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谁说我不在乎》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谁说我不在乎》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2017-12-07 20:5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谁说我不在乎》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谁说我不在乎》是一部由黄建新执导,冯巩 / 吕丽萍 / 李小萌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 / 家庭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谁说我不在乎》影评(一):谁说我不在乎

  经典台词:

  “我抽出她裤衩里的猴皮筋儿做个弹弓打你家玻璃。”

  在这里我要特别解释一下,这个荤段子是整部影片里最大的亮点了。说这句话的人是个精神病病人,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要做个弹弓打你家玻璃”,冯巩所饰演的精神病专家医生试图用美色来医好他的病情,结果层层深入,病人意淫着脱光美女的衣服,再最后一层的时候,还是回到自己要做个弹弓打玻璃的执念上,治疗前功尽弃,却是让人俯首称笑。

  关于导演:

  黄建新,中国第五代导演代表人之一。导演、编剧与监制的影片无数,他的很多出名作品都是改编自叶广岑的小说,较有名的是《红灯停绿灯行》、《站直啰别趴下》和《背靠背脸对脸》,被称为“都市百态三部曲”。

  关于影片:

  影片改编自叶广岑的小说集《山鬼木客》中的《你找他苍茫大地无踪影》。以结婚证的遗失为源头,展现了婚姻与家庭的复杂关系。

  一张结婚证,真的那么重要非得搞得鸡犬不宁、妻离子散?其实结婚证只是一个幌子而已,当女人丈夫和家庭产生不安与怀疑的时候,哪怕是一根头发也能掀起如此的轩然。对于很多人来说,爱情甜蜜,而婚姻却是酸甜苦辣咸加柴米油盐,问题太多而常常容易引起震荡,关键是女人开始缺乏安全感,寻找存在感的一个过程。

  想起了今天看《熟悉的味道》里冯小刚夫妇的那一集,冯小刚是这么评价徐帆的,他说他这一辈子做的最正确的决定就是娶徐帆做妻子,她通情达理宠辱不惊。然后看到他们两个的相处模式,彼此都是自信且平等地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我不知道作为真人秀的表演成分有多少,但是他们的这种夫妻关系应该会有感动到很多人吧,相互理解、齐头并进的伴侣关系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网上有太多人抨击冯小刚抛弃发妻,徐帆小三上位,可是不得不承认他们的关系很是令人称羡。再回顾影片中的婚姻关系,有太多的不平等,妻子下岗全职贤妻良母,没有生活圈子只有家庭和子女。当一个人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时候,势必要承担更大的风险;当所施加的压力越来越大时,收到的反作用力也会增大。夫妻相处之道是否就在此呢,复杂而难言的,就像影片结尾中说的那样,好像回到了曾经的样子。可是所有人呈现出来的样子,就是他们想要给别人看的,至于事实怎样,也只有冷暖自知了。

  毕竟男人喜欢年轻漂亮,通情达理并宠辱不惊的女子,而女人想要的,仅仅只是理解和关心。男人和女人,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不同步,那么分分合合,就是常态。

  《谁说我不在乎》影评(二):平淡又有波澜的生活

  这是一部生活气息浓厚的影片,主演两大老戏骨的演技自不必多说,重点说李小萌。那时候还带着点婴儿肥的李小萌仔片中演的是一个思维活跃的普通女孩。说她思维活跃是因为片中大量出现了她的思想活动所转化的旁白镜头,看起来是充满朝气,天马行空的样子。说她普通是觉得其实生活中这样的女孩子还是蛮多的。

  片中演员的表演都很不错,给人留下印象最深刻的部分莫过于关于“猴皮筋”的段子。托主演冯巩是精神科专家的福,见到了很多在精神病院里的镜头,每一位惊人病人的表演都很出彩,同时影片也间歇的给我们讲了一些她们的故事。其实在生活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可能你的故事很美,但还是没人在乎,她们更多关注的只是你能带给他们什么,就当病人出事的时候,主演还是首先想到自己的论文而不是病人的病情一样。这种隐藏在剧情里的小现实,让人仿佛有一种生活的感觉。黄建新最擅长此类的片子,我也很喜欢他的这些“生活化”的作品。

