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羊齿》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羊齿》读后感锦集

2021-03-27 03:35: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羊齿》读后感锦集

  《羊齿》是一本由刘大任著作,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2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羊齿》读后感(一):交错

  文章时间出现是交错的,有晚年的,有青年或者还有青壮年时期的文章。

  我很喜欢一些小的片段,喜欢那种精神世界痛苦的调调。这本书里面的短文给我印象很深的是几段关于父亲和孩子的故事,那种对孩子的漠视的自责,以及自己的境遇对孩子的生命的影响都在咬食着一个父亲的心。对呀,这个世界上孩子提出的一个小小的疑惑都会让做父亲的内心小小的紧张,因为父亲也未曾为生活的周边进行过那样细心的思索。

  我总在想,一个愿意在文字世界里遨游的人,到底追求的是什么,他写出来的文字却那样的吸引着我。那个想开个幼儿园整天带孩子唱歌跳舞的女孩子最后真的就和他那个同样单纯只想开个诊所救死扶伤的男人就那样的分道扬镳了吗,这真的是我不喜欢的故事,生活可以改变一个人当初单纯想法。

  羊齿草可以疯狂的播种自己,在任何一个夹缝里,为铸造一片森林成为可能。可能生活就是这个羊齿草,它以各种形式存在,最后为一种未来创造可能。

  《羊齿》读后感(二):二流小说家的独白

  如果刘大任先生将自己视作二流小说家,那么如他所说,这二流其实是一流,从古到今,中国小说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是层出不穷,仁者见仁的,但是对于小说怎么去写、为什么写、写什么并没有定论。在他的眼中,中国流传至今的小说算得上一流的只有那么可怜的四部,但其中三部是集体创作,另外一部也是残缺不全的。

  刘大任先生这本集子,从本质上是对写作方法的探讨,故事性并不强,但哲理性力透纸背。书中所附的《羊齿》手稿看得出是作者用心之处,虽然很多文字是繁体字,但是繁体字相比于简体字,更显得文化的传承,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简体字的确在于提升社会效率、增进文学意味上有所进步,但是对文以载道、文以明德的功能却是极大的削弱。

  我们读者看小说,有着一种过于友好的习惯,总是有代入感,把小说中的“我”视作是作者,以为是作者的自传,但是从这本书或长或短的写作,可以看出这个“我”却是极其复杂的,他没有追求人格的完美,或者说是完整,而是通过优点的缩略、缺点的放大,让你感受到人从出生呼吸到长大成人,从年富力强到体弱多病,是一种不可逆的过程,但即便如此,也可以完全有一定的自主性去让你成为你心目中的我。

  刘大任先生,学识可达博士,但为了保钓,放弃了学业前程,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他是正确的,毕竟读书读到一定层次,是为了以后的工作、生活,归根到底是实现社会进步与文化升华的,我们一直鄙视那些象牙塔的碌碌无为者,在做着一些并没有实际用处的研究,却以此为骄傲的成本,以为其可以不食人间烟火。

  刘大任是海外华人,一位优秀的海外华人,他的价值观并不一定和我国的主流相一致,但是他有效地将政治思想的分歧从写作中隔离了,这是极大的成功,让我们素以为然的“人品即文品”终于有了例外,他抓住了人性的根本,有爱恋,有贪婪,有痛苦,也有悲伤,但是在经历了酸甜苦辣后仍然能保持成熟的微笑,对于读者不仅是莫大的关爱,而且是对后辈的勉励。

  《羊齿》读后感(三):这是一本不一样的短篇小说集

  以前总觉得一本书总要文字越多越好,后来随着阅读量的增加,才发现一本好的书籍贵在精而不在多。文字越简练,反而越能体现出作者的创作能力和专业水准,比如孩子看的绘本,成人阅读的诗歌和短篇小说等。二十世纪海外华语文学不可不读的作家刘大任的短篇小说集——《羊齿》,就是一部能够打动人心的作品。

  初看此书,我是被“羊齿”这个书名吸引的。百度了一下才发现,原来它指的是蕨类植物门的总称,因其叶子还没有打开的酷似人类的手而得名“上帝之手”,寓意着勤劳、认真、专注。这也很好理解,为什么在这本书中出现了很多以植物为标题的短篇小说,原来是另有深意。在《羊齿》一书中,共汇集了作者刘大任的26长短不一的短篇小说,其中有人物,有故事,有环境描写,也有对社会底层民众的描述。

  《米黄色的天》是我目前见过的最短的短篇小说,怪不得在推荐语中看到“极短篇”这样的字眼。我们平时可能会注意到一件事情,那就是左手与右手的区别。通常来说,由于右手被频繁使用,左手总是略显得瘦削一些(习惯使用左手的人则恰恰相反)。因此,在作者看来,这也是为什么左手比较容易举过头顶的原因,即达到平衡身体的作用。至于作者最后到底有何深意,说到底并没有完全理解。

  在《俄罗斯鼠尾草》一文中讲述了阿一个父亲因为要不要清理花圃的问题而犹豫不决,最后却因为儿子忽然对他提出要去海军陆战队而心生伤感。因为他发现自己为儿子择校而花费的心力显得十分荒谬,更令他忍不住回想起四年前发生的一件事情而对儿子产生愧疚。对于儿子的教育,作为父亲他是不合格的,正如疏于对花圃的管理而让波斯菊和醉蝶抢走了俄罗斯鼠尾草需要的生长条件而不自知。

  在另一篇《面北的窗》中,则是一篇如同散文一般优美的文字:

  显然,你不曾期望,在暗夜中摸索窗的形象;显然,窗自有它的形象,纵然是在暗夜中。尤其是面北的窗。显然,你明知风不曾撼动它,光未曾锌镀它,在暗夜中,在没有风也没有光的暗夜中;在你不曾思索也不曾摸索的暗夜中,窗的形象自会显现,尤其是面北的窗。

  多种多样的风格,在《羊齿》这部短篇小说集中,几乎每一篇文章都能带给人不同的感受,或优美,或感性,或诉说故事,或震荡心灵。读完之后,忍不住感叹:这是一本特别的书啊!

