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白银时代》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白银时代》读后感锦集

2021-03-27 02:30:2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白银时代》读后感锦集

  《白银时代》是一本由王小波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银时代》精选点评:

  ●喜欢.....以及小说的文字和信件的文字透出的王小波真的很不一样

  ●既然生活是这样的索然无味,就要有办法把它熬过去。这件事可不那么容易……起码比解习题要难多了。好像读懂了生活,但是还是不会过。小波的书总是集幽默、风趣、讽刺于一体,读来真是过瘾。

  ●有趣

  ●“将来的世界是金子的。” 小波笔下的反乌托邦。 2020年,我们马上进入白银时代了。

  ●喜欢2010和2015,白银时代可能是因为我看的有点晕晕沉沉,看两三页突然清醒发现我在黑铁时代上竟然看过白银时代了晕夫夫 10和15里的世界像是废墟乌托邦,患得数盲症的人都拥有着领导的特性,不躲不避,就直愣愣的坐着,只要一个人挨鞭子但又不要他死,真实伪善 艺术家做工程师,工程师当数盲,封锁信息吹嘘自我,双眼双耳蒙蔽 王二人格魅力从始至终都很大,只想追随着,让他做自己的老大哥

  ●当代意淫大师

  ●王小波真是天才。虽然故事很压抑,但是写的很有趣。

  ●用极尽荒诞的手法来揭露时代的疮疤,这是我对王小波今天的理解。

  ●反乌托邦

  ●上次看的这个版本

  《白银时代》读后感(一):白银时代

  《白银时代》是《时代三部曲》之二,由一组虚拟时空的作品构成的长篇。这组作品写的是本世纪长大而活到下世纪的知识分子,在跨世纪的生存过程中,回忆他们的上辈、描述他们的上辈、描述他们自己的人生。与其说这是对未来世界的预测,不如说是现代生活的寓言,是反乌托邦故事。主人公生活的未来世界不仅不比现在更好,反而变本加厉地发展了现代生活中的荒谬。知识分子作为个体的人,被抛入日益滑稽的境地里。作者用两套叙述,在一套叙述中,他描写蹲派出所、挨鞭刑的画家、小说家,以及他们不同寻常的爱情;另一套叙述,则描写他自己作为未来的史学家,因为处世要遵循治史原则而犯下种种“错误”,最后他回到原来的生活、身份,成了没有任何欲望的“正常人”。这两套叙述时时交叉、重合

  《白银时代》读后感(二):算不得上一篇书评,只是一些小小的感想。

  这本书应该是读的第三本王小波写的书(如果没有记错),之前两本是《黄金时代》《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看首页时候是10月22日,断断续续一个半月,终于读完了,为什么用终于呢,因为一开始真的没有找到感觉,感觉你懂吗?就是读了第一页想看第二页,但是读这本书呢,一开始真的没有感觉,如果非要说些什么呢,就是和《黄金时代》有点像,偶尔提及少儿不宜的东西,读完之后,发现这本书有过之而无不及,尤其是第三篇幅(这本书总共有三个小节),其实看他的书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描写了这么多少儿不宜的东西,描写到底是为了啥,为了小说整体的叙事更加完证?还是像描写人物的穿着一样平平常常。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就像读许三观卖血记一样,为什么被翻译成这么多国家的文字?

  《白银时代》读后感(三):“将来的世界是银子的”

  第一次读《白银时代》的时候是在七年前,那时应该还没有读过《1984》;当把《我们》《美丽新世界》《1984》三部曲乃至《O的故事》都通读过之后,再来读《白银时代》的时候,第一眼就捕捉到了与“反乌托邦三部曲”相似的“未来生活”的可怖感与荒诞感。

  与《黄金时代》相比,《黄金时代》写的是“过去生活”的荒诞,因而《白银时代》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

  与《1984》相比,《2010》的“老大哥”与《1984》正好完全相反;《2010》没有那么强烈的政治寓意,但无论是其中的爱情还是其中的生活,都比《1984》更凄美,有一种纯粹的美感与悲哀。

