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繁盛与衰败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繁盛与衰败读后感摘抄

2021-03-26 02:58: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繁盛与衰败读后感摘抄

  《繁盛与衰败》是一本由孙晓飞著作,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3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繁盛与衰败》读后感(一):称赞年轻一代互联网人为“信息英雄”,是伟大的认识

  

这本书与那些从故纸堆里寻觅趣闻的八卦历史不同,引用了新视角、新理论,来观察和分析当下的都市空间生产。指出“时空压缩”后,人人都成为时间的拥有者和管理者。解放时间之后,人们可以安排属于自己的“时间”。

作者认为,在传统信息时代,由于传递速率较慢,人们接受信息要有着很长的时间差。但进入“时空压缩”时代,大量的同类信息不断地摄取之后,人们的“心理时间”也被“压缩”了,造成信息的大量堆积,让个人的“心理时间”骤然失速,产生重大的心理压力,有些人甚至形成“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

作者总结说,年轻一代由于广泛使用社交媒体,即是“时空压缩”的受益者又是受害者。由于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发布者、传播者,社交媒体的使用者成为新时代的“信息英雄”,大多数“80后”“90后”和部分“00后”,通过社交网络参与社会治理,参与重大事件的信息生产、传递与决策意见的提供。

这些认知,都闪耀着时代的光辉。

  《繁盛与衰败》读后感(二):一夜看尽长安花

大家写历史,有的以时间为主轴,用的是编年体;有的以一个人、一个物或一件事为核心,围绕之展开描述,故而叙述千姿百态,一个个也是妙趣横生。

而这本《繁盛与衰败 3000年帝国都城变迁史》就更有意思了,选的不是时间而是空间为关键词,讲的是中国历代王朝都城的历史,在作者孙晓飞先生的笔下,都城不仅仅是一座座建筑,而是一个个“空间”,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表达在一样:“从空间生产在视角,考察都市变迁背后在空间规制,进而对朝代更替与文化兴衰提出不同在看法。”

短短在一句话里,有好几个新词,比如空间生产、空间规制,然后又提出了全书在核心重点:对朝代更替与文化兴衰提出不同在看法。

作者对历代都城所依托在空间进行了虚实分类,虚的有象天法地、文明崇拜等,实的有粮食蔬菜、舞榭歌台、酒楼茶肆等等。每一个分类,就是“空间”的一个点,而每个分类空间又通过3-6个层进的阐述,将点连成一个面,全书13个面构成了一个立体丰满的“空间”。

每一个面以一句诗词来统领,形象又有内涵,一本正经陈述历史时显得文质彬彬,历史不再枯燥,被衬托得文艺起来。

面和面之间是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比如前面提到的“粮食蔬菜”、“舞榭歌台”和“酒楼茶肆”,分别代表了人的物质生存需求、精神需求和文化需求。统治阶级在证明其执法的合理性以及追求统治的长久性方面,必须满足民众一定需求,同时自身也有各方面的需要(文中还有一章节专门讲述了“皇家采买”),所以在构建都城时,首先得满足皇家、官员及百姓的生存要求,否则就会发生“就食洛阳”这等有损统治阶级颜面的事。

精神需求相对是一种非常高级在需求,它不仅可以稳定民心、证明统治阶级的合法执政,还在文化艺术等方面延展出非同一般的成果。这在都城结构中,催生了宗教类的庙宇以及皇家祭祀专用的天坛、地坛等。

《繁盛与衰败 3000年帝国都城变迁史》每一章节(即前文所说的“面”)的最后,作者都有一篇小结,有长有短,非常精彩,有些对比看更精彩,比如第六章小结写南宋时期金人汉化最终被灭,第十章到清朝时,统治阶级吸取先人教训,坚持不汉化,穿自己民族的衣服,说自己民族的语言,但也正因为如此,最后亡国,因为历史已经发展到世界在融合发展,而他们却在固步自封。

另外,《繁盛与衰败 3000年帝国都城变迁史》这本书还配了很多精美的古人画作,不仅生动形象,丰富了书的内容,还和诗词一起,增添了书的艺术文艺气质。

  《繁盛与衰败》读后感(三):都城选择的另类角度解读

一篇《朝代歌》人人都能毫不费力地背出来,自秦代以来的大一统王朝的都城都建在什么地方也能够说个差不多。在中国,头顶着“古都”之名的,还真是不少。以前经中国古都学会认定的“九大古都”之说,即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杭州、安阳、郑州、大同,2016年10月以后增加了成都,“十大古都”齐整。这其中,按影响力而言,西安、洛阳、北京这三个的名声最大。中国统一的封建王朝,西汉和唐朝最强,所以西安的入选理所当然;洛阳从西周起就经常列为“二都”之一,更为成了东周、东汉的都城,西晋、武周也定都在洛阳,“五代”中的后梁、后唐、后晋也均定都于此,入选也很在理;北京就更不用说了,元明清三代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就连1420年建成的紫禁城,到2020年都开始纪念600岁生日了呢!

