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教室读后感精选
《蔬菜教室》是一本由[日] 内田悟著作,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蔬菜教室》读后感(一):让我们尽情感受丰富多彩的秋之味吧!
作者:内田悟
如何使用本书?《蔬菜教室》读后感(二):最特殊的蔬菜食谱
日本人对于食物总是会有特别的感情,即使是一种很简单的食材也可以分解为不同的部分,让每一部分都物尽其用,变成最好吃的美味。
一开始拿到这本书时,以为只是介绍秋冬蔬菜的科普书籍,仔仔细细地开始看,才知道书里不仅把蔬菜介绍得详尽,也给出了各种蔬菜最好的料理方法。
书本对于秋冬的蔬菜做了很相近的介绍,包括蔬菜每一部分的食用价值及食用方法。边看书边用书里的食谱学着做,最喜欢的是南瓜的食用方法。从南瓜的整体开始解剖,怎么切断、怎么去瓤去籽然后削皮。以前买南瓜都是蒸着吃或者做烘蛋、焗饭,看了书后学着做了个南瓜格雷派饼,从来没想到过还有这样的食用方法。
很喜欢日料,更觉得只有从日本人那里学来的食谱才是最正宗的日式口味。
《蔬菜教室》读后感(三):蔬菜教室
做家庭主妇也第八个年头了,会做饭,但是要我说什么蔬菜是应季蔬菜,我答不上来。我也知道要吃应季蔬菜啊,所以在小木屋上看到了这本书,来补补这方面的知识。 这年头,无论是什么蔬菜,几乎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所以大家越来越难把蔬菜和某个特定的季节联系起来了。然而,蔬菜最有生命力,味道最好的季节,一年就只有一次。无论科技如何进步,人们都无法凭空创造出这些季节,所以我才会如此钟爱季节带来的美味。 这是本书的作者,拥有三十余年从业经验的蔬菜达人内田悟对蔬菜的态度。书里介绍了常见秋冬蔬菜的季节,特点,保存方式等基本常识,而且还介绍了这些蔬菜怎么洗,怎么切,怎么煮,更重要的是要怎么吃才会更好吃。这对于很多年轻人,确实是很必须的一本书。 我知道这是日本作家写的一本书,书里有的做法可能跟我们的常见做法有不同,但是我觉得大多数都是可以参考的,可以按菜谱做出来,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改良,或许也很喜欢呢。 这本书是介绍的秋冬的蔬菜,还有另外一本是介绍春夏的,我还没看过,等我下次去小木屋里找找。
《蔬菜教室》读后感(四):.
发现后浪卖书真的很有一套,关注后浪账号每次发的生活类书籍的内容,都感觉自己看了之后就会直线提升生活质量,实际上看了之后才发现根本不会,而且豆瓣生活类博主很多都做书托,打五星,真是失望。
这本书倒不是他内容很差,但是还是我之前说过的,我不喜欢日本这种米粒上雕花的生活态度,往好听点说是“匠人精神”,往难听的说……算了我就不说了。
整本书有干货,也有日式生活类必备的玄学部分,干货的话,可以说这本书里写的日本对蔬菜的料理几乎和我们国家完全不一样,你会炖洋葱吃吗,你会吃清炒大葱吗,对于我这种无肉不欢的人来说,整本书几乎就没有一个带肉的菜,作者也说自己不是一个素食主义者,我想蔬菜和肉菜一起烹饪也说能让蔬菜发挥美味的一种渠道啊,作者避之不写,要么就是爱蔬菜爱到极致了,要么就是只卖菜所以不会写这方面。还有很多书托夸的,蔬菜选用、保存、时令等知识,老实说书店很多十块钱一本的农作物科普读物也能告诉你这些知识,而这本书定价高达88,买两本就是176。而里面常常出现的日式玄学部分,更让人觉得作者对蔬菜的爱,已经到了一种恋物癖的程度,比如用纱布洗蔬菜之类,作者甚至说要把蔬菜当人来看,这种爱真的能让你更方便更便捷地生活吗,我真的很疑问。
总之这本书不推荐,想看的话在微信阅读上就能免费翻,花钱买就算了。
《蔬菜教室》读后感(五):愿每个人都能认真对待蔬菜
中国人的观念里,根深蒂固的是说,你要多吃蔬菜,营养均衡。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好像在吃的方面,最不被重视的,就是蔬菜了。多看重肉蛋奶。但是于我来说,我最爱的就是蔬菜,宁可 一月无肉,不可一日无菜。
除此之外,举个不恰当的栗子,人们常说,久病成医,但没有几个人说自己经常炒菜成厨师了。然后再说我给你做几个拿手好菜,多为肉蛋奶禽,鲜有说我的拿手菜是什么时蔬。那么,我认为大家要好好读读这本蔬菜教室——应季蔬菜料理完全指南了!
