心的读下去,虽然情节中会有让人害怕,但是无法让读者们放下手中书。主角律师玛姬•泰勒有着一份让人羡慕的职业,还有两个孩子,和自己最爱的丈夫,看起来是很幸福的家庭,然而有一天她发现自己的丈夫不辞而别,消失的无影无踪,这样出现的情况让她的内心有着不好的预感。

  就在玛姬•泰勒惊慌不知所措的时候,家里的电视新闻在播放着了很多女受害者被凶手杀死的案件,这篇报道更是让女主更加的害怕了起来,为什么了,因为她发现被凶手杀死的女子居然都和她长的很相像,这样的巧合让她更加害怕起来,不仅仅是这样,还接到神秘人电话威胁,更是让她寝食难安。。。随着故事发展她越来越发现自己的丈夫邓肯身上有着巨大的秘密,她自己都没有真真完全了解自己的爱人。。。,为了自己生命安全,她不得不踏上了一条寻找真相的危险道路。

  这本书悬念设计的一层又一层,让读者们慢慢深入其中并揭开其中的真相,不得不说作者很聪明,牢牢地把握了读者们的胃口。让人不得不为作者巧构思点赞。

  《下一个就是我》读后感(三):可怕的枕边人

  美好的生活总是缺少点什么,如果没有遇到那起案件,也许生活就是这样的波澜不惊。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未来都可以假设,当残酷如影随形发生了,我们不能只有招架之力,而无还手之心。

  故事的情节并不复杂,但是故事给人带来的思考却是很深刻的。我们往往习以为常的人和事,在某一时刻偏离了它的轨道,以其迅雷不及掩耳的态势占据着你的内心,拥有着你的心跳,让你不再成为一个有思想、有行动的个体,而是成为这种时代的抛弃者。你可能是下一个,而当这种情况总有一种偶然性时,你还不会清楚地认识自己,反而侥幸地看着悲剧,别人的悲剧,当所有的参照物一一消失时,你就会成为孤岛,就会成为新的坐标,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纪念。

  《下一个就是我》从表面上看,作者只是虚拟了一个犯罪的现场,但是深层次却是写出了我们内心总会有的冲动,这种冲动不是消灭对方,消灭有生体,而是让自己不停地进行心理斗争,是生存,还是毁灭,总是不知道明天与意外,哪个会先出现。

  内心的焦虑,往往不是哺乳动物所特有的,但是如果没有诱因,我们完全可以相信了邓肯会做出好几件离经叛道的事情, 即使以陌生人作为仇敌,也无法克服内心的恐惧,更何况每一种犯罪都是有其内心的不安,而这种不安并不会因为犯罪行为的实施而消失于无形。你所念念不忘的,总是在疏忽或者故意中走向必然的结局。

  蕾切尔阿博特总是习惯将美好的东西扯成碎片,然后展示给读者去发现,在发现的过程中逐渐中了他的道,他不是教你善良与仁爱,而是让你在识别和防范邪恶与丑陋之后还保有一份童贞,这种强烈的对比不仅是对读者阅读能力和处事水平的真实考验,也是对作者叙事结构的深化与升华,人总不能在熟悉的场景中从出生走向死亡,而要不断地偏离轨道中找准自己的不足与问题,从而不断地反省不断地前行,直至修行的圆满。

  除去本书曲折而惊险的情节,本书在封面设计时也是别有用心,黄黄的封面上是个黑色的倒影以及白色的书名,这种强烈的前景对比加上虚伪的后景映射,是对故事并不安分的情节的导引,你会发现这种封面的确夺人眼球,特别是封面上突出的那双黑色的鞋子,没有揭示主人公职业、性格、身高、体重,而是让你透过这种阴森森的气氛去想象当时的场景,甚至觉得不完美的人生就是这样。

  《下一个就是我》读后感(四):最熟悉的陌生人

  近年来有关家庭的话题屡见不鲜,尤其是涉及夫妻间的问题,因此而产生的悲剧也时有发生。中国有句俗语说的好“夫妻同心,其利断金”,夫妻作为彼此间最熟悉的人,本该携手同行,可是突然有一天,这一切都发生了改变……“枕边人的真面目,或许是你的噩梦之源。”

