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孤独读书术》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孤独读书术》读后感摘抄

2021-03-26 00:09:1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孤独读书术》读后感摘抄

  《孤独读书术》是一本由(德)叔本华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80,页数:1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孤独读书术》读后感(一):够孤独,才够高效,挺不错的~

  孤独读书,并非是一个人看书,而是在一种忘我的境界下读书,这时,你对书的理解会更加透彻~

  文学的目的是推动我们的想象,给我们启示“理念”,换句话,就是以一个例子来表示“人生和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所以,文学家的先决条件是,洞悉人生和世界。由他们见解的深浅,来决定作品的深度。

  在我看来,这本书就能带给我们很大启发~

  《孤独读书术》读后感(二):穷人的穷永远是问题,富人永远以为用钱可以解决的问题不算大问题

  我读叔本华不多,但不要骗我——叔本华大概是不会用这个名字写本书,读过才知道这本书是叔本华论读书的片段集合。

  普通人遇见叔本华的长篇大论多会躲闪,就像我,选中这一本书纯是因为「叔本华竟然写过一本论读书的书,竟然还如此单薄,我可以读大师了,我读过大师的一本了」的窃喜感。

  奇怪的是,我读过这本书,收获最大的竟然不是读书的启发,而是叔本华对人生见解:穷人与富人的价值观。

  摘引如下:

  「普通市民所引以为绝望或陷入穷困境地的事情,在达官显要眼中看来,简直是微不足道的琐碎小事,认为只要他们花九牛一毛的助力便可排除解决,因此,这类事情根本不能使他们感动。反之,权高势重的人所遭遇的不幸,外来的力量难以救助,则真的是穷途末路,故事的主角就真的绝对的可悲了。即使位高如国王,也只能以自己的权力来救自己,否则,只有死路一条。再者,爬得高跌得重,而普通百姓不会爬到那种高度。」

  真相就是如此直白,穷人的穷永远是问题,富人永远以为用钱可以解决的问题不算大问题,穷人的小问题自然无须在意,所以他们不会因常见穷人而恻隐,但一旦富人遇见了大问题,绝不是他自己可以解决的,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富人,绝对是少数。

  《孤独读书术》读后感(三):叔本华经院思考的阅读与理解

  《孤独读书术》

  1、思想在被语言表达之时,其生命停止。而最为紧要处则是如何思考,思考风格。

  2、任何多余的都是有害的。只有对思想的重要地位与真实程度的信心,才能激发我们不屈不挠地发觉最明晰与最引人瞩目的思想表达形式。

  作品——风格——思想

  读者

  3、悲剧的核心就在于唤醒观众摆脱生存意志的心理意向,给观众产生人生的悲惨和无价值性,即:人生所有的努力等于零。

  悲剧的影戏:自我价值的悲剧消亡性。

  悲剧的价值:英雄们对原罪的救赎。

  4、意志客观化活动过程中最高阶段理念的显现在于如何以一连串相关的思想行动展示于我们面前,展示意志的自我争斗,看透现象形式的“个体化原理”。

  5、一般的“书籍哲学家”如同历史的研究者;自己思考的人,如同事实的目击者。

  6、买书又有读书的时间,是最好的状态,但是一般人往往买而不读,读而不精。

  《孤独读书术》读后感(四):读中思,行中想,不滥读,时间不能被偷走

  叔本华反对死读书和读死书,他认为读书必须思考,如果不思考,只一味地读,将会像经常骑马坐车而步行能力必定减弱的人一样,最终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他认为在不思考的前提下读很多书,脑海就像一块密密麻麻、重重叠叠、涂抹再涂抹的黑板一样混乱,读书而不加思考,决不会有心得。即使稍有印象,也浅薄而不生根,大抵在不久后又会淡忘丧失。

  诚然,我近年读书较多,但缺乏思考,只有了量的积累,也曾傻傻地记载过年阅读册数、字数,仿佛很有成就感。因没有深度思考,很多书的内容已遗忘,读过白读,无甚收获!