这本书,初看似乎只是一本食谱,但仔细看来,实际它在讲,这些蔬菜,怎么分解,也就是切菜,做菜,什么时候吃,搭配做什么菜,详尽到让你看到每一步,都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比如,一根胡萝卜,买回家,要不要去皮,为什么去或者为什么不去;怎么切,从头到尾分为几部分,而早熟的胡萝卜要竖着切,晚熟的胡萝卜要横着切,原因是啥?因为早期的萝卜容易产生涩味,所以要顺着纤维切;晚熟的胡萝卜纤维已变粗变硬,就算切断纤维也不会有涩味。 仅此一项,我想大多数食谱都不会告诉你。这也是本书的特点,应季应景,根据季节不同,告诉你不同的操作方法以及食用方法。
这根胡萝卜,切的时候有几种切法,全部使用图例来示范,竖着切的示范图,横着切的示范图,这画面感,也就是视频能比拟了。
不同的切法,不同的烹饪方式。在讲完烹饪方式的同时,穿插着会讲一些胡萝卜的品种大致有哪些,又插入了一个知识点。真是极用心了!
当真称得上是一本”应季蔬菜完全指南”太完全了。
很多时候,我期待自己能够活的精致,我想,这种精致,有时候不是存在于有多少钱,过多么奢华的生活,而是在于,认真对待一蔬一饭,这一盘菜,端上餐桌,赏心悦目,认真对待这颗菜,菜也让我们更加健康。我们需要学习的,是作者对于每一种菜,尤其是在秋冬时节,生鲜时蔬变得更少,叶菜类减少,根茎类菜更多,而根茎类菜的乏味,常常使我们不愿意多吃,作者潜心研究,让每一根萝卜,一颗白菜都赋予它们更多的意义,看到它们应该在什么样的状态下、什么样的情境下,更好吃,更有营养。
看完之后,我突然明白,这种认真,对于蔬菜的认知的精神,也似乎是一种匠人精神,它根植于像作者这样的的蔬菜专家的灵魂中,让人敬佩。但,这不单单是一个蔬菜教室,它让我们认识蔬菜之余,其实,也给我上了一课,对于任何事情,我们都要这样细致的分解,方能获得最佳结果,最佳状态。
《蔬菜教室》读后感(六):让平凡的蔬菜不平淡
其实对于外卖便利的今天,下厨已经不是一个必要的技能,可为了健康,我还是爱在家里捣鼓点儿菜,但从家里传承来的菜总做,吃多了没新鲜感。那就买点菜谱多看看美食节目呗,各种米其林大厨的看下来,啧啧,真不错,就是老外用的食材实在不常见,菜谱水土不服,在北京就那么个菜市场能找得到,而且价格不菲。有一次为了做菜买甜菜,上网下单,5斤包邮,结果提也不能提“甜菜”这俩字,吃伤了。
还是得回归家门口的菜摊儿,看着几乎不太变化的各种蔬菜,能站那琢磨半小时买什么回家做饭。想好了吃什么,挑菜又是一道坎儿。想起前一阵听了一个节目,讲大家都是如何买菜的,说出来可能很搞笑,买菜谁不会呢?可是挑选出又新鲜又好吃的蔬菜,真的需要经验的积累,主播们互相交流了之后,发现大家基本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掐”一下,可是南瓜这种有着厚厚外皮的蔬菜怎么挑呢?一直以来我都是外貌协会那拨的,只拣顺眼的买,但这方法也不靠谱。
其实问题归结起来就是蔬菜“怎么挑?怎么做?”,而《蔬菜教室》就是这么一本秘籍,非常的实用。
大家都知道“匠人”这一词,也看过寿司之神和天妇罗之神,他们不仅对自己从事的工作认真,并且在每一个环节上都很用心,《蔬菜教室》的作者内田悟也这么一位有着匠人精神的蔬果店老板,懂得蔬菜、知道蔬菜的赏味期、了解每种蔬菜的烹饪方式,这本书就是一条龙式解决了挑菜和做菜的难题。
收到书我就立刻拆开翻到目录页,先看菜名,都是熟悉而且平凡的蔬菜,随便哪个菜店都能买到十之八九,立刻放下心来,然后找到我经常吃的,想看看蔬菜达人到底是不是名符其实。日本的蔬果是真的贵,我在日本看到一个西瓜要卖到人民币三百块,所以超市会有切成一牙一牙的西瓜出售,去吃饭也很少有小菜赠送,而日本人又是出了名的细致,作者内田悟就将这种细致写进了《蔬菜教室》。