  《下一个就是我》为我们带来的就是这样一个涉及家庭关系的悬疑作品。辩护律师玛姬•泰勒拥有自己喜爱的工作与令人羡慕的幸福家庭。她的丈夫邓肯勤劳体贴,两个孩子乖巧懂事,家庭温馨而甜蜜。但这一切在她接手了一起棘手的案件之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丈夫不辞而别,神秘的电话,几位受害者竟与她自己长得非常相像,这些都让她从开始的困惑走向不安。随着调查的逐步深入,丈夫身上的秘团更是越来越多,危险也逐渐向她与孩子们袭来。邓肯,你究竟是谁?

  悬疑作品最吸引读者的就是它的故事内容,从打开第一页开始,紧张的故事氛围就扑面而来,带你置身于恐慌之中,一次酣畅淋漓的惊悚之旅就此拉开大幕。为什么在一起生活了十年的夫妻,居然对对方的情况如此的陌生?邓肯为什么突然离家出走?突如其来的凶杀案和他又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不断骚扰她们的神秘男子又是谁?种种的疑问像滚雪球一样越积越多,空气中弥漫着的威胁和恐惧,不仅无时无刻压迫着女主人公,更迫使着我们无法停下阅读的脚步,急切地去找寻所有问题的答案。

  作者不愧被誉为英国炙手可热的悬疑惊悚小说家,在故事的编排上,真可谓是巧夺天工。从丈夫的神秘失踪到12年前悬而未决的连环凶杀案再次出现,两个看似互不相关的事件在作者精心的安排下,被巧妙地串联到了一起,读起来是那么的自然而不突兀。在人物的刻画上,作者没有刻意去描绘他们的面貌特征,而是通过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去展现人物的喜怒哀乐。焦急与关心,亲情、友情与爱情,狡猾与凶残,正面的善与反面的恶都被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让人为之揪心,为之感动,为之欢呼,为之落泪。尤其是当最后我们都以为水落石出时候的峰回路转,不仅把作品推向高潮,更是将人物内心的光明与黑暗展现到了极致,作者出色的写作功底让人彻底为之折服。

  “他曾是我最亲近的人,也曾是我发誓要共度余生的爱人。可他恐怖的另一面,却超出了我的想象,甚至危及我的家庭安全。” 为了家庭的幸福,女主人公作出了自己的选择,我是自己命运的主人,我是自己灵魂的舵手,可事实真的是这样么? 也许看完以后,你会庆幸那个最熟悉的陌生人不在你的身边。

  

  《下一个就是我》读后感(五):谁才是那个真正可怕的枕边人?