  叔本华认为优秀的作品因有思想、具真理所以不可能冗长乏味,也不会含混模糊,根本不会令人生厌。因为真理是完全赤裸的,表达真理的方式越简单,真理的影响便越深刻。

  首先,使人索然无味,如同嚼蜡的作品,究其原则是作家没有进行充分的思想,他们用文字一知半解地表达自己,他们的作品没有任何具备本身特色的明确观点及清晰的思路。缺乏清晰思想的作品除含混模糊的文字外,还会夹杂流行的词句、陈腐的语句和时髦的惯用语……

  其次,叔本华疾呼,应取消匿名写作,匿名写作可以庇护各种文艺上的无赖。因为这个时代不乏许多没有原则胡说八道的人,产生了许多低劣而无益的作品。叔本华一言中的地说:”每个作家,一旦开始为收入而写作,就会写得很坏。“

  作家、出版社的利益联合、勾结,使文化、艺术市场形成了互相支持,彼此捧场的局面,这就使赞扬坏作品形成了气候。而他们还不耻地冠以走进百姓、大众的旗号,仿佛大众的品位本低,他们貌似在迎合一样。

  因此叔本华倡议大家不要滥读,读古书、读伟人已有定评的名著,品思想,不要让宝贵的时间被贪图金钱、谋求官职的作者偷走。

  《孤独读书术》的主旨在于倡导大家思考,书籍仅起到”引绳“的作用,牵引你将所学的一丁点儿知识和自己的思想融合,使自己变得有主见、有判断力。因为放弃思考的人会掉入从众心理、惯性思维和固执己见的陷阱。亦提示大家不要经常耽于书卷中,眼睛永远不要脱离现实世界,因为现实世界的素材比书籍更丰富、更鲜活,在读中思,更要在行中想,培养思考的习惯,成为有思想、有见地的人,成为不人云亦云的人。

  《孤独读书术》读后感(五):不一样的读书方法

  读书总是孤独人的孤独事。

  孤独让人变得更冷静,也不会被更多事项所干扰,让自己变成一杯清水,这个时候你的内心是最透彻的,若此时捧起你珍藏许久的书,便能从书里更清晰地看待自己和这个世界。

  叔本华反对死读书和读死书,认为读书必须思考,如果不思考,只一味地读,将会像经常骑马坐车而步行能力必定减弱的人一样,最终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叔本华用象征的方式把作家分为三种,第一种像流星,第二种像行星,第三种像恒星。

  “流星类”作家产生短暂的效果,我们注视着它们,大声地喊着:“看呀!”然后,它们永远消失无踪。

  “行星类”作家维持的时间较久。它们与我们比较接近,所以往往比恒星更为明亮,无知的人便误把它们当作恒星。但是,它们也会很快地空出自己的地位,而且它们只是反射别处的光,而它们的影响范围也只限于自己的同伴之间,即限于它们同时代的人之间。

  “恒星类”作家是唯一永恒不变的,它们固定于苍穹之上,发出自己的光芒,各个时代都受它们的影响。当我们的观察点改变时,它们的外观不会跟着改变,它们没有视差。

  “恒星类”作家与其他两种不同,它们不只属于某一天体,不仅仅属于某一国家民族,而是属于全人类、甚至整个宇宙。但是,正因为它们如此高远,它们的光往往要许多年以后才能到达地球。

  除了在孤独的心境中读书外,就像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假如不加整理、杂乱无章的话,它给我们的利益,还不如那些规模小、藏书少,但整理得条理井然、分类清楚的图书馆。同理,不管你胸中的知识如何渊博,如若不能反复思考、咀嚼消化,它的价值远逊于那些所知不多但能予以深思熟虑的知识。

  我们如果想把所学的知识消化吸收,变为己有,并且能够充分应用发挥的话,就必须经过思考的过程,把自己的知识和诸方面知识相结合,或是把你的真理和其他真理互相比较。当然,我们所能“深思熟虑”的东西,范围狭窄得很,它只局限于我们所熟知的事情,所以,我们必须不断求上进,不断学习。