我很爱吃圆白菜,这本书里称之为卷心菜,反正都是一种东西啦,一直以来我就是随便把外层的叶子剥下来扔掉,因为在国内卖的很便宜,扔起来不心疼,然后再尽量完整的剥下够吃的菜叶,洗干净后用手撕烂,做个手撕包菜。
但内田悟在书中先写了卷心菜最佳食用期,标注出在每个时期的不同口感。然后把一个卷心菜分解成外层、内层、中心和菜心四部分,详细的介绍了每部分的特征和最佳实用方式;并且针对卷心菜的挑选、存放给出了相应方法;甚至连我会随意丢弃的菜芯也给出了料理方法,《蔬菜教室》确实名符其实,不是菜谱,而是让人更懂蔬菜的书。
看完这本书,赶紧下楼买菜实践一下,哈哈。
《蔬菜教室》读后感(七):这样做,让全家爱上吃蔬菜--《蔬菜教室》
如果我们在豆瓣上查一下日剧《深夜食堂》的评分,就会发现有107162人参与打分,并且给出了9.2分的高分数。
想想也是,在寒冷的深夜里,一锅暖汤,一餐好饭,总是令人觉得温暖而又治愈,或许这也是《深夜食堂》一类治愈系美食剧大行其道的原因之一。与《深夜食堂》中每道美食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不同,吃货眼中只有美食不解释,那么如何在家中打造自己的《深夜食堂》?我相信世间的绝大多数事我们都能在书中找到答案,比如日本作家内田悟的《蔬菜教室》。
将作者内田悟称为作家,其实微有些不妥,确切说,这位一脸和气的大叔是位蔬菜推广人,肉食主义者如我,起先翻开书时,对于作者倡导的吃出蔬菜真味这事儿,是很有些不太感冒的。
但是,身为将匠人精神发挥至我国我民望尘莫及的日本人写出的美食书,个中内容又怎是一个细字了得。
比如说,比如说,你可能知道茴字有四种写法,但你知道菠菜的茎叶甜度不同,要根据实际情况分开使用这回事吗。
梁实秋曾在雅舍谈吃中专门写过菠菜,文中提到:前几年电视曾上映的卡通片“大力水手”,随身法宝便是一罐菠菜。吞下菠菜之后,他的细瘦的两臂寸即肌肉突起,力大无穷,所向披靡。为什么形容菠菜有此奇效?原因是,美国的孩子们吃惯牛奶牛肉糖果,怕吃蔬菜。美人又不善于烹制蔬菜,他们常吃的菠菜是冰凉的菠菜泥。即使是新鲜菠菜,也要煮得稀巴烂。孩了们视菠菜如畏途。所以才有“大力水手”的出现,意在诱使孩子吃菠菜。我们吃菠菜.无论是煮是炒,都要半生半熟不失其脆。放在火锅里.一汆即可。凡是蔬菜都不宜烧得太熟。
梁实秋是北京人,也是民国著名的美食达人,文中所记,多是我国北方常见的做法。在烹制蔬菜上,日本人也不遑多让。比如此书中关于菠菜的处理,作者细致讲述了如何洗、如何泡、用手掰开茎叶的正确方法,过水前(就是我们俗称的焯一下)茎叶要分开,焯过后一定要用冷水浸泡才不会造成营养流失。
当然,这些小窍门对常做饭的人而言自是不在话下,但对于刚刚接触厨事的新手,还是很有可读性的,日本人的细致入微也可见一斑。写完处理方法,再上做法,是这本书的特色。比如菠菜章,便列举了菠菜的四种做法,或以姜片快炒,或配上自制法式沙拉酱制成热沙拉,选择多多。让人一读之后,感觉蔬菜不再难做。
当然,书名曰《蔬菜教室》,也是名副其实,这并非只是一本菜谱书,书中还记录了关于蔬菜的其它知识。举凡蔬菜的挑选、烹制、搭配、保存,作者一一说来,细细讲说。从土豆原产于安第斯高原,到如何在家中自制菜干,作者果然不负蔬菜达人的美称,看完全书,让人不禁感叹,想不到成日打交道的各种蔬菜中还有如此多的门道了。
《蔬菜教室》读后感(八):蔬菜的魅力