但是面对这么多都城,或许很少有人会想过,那些封建王朝在选定国都的时候,都究竟考虑了哪些内容呢?而都城的扬弃,又都会有哪些理由呢?应该说,定都是一件大事,越发到大一统时代,越发显出其重要性来,所以各方面的考虑也会有很多,譬如地理、政治、军事、经济甚至迷信的因素都林林总总会列在其中。这样看来,一部都城变迁史,可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从中也可以看出不少道道呢!

孙晓飞的《繁盛与衰败:3000年帝国都城变迁史》就是一部很有趣的书,表面上说的是都城变迁史,却在无形中跳出了线性解读历史的老路,而是站在一个超然的视角,透过都城及其承载的中华文明史,解读了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垄断走向平等的千年历程。应该说,能够“沉淀”下来的多半才是有价值的东西,以都城的变迁来表达对中华文明在继承与发展中的一路“跋涉”,不失为一个很值得深思的角度,得出的结论也会更加促人深思。

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列斐伏尔在1974年《空间的生产》一书中正式提出了空间生产的概念。他认为,空间是被生产出来的,是社会实践的产物,而消费主义控制和支配着社会中的空间,并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的观点,建了“城市空间是产物和生产过程”为核心的空间生产理论。而《繁盛与衰败:3000年帝国都城变迁史》所遵循的视角,其实正是基于列斐伏尔的概念和理论。孙晓飞逐一解读咸阳、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南京、北京这7座历朝古在地理位置选择、城市布局、城市管理及城市建筑、城市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历程,历数了每座都城别具特色的文化风情,及其承载的中华文明的兴衰、传承与变迁。

在书中,孙晓飞引用了列斐伏尔的观点。比如,“空间生产是政治权力和意识形态的汇集地”;比如,“在任何地方,只要空间、时间和能量消耗之间发生互动,那里就有节奏”等等。进而认为,“空间不是自然性的,而是政治性的”。如果说这些认识对于更早之前古都来说,多少有些不那么显著的话,那么从宋元以来,显然是越来越明显了——越发到现在,越是如此。都城的选择确实“掺杂”更多的因素,主客观毫无疑问都会施加各自的影响力。

  《繁盛与衰败》读后感(四):空间创造的新视角,解读古都南京与开封城

  

我们常说,一个家的设计装修,和主人的文化修养、生活品位,以及内心的安全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同样的,一个朝代的统治者,定都何处,也必然是有其多方面深思熟虑的原因:

或是出于地理位置的考量,比如西汉时定都长安(今西安),据说是出于「天子戍边」的考虑,只因当时的中原王朝,主要危险是来自北面和西北的匈奴、吐蕃、党项和鲜卑;

《繁盛与衰败》内页插图

又或是出于经济因素的权衡,比如武则天当政时,就从长安迁都洛阳,用本书作者的话来说是「聪明且务实」的。这是因为当时的长安虽为都城,却远非经济中心,粮食供应全都来自江南,一旦漕运出现问题,动辄就会出现粮荒,不得不「就食洛阳」。

而历史上,早在隋文帝时期,定都长安时就吃过这个苦头——被迫带着文武百官到洛阳就食,成为第一个「逐粮天子」;而后在唐高宗时期,李治和武则天也曾带着文武百官到洛阳吃洛口仓的粮食……这般想来,武则天迁都洛阳确是「识时务者为俊杰」了。

《繁盛与衰败》内页插图

当然,迁都更多时候是出于政治稳定的因素,比如靖难之役后上位的明成祖朱棣,心心念念要迁都北平(今北京),只因那是他燕王的发迹地,有其数十年苦心经营的势力,较之南京的旧势力,自然更让人放心。

这不,还有一传说,在南京城里的朱棣,常被噩梦惊醒,也因此更是铁了心要迁都。这点看来,倒是又多了一层迷信的色彩。

《繁盛与衰败》内页插图

且不论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定都原因几许,只定都后的城市空间创造,用著名历史学者孙晓飞的话来说,既是实施统治的文化标志,也是进行治理的政治表达,都城的空间生产,无一不隐含着皇帝的政治意图与统治策略。

在孙晓飞的新书《繁盛与衰败:3000年帝国都城变迁史》中,他跳出线性描述历史的窠臼,以一种全新的空间生产和创造的视角,通过对中国七座都城变迁背后的空间规制考察,进而对3000年历史里的朝代更替和文化兴衰,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可以说是让人耳目全然一新。