  读书或学习,我们可以随心所欲,爱读什么就读什么,爱学什么就学什么,但这里所谓的“思考”,可就不是这回事了,它像在风中煽火一般,必须连续不断地扇动,才能维持火焰不熄。思考时,必须要对思考的对象发生“兴趣”,不断刺激它,并且持之以恒、不可懈怠。

  但是一天到晚沉浸在书中的人,他的精神弹力便消失殆尽,这就和长时期被重物所压的弹簧一般,它的弹力必定会消失的。你如果想做个没有个性没有思想的动物,去当个“蛀书虫”确是不二法门。

  “孤独读书术”是叔本华高效读书的核心,他认为在不思考的前提下读很多书,脑海就像一块密密麻麻、重重叠叠、涂抹再涂抹的黑板一样。

  读书而不加思考,决不会有心得,即使稍有印象,也浅薄而不生根,大抵在不久后又会淡忘丧失。

  《孤独读书术》读后感(六):老光棍的读书观

  自古文无第一,大佬们尤其互相瞧不上。

  叔本华的《孤独读书术》,表面上是告诉别人“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实际上却充斥着他对各色文风的不满和对各路作者的看不惯。

  中文版的《孤独读书术》是由台海出版社于2017年9月出版,豆瓣评分高达10分——没错,就是满分。

  我其实挺怀疑这些评分的人到底有没有好好读过这本书……

  全书一共有四个章节,分别是:

  偷走你时间的人、 爱她的纯粹、假如思考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象征地看,文学就是一面镜子。

  其中,第一部分主要是对各路作家乃至写作手法的点评,第二部分是对各类文学体裁的赏析,第四部分偏重于对诗歌的介绍和品鉴。

  只有第三部分,也就是“假如思考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这一章节,谈了一些读书术,总结一下有3个要点:

  1、光读书不行,要思考。

  2、书不是读得越多越好。

  3、好书要重复看。

  其实说来并没有什么新鲜的,毕竟大道至简——至少从这点上看,叔本华没有滥用和辜负他的历史地位和业内名声。

  而除此之外,全书就只剩下了他的愤懑和讽刺:

  “每个作家,一旦开始为收入而写作,就会写得很坏。”

  “我们图书馆的书架上一层一层地保留着过去的错误,像地层中一层一层地保留着古代生物的遗骸一样,而对错误所作的解释也保存了下来。”

  “凡是草率写作的人,一开始就表示自己并不认为自己的思想有价值。”

  诸如此类的话语,随便翻到哪一页几乎都有。不知道这老家伙是不是骂着骂着上头了,捎带着连绘画和雕刻艺术也给批判了一番:

  “一般人对绘画、雕刻,反应冷淡,因此,造型艺术的效果也甚为微弱,一些大画家的作品,往往出现在隐蔽的场所或为私人所收藏,那不是被人故意隐匿或当作珍品般藏之名山,而是一向就不受注意,也就是说从来就不曾显示有任何效果,只是偶然地被人发现而已。”

  以至于,不光是对艺术形式,对于人类本身叔本华都是不满意的:

  “我真希望全世界那些不学无术,没有任何特长的人完全不存在。”

  大有一副要搞种族灭绝的即视感。

  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对于文学本身,叔本华的要求是那么高。

  他认为文学家应该洞悉人生和世界,读者本身也应该脱离低级趣味,而对于阅读,叔本华要求尤其高,他认为应该多读古典名著,甚至要去读“宇宙万物”。

  说起来在整个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都没想明白,到底是谁、到底是哪部作品得罪了叔本华 ,以至于他要这样文青加愤青的口诛笔伐几乎整个文坛。

  此外,叔本华的有些观点,即便放到他死后一百多年的今天,也一样适用:

  “出于对他们职业的考虑,一切报纸作家都是大惊小怪的家伙,这是他们使别人对自己产生兴趣的方法。可是,实际上他们所做的就像小狗一样,只要任何东西动一动,就会大声狂吠起来。所以我们不必太在意他们的惊慌,我们要清楚地明白报纸是放大镜,只有这种放大镜才会尽量把东西放大,报纸往往捕风捉影。”