饮食烹饪类书籍我见过不少,在以前,这类书说白了基本上是当做工具书来出的,大部分都是写明几两几钱、“把大象装冰箱分三步”地告诉你这菜怎么做,最后“淋明油,出锅装盘”,当然,现在来看这也是一种值得怀旧的文化。饮食文化和烹饪技法在中国是个源远流长的事,但是被当做一个乐趣来著书立说的,一直都是在个别文人小圈子内进行。而今天不同了,这种文化被大众津津乐道,有几把刷子的就可以通过自媒体成为明星达人,再加以情怀或品位即可出书,而为人师了。与此同时,由于人们口味的开放,我们也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写的美食书籍。
最近读到这本《蔬菜教室》,据介绍,作者内田悟是日本从事蔬果采购三十多年的行业达人,同时是深受民众喜爱的蔬菜专家。这本书看着简单,貌似只是本菜谱,实际上却很有料。
这位内田悟是位戴圆眼镜的笑眯眯的小老头,样子看上去谦和、细致,又有耐心。他在书里通篇说的都是蔬菜,而这并不是一本关于素斋的书,就像书名所说——是秋冬应季蔬菜料理完全指南。作者对南瓜、白菜、土豆等20多种日本餐桌常见蔬菜都详细介绍了原产地(相对于日本)、美味月历(应季时间)、挑选要点、部位特点、存放方法和作者独特的烹饪技巧。我并非要总结罗列本书的要点,而是惊叹于本书这种细致的用心和道法自然的力量。
书中列举的蔬果绝大多数亦是中餐家常菜,所以中国读者看此书不会有陌生感。通过老头的介绍,足见其30多年的用心积淀,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实用技巧,用到日常生活中。对于做菜这件事,我个人并不喜欢“技巧”这个用法,但是很多经验式的总结必然永远流传。比如,老头提到:一颗菜不同部位有不同口感,你要区别对待;油炸东西注意火候,复炸一两次口感会比较脆;食材切了滚刀块后,削去边角使其圆滑,这样在煮炖的时候不致散架,等等。这些并非是什么鲜为人知的奥妙,只是用心和经验,每个人都有。但作者就厉害在数十年钻研果蔬,做到了细致精微的地步。有人可能会说这是坚持,其实不对,坚持是个苦差事,老头很幸运,他有个被当做爱好的工作,这是享受。
书的前言写到:本书重点强调了“蔬菜自身的潜力””,告诉大家,“光靠应季蔬菜,就能做出这么好吃的东西来”。作者深深地了解每一种蔬菜,手持日本名家厨刀,通过庖丁解牛般的处理,改变它们的物理状态,通过多种蔬菜的组合或只是简单的油煎,做出了各种美味。据说,日料有两条很有名的传统原则,一是刀功胜于火功,二是美味不能超过食材原有的滋味,老头无疑印证了这两点。
最近恰好还在读一本中国学者研究日料的书,据介绍,日料有“初物”和“旬物”两个词语,都可以理解为当季采摘的时鲜货,日本人早就形成从饮食中获得纤细精致的四季不同感受的传统。在《蔬菜教室》这本书中,我们也会深感于此。看看老头怎么说的吧!“蔬菜,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馈赠,每到秋高气爽时,光彩照人的土豆与洋葱定会摆上商店的货架。”“冬季是依良湖卷心菜的生产旺季,更是它最有味道的时候。把卷心菜放在手上,你就能感觉到重心在菜的正中间。”“早在炎热的夏天,秋天就在地下显出了征兆。第一波秋意,源自9月初上市的北海道胡萝卜。鲜亮醒目的橙色,为五彩斑斓的秋季吹响了第一声号角。”类似的文字写满了整本书,老头就像一边下厨,一边跟你娓娓道来,每句话都像秋冬的暖阳。
在本书的结尾,老头用土地和枯萎作为结束的内容,土地是营养丰富的百年土地,枯萎是植物自然的结束,孕育新生命的开始。老头说,像那些会枯萎的植物一样,努力地生活,圆满地谢幕,这正是我的人生理想。这样的胸怀,这样的沉静,比那些流行的小清新、小文艺,不知要高出多少个档次。
《蔬菜教室》读后感(九):吃了这么多年白菜了,你知道它是十字花科的吗
秋天到了,天气凉了,顾不上看天上一行行大雁向那个方向飞,先煮上一锅热汤热饭喂饱自己和家人是正经。
在吃这件事上,吃货一直有很多话要讲,我一直认为,在菜色特点上,中日两国真是有太多太多的不一样了。一说到中餐,总是煎炒烹炸,举个不恰当的例子,留学生在国外公寓做个饭,刚戗个锅,火灾警报就响个不停了。