  谁才是那个真正可怕的枕边人? 评《下一个就是我》

  刚开始阅读的时候,或许有些人会跟我的情况一样,对书的引子部分感到莫名其妙,为何在一开始写的是某女被绑架的经过……那么这个女人是谁呢?又是谁绑架了她?与故事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关系? 带着这样的疑惑,开始了这本书的阅读。 “枕边人的真面目,或许是你的噩梦之源” 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个讲述枕边人的故事,而枕边人无非伴侣、爱人,最亲近的人。 一开始辩护律师玛姬·泰勒丈夫的失踪,让我们一下子看到了故事的主角,并对后续的发展,有了更多的期待。 只是当一件件死亡案件被揭开的时候,再也不能坦然地面对了。 或许玛姬的心更是忐忑不安的,丈夫的失踪,让她不知所措,仿佛一下子失去了依靠,同时有关女子死亡的新闻不断出现,也让她内心的疑惑越来越大,不知是否该继续相信最亲密的爱人。 当大多数说比连环杀人犯更可怕的是幕后操纵者的时候,我内心反而不是很认同。在我看来,幕后操纵者固然可怕,利用人性的弱点,但玛姬最后的行为反而更让人心寒。 弗兰克作为幕后操纵者,抓住了几人内心的弱点,假意给他们一个宣泄口,释放内心的愤恨,实则引导他们暴露内心深处的阴暗想法,实施高智商无破绽的团体犯罪,并合理地利用并控制他们。 邓肯,玛姬的丈夫,看到十二年前的网络宣泄演变成事实的时候,已经意识到了真相的可怕,只是他怕于牢狱之灾,选择了逃离,逃避责任,远走他乡,摆脱他们的控制,而不是把真相告白于天下。 十二年前,他选择了逃离;十二年后,面临同样的抉择,选择了逃离家庭,隐瞒自己的踪迹。 与玛姬长相十分相似的两个女人,她们的死,无非是幕后的操纵者和杀手,为了逼迫邓肯的出现,让他认为下一个目标就是玛姬,他的妻子,为了保护她从而铤而走险。 玛姬,或许至始至终都不曾是那第三个人选。警探汤姆的前女友,利奥的存在,更是印证了数字“三”的力量。杀人团伙一直以来用“三”的方式来混淆警方,掩盖真正目标。这一次,同样的,只是下一个目标是玛姬还是利奥,他们一直在等邓肯做出最终的选择。 纵使邓肯的懦弱和逃避现实,可他心如明镜,明白这一切的把戏无非是为了引他出现,但从来没有动手杀了妻子的念头。纵使他有千般错,他依旧是那个爱孩子,爱妻子的男人。 只是这一切压根无从解释,玛姬内心的疑惑不断地扩大,甚至不相信身边这个人的面目,害怕自己真正成为下一个目标。 当面对玛姬的质问时,邓肯解释了所有事情发生的来龙去脉,以及所有隐瞒的事实,只是玛姬内心的想法,到底如何?如同弗兰克与玛姬的谈话中所说的那样,弄清他撒谎的原因,是否在知道真相之后会抛弃他,怀疑自己对他的爱,对他进行道德批判? 同时,深究她的内心,或许也害怕丈夫的过去被曝光,从而生活在一个杀人犯妻子的阴影下,深怕已有的生活受到影响。这或许能解释了为什么她在完美的计划上多添了一笔,杀了自己的丈夫。 那么,谁才是那么真正可怕的枕边人?杀了丈夫的玛姬还是逃避犯罪事实的邓肯? 最后,解释一下最初自己内心的疑问,原来书的引子部分便已经埋下伏笔,绑架的杀手的一直都是两个人。

  《下一个就是我》读后感(六):接踵不断的疑问,使阅读充满快感

  看到书名,仿佛就嗅到了犯罪的恐怖的气息。《下一个就是我》作为一部推理悬疑犯罪再加婚恋的多元素类型小说,首先,我深深的感受得到这个故事应该是有一定惊险程度的。读完之后,我倒吸一口气,看介绍的时候并没有猜中故事的情节发展走向,连环杀人是真的吸引人眼球,整个破案的过程写得很是详细,接踵不断的疑问,使阅读过程充满了快感,精彩刺激。几个人物都蛮有特色,言语和行动等表现和显示丰富了小说,显得特别有张力。

  让我先梳理一下。主角玛姬与丈夫邓肯,描写了他们的情感关系,和谐也给予彼此空间,丈夫一直以来孤僻沉默的性格也导致他的秘密是鲜为人知的,一旦翻出来就会让人吃惊;检察官汤姆现在和十二年前所接手的这一致的两场连环杀人案。作者蕾切尔•阿博特从第一章就布下了迷局,被警告,被跟踪。忽如其来的惊悚之感让人不寒而栗,也使人在阅读时的兴奋度渐渐提升……

  玛姬是一名辩护律师,她本来生活得很幸福,两个可爱的孩子和勤勤恳恳的丈夫。可是到了新城市工作,一切都开始变化。特别是自己成为“变态”的代理律师之后,接踵而至的是丈夫邓肯的失踪,和自己及子女被跟踪甚至恐吓的遭遇……丈夫邓肯到底是谁?他到底有怎样的秘密呢?深爱的人怎么就被神秘人针锋相对,自己又何以沦为别人谋杀的对象?这一系列的问题,让生活起了波澜,玛姬也处在恐惧之中。