  这些评价,对于今天的各类报纸以及已经转到线上的各类新闻网站和大小媒体平台而言,精确的就像狙击。

  说到底,对于读书对于阅读,叔本华其实并不认为有什么特殊的方法或独到的见解,甚至他认为读书本身也没有什么特别值得推崇的。

  他一向都认为,读书只应该发生在思想的源泉枯竭的时候,他认为思考才是第一位的,读书本身并无实际意义。

  从这个角度来说,也许这本书叫做“读书观”更为恰当。而叔本华的读书观,可借由他对于读书的态度窥见一斑。

  “...读书可教导我们如何发挥自己的天赋,也可借此培养写作能力,但必须以自己有这些天赋为先决条件。否则,我们读书只能学得陈词滥调,别无利益,充其量不过是个浅薄的模仿者而已。”

  确实。书籍,记述的毕竟都是别人的思想,对于我们自己来说,它只能充当引路石和敲门砖,却并不是财富本身。真正的财富,是我们尚未被发掘的天赋。

  而这,我想才是叔本华这个老光棍,在他这本表面上是“读书术”的小册子里,所内涵的“读书观”。

  《孤独读书术》读后感(七):5分钟看叔本华的《孤独读书术》,千万别让“烂书”偷走你的时间

5分钟看叔本华的《孤独读书术》,千万别让“烂书”偷走你的时间

  之前,有书君给大家讲了很多世界名著里的故事,也说到了,它们都是反映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这有的朋友可就不乐意了啊,说:哎呀,这事不就发生在现在么?现在的社会也是这样啊!!

  没错,文学作品虽然是反应作者所处时代的情景,但它真真实实反应的却是人性,千百年来,只有人性是很难改变的,因为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人为造成的种种社会现实。

  长大后的我们或许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我们在接触文学的时间要早于接触现实,小时候在课本里读不懂文学作品中的含义,而长大了呢?又为了现实不得不放弃对文学的学习,所以很多青年人在进入社会之后,常常感到不愉快,对很多事情难以释怀。

  读书是必要的,但是我们的时间也很宝贵啊,所以要坚持读好书,不读坏书,今天有书君就带来一本比较特别的作品,就是叔本华的《孤独读书术》。

  10叔本华很多人都知道,是有名的哲学家,在读书上也有着自己的见解,他认为:

  “优秀的作品需要接受人类判断力的评定,而这种判断力却是大多数人不具备的,我们常常不知道如何辨别精华和糟粕,感觉不到平凡大众和英才俊杰之间的极大差距,才会产生:

  伟大人物命中注定只有在死后才为人所知。”

  “真正的文学家”和“想偷走你时间的人”

  任何一部作品都是作者思想的复制品,它能够通过各种各样故事来告诉你:“人生和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所以,作为文学家的先决条件,就是洞悉人生和世界。

  不过讽刺的是,无论哪个时代,凡是为愚者写作的人,都很容易获得大量的读者,这话说的也是挺狠的啊,不过想想事实也是这样,一些真正探讨人生真相的作品,在当时确实有很多会受到诟病或是遭来骂名。所以无论在历史上的哪个时代,真正优秀的作家,往往都要耐心地对抗这个最坏和最顽固的世界,甚至是最糟糕的生活。

  对应我们刚刚说到的两种情况,在叔本华看来,作家分为两种,一种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而写作,而另一种则是为了写作而写作的人,说难听点,就是为了金钱而写作。这就造成一个比较残忍的局面,那就是真正伟大的作家,很难通过写作来改善自己的生活,正如西班牙一句谚语所说:

  “荣誉和金钱,不会出现在同一个袋子里。”

  那么我们在选书的时候,该怎么来辨别这两种作家呢?这里提到了一种方法:

  那些为了写作而写作的人,他们多数并不明确自己的思想,所以在观念表达上,常常是半真半假、含糊不清的,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写出自己根本不曾经历的东西,他们所做的一切,就是努力把自己模糊的意识形成一种看似具体思想。所以,当你你发现某个作者的文章,其实只是为了填满稿纸的话,就应该立即丢弃,不要让他成为偷走你宝贵时间的人!

