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旗手读后感1000字
《二十世纪旗手》是一本由[日] 太宰治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二十世纪旗手》读后感(一):xxxx
收的故事其实都很不错。翻译有几处瑕疵让人不太舒服。然后就是装帧有些过于强调那句八字名言,不喜欢(尽管就是二十世纪旗手一篇的副标题,但还是觉得营销过度了,毕竟这本书很大一部分不是丧文)。
第一次看《回忆》是在高三暑假考完博雅领军回家的火车上。看完这篇后把此书搁置了很久,大一又看过一次,只重温了《回忆》,直到今天才重新拿起来把书读完。《回忆》很美,亦颇具趣味,算是这本书里偏中性的一篇吧。
《二十世纪旗手》和《灯笼》稍微丧一些,仍然是那种太宰独具式的丧,带着脆弱的用以自戕的温情的有趣味的丧。《叶樱与魔笛》,一个温暖性的主体,不过结尾导向了某种悲观。令人慨叹。也勉强可以算是和前两篇同类吧。
《御伽草纸》系列,怪谈改编,极有趣,个人觉得也十分治愈。这几篇实在没有贴上那种固有标签的必要。是这本书里最喜欢的一部分了(似乎凡是有怪谈的地方对我来说一定是怪谈最好看)。第二个故事尤有意思,真是太庄子了(除了太啰嗦这一点上不像之外)。至于第三个写舔狗的故事嘛,经我观察,好像凡是情场大师类的男人都喜欢拿舔狗自嘲,还非要显得自己好惨好卑微,嘻。
《二十世纪旗手》读后感(二):曾经我也想做旗手
一个偶然的因素,结识了太宰治的作品,使我讶异,竟然会有如此的人。
那是因为看到了一部电影,名字叫《人间失格》。日本电影关注比较多,这部电影的名字,以前也看到过,一直没有看。说句实在话,我没搞明白这几个字是什么意思。等到电影看到一半,越看越纳闷的时候,查了一下,才明白,原来,失格是失去资格的意思。
看着那样的一个本来可以有很好基础的人,慢慢堕落,如垃圾一般腐败下去,真的是一个难以忍受的过程。
然而,这并不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这竟然是一个基于作者现实生活的半自传体的电影。作者本人正如他的作品中所言,不去作为、不去争取,在生活面前,没有进取,只想放弃。数次自杀,终于未过不惑即自杀成功,真是一个奇葩的人生啊!
在人间失格作品里,负责照管主人公生活的管家气愤而不解:大家都在为生活而努力,他却总想着死!
《二十世纪旗手》读后感(三):生而为人 我很抱歉
自己完全是冲着书名《二十世纪旗手》而去,既为“旗手”“红旗手”,总感觉应该是书写某领域先行者的故事。然而,这部写于1936年的小说,在阅读完后却完全陷入在云里来雾里去的处境,看不明白,不知讲述着啥?理解有困难呀。
对于作者太宰治,了解并不多,首次接触他的文学作品。看看他的生平,竟然发现他异常“喜欢”自杀。和酒吧女田边殉情之际,两人相约一起自杀,结果未遂,但田边却在这次自杀事故中死去,对此太宰治终身被罪恶感缠绕。这段悲惨的故事,不由地让读者联想到渡边淳一的《失乐园》,1948年6月13日,太宰治在玉川上水与情人山崎富荣自杀身亡,结束了他39年的短暂人生。
《人间失格》手稿(斜阳馆藏)
《二十世纪旗手》读后感(四):《二十世纪旗手》捌唱
完完全全的内容概括,涉及关键情节的透露,请酌情阅读。
《二十世纪旗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捌唱 愤怒是爱欲的至高形貌、云云。这一唱,怎么说,给我一种震撼的感觉吧,捌唱里的太宰治带着一种很包容的高贵和温柔。
简单概括一下,捌唱讲的是,太宰治自己的文章遭到退稿,体温三十八度无处可去地游荡,其间看了一场电影,哭得不能自已。想向编辑借钱去投奔叔叔,但是编辑却告诉他走回去。最终近乎爬着来到了邮局,却因为较营业时间晚了七分钟而发电报的钱要翻倍,可是,这时候的太宰治近乎身无分文。
然而即便如此,在文章的最后,他写下——“身无分文的贱民,面目可亲地独自低语着,也独自微笑着。我深爱这个人世间里,所有愚昧的人们。”
以下是原文内容摘抄。
“您的原稿的内容真是惨不忍睹,即使我用比较善意的态度来审读,还是无法采用,就算您愿意重写,恐怕也无法刊登。”
“难怪我会不想回家,因为三千世界,已经没有我荒凉的心的容身之所,我只能漫无目的地闲逛,穿过电车轨道,经过荒野,越过田园,最后来到我不曾见过的美丽城市。”
“无处可去的彷徨夜里,我的体温达到三十八度...”