  作为读者,我们能知道这一切都是有幕后黑手在操纵的,这也是整个故事或说是类似事件中最让人觉得意想不到之恐怖的地方。到了故事的后半部分,我们终于知道事件的起因,关于丈夫邓肯那段不为人知的秘密,他虽然不是杀人者,却是推动萨米尔杀人的帮手。走进一个谋杀幻想网站,以为找到情感宣泄的出口,结果却是一场场真实的谋杀案的开始。邓肯也觉得不可置信的,没想到和网络那头的活动者相互发泄想象杀人,在最终变成了事实。细思极恐,可无论是故事的推动者邓肯还是残忍的杀人者萨米尔在读者看来,都是可悲的。本以为一切是虚构的,可一切变成了真的,就好像是在请一个杀手替自己办事。萨米尔的可怕之处在于他把“幻想谋杀”当做真正的任务去完成;邓肯的可怕之处在于他内心计划的谋杀想法是那么的细致,给了幕后操作者和实行者萨米尔下手的全部动机。无论是推动者亦或实行者,内心的邪恶面都在登陆这个可怕的网站之后表露无疑。

  虽然时而人心会产生邪恶的念头,往往需要我们自己去控制,这是人的成长必需。即便邓肯在十年之后也一再表达自己的无辜,可当他得知实行者要杀人,说出果断的话或是有恐怖事件已经出现眉头,他并没有阻止连环惨剧的发生,这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自私抑或害怕。还有悬而未明的案件亦和他有关,这个老实可靠的男人秘密里是满满的阴暗不堪。

  主角玛姬是十二年后同样案件的目标人物,忽然消失的丈夫连续揭开的可怕秘密把她的生活扰得一团乱,她对最亲爱的丈夫一再的怀疑也一再的选择信任…亦让自己成为幕后黑手的棋子,一次次错失真相,也毅然走在挖出真相的路上…从后半部分精彩刺激的对话和场景,是可以看出玛姬的确是个有勇有谋的坚强的女人。是她的“永不屈服”让迷雾在慢慢消散的过程中,也让故事有了更多的内容和升华。

  关于悬疑推理类型的小说以及电影的阅读和观看,很多人热衷于此,加上犯罪题材,和现实贴近,更要让人的头脑玩动起来。极少看连环杀人案件的我,细读这个故事,很是吃惊这类害人组织者的想法策划让人捉摸不透的难以查询,他们是那么的聪明懂得心理术,大胆利用无辜者的性命去玩一场精彩的悬疑游戏。这操作者是不寒而栗的存在,对于全部事件的了如指掌和随意摆布利用所有人把大家搞得团团转,仿佛所有人都是他棋盘里的棋子。所以,这个故事里所涉及的专业点和知识面,能让我满足一些好奇。

  就像走动在迷宫一样,作者布下一个局,层层推进,你仿若是主角一样,是在不断的找寻新线索,也时时刻刻胆战心惊更加可怕的事情会发生,好处也就在于激发我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这迫使我们能从小说的第一页翻到最后。《下一个就是我》的情节设计是精彩而巧妙的,阅读至最后几页,本以为一切都慢慢尘埃落定,但细细揣摩一下,结尾很是意味深长……这种戛然而止让人心中生起一股寒意。

  《下一个就是我》读后感(七):比连环杀手更可怕的是幕后操纵者

  连环杀手一直是悬疑推理题材中广受关注的一类。他们的残忍手段令人闻风丧胆,他们的神秘风格又让人为之着迷,产生一种独特的吸引力。再加上近年来越来越先进成熟的侦查技术,以及犯罪心理学研究领域的长足进步,给同类型作品打开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精彩影视文学作品层出不穷。