借用城市社会学理论重要奠基人列斐伏尔、现代法国思想大师福柯等人创立发展的空间生产理论,孙晓飞从空间创造的视角,逐一解读咸阳、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南京、北京这 7 座历朝古都 3000 年间在地理位置选择、城市布局、城市管理及城市建筑、城市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历程……

在他细腻且优美的笔调下,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曾经的都城,是如何在空间上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垄断走向平等的。

可以说,每一座都城,都有其别具特色的空间创造和文化风情。这里,我将就其中的南京和开封,作为历史上的古都,在特定的朝代里曾有过的空间创新,和大家略作分享如下,希望能有「窥一斑而见全豹」的启发。

一、南朝时的南京:佛寺的开放空间,秦淮河的「极乐空间」

提起今日之南京,旧时之建康城,佛寺的出现和秦淮河的舞榭歌台,可算是当时空间建构的大创新。

① 佛寺带来的开放空间

在古历史的长河里,都城多是围绕皇帝建立起来的封闭空间。重重封锁中的都城,是否因此导致王朝的封闭性,以致出现内廷政治,宦官和外戚当权,从秦汉到隋唐,似乎看不出其中的明显关联。

但被层层宫殿包围着的皇帝,对居住空间的安全感,想来是不缺的。更有甚者,可以此来显示权力的威严和不可冒犯。

直到佛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中国古代封闭的城市空间形态,提供了一个可以交流和娱乐的公共场所,可以容纳从皇帝、贵族、知识分子到普通百姓等所有社会群体,自由出入佛寺参拜和祈福。

据说南朝的梁武帝还曾四次出家为僧,通过进入佛寺而成为「菩萨」。而当时的皇室还花费大量的钱将他反复赎回。

也正是在皇家的支持和资助下,南朝佛寺大量涌现,于是也就有了唐代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名句。

② 舞榭歌台的极乐空间

「极乐空间」是列斐伏尔空间谱系里的一个概念。在他看来,「极乐空间」充满了激情、女性美和对生殖力量的崇拜,「是对各种形式的生命、自然、快乐的赞歌」。

比如古罗马繁荣时期的「浴场空间」,以当时最大最奢华的戴克里先浴场来说,不仅仅是单纯洗澡的地方,更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空间。在列斐伏尔的描述里曾写道,「浴场不仅有澡堂、健身房、按摩室,还有公园和公共图书馆,建筑本身也气势恢宏,大厅和门廊拥有精美的雕塑、壁画、喷泉。」

又如古印度的古普塔王朝,在阿旃陀石窟和克久拉霍神庙的建筑里,就有大量的男女交好的雕塑群,多是以各种舞蹈或瑜伽姿势来展示,是诗人、祭司、庙神舞女和男神的共同作品。

按照法国哲学家巴塔耶的观点,欲望、音乐、游戏、节庆等都可视作「盈余能量」,可将其作为超越当下抽象空间的感性要素,寻求对更加自由的差异空间的拓展。

换句话说,正是城市里的「盈余能量」造就了「极乐空间」。

而彼时的建康城里,繁荣的经济和发达的文化共同创造了「盈余能量」,进而出现了秦淮河畔的「极乐空间」——两岸酒家林立,夜夜笙歌,俨然是「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

二、北宋时的开封:「勾栏瓦舍」的娱乐空间,茶楼酒肆的生活空间

提起开封城,历史上有多个短命王朝曾定都于此,但直到赵匡胤代后周而立,才得以名垂青史。

孙晓飞在本书里提到说,北宋的开封,普通民众第一次拥有了「城市权利」,即参与空间创造、参与城市管理、拥有城市生活的权利。而在此前朝代,都城都是皇帝的,民众不过是必要的点缀。

换句话说,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不是只为了皇帝而进行的都城建设。在开封的空间构建上,充分考虑了各色人等的利益——有权势的人、富人、有教养的人、追求时尚的人,以及四处谋生的流浪者等都混居在一起。

《繁盛与衰败》内页插图

甚至于说,在北宋时期的开封,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空间正义」——在空间占有方面,大家的权利是平等的,即便皇族也是一样。他们共同居住在皇帝分配的院落里,所居院落大小和生活水准基本相当。当然,皇帝除外。

此外,北宋时的开封,只给官员发薪,并不提供公有住房。以至于我们所熟知的唐宋八大家之苏氏三父子,当年进开封赶考时,也不得不租住在太平兴国寺的澡堂子里。

北宋时的开封,人们在空间面前的平等性,打破了对「市」的严格位置管理、方向管理、时间管理和出入管理,因此创造出了街区的差异性,营造出更加丰富且生动的城市空间。

①「勾栏瓦舍」的公共娱乐空间

开封城娱乐空间的发展,并不是偶发的,而是城市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结果。

城市里的民众,有着更多的空间渴望。仅仅是居住空间的满足和消费空间「市」的存在,并不能解决他们日益严重的孤独感。而「勾栏瓦舍」的出现,可以说正是为了满足城市中下层百姓对情感活动与精神娱乐的需求。