  《2010》《2015》《白银时代》三篇小说中,最爱《2010》尤其酷爱其中“鞭刑”及之后的结局部分,凄美的让人颤抖;而以这一顺序进行编辑排版也非常有递进的韵味。全书看到最后,“在这种生活中过腻了,就出去体验生活——这应该说是个错误。体验到的生活和你在过的生活其实是毫无区别的”,这句话应该可以为当代一部分并不喜欢出去旅游的人提供一个论据,也可以为林黛玉的“喜散不喜聚”提供一个注解。所以,对待生活真正勇士的做法应该就是“齐天大圣”式的——“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要跳脱到“生活之外”。

  但是,其实齐天大圣最后也老老实实的皈依取经去了,而林妹妹也油尽灯枯了;《2010》的“老大哥”死了,《白银时代》的“老大哥”“除了‘生活’无事可做”。

  《1984》里的文化是“一座监狱”,《美丽新世界》里的文化是“一种阉割”;其实生活本身就既是“一座监狱”又是“一种阉割”,因为你跳脱不出去,何须多余的论及文化乃至政治?

  在这一层面上,王小波实属聪明。王小波的小说也就因而更高级、远超“反乌托邦三部曲”,它的“聪明”与“高级”正是因为它的“纯粹”、“生活”本身的“纯粹”。

  谁又能阻止你对自己的生活进行猜谜与解读呢?“将来的世界是银子的”——过早的猜出了谜底就真的彻底索然无味了。

  《白银时代》读后感(四):读后感

  “用极具讽刺荒诞的手法写出时代的创伤”这句真的很切合这三部中篇了

  《2010》 王二和前妻是作为管教与犯人认识的 在砸碱场认打认罚 性事都是被管教安排的 事事顺从管教 还要感谢管教 因为只要他事事顺从于她 她就可以让你得数盲症 就可以得到高高在上的职位 这难道不是在映射文革吗 知青被迫下乡 嘴上还要说着感谢政府 感谢国家 让我有这样一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机会 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农村没有出路 真正的发展还是要在城市里 数盲症也极具讽刺意味 只要得上这样一种病就可以坐上管理层的岗位 摆脱劳累的技术工作 数盲们无知不识数 只会做自己都不知道那是多少的报告数字材料 居高临下 吃饱穿足 指点江山 这不正是在映射那些尸位素餐 徒具空壳的“大人物”吗 《2015》 还是管教和犯人的故事,不过主角换成了舅舅和舅妈。舅舅(王二)因无照作画被关进习艺所,而“我”为了不步舅舅后尘,选择干了很多职业,到后来还是做了小说家。有很多人才能在这,只能做这个,就像小波当作家写东西,是心之所向,是没办法抑制的。小波写到这篇是想讲文学作品的自由创造环境的吧。艺术服务于意识形态,在任何时代都是,难以摆脱,可小波追寻的应该是一种相对自由吧。 《白银时代》 这篇最难懂,我去微读上看的,看到大家的解读对我理解这篇还是有蛮大帮助的。这篇是用一种比较意识流的手法写的,隐喻很多,思维跳跃较大,而且主人公想的小说故事与主人公的现实场所交织在一起写,读的时候让我常常分不清哪个是故事,哪个是现实。但又有什么关系呢,主人公的现实也是故事,都是故事而已。重要的是,我看到了什么。我看到的更多还是对文艺作品自由出版环境的呼喊,只不过,用的是王小波的方式。 戏谑 幽默 调侃 荒诞 讽刺

  看到现在,我发现小波的小说总离不开性。性本来就是一件十分平常的事情,是人性所在,不必避讳。在那个年代,性还是一件不能谈论的东西,小波是为了把性拉下神秘神坛,所以一直在写性。我是这样认为的。