  蕾切尔•阿博特显然是制造悬疑氛围的高手。在《下一个就是我》这本小说中,从引子的绑架案开始,读者的注意力就被牢牢地抓住。此后节奏不断加快,谜局越来越大,惊悚之感愈加强烈。读者跟随主角玛姬一同陷入蕾切尔•阿博特布下的迷阵之中,左右突击,试图寻找答案和出路。

  玛姬•泰勒,一个令人羡慕的人生赢家,某天下班发现丈夫突然不辞而别,留下惊慌失措的她独自照顾两个孩子。同时,新闻中报道多位与自己相貌神似的连环谋杀案受害者、不明来源的神秘电话语带威胁、骚扰孩子的陌生男人频繁出现,这一切都让她陷入恐慌。玛姬脑子里有无数个疑问:丈夫邓肯到底是谁?连环杀手的下一个目标是自己么?神秘电话来自何人?……种种威胁和极度恐惧让她无法喘息。读者也急切盼望解开书中的所有谜团。

  消失的丈夫邓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电影《消失的爱人》,爱人失踪了,留下的一方陷入了难以预料的麻烦之中。《消失的爱人》中妻子的精心算计让人脊背发凉。邓肯的另一面又是什么?夫妻十载,枕边人竟然能够如此完美的隐藏自己,让玛姬深感震惊。他不为人知的一面,显然超出了玛姬的想象。他是受害者,还是另有身份?玛姬如何拨开重重迷雾、探求事情真相、找回丈夫?蕾切尔•阿博特会用峰回路转的情节设计让读者大呼过瘾。

CSI模型杀手制作的凶案现场模型,图片来自网络

  连环杀手通常都有特定的犯罪行为模式,甚至留下独特的特征作为签名标志。比如大名鼎鼎的开膛手杰克、十二宫杀手,美剧《犯罪现场鉴证》中的微缩模型杀手、蓝漆杀手等。选择外貌相似的受害者,显然是本书中连环杀手的行为特征。这种模式细思恐极,仿佛把同一位受害者一次又一次的杀死,反复重现同一过程。

  这又让人产生新的疑问,在这种相似度极高的重复模式中,凶手的真正目标,是所有受害者还是其中的特定一位呢?如果目标是特定一位的话,这种模式显然是一种障眼法。阿婆在《ABC谋杀案》中就有过同类设计,凶手将自己真正想要谋杀的目标混淆在多个目标之中,干扰视线。

  玛姬在极度的慌乱和压力之下,一直试图弄清楚真相。从步步紧逼的威胁来看,她显然是凶手的目标,而丈夫似乎也与杀手有着神秘的关联。此前多位与她相貌相似的受害者,似乎都是用于对她和丈夫不断施压的牺牲品。玛姬恰恰是一位坚强的斗士,绝不会坐以待毙。为了保护两个孩子同时也为了保护自己,机警的她充分调动自己的应变能力,同杀手展开了竞赛。她要在杀手之前找到丈夫邓肯,搞清楚丈夫的真正身份,查明事实真相,消除威胁。

  然而,蕾切尔•阿博特绝不会让自己笔下的玛姬轻松地逃离困境。在逐渐接近真相的过程中,玛姬惊恐地发现自己正一步步地走向更大的迷局。连环杀手的确可怕,更可怕的是,其背后还有神秘的幕后操纵者,如魔鬼般掌控着棋局。

波洛最后一案,发现幕后凶手端倪,图片来自网络

  操纵人的方法,莫过于控制和影响人的心理。这也是犯罪心理学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一大主因。善于掌握推理悬疑类题材的大师,自然不会忽视心理因素。幕后操纵者的角色,在其他作品中也早有先例。

  《大侦探波洛》系列的最后一集,波洛发现了隐藏在杀人犯背后的邪恶的挑拨煽动者,但苦于没有证据,无法将其绳之以法。为了阻止凶手继续把怀疑的种子种到更多人心里、引发更多罪恶,波洛忍痛下了杀手,并以一种绅士式的优雅和悲壮,为自己的生命落下帷幕。

  不同于波洛英式的优雅和含蓄,《犯罪心理》中善于控制人心理的刮擦先生,则是美式风格,其手段异常的直接,通过药物、幻觉和催眠等现代心理治疗手段,影响人的心理,直接把目标当做傀儡进行操纵。