  整部电影下来,一切都围绕着一张纸展开,起初只是一件小事,最后不知不觉就变成了天大的事。生活里也是这样,人言可畏,人的惯性思维也很可怕,这些东西所带来的影响,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最后女孩以离家出走的形式去打工历练换取父母的回心转意,最后在西安钟楼门口的镜头让我想到了“西安事变”,那个对话很像张学良对蒋介石说过的。影片最后一句话是,我的生活又回到了从前,但真的回去了么?这大概也是创作者的思考,我们究竟追求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呢,这个世界充满了各种隐藏在表面之下的东西,我们有时候想挣扎,可我们却无能为力,只能接受它们,然后用自己的行为和认知去调整自己的底线,别人的底线,最后过出了自己一点也不想过的生活。

  《谁说我不在乎》影评(三):当“在乎”已成为心底里的一块疤

  分享一篇近10年前看完这部电影的观后感,如今,万千思绪,只有偷偷感慨了。

  今天是2006年10月4号,国庆第四天。

  纷繁忙乱了很久,终于,可以静下来阅读自己的内心

  此刻,下午三点二十,太阳西斜。温暖阳光透过树叶斑斑点点,落在地上。

  我搬个小凳,拿本书,坐在树荫下,一阵风吹过来,清爽、柔软;耳机里放着周杰伦的《千里之外》,撇弃了他喧闹动感的节奏,喜欢那歌词的文采。

  一切很安静

  家里此刻只剩我一个人,可爱的小白猫卧在凳边,静静地憨态;窗前的小石榴,缀满枝头,似个个小红灯笼;围墙边一垄白菜,深绿深绿的,很干净的绿;凉衣绳上悬着几件衣服,一动不动。

  一直很安静。

  想起刚看了一部电影,《谁说我不在乎》。

  一直很喜欢看小人物的故事,感受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因为作为芸芸众生中一员的我,觉得这样的生活很真实,很充实,这样的生活才是最好的,他们活出的是真正的自我,他们可以卑微到为了五毛钱和你讲半天道理,也可以伟大到为了救助毫不相识的人慷慨解囊而觉得这没什么

  向往浪漫,步着真实。

  喜欢《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喜欢《没事偷着乐》、喜欢《求求你表扬我》、喜欢《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因此,也喜欢冯巩、范伟……

  此剧中,冯巩饰以医生为职的丈夫,吕丽萍饰处在更年期的妻子,以治心理病为专业的丈夫却医治不了妻子的心病。

  在一直蜻蜓点水似的换频道时发现这部电影,随即就定了下来。

  我是从妻子找结婚证开始看的。丈夫是很顾家的那种,两人79年结的婚,现在女儿都十几岁了。一天,妻子吃饭时突然要找结婚证,发现结婚证没了,她惶恐,她怕没了那一纸文书,多年的夫妻也会说散就散,于是,翻箱倒柜,甚至发动丈夫、女儿利用每天在家的时间找,丈夫、女儿都不以为然

  中间经历过很多情节。

  一番折腾后,无奈,丈夫被妻子拉着来到婚姻登记处,年轻的女办事员从开始以为二人是各自离异后重新组合到以为二人是重婚最后到弄清二人想办个结婚证,得知,79年的只能找原登记处办理,二人愣了,丈夫被莫名其妙的搞笑了,妻子很无奈,临走时,妻子甩给丈夫一句话,“这回你高兴了?!……”

  终于,矛盾升级到两人感情不知道怎么来调和的地步。(这时,女儿起了很大的作用,当然这是后话。)