相比之下,清淡营养的日本料理一直在国际餐馆饮界地位不低,比如欧美各国有大城市者皆有高端日本料理店,相比之下,中餐在国际上的认可度就有些暗淡了,似乎一直显得有些LOW不算,日常也主要出现在《生活大爆炸》等生活喜剧里面。
虽然如此,但别人好的东西我们就要学习。在天气越来越冷的当下,学些温暖的菜品还是很有必要的,我是带着看一本菜谱书的学习心态翻开这本《蔬菜教室》的,但不同于精准如说明书的配料做法逐一列开,与其说这是一本菜谱,不如说这是一本讲蔬菜、谈生活的美食书。
说起来,在没有互联网没有网络电台的十余年前,我还是某广播电台读书栏目的忠实听者,尤记得那个栏目有个固定的互动环节,宣读听众们发来的短信,内容是最近在读什么书,印象某次某位女性听众的短信说最近在看菜谱,自家默汗,菜谱有什么可听的。
当然,这已经是十余年前的事情了,现在的美食书籍,越来越精美,越来越好看,除了实用性可操作性方面的考虑,当做睡前读物来读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比如内田司所著的《蔬菜教室》,这本书是作者继春夏版《蔬菜教室》之后推出的秋冬版,对于倡导“不时不食”的我们而言,现在看这本书正正合适。
书如其名,我们并不能将其简单看成一本素菜菜谱或者美食图书,身为一位蔬菜达人,作者可以说是饱含着对于大自然的敬意,对于蔬菜的温情而写成这本书。
在这本书中,作者不但会耐心细致的教你如何选择购买各式蔬菜,还会细致到告诉你如何最大限度的对一颗卷心菜做到物尽其用,最外层的老叶子适合做什么,最内核的嫩叶推荐怎么吃,如何在一道菜里将它应用到极致。甚至连如何挖菜芯都有细致的配图说明,不但适合初学做饭的新手,令一向自以为终日与蔬菜打交道如我也是自叹不如的,看了这本书以后,感觉蔬菜的精华已经被作者运用到极致了。
更与其它菜谱类书籍大不相同的,是作者对蔬菜的格物精神,比如北方人民耳熟能详的冬季当家菜--大白菜,小时跟随家长买过冬储大白菜,在大杂院里砌过白菜山如我表示,吃了这么多年大白菜,对于它属于十字花科这事儿也是看了这本书以后才知道,《蔬菜教室》真是一个名副其实。虽然作者在书中标明了白菜的原产地是中国,日本人栽培白菜的历史不过百年,但个人还真没在那本国人所著的菜谱书中见到过对白菜一物如此详尽的描述,思之不免有些汗颜。
这还不算,在书中插录的作者专栏文章中,便有一篇‘十字花科家族的漫长旅程’,讲述了卷心菜、西蓝花、菜花、白菜这些十字花科家族成员的进化历程。还告诉你卷心菜、西蓝花、菜花的共同祖先其实都是数千年前长在地中海沿岸岩壁上的羽衣甘蓝,让人不免想起:‘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的诗句来。
其实,关于蔬菜,关于做饭这回事,真是件说之不尽,讲之不完的事。在这个寒冷的季节里,看一本有趣又有料的美食书,增长知识之余,还能收获一缕温暖、得到一份治愈。美食,暖的是身,温情,暖的是心。人们之所以对于家常饭菜如此的执念,当然不会因为业余水平做出的家常饭菜会好吃过专业厨师的职业产出,而是粗菜淡饭中那一缕缕浓到不行的亲情吧。
《蔬菜教室》读后感(十):致蔬菜的爱的告白
喜欢吃的人,好多都不喜欢吃蔬菜。
说到蔬菜,列举一下我脑中最先浮现出来的几样东西的话,首先是蔬菜沙拉,其次是白灼芥兰,最后是香菇油菜。这三种食物,都是一副非常禁(食)欲主义、看起来就不太好吃的样子。
其实我意外地还挺喜欢吃蔬菜的。一个原因是对于我等久坐办公室的退休老干部来说,多吃蔬菜有助于改善饮食结构和营养平衡;另一个原因在于,不同种类的蔬菜展现出了非常丰富的口感和口味,仔细品尝的话,一定可以感受到蔬菜这类食物中蕴含的无限美味可能性!