  在《下一个就是我》的故事中,当玛姬忙于寻找丈夫、逃避连环杀手时,她逐渐认识到他们都是被神秘的幕后大boss操纵的木偶。这位幕后操纵者行踪诡秘,力量强大,不但能够轻松地指挥连环杀手,更对她和丈夫了如指掌,甚至还带着些许自以为是的优雅腔调。这种无力抵抗的挫败感让人不寒而栗。

  玛姬与丈夫能否摆脱威胁、回到正常生活,成为这本书一直牵引读者寻找的结局。这本悬疑小说读完之后,并不会产生“game over”的那种完结感,而是留有更多的余味让读者去体会。读过后的思考,正是蕾切尔•阿博特那未诉诸笔端的用心良苦吧。

  2018.02.03雾凇

  《下一个就是我》读后感(八):你真的了解你的爱人吗?

  我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看完《下一个就是我》。这是一个家庭悬疑的故事,文中充斥着温情、秘密、背叛……以及谋杀。

  1.

  故事一开始,律师玛姬·泰勒接手了一个已经板上钉钉的凶杀案,尽管她心里清楚要打赢这场官司很是棘手,但她更清楚,要想在事业上再攀高峰,这一战她必须赢。就在接下这个案件的那个暴雪的午后,她像往常一样驱车回家,却意外接到儿子独自打来的电话。原本应该在家看孩子的丈夫邓肯居然不在家?

  一股不安感油然而生,泰勒一边迅速联系丈夫,一边迅速回到家中,然而,那个曾经与自己朝夕相伴与她育有两子的丈夫邓肯竟然人间蒸发了!

  摆在眼前的只有两条线索,一个是儿子曾窥到爸爸的手机上有一张像极了自己妈妈的照片,他怀疑父亲是因为看到这张照片离开的;另一个是丈夫的宝箱,那个他唯一对她守口如瓶的秘密之处,玛姬发现这个箱子已经被丈夫打开并取走了所有的东西。然而这两条线索让身为律师的玛姬毫无头绪。

  直到他们从电视上看到一则女孩被杀弃尸荒野的新闻,玛姬赫然发现,那女孩就是儿子从丈夫手机上看到的那个,而且,这个女孩竟然打扮得与自己十分相似……

  而此时,警官汤姆·道格拉斯则接手了这个案子,与此同时,他的前女友已经消失了好几天,当他发现这个尸体时,一度被误导为是自己前女友。经过深思与讨论,他更加惊奇地发现,这个女孩的死法竟然与二十年前几宗悬案手法雷同!同样是大腿上三道线以及几乎一样的面容……这个面容,在他看见玛姬一样更加惊讶。

  在丈夫失踪后二十四小时,玛姬终于决定报警,然而就在此时,一通神秘的电话警告让她发现丈夫身上或许会有很多她不知道的秘密,也许那女孩的死与他有关,更甚者,自己的丈夫就是凶手……她的枕边人居然是一个杀人犯?

  道格拉斯就是在这时看到玛姬的,这个长得神似那些死去的女孩以及自己前女友的女人,她或许和这个案件有关!她之前报警丈夫失踪,而此刻她一边接听电话一边神色不安地顾左右而言他。

  其实此时,玛姬终于打通了丈夫的电话,不巧正准备问明丈夫事情来龙去脉已经他现在的情况时道格拉斯却已经进屋。打发掉警察之后她急忙赶到丈夫所在的公寓,与他当面对质,为什么他的手机上会出现这个女孩,为什么在他走后这个女孩死掉了,他究竟是不是凶手?

  他说,不是。他不是凶手。

  玛姬在听到解释后先是难以置信,继而又被丈夫和昔日的温情打动,她忽然安下心来,选择相信丈夫。

  但是当所有的证据和杀人动机都指向邓肯时,任何一个高明的律师都能让他深陷牢狱之灾,她要如何替丈夫开罪?

  2.