  思考与读书之间的关系

  有句话,咱们小时候都背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因此绝对不能为了读书而读书,那样读书带给你的好处,就会大打折扣。不管你在脑子里装了多少信息,学了多少知识,如果不反复思考,咀嚼消化,就没有多大的价值,所以没事的时候呢,就要多发发呆,思考思考,这就像是烧火一样,只有不断地扇风,才能保持火焰不熄。

  在作者看来,读过多的书,也不见得是一件好事,如果一个人不去思考,而是一天到晚沉浸在书中,那么他的精神弹力就会消失殆尽,就像长时间被重物压制的弹簧一样,总有一天,弹力会消失。

  文学是一面镜子

  纵观我们整个人类的内在本质,其实都已经在真正诗人的抒情诗中反映出来了,它们在过去、现在、未来的千千万万人的同样境遇中所发现,这些境遇会唤起我们同样的感觉,因此真正好的作品虽历经数千年,却仍然让人感觉真实、有力和鲜活!

  但是,所有艺术中的价值必须有识者来欣赏它。平庸的人面对着它好像面对着一个自己无法打开的魔盒一样,或者像面对着一件自己不能演奏,只能发出断断续续噪声的乐器一样。一部优美的作品需要感受力敏锐的人欣赏它,而一部有思想的作品则需要一个有思想的人去阅读它,这样才算是真正存在而有生命。

  读好书,不读坏书;读书多思考,不贪多。这就是作者叔本华给我们的读书建议。你记住了吗?

  《孤独读书术》读后感(八):读书,就是要挑好的读,重复读

  知乎上曾有个提问:读过的书大多数都忘记了,那读书还有什么用?有一个答案获得了无数人的赞同:“我从小到大吃了很多食物,大多数都排出了身体,剩下的成为了我的骨和肉。我想,读书之于思想,和食物之于身体,应该是一个道理。”

  思想和精神都是无形无质的,读书获得的东西也一样。虽然它不能直接用金钱明码标价,但就如答案所说,你读过的书,即使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忘记了大部分内容,也不能让你马上就成功,但是它会给你你思考的机会。

  思考,就是你认识世界和与自我对话的基础,也是一个人格局的基础。正是这些无形的事物,让你能保持清澈的头脑看待自己的人生和这个世界。

  在了解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本书的作者叔本华。叔本华是19世纪上半期,欧洲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如果你不认识叔本华,那你一定听过黑格尔,他就是黑格尔所在教书大学李,隔壁办公室的同事。叔本华瞧不上黑格尔的哲学思想,认为黑格尔只会用华而不实的语言,说一些车轱辘话,还骂黑格尔是哲学老师里的江湖骗子。

  如果你说对黑格尔不熟悉,那你一定熟悉另一个人——尼采。这位开创了西方现代哲学先河的著名哲学家,是叔本华的学生。尼采当年买回叔本华的《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时,似乎收到了某种灵魂感召,用14天时间,把这本巨著读完了,用他自己的话说:“屈服于他那强大、崇高的天才魔力之下。”叔本华的思想精髓,还被另外一个牛人所继承,那就是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心理学中有关本我的观点,完全来源于叔本华的思想体系

  在哲学领域,叔本华是其史上第一个公开反对理性主义哲学的人,并开创了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先河,也是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他认为,每个真正独立思考的人,在精神领域内全然是位君主。相比之下,那些头脑庸俗的普通大众,随波逐流于各种各样的流行观点、权威说法与世俗偏见之间,使自己的思维受到限制,就像是那些默默服从法律和命令的平民。这本《孤独读书术》,就是他通过读书以及思考的结晶。

  叔本华在书中写道:读好书的先决条件是,不读坏书,因为人生是短暂的。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我们又有哪些方法来辨别好书?