我刚开始工作的头两年半,几乎是一天不落地每天做饭带饭。为了节省时间也为了省事,我很少看什么菜谱,做饭一直都没有长进,做出来的所有东西无非是XX炒蛋、XX炒肉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小菜。不仅火候胡来,油盐酱醋也是全凭手滑。不过就算这样,我也发现了自己做饭之前没发现的一件事情,所有的蔬菜其实都甜丝丝的,而且每种蔬菜的“甜丝丝”都不一样,吃起来是一件让味蕾充满乐趣的事情。
比如,山药、莲藕和西芹,遇到醋的时候产生的甜味就不一样!刚放进热油的胡萝卜散发出来的香气是甜的,熟透了的洋葱是甜的,炖得绵软的土豆也是甜的!
我以前都没注意到过这些味道,大体上是因为我父母做菜比我还要糙。那时候我第一次感觉到,食材大概是需要被人好好对待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我刚开始做杏鲍菇的时候,都是用刀切成片,这样炒出来感觉并不太好吃,甚至吸引不到狂热爱好菌菇的我。后来从网上看到手撕杏鲍菇的做法,恍然大悟,回家立刻尝试,随便炒炒出来的味道,竟然像是一盘鸡丝,鲜美而且嘎嘣脆。
不过,我基本上还是饮食习惯非常随便的那种人。
这几年日本的“匠人”精神经常被提起。日本人做事情,有种把小事做到极致,且对自己做的事情饱含情感的精神。在“吃”这个问题上也是,猪排饭拉面之类的快餐且不提,日本传统的料理有米有菜有汤有腌菜有鱼有肉,确确实实让人感受得到一种对于吃的认真。
内田悟也是这么一位认认真真对待食材、认认真真做饭、认认真真吃的人。而且他追求着做到极致的,是一般饕餮客们不怎么感兴趣的——蔬菜!
看到内田悟是怎么做蔬菜的,我有一种非常可惜的感觉。我可惜以前那些被我草草做出来吃了以后觉得不好的食材们——我发现我对蔬菜其实一无所知。
比如上海这边满菜场都是的上海青(又名青梗白菜、小青菜等),我一直都不喜欢吃,因为觉得炒出来有一股怪怪的味道,长相画风差不多的白菜和油菜也是,尤其是靠近菜根的部分不好吃。直到现在我才知道原因,是因为切菜的方法太不讲究,把菜叶里面的纤维都切断了,才会产生涩味而不是甜味的!而且,青梗白菜、大白菜和油菜都是十字花科的植物,一些处理方法是可以共通的。这些菜的叶子都可以用手撕,或者先加热后让纤维变得松散再切。仅仅是这样而已,蔬菜的味道居然会有很大不同。
切菜原来是非常讲究的一件事。大部分人对于不同蔬菜的不同切法都有一套自己的理论或习惯,再讲究一些的人可能会把不同的切法运用在不同种类的蔬菜上(比如用手沿着纤维撕菜叶部分,菜梗部分用刀切成片),可是内田悟居然还给蔬菜的切法按照初期和晚期分了阶段!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蔬菜的初期肯定比晚期更新鲜更好,但是在内田悟的眼里,不同的阶段展现的是不同的风味,需要不同的处理。我如果是一颗会思考的蔬菜,此刻一定会感到内心(菜心)非常温暖,甚至感动到痛哭流涕了!
毕竟在内田悟的眼里,“蔬菜就是宇宙”啊。蔬菜的世界里有四季的流淌,有风、雨、云、雷电和大气的变化,落到我们手里沉甸甸的蔬果,都是一份小小的和太阳、月亮、和地球的交集。“洋葱啊,就像地球一样”,虽然内田悟的这句话说的是洋葱和地球都是一层一层的,但是我却觉得这么简单的一句话里仿佛迸发出无限诗意来。
所以可想而知这样的态度孕育出的是怎样的菜肴来。我想,内田悟做的事情,绝对不是捣鼓捣鼓蔬菜的吃法、研究研究菜谱这么简单,他的蔬菜教室还传递出了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幸福感。
毕竟,吃这件事情,就是要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