  小波还是那个爱自由爱智的人,看到现在还是这个感受。

  《白银时代》读后感(五):随感

  走在大马路上,我突然产生一种想法:全世界的知识分子应该向其余的人类鞠躬谢罪。他们这类人应当谢罪,是因为他们的脑瓜太过聪明——而这聪明给全世界带来了许多坏处。 举例来说吧。如果没有这些聪明人,我们现在本应该四脚踩在厚实的大地上和松软的泥土中。不知道是哪些可恶的聪明人,偷偷自学了用前脚抓果子的本领,还将此方法推广。于是多少年后他们的后辈只能给自己仅剩的两脚专门花钱买护具,以防被坚硬粗糙的柏油路磨得皮开肉绽;而大多数人也只能被混凝土架在半空中,也许这辈子见不到真正的泥土(倘若世界上有神的话,他们应该会使坏把一栋楼的混凝土突然变没,然后享受观看一群人从半空掉下来的乐趣);对了,他们现在连爬树都不会,根本摘不到最新鲜的果子,各各都只能暗自祈祷咽进肚里的果子上没毒素(现代人叫农药)。 在这几万年里,聪明人不断变本加厉。除了上面那群善用前脚的,不知又是哪帮聪明的脑瓜子发明了时间。本来可以让温柔的阳光叫我们起床,白天采摘玩乐;晚上就在河里洗洗澡,顺便还能捞捞月亮。现在倒好,早上阳光还没出来,便有警笛一般的闹铃往你耳朵里灌,让人在半睡半醒间生不如死;晚上一个个步履匆匆,你若上前硬按住一个他一定嚷嚷“没时间了”“你看都几点了”,好像表盘上的时针在推着他们屁股走,不走就往屁股里捅。 除了时间,聪明人们又创造了“钱”的概念,然后把它安到一堆破铜烂铁废纸的头上,搞得现代人对其趋之若鹜,还有人为此妻离子散,甚至丧了性命。比如从前摘果子,随摘随走,没人管;现在走到街上,看见白胖的大肉包子,你刚伸手去摘,便有人把你拦住,推推搡搡,非要收一些印着某个同类头像的废纸才肯给你包子。总之摘食物不像以前那样方便了,自己还是多存一些废纸为宜。 那群聪明人还发明了一个更可恶的东西,这次是个概念,叫文明。比如你走上地铁,旁边有人故意挤你一下踩你一脚,你便同他理论,理论来理论去变成互相吐口水——遇到此种情况,现代人是万万不能动手的,因为他们从小就被教导要争做文明人,而文明人互相理论是不能用四肢的,只能吐口水——当你如此憎恶一个人却不能动用身上一切可用的器官将他赶走,着实糟心——这时候你可能希望自己张着祖先的面容和身段,这样便无人敢惹你。 除去那些复杂的东西,身为动物最基本的交配,都被聪明人搞得一团糟。比如你来到单位,发现今天新来了一个异性同事,长得如此帅气/美丽,你却不能直接上去请求跟ta交配——这在现代是绝对的危险行为,是要被扇脸或一脚踹开的——可你明明很想,这时你就要故作矜持,找机会和ta搭讪,然后编一些纯洁的理由约ta外出,也许顺便晒晒自己存有多少废纸、大铁块和混凝土堆子,最后才能如愿交配——对这个繁琐的过程,现代人美其名曰谈恋爱——本来秀个肌肉送朵花就能解决的事,非得走如此的流程,真是麻烦见到麻烦亲娘,麻烦到家了。 上述这些都只是那群聪明人的常规发明。他们最为险恶的发明,首先要数嫉妒心。持有废纸少的人住所被架在半空,废纸多的人住所却是在半空和大地间来去自由的,于是废纸少的人便嫉妒废纸多的;时间多的人可以回归本原尽情玩乐,像他们的老祖宗一样,而时间少的人只能拼命上工,制造大量废物,累得像伏在地上的狗,于是时间少的便嫉妒时间多的;文明的人遇到别人啐你只能隐忍,而不文明的便可以放开手脚把对方揍得鼻青脸肿,于是文明的便嫉妒不文明的;性魅力不足的大多只能找到同等水平的伴侣交配,而性魅力足够的却能找到英俊潇洒/妩媚生姿的伴侣同床,于是性魅力不足的便嫉妒性魅力足够的——这种情况下,性魅力足够的一定要提醒对方,还有性魅力不足的能找到十多个英俊潇洒/妩媚生姿的同床伴侣,全因ta存有足够的废纸。于是你们便又可以一起嫉妒废纸多的人了。 我发表这么多恶毒的评论,除了因吸入大量乌烟瘴气,还因读了一位名叫王二的艺术家写的小说,受其启发。聪明人们若要批判,一定先批倒王二。不能多写了,以免被聪明人发明的大铁块撞得魂飞魄散。 李四 于某市某时大雾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