  女儿终于被折磨病了,确切的说,是被吓病了,她不要两人离婚,一天晚上,病中的她突然跳下床,踉跄着走出来,告诉妈妈,她要找他们的结婚证,(看到这里,流泪了……)

  二人又一次来到婚姻登记处,这次是离婚。还是那个办事员,在几秒钟惊讶完两人婚姻经历如此之快之余,告诉离婚必须得出示结婚证,临走时,丈夫对妻子说:“这回你高兴了?……”

  当然,后话是女儿出走,夫妻着急,百转千回,最终结局圆满。

  其实,最重要的是什么呢,理解、沟通、包容。

  抬起头,太阳已经西斜了一大段,小白猫依旧偎依在旁边,很沉醉的睡着……

  《谁说我不在乎》影评(四):迟疑的回归——关于《谁说我不在乎》

  紫薇问尔康,你在乎我么。如果尔康是一个情深似海的成熟男人,他一定会看着她的眼睛,摇着她的肩膀,充满雄性地说,我在乎。“我在乎”属于直接陈述,肯定,果断。如果尔康换成,“谁说我不在乎”,则透露着一种迟疑,一种辩解。在影片《谁说我不在乎》中,面对“传统”与“现代”生活的选择,主人公们都表现出对传统的回归,然而这种回归显得迟疑,犹豫。

  影片以孩子小文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因找不到结婚证而引发家庭危机的故事。孩子作为夫妻顾明与谢雨婷的“中点”,具有某种客观性,中立性,也为影片带去了青春活力。小文的视点近乎全知,比如爸爸去游戏厅这一原本隐瞒全家的情节小文也知道,鉴于影片中小文的表现相对不成熟,使人猜测编导的立场也在出现游移。小文和母亲开玩笑,“没点承受能力,也做不了一现代小孩呀”。她果然是在开玩笑,因为她确实不是一个“现代”小孩。尽管听着普及“现代”知识(婚姻生活)的广播,但基本白听了,尽管喜欢吃“现代”的披萨,但基本白吃了。面临家庭危机,小文最终采取离家出走的“传统”策略进行威胁,而且去了西安,站在兵马俑雕塑旁打工,一个明显回归传统的隐喻。“现代”小孩骨子里流的“传统”的血。最后当一家三口站在古城墙上团圆时,女儿问,你们还离么。都上了古城墙了,还能离么。

  母亲这一角色从里到外都是最传统的,除了执着寻找代表名分的结婚证,她在家中也担任传统女人所做的一切。基本上都是对其做家务的描写,而非现代独立女性的工作状态。她怀念过去,追溯历史,希望丈夫像珍惜“全国粮票”一样珍惜自己。但她也明白,“粮票”取消了。面对现代生活,她表现出一种矛盾,一方面是对自己丈夫助手小安的焦虑,另一方面别人请客,她一个人也能吃下八寸的“披萨”。说明她本身,在条件允许时,并不抗拒。

  父亲向往现代生活,而且具有条件——身边有温柔美丽的女助手小安。小安来自沿海城市,广东话,家中的烤面包机都是现代生活的标志。双方都对彼此传达了爱意。两人在医院独处时,窗外划过闪电。闪电之前被提到过,母亲回忆自己和父亲在乡下小黑屋独处时窗外有过闪电。此时再闪,说明此时父亲真的“来电”了。但语言不通,使父亲难以理解真正的小安。同时,父亲的个人生活受到集体生活的绑架,“为了安定团结,为了下一代的茁壮成长”充满革命话语权的告诫令父亲不得不低头,同时又受到女儿离家出走的威胁。他所谓的向往幸福追求幸福都成了一场闹剧,“别闹了,顾大夫”。顾大夫顾的因素太多,最后只能老婆跳起了愉快的秧歌。跳秧歌时的笑容似乎并不苦恼,侧面说明他的向往其实并不自觉,他并没有认真审视过自己生活的真正症结,也许一切只是冲动。同样是向老婆上交工资的《卡拉是条狗》中的老二,对自己的定位就准确的多,具有一种自觉性。相比之下,顾大夫这一形象不够立体,比较游移。