“那就麻烦你步行过去吧。不用担心,很近的,只要绕过江户城外濠,从参谋本部那里走到日比谷去,就可以到达新桥车站了。赤羽就在那后面不远啊。”
(这种距离,真的很近吗?)
“这一夜下着暴雨,郊外都是泥泞的道路,我几乎是爬着来到荻洼的邮局……”
《二十世纪旗手》读后感(五):困境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在短短十馀页当中,将独白体、书信体、戏剧体、罗曼史……等各种截然不同的笔法融铸於一尊,忠实呈现在绝望的波涛之下,尽管充满无奈,却绝不轻言放弃的自己。
〈二十世纪旗手〉并不以「章」或「节」分段,而是宛若吟咏般,以「唱」为每一个段落的开头;从序唱到尾唱,整篇作品分为十二唱,每一唱各有其独特性,却又彼此相互连贯。
在序唱到二唱中,太宰治描述自己写了一本书《晚年》,自以为这是不世出的杰作,却被文坛评得一文不值,纷纷说他是「小丑」,把他从高高的九天之上,打进十八层地狱的深渊;
然而,就在二唱的凄凄惨惨、彷佛沉入深海之後,太宰治的笔调却一转温柔,描述了自己心灵的归属,以及渴望拥有的灵魂伴侣;他所期盼的,是「一片蒲公英般的信任、一朵野茉莉叶子般的慰藉」,却始终寻寻觅觅、无法获得这样的安慰与平静。这就是著名的三唱,也是仅次「生而为人、我很抱歉」,最常被人引用的一段。
切肤之痛的自我剖析 对于一个这样把自己丑陋隐性自恋的真面目展现在三千世界面前的无用男 真的没有办法抵抗 读的每一行都像在读自己隐藏最深的那些怨恨、无奈、做作和热情、善良、希望。连脸上的青春痘都能引发无限的羞愧,却又能厚颜无耻地夸耀自己的才智,敏感又痛苦的灵魂
进入下一唱後,太宰治又转以私小说式的笔触,描述他在幼年时对於同学少女萱野的暗自爱慕;长大之後,当他看到萱野已经成为某人的爱人、同时变成一位优秀的艺术家时,对自己那份说不出口的爱恋,又是如何的懊恼;
五唱是一种自嘲,藉由报纸上所述「一家旅馆装了电动床」的新闻,来嘲讽自己因为太过诚实,所以总是被人欺瞒,甚至连阿弥陀佛都只能摇头苦笑。
接下来直至尾声的七唱,则是另一个完整的大故事:
《二十世纪旗手》读后感(六):二十世纪旗手
《二十世纪旗手》 九州出版社出版,2017年版,由萧云菁,郑天恩翻译。一书两面,皆是封面,《二十世纪旗手》是中篇小说,集合《回忆》《灯笼》与《叶樱与魔笛》,另一部《御伽草纸》,太宰治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根据日本传统民间故事改编而成,写法不同,不走寻常路,决不平铺直述,而是创造自己的语言风格,靠自己的思维去带动民间传说,书写出来的是人世间的东西,富有哲学意味,事实上,就是文学有血有肉的拷问,我想,有某种天才作家的入魂,这种触觉,非天分不可。四篇民间传说,篇篇精彩,《肉瘤公公》,《浦岛》《咔嚓咔嚓山》与《断舌的麻雀》,神话故事,无厘头,并不是因果报应或者大团圆结局,由于没读过原版寓言,但在太治宰的笔下,莫名的生出来人生无解,悲天悯人的状态,生而为人与世间宇宙的关系,也许,大作家终生所追索的,就是人生的意义与无意义,存在与虚无的问题,屡次身先士卒,去自杀,最终,39岁与情人双双投河身亡,他才提出“生而为人,我很抱歉”。