  他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判断好书的方法,而是从写书作者的角度,将他们分为了三类:第一类写作时没有任何思考的,我们暂且将他们称为记录者;第二类是写作时才思考,思考是为了写作,写作是为了赚钱,我们暂且将他们称为劳动者;第三类是写作前就开始思考了,他们从事写作,只是为了分享他们的思想,无关乎金钱和名望,我们将他们称为思想者。

  叔本华告诉我们,应该去读第三类作者的书。为什么呢?。在叔本华看来,第一种作者的书,就像是流星,在时代的天空里,闪一下就没了。回想一下你小时候看过的故事会、知音杂志,以及武侠小说,里面的情节你还记得多少?现在,大量抄袭,洗文的八卦故事,你还记得多少?再看看从公众号里摘录的假大空鸡汤合集,你又记得多少?与其花时间阅读这些刹那芳华的书籍,不如将时间节约下来,读点好书。

  对于第二种作者,叔本华也不建议我们读。因为第二种作者的书,常常是为了收入而写,写作目的和写作时的状态都不纯粹,功利性和目标性太强,容易失去内容的真实。西班牙谚语告诉我们:荣誉和金钱不会出现在同一个袋子里。就是这个意思。要知道,为了取悦大众审美,作者写出来的东西就很难旁观者清,阅读快感就会将人们的思维永远禁锢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还不自知,这是最可怕的。

  武侠小说扛鼎人物金庸和古龙的小说当年创作就与稿费有莫大的关系。金庸的小说端庄大气,跌宕缜密,动辄就是百万字的大长篇;而古龙的小说剑走偏锋,诡秘精巧,很少有大长篇。其中主要原因是,金庸当年创作小说,稿费是以字数计算,古龙的稿费却是以行数来计算。金庸注重字数,他的小说大段铺陈,对任何描叙都穷尽笔力,全篇百万字的篇幅丝毫不稀奇;然而古龙的小说极为注重行数,从不肯大段的铺设,多以长短句搭配为主,几个长篇字数加起来还没金庸一部书的字数多。

  而第三类作者的书,他们不会写含混不清、模棱两可、半真半假的东西。因为他们会会重视自己的思想,而屈不挠地发掘最明晰、最有力、最引人瞩目的表达方式。所以,第三类作者写的书,才是我们愿意倾注时间去读的好书。

  有人说,如果你看了书,听了音频,看了公众号文章……这些只能说你了解了信息。当你把这些信息内化吸收,转变成行动,改变了原来的思维模式才是真正学到了知识。所以,读书有思考,才算是学习,否则就是阅览。叔本华认为, 人生追逐的不应该是财富,而是智慧。享受孤独、自得其乐才是是获得幸福和安乐的源泉。而读书,是获得智慧与幸福安乐最快的方式。只有通过自己独立思考获得的知识,才能融入我们的思想体系,成为整个思维体系的一个鲜活部分,并与整体保持一种完整、坚实的联系。

  关于读书思考,我们来看一个例子。《鲁滨逊漂流记》里曾这样记录,在远洋轮船抛锚之后,鲁滨逊冒着生命危险,用了13天时间,将船上一切可以搬运的东西全都运上了孤岛。这些物资既包括了能够解决眼前温饱问题的面包、饼干、酒、干羊肉等,也包括了再生产所必须的麦子(可做种子)、小斧、大钳子、大剪子、十几把刀子等生产与生活工具;不仅有保障安全的枪械、弹药和旧刀剑,用来对付可能的危险和隐患,甚至还有《圣经》、一条狗和两只猫。

  如果只是走马观花地阅读这本书,很少有人会去思考,丹尼尔·笛福不厌其烦地叙述这些细节,罗列各种物件,不嫌麻烦吗?然后就快速地翻阅到下一个情节。然而,善于思考的人则会分析,是什么让鲁滨逊创造了28年的生存奇迹。从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看,这些物资不仅解决了鲁滨逊基本的温饱问题与安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保障了他的精神需求。