这里的「勾栏瓦舍」,说的是有「勾栏」边的「瓦舍」,或是在「瓦舍」中的「勾栏」。具体来说,瓦舍就是综合娱乐城,勾栏是剧院。

宋代孟元老的笔记体散记文《东京梦华录》里,曾有记载开封城里「大小勾栏五十余座」,还提到70多位当时的著名艺人,其中就有我们颇为熟悉的以小唱出名的李师师。

随着「勾栏」的表演水平日益渐高,一些明星式艺人的出现,也吸引了皇室成员流连于此。由此可见,城市娱乐空间的出现,某种程度上也改变了以往严格的阶级分隔,身份地位悬殊的人们,也可以在公共空间里相处,同乐。

② 酒楼茶肆的生活空间

酒楼和茶肆的出现,表明了宋代的商业经济、娱乐文化与政治之间相互融合的态势。都城的政治功能性质,逐渐向城市生活功能转化。

而北宋的空间政治,也越来越有民主化的倾向,最明显的一个表现是,酒楼的高度甚至可以超出皇宫。

我们知道,在佛寺出现之前,都城的最高建筑只能是皇家宫殿。皇家可不容居人之下,毕竟空间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权力的象征。

但是在佛寺出现之后,随着皇帝和皇室人员成为信徒,佛寺的高度开始高于皇宫。值得说明的是,这个时候的佛寺,并不与世俗权力相冲突,更不与皇家争夺世俗权力,只是代表佛、菩萨,对皇室和王朝进行守护,因此,皇室允许佛家高出其一头。

当代表世俗社会的酒楼的高度,竟然也能高出皇宫时,俨然意味着皇家权力在空间管理方面的松动。

换句话说,宋朝的皇帝和皇室,已然开始放弃在空间方面的全面掌控和唯我独高,将自己降为与民同乐的亲民角色。

由此可见,皇家宫殿的特权空间统率城市的时代已经过去,更多平民化的空间被生产出来,成为上自天子、下至平民都可以使用的公共空间。

由于空间上的平等,也影响到统治者的社会治理方式和统治方式,他们因此而逐渐放弃了自己的文化霸权,让市民文化得以与主流文化互动,形成宋代新文化。

在北宋,出入茶肆,已成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就像酒楼一样,皇帝也常去茶肆喝茶,而贵族、大臣和诗人们更是频繁流连于此。

每天清晨五更的早茶肆,夜晚吸引仕女前来游玩吃茶的夜茶肆,还有中间建有浴池的茶肆,更有《清明上河图》里所描绘的临河简易小茶肆……不得不说,为了让顾客日夕流连,乐而忘返,茶肆也是卯足了劲,有挂名人字画的,有插四时鲜花的,更有奇松异桧……自然,那些发生在酒楼茶肆里的故事传说和诗情画意更是不胜枚举。

酒楼和茶肆,都是宋代开封城内生产出来的新空间,虽然都属于资本生产,但已经属于民间生产,而不是国家资本生产和权力意志生产。

写在最后:

当我们谈论历史的时候,多是习惯性地将其放在时间的维度上进行解读,于是我们会下意识地关注那些影响朝代更替的关键事件,会关注那些更富戏剧化转折的君臣博弈和宫闱内斗,会关注那些影响百姓民生的国策制度……

诚然,这是多数历史学者们研究历史的惯常手法,而我们也习惯了以这样的线性思维来回望历史,以至于都忽略了还可以从空间的角度对历史进行全新的解读。

在孙晓飞先生的这本《繁盛与衰败:3000年帝国都城变迁史》书中,在作者极富诗意的文笔和对史料的潜心研究下,我们跟随着他以一种全新的空间视角,回望历史上那些古都的变迁史,在都城的过去、现状与未来及其所承载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得以重新审视城市发展与个体生存之间的联系。

对咸阳、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南京、北京这 7 座历朝古都的空间解读,不仅仅是对曾经历史的回顾,更多的还是以此来展望城市空间的未来发展方向。

尤其是在本书最后,更是宕开一笔,以 2008 年后的北京为切入点,延展开来,讲述现代都市里,因「时空压缩」而来的空间焦虑、空间崇拜和空间争夺等现象,也都很值得我们深思。

「部分图源网络,侵删」

-END-

我是楚汐,感谢阅读,期待关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