国内的意识形态会对此评论,太宰治的自杀,源于日本战争时期的伤痕。我想,对一名天才的作家,我们都把他说小了,伟大的作家,痛苦来源于生而为人的迷惑,与终生探讨的存在意义,因为无解,因为触手所及的无知,面对世间问题的无力感,毫无办法,唯一的选择,是燃起结束生命的热情,这是文学家小说家的可怜之处。生而思考,绝对痛苦,没有答案,只有死磕,所以,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才会说到幸福的选择,作一名电影导演和一名优秀的体育明星,会幸福许多,而从艺文学创作,哲学思辨,终究要去过那些颠覆常规,伤痕体验的生活,过不了幸福的人生。作家艺术家们,甚至还要孤注一掷去燃烧生命,创作是痛苦的来源,深刻是痛苦的结晶,如此一来,艺术果然让创作者们难以快乐,所以,太宰治才会写道,“我要的并不是全世界,也不是百年的名声,我要的只是一朵蒲公英般的信任,一片野茉莉叶子般的慰藉,却因此终我一生,任其蹉跎。”最后,太宰治留下百年名声,却早早对生命宣布了自己的死刑。
《二十世纪旗手》读后感(七):伊昔红颜美少年
二十世纪的旗手,行动总是走在前头。至于健全的思念,则是随后才会慢慢吞吞跟上来。
《二十世纪旗手》这部短篇小说用“十二唱”(十二场景)的方式,塑造了一个极力向生活抗争,但又遭遇到各种不幸打击的主人公的故事。
序唱 ,感受神的残酷烈焰。困难厄运、爱憎流转,不过是我在人们背后悄悄戴起那顶黄金神冠,然后对着镜子窃笑的罪过罢了。
壹唱,猫头鹰啼叫夜残废之子诞生。于是,我就当作这是要给我的最佳寿衣,夜夜不眠地呕心沥血、反复雕琢一篇绝美的罗曼史,哪怕被评为低俗,反正届时我也不会知道。罪恶,始自诞生的那一刻。
……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一直是太宰治鲜明的个人标签,很多人以为出自其最负盛名的《人间失格》,其实是《二十世纪旗手》的副标题。这句名言是日本诗人寺内寿太郎的一行诗,据说太宰治擅自使用这句诗而备受指责,但是他却用其一生来认真诠释了这句诗,一生自杀五次,死于最后一次年仅39岁。太宰治在发表旗手小说的这一年也曾自杀过一次。日本诺奖得主大江健三郎的文章中曾提到过自己上高中时,爱好文学的同学都迷太宰治,只有他渴望找到一种更男性化的文体,我想这也反映出太宰治受欢迎的程度和原因——他塑造出一个个在泥泞中无奈地挣扎抗争的人,文笔细腻颓废却不失优美真诚,日本一部动漫片《文豪野犬》中对太宰治的定义是自杀爱好者,其座右铭是“清爽明朗且充满朝气地自杀”,我想太宰为世间所爱,自己却不爱这个世界。
《二十世纪旗手》读后感(八):“我确信,我的一切行为都是超脱世俗的。”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其实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就能感受到一个压抑而沉郁的气氛了。太宰治的书,太宰治,一向如此。