  从三个人物上来看,影片表现出一种对传统生活的回归,但这种回归真的会幸福么。

  影片基本采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加以如动画等表现主义的辅助,呈现出现实主义为主的混杂风格。运动镜头,手持摄影,自然光源力求呈现出生活的毛边质感。灯光主要以现实光源为主,在卧室的一场戏中,充分利用台灯的几次明灭表现夫妻关系的隔阂与纠结,《小城之春》中也曾用灯的明灭是暗示周玉纹与章志忱的暧昧。冯小刚扮演的办假证处的昏暗布光也仿佛预示假证不会奏效。同时,影片不乏表现主义式的用光,舞女跳舞,女儿表白,运用舞台化的顶光,充满戏剧假定性,是父亲幻想的外化。色彩的运用上,女儿的房间和服饰以红色为主,充满朝气活力,而当一家三口在城墙上团圆时,身着单调的黑白二色,也是导演态度的一种流露。

  虽以写实为主,但摄影也不限于写实。室内几处表现寻找结婚证而的俯拍镜头,极端角度展现了家庭的混乱与悲哀。拍摄扭秧歌时左右快速摇摄与《黄土地》中的腰鼓场面形成对话,不过礼赞演变成戏谑。几处倾斜构图,一是找不到结婚证后都市倾斜的空镜头,家庭也好像根基不稳,面临动荡。女儿得知离婚消息后坐在地上的倾斜构图,也是小文烦躁失落内心的外化。

  除了承担基本的叙事功能,剪辑也表达了导演的态度。在“亩产上万斤”的动画过后,剪入了精神病院的镜头不是巧合,后者不失为前者的注解。妈妈开门意外看到女助手小安前来拜访,剪入一只沸腾的锅的镜头,后者不失为妈妈焦虑内心的注解。男同学通知小文爸妈听广播的镜头,爸爸接起电话,妈妈放下电话的蒙太奇,将两个遥远空间相联,加快了影片的节奏感。

  如果一部电影中出现医院,尤其是精神病院时,一般情况下都不止是客观存在,而多具有符号的功能。比如《看上去很美》中“幼儿园”外的“精神病院”就是一个巨大的隐喻。引申开,傻子同理,所有有“病”的不正常的人,某种程度上都有着正常人所不具备的某种好的因素。例子太多了,《阿甘正传》中的阿甘,《洗澡》中的姜武,《蛋炒饭》中的黄渤云云。本片中着重描写三个病人。一是木讷的胖子,他很“懂事”,说话坦率真诚,与社会中人的虚伪形成对比。然而出院后,他的“懂事”显得“不懂事”,最后只得回到医院。第二个坚持做弹弓的病人的病态,仿佛是在隐喻坚持找结婚证的母亲所代表的一类人。第三个舞女相对美好,犯病自杀时过去的革命音乐拯救了她。“那个时代”固然可怖,但不能否认,彼时的音乐的确慰藉了人的心灵。影片对历史也采取了相对暧昧温和的叙事策略,无论是母亲对下乡记忆的温情回忆,还是轻松的动画,总体上体现出对传统的回归。

  然而,影片始终不曾真正区探究夫妻关系不和谐关系的真正症结,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一切。一家人从未坐在一起讨论真正的原因。不去理清“传统”的多层面的含义,传统中哪些部分值得回归,哪些部分必须扬弃。而用一张结婚证遮掩着一切,将真正的问题模糊化,甚至将结婚证装裱在相框里,将“传统”贡了起来。结婚证是符么,可以避邪么,可以驱鬼么,找到就会变幸福么,就会幸福下去了么。

  如此想来,本就迟疑的回归传统,不禁令人担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