  作者蕾切尔出色地构筑了一个完美的故事,她设置了五条线索,由玛姬发现丈夫失踪,发现丈夫的秘密、警官发现前女友失踪继而接手命案、二十年前案件重现、邓肯的过去与逃往、打电话神秘人几个线索构筑了一个充满悬疑的故事。一开始便进入主题,邓肯始终,种种迹象以及家庭悬疑剧的套路不禁令人推测,他其实就是凶手!

  于是所有的剧情似乎都在走向邓肯,他在哪(由玛姬去解答),他到底是不是凶手(由道格拉斯去调查),一切都像一个知道答案的推理题。

  然而,在此我并不想就作者设计情节与写作功力的高明之处,而是这个故事所体现出的家庭关系以及爱人关系。

  3.

  邓肯是这样一个人。他从小在孤儿院长大,喜欢摆弄自行车,他性格孤僻,不喜欢结交陌生人,他爱玛姬,所以两个人在组建家庭后,有了一儿一女也是由薪水较低的他负责照顾。

  玛姬,是一个有着很强的事业进取心的人,她作为律师的所有天分都发挥得淋漓尽致,结婚后,她选择继续自己的事业。

  他们之间几乎没有秘密,除了那个宝箱。玛姬曾经以为那个箱子是邓肯的母亲唯一留给儿子的,为了不打扰他的情绪,玛姬选择不多问。

  欧美很多国家对于个人的隐私问题看得很重,即使是已经结婚的夫妻,父母与孩子,也总是留出很多空间给对方。所以玛姬不知道邓肯的过往,如果不是这次的事件,她也许永远不会发觉丈夫的秘密……

  因为童年便失去父母,邓肯只得去孤儿院生活,在那里,他总是显得格格不入,内向、胆怯、孤僻,都是那时候留下的心病。

  换句话说,童年时期的邓肯缺少来自原生家庭的爱。

  而玛姬,有着来自父母的健全的爱,

  这样的两个人在并未足够了解对方前便组建了家庭,若不是因为爱得太盛,如何能够支撑?

  但是毫无疑问,玛姬的爱里包含着怜惜、爱情与圣母心。而邓肯,则在这份爱里找到了归属感,他接收玛姬的爱,并加倍回报她。所以以至于后来面对丈母娘的指责与让他放弃工作时,他能委曲求全应承下来。

  这样的不平等只会让两人之间的裂痕越拉越大。故事里则用一场更大的阴谋与犯罪掩盖了这样的事实。如同《消失的爱人》一样,他们爱得疲乏了,便会寻找新的花样刺激对方,以期重拾往昔温情。

  在故事接近尾声的时候玛姬选择相信丈夫,这个对他温柔、深爱的男人绝不会做出伤害别人的事情。而被逼走上绝路的邓肯也选择相信了妻子,这场选谜团重重的阴鸷下,两人最终重归于好。

  可是如果全书的最后所要达到的目的仅仅是让两人拆开云雾见重天,那这一切手法精湛的杀人事件、布局巧妙的行文,岂不是让故事有点虎头蛇尾?

  然而作者并没有让人失望。原本的主角也在一次次俯瞰中成了渺小的存在,成了幕后黑手的棋子。而玛姬也成了帮助邓肯脱去罪名的帮凶——因其在与丈夫逃跑过程中令一名女警官丧命——在经历这一切之后,玛姬是否能够还能承受住?原本坚信不疑的爱情,之后是否可以心无芥蒂地走得更远?

  作为当事人的玛姬不知道,在这场预谋背后,有丈夫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作为读者,我们是否能够继续深思下去呢?如果对方利用了自己的感情,以自私的姿态对待自己,甚至不惜将自己卷入到一场逆流中,我们应该怎么做?

  如何避免自己深陷泥沼?

  最好的办法在于不感情用事,在结婚前便深入了解对方和对方曾经的生活,充分了解对方不为人知的一面,理智、客观地分析今后所要面对的问题,平静地决定是在一起共度余生还是就此打住。避免因时间推移造成的互相伤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