看第一本太宰治的作品,是《人间失格》。应该是在夏天看的,但是却看的阵阵发凉,完全感受不到盛夏的燥热。或许是受到作者伤悲情绪的影响,以致那段时间心情一度十分低落。可以说,太宰治的书还是很能感染人的。但是又不敢对他了解太深,怕受了他的影响。可能与现下流行的“正能量”相呼应的, 太宰治应该算是不折不扣的负能量了吧。
这本《二十世纪旗手》是太宰治的短篇小说集,收录了《回忆》、《二十世纪旗手》、《灯笼》、《叶樱与魔笛》、《御伽草纸》等五个短篇小说。
《回忆》可以说是带有一定的自传性,据说写的也是太宰治童年时的生活。可以看出,他从小是生长在一个虽然富有,但是却缺失温情的家庭。从小是跟着姑姑长大,对于父亲和母亲的描写并不多。可能是由于缺乏父爱和母爱有关。小时家中最大的长辈可能是祖母吧?似乎太宰治对祖母的印象也并不是特别好。
自己不喜欢学习,却为了面子而努力用功。既是刚开学就被老师扇了几个巴掌的坏孩子,又是经常考班级第一的好孩子。可能从小,就是矛盾的集合体吧。
从《回忆》中,可以看出,好像太宰治的童年生活就蛮压抑的。经常被嘲笑自己的长相,经常要被拿来与哥哥弟弟对比。可能也正是这样的一种自卑让他更喜欢同样被嘲笑的姐姐和哥哥。他的第一段感情应该就是对于美代暗生的情愫吧。可是处于他“少爷”的自尊,他始终未能坦白。他以为终有一天能等到美代的主动,可没想到,童年心中十分美好的美代竟落得了被玷污的下场。当童年唯一的美好破碎时,是不是也就意味着,对于人生、对于世界、对于命运已经有了一种悲情的预判?
书中写到“我确信,我的一切行为都是超脱世俗的。”当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不觉得让我想起了贾宝玉。同样的超脱世俗,贾宝玉最后的结局虽不明朗,也说其最后自尽的也大有人在。可不同的是,贾宝玉曾受万千宠爱于一身,经历了大起大落。可太宰治却是从小开始的悲剧。因此,他才写出了“生而为人,我很抱歉”吧?
《二十世纪旗手》读后感(九):笔记
只有《二十世纪旗手》这篇没看过,其他都看过而且都印象深刻,尤其是《灯笼》真是太喜欢了,还是决定都再看一遍。“二十世纪旗手,行动总是走在前头,至于健全的思念,则是随后才会慢慢吞吞跟上来,就好好地被骗吧”,“人如果没有被骗七的七十倍以上,根本不可能碰触到真爱的微光”。《二十世纪旗手》最后好像是喝醉就一样写出来的话,充满了邪教般的颓废魅力,《回忆》里说面具一层又一层,不知道悲伤到底是从哪一层而来的,真是形容的好贴切。
《御伽草纸》的《浦岛先生》当初就很印象深刻,现在还是很想再记一遍。
“坐上去看看”跟“坐上去”结果还不是一样?就好像一边怀疑,一边想着“就试着往右转好了”跟坚定不移,断然地向右转,最后的命运还不都是一样?不管怎样选择,当你想着要“尝试看看”的时候,你的命运就已经彻彻底底决定了。人生是不存在“尝试看看”这种事情,试着做做看,跟做下去是完全一样的。所以说你们这些人就是优柔寡断,就算面临危机状况,也总是想着还可以回头呐!