  马克思说:“孤零零的一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这是罕见的事,偶然落到荒野中的,已经内在具有社会力量的文明人或许能做到——就像许多人不在一起生活和彼此交往竟有语言发展一样,是不可思议的。”显然,鲁滨逊就是这样的“已经内在具有社会力量的文明人”,他的知识、思维方式和行动力,凝结了人类几千年积累的智慧与能力;而他所使用的各种工具,也凝结了人类在漫长的生存斗争中积累和创造的文明成果。鲁滨逊的的生存,不仅是他个人的奇迹,也是人类文明的奇迹。这也在特定的意义上,解释了为什么这样一个简单的冒险故事,总能跻身于最受欢迎的经典行列。

  叔本华在书中说,读一本书感受到的变化越多,积累越多。不管你的胸心中的知识有多么渊博,如果不进行反复思考,咀嚼消化,它的价值远远低于那些,你所知不多,但能够予以深思熟虑的知识。

  叔本华说,你要常读古书,读古人的原著。中国著名历史小说家二月河也说过,读书的感觉是随着知识的增长和境界的提高而变化的。二月河说他在读《聊斋志异》时,前前后后读了有60多遍,起初搞不懂作者的意图,文言文读起来也觉诘屈聱牙,好不难受。慢慢地,当他能够驾驭这本书后,想法也开始发生了变化,对书的把握也从字面上升到剖析总体结构和人物性格。比如说,他发觉《聊斋志异》就像一个个短篇的、文言版的《红楼梦》,是从积极的浪漫主义到积极的现实主义过渡的环节,感叹文言能够写出那么深刻的人物对话和思想情愫,简直就是奇迹。这就是读经典的收获。

  我们读书学习,掌握知识并不代表什么,关键是真正独立思考。读书,仅仅是在自己人生阅历不够丰富的情况下,增加一种了解事物本质的渠道,更是一种滋养灵魂的有效方式。我们要想将书中的只是,变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还需要在这个过程中采取正确的方式,做更多的努力。如果你也想做一个真正独立思考的人,做一个精神的君主,那就一起来吧,我们在书海中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孤独读书术》读后感(九):叔本华的读书观

  对哲学有了解的人,对叔本华这个名字都不陌生。他开创了非理性主义哲学,是唯意志论的创始人,认为意志是生命的本质,是主宰世界运作的力量。

  叔本华生于德国,父亲是个商人,后投河自尽,母亲是个知名作家,家庭关系的冷漠,使得他从小忧郁孤僻,表现出悲观主义倾向,但这并不妨碍他在哲学领域的发展,30岁时叔本华就写出了哲学著作《意志与观念世界》。

  叔本华一向反对死读书、读死书,《孤独读书术》一书概括了他的读书观。为什么读书,如何读书,叔本华的观点在当下仍然不过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不读坏书

  叔本华认为,读好书的先决条件是不读坏书,读坏书就是浪费时间。

  读书的首要原则是不滥读,坏书如毒药,伤害心神。“低劣而无益”的作品,偷走了读者的时间。

  如何区分好作品与坏作品呢?叔本华认为好的作品应该“赤裸地表达真理”,看一个作家的思想如何,不需要读完他所有作品,只要知道他如何思考就行了。甚至只需要阅读一位作家的几页作品,就可以知道看他的书有没有收获。

  好的作品“必须有东西可以表达”。坏作品表达含糊、混乱,因为作者的思想就是模糊不清的。也就是说“表达真理的方式越简单,真理的影响越深刻”。不需要故弄玄虚,华丽辞藻堆砌。

乔布曾说: 人为妇人所生,日子短小,多有患难。 出来如花,又被割下。飞去如影,不能存留。

  形容人生的空虚,没有比这几个简单句子更深刻的了。

  心中有明确的观念,为了表达自己思想而写作的人,才是真正的作家,他们的作品才值得阅读。与之对应,有的人,只是为了写作而写作,写作只是为了填满稿纸,肯定写不好。正如一句西班牙谚语所说:

荣耀和金钱不会出现在同一个袋子里

  “温习乃研究之母”,好书需要重新再读。每一次阅读都会有不同的印象。

  多读古人的名著。读名著经典,即使只有半小时,也会觉得如饮“清冽的泉水”一样舒适,因为作者的思想深刻,作品价值禁得起时代的考验。

2、读书和思考

  作为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叔本华认为,每个真正独立思考的人,在精神领域内全然是位君主。

  读书和思考是两回事,读书时,人的精神为书本所支配,思考时是与外界隔绝,随着自己思考而活动。不管读书多少,思考不能停,就像“在风中煽火一般,必须连续不断地扇动,才能维持火焰不断。思考时,必须要对思考的对象发生兴趣,才能持之以恒”。只有思考能带我们走上精神的康庄大道。

  如果不思考,只一味地读,和经常骑马坐车而步行能力必定减弱的人一样,将会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3、书不是读得越多越好

  叔本华评价好读书但不思考的人,一点都不留情:一天到晚沉浸在书中的人,只是个合格的读者,他的思维能力逐渐丧失,是没有个性没有思想的蛀书虫。他认为,“最好再思想源泉停滞之时才去读书。”

  多读书真的不好吗?很多人尤其是商界大佬都公开讲过读书的重要,他们勤读书、读书多的故事也广为传颂。比尔·盖茨,巴菲特,查理芒格几乎每天读书。俞敏洪说自己3个月读了60多本书,做了几万字的笔记,他在北大上学4年读了800本。亚洲首富孙正义生病3年期间读了3000本书。张瑞敏每周读2本。李开复也曾建议每人每年应该读100本书。

  为什么他们可以读这么多书?对于阅读量大的人,拿到一本书,已经不需要从头看到尾,也不需要逐字逐句地读了。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把每一个字看完,而是通过高效的阅读,掌握自己需要的知识。

  高效的阅读,也是有技巧可言的。比如先看序言和目录,了解哪些内容是自己想知道的,然后重点去读那些关键内容,其他内容一带而过或者直接忽略。冯仑说他现在看书一般都是挑着看,如果是很好的书,他会从后往前看。这是因为一般的书,都是最后讲结果,中间是论证部分。他不太看论证部分。(《阅读,也是一门技术活儿》)

  由此可见,书读的多不见得不好,关键是有没有独立的思考。大量阅读要伴随独立思考,才能最大化提升思维。只读书,不思考,读书就是一个打发时间的活动,对思维提升和改变毫无用处。

叔本华讲文学

  《孤独读书术》中,除了讲如何读书,叔本华还发表了他对文学、诗歌、悲剧与喜剧的看法。

  文学,用德国作家维兰德的定义来说,就是“利用词句使用想象力活动的技术”。文学作品比绘画、雕塑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力。“文学的目的是推动我们的想象”。

  叔本华认为悲剧作品,引导我们走向“绝望”,虽然很少直接用语言或动作表现出绝望的意志。悲剧有不同的表现方式,有的是先描述人世间的不幸,然后,将读者带入故事中,激发读者的同情;有的描写主角的心里变化,看烦恼如何转向。

  悲剧的最终目的是转向“断念”和“生存意志的否定”,喜剧的目的则是增强“生存意志”的信心。喜剧中总是混入各种笑料,让我们感觉到人生是美好的。

  《孤独读书术》在豆瓣评分8.2,却只有104人参加评论,可见这本书如同书名一样,在众多讨论“如何读书”的书籍中略显孤独。本以为哲学大师讲读书,会很枯燥。然而翻开书,我的想法就改变了。书中几乎每页都有形象的比喻:

  作者说:思想如同恋人,不与恋人结婚,恋人就离你而去了,思想不及时记录下来,就会忘记。又说,读的书越多,脑海就像“一块密密麻麻、重重叠叠、涂抹再涂抹的黑板一样”。

  一些好的作品总要等作者离世多年后,才为世人所称颂,为什么呢?叔本华书,这就如同你站在一个巨大的建筑物跟前一样,因为太近,反而无法欣赏建筑的巍峨伟大。多么机智和有趣。

  读好书,不读坏书;读书多思考,不贪多。这是叔本华给我们的读书建议,大道至简。

罗曼·罗兰曾说: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

  读书是自我的修行,当你手不释卷,沉浸其中,时间久了,终会收获自己的读书观。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