很多事情都只是想试试而已,但是不管当时只是尝试心理还是决绝的态度,都无法改变“去做了”这件事情的本身。从没什么重来的机会,后悔没有用也没有必要。
结尾部分“回忆愈是遥远,才愈是显得美丽,不是吗?更何况,是否想要这三百年的岁月,全凭浦岛自己的心意来决定。也就是说,即使到了这个时候,公主依旧给了浦岛不受任何拘束的许可。如果不是感到孤单,那么浦岛或许永远也不会打开贝壳来看吧!大概,唯有除了贝壳拯救以外别无他法的时候,浦岛才会打开它吧。一打开贝壳,瞬间给予的是三百年的岁月,还有忘却。以上就是我的说明。日本的童话里面,其实蕴藏着如此深刻的慈悲。”
当人无比痛苦的时候,最需要的就是美好的回忆,人需要在往事中寻求慰藉。而正因为是回忆,所以表示时间已经过去很久,这时间带来了遗忘,模糊了细节,让人忘记了当时的忧愁和痛苦,只记得当时快乐的心情。发愁的时候,想想若是能随着一缕青烟,瞬间变老300岁,当下的一切情绪皆成遥远的往事,也未尝不是一件坏事。最后一篇《舌切雀》的结尾老人感谢妻子,要不是妻子贪财也不会让他过上 了好日子,看到这里也另有一份凄凉,也是一种“距今300年了”的惆怅。事情需要过去很久之后才能带着感恩或冷静的心去看当时的人和事吧。
《二十世纪旗手》读后感(十):生而为人,我很抱歉——《二十世纪旗手》有感
lue编辑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这句名言最早出自日本战后“无赖派”文学代表作家太宰治之口,我们可以感受到其中对于人生的那种无奈以及那种颓废气息。想要对太宰治的作品有更深的了解,非得静下心来仔细研读不可。
因为单单从太宰治的作品本身入手,可以说有很多东西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是有点难以理解的,这就需要与太宰治的生平经历结合起来。如由九州出版社出版,收集了太宰治五篇勘称经典的短篇小说的《二十世纪旗手》就将太宰治的作品特点进行了集中展示。
别的不说,在开篇的《回忆》小说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在作者笔下的主人公是以第一视角来描写自己身边的家人和熟人。不过有趣的是所描写的对象基本上都是以女性角色为主,书中讲述的回忆对象主要是围绕着自己的姑姑,相反对于自己的父母却“奇妙地完全没有印象”。从小说中可以看到主人公的姑姑载气成长至五六岁的这个阶段中发挥了极大的影响,虽然其所在的家庭是个大家庭:“家里有曾祖母、祖母、父亲、母亲、三个哥哥、四个姐姐、一个弟弟,还有姑姑个姑姑的四个女儿”,但由于长期和姑姑以及女性为主的氛围内成长,也导致了主人公的性格也在开始发生变化。本文的文笔基本上是以纪实性的文字为主,如果仅仅当做小说看待的话,也就仅仅是一篇假想的回忆录。但是如果将本文的内容与作者的生平结合起来,我们会发现其实本书的主人公基本上就是作者的原型,作者的家庭成长氛围恰恰就是《回忆》里描述的那样。
文中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对于女性的描写基本上是持一种比较特别的态度,这里面其实也能够感受到坐着的性格有点趋于女性化,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作者的笔法和性格偏向脆弱。如在经典代表作《二十世纪旗手》一文中,作者用了十二唱(个人理解为十二场景)塑造了一个极力向生活抗争,但又遭遇到各种不幸打击的主人公,这里面也映射了作者。在这里面我们可以通过作者充满感情的文字感受到生活的不易,生活的艰辛,相信遭受过重大挫折的读者再看知道这篇小说的时候是很容易引起共鸣的。但是如果本文不仅仅是颓废消极的情感在里面,在文中我们会发现主人公即使非常非常的痛苦,但是还是没有放弃,还是在努力,这比起单纯的励志故事更具有励志效应,而且不会引起反感。
当然总的来说作者在这几个故事中所透露出来的观点是比较容易引起争议,但正如日本文学批评家奥野健男的评价那样:“无论是喜欢太宰治还是讨厌他,是肯定他还是否定他,太宰的作品总拥有着一种不可思议的魔力,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太宰笔下生动的描绘都会直逼读者的灵魂,让人无法逃脱。”希望透过本书的五个故事,眼前的你也能够直面审视自己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