  《羊齿》读后感(四):今天我在读小说——《羊齿》

  无知带来偏见,我以为报业出版社出版的书其纸质如报纸,拿到《羊齿》后发现装帧极好。作者刘在任虽不曾听闻,但翻看书封后简介时被其中一条吸引,“一九七一年因投入保钓运动,放弃博士学位”,一个许久不提的名词瞬间引出了几许回忆。

  《羊齿》收录了作者26篇短篇与极短篇小说,我对后者好奇,用极其有限的文字究竟会写出怎样意味深长的文章。书封后文案形容其“各篇有如幽微细致的艺术短片”可是极大的挑动起我的阅读欲望。

  首篇“火热身子滚烫的脸”,扑面而来的躁动。三个性格迥异的军人加上一个无名的女人,脑袋里突然闪过一部电影《军中乐园》。且不说那燥热的一夜对文中“我”的影响与改变,只说作者对女人举止的描述就让人瞬间融进那个湿热的场景之中,回头再说“我”的心思,有部分与后篇“羊齿”的况味重合。

  阅读当代文学,总想从中找到时代的脉络及嵌入其中的人物其波折的命运,它离我们那么近又那么远,品味他人生活成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所以“羊齿”到底讲了什么,我有些走神,脑袋里的场景还定格在作者笔下优美动人的场景描写中。还有莫名的大标题不断闪出“活色生香”,足以配上刘大任先生笔下诗情画意的文字。

  “米黄色的天”应是极短篇了,终于领略了一次,抑制不住内心的脏话,因为这画风突变的让我措手不及。瞬间读完还未及细品,其留在脑袋里的是一团难以名状的东西,有点像乱码,因为意义不明,又有点像拼图,只看到了其中一块有些茫然。这感受让我想起多年前读过的一篇文字,午后闲逛买了一堆梨子很好吃明天再买点儿。于是我愣在那里犹疑自己是否应深挖这文字表面之下内里的深意,最后我果断选择了放弃。

  老老实实、规规矩矩的阅读完前三篇之后,我的跳读本性在短篇小说集面前又一次暴露,忍不住随手翻,偷看一眼瞥到一段谈论自杀的文字,翻到名字见“碾”,遂开读。我没预料到的是这居然是一篇把我看哭了的文字,我的泪点在朋友写给“我”的一封信上,“悲哀,悲哀并不是某件事情的结果,悲哀是这个时代,就是每一分每一秒教你无法活下去的矛盾......”等我反应过来时眼泪早就掉下来了,然后就在那儿无声的哭到不行。

  我惊诧作者的文字带给我的触动,遂及时转换心情,在“下午茶”中找到向往已久的悠闲生活。在“月夜”里涌动的友情与爱情,流逝而去改变事物的可能性,景随心动又心随影晃,失落看起来也那么美。还有“无门关外”那脱离了故事且带着诗意呈现出断片式的画面,需要反复观赏也不知是否能解其中味。

  《羊齿》里的短篇当真是风格迥异,有“箫声咽”如散文般的优美意境,同样也有“莲雾妹妹”这样人事编织的生活日常,我用了一个午休的时间看完本书,留下打结的思绪,逃离其中。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书的目录后附有“羊齿”、“重金属”等文的手稿,我试图在涂改、增添、删减的笔迹中找到一条轨道通往作者创作的思路,也算是这本书给我的一个小小乐趣吧。

  疯猴勿杀20171024读后感

  h�z@�v�ٸ*

  《羊齿》读后感(五):论刘大任小说中的植物形象——评《羊齿》

  《羊齿》一书收录了刘大任的26篇短篇、极短篇的小说,他的作品极具个性,有人评价他的小说“不算小说”。作者提到自己的作品时说:“这批长短不一的小说,表面好像凑不到一块儿,却有一条线,若隐若现,贯穿收尾。” 刘大任的小说注重塑造植物的形象,在小说中,主人公的经历与这种植物有着共通之处,作者写植物的习性并非随意为之,而是有着明确的写作目的。小说中所写的植物的某些特性,总是在小说的主人公身上或多或少地显现出来。 起初看到《羊齿》这个名字,学识浅薄的我以为“羊齿”指的是羊的牙齿,看了这篇小说才知道“羊齿”指的是一种苔藓。“是两叶缘维管束对开而后辐射生长的结网羽片,在微微披覆下坠的鲜绿营养叶群的中心,一枝肉桂色的能育叶,傲然挺立,上面累累缠绕着孢子囊穗。”“只要有一阵风,亿万个无须喧哗便完成了自己的复制的子孙,就飘扬起来,飞舞着,滑翔着,奔向四面八方。只要有一阵风……”这两段文字写出了羊齿对于外界的环境要求很低,却具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旺盛的生殖能力。这与小说中的主人公的性格极其相似,“他啃书本、端盘子、打手枪,就用这三种简单而强硬的手段,挣得了自己的地位和生活。五年后,他在新英格兰的一所大学里赢得了终生俸,他终于让自己的诺言兑现,娶了一个血色鲜红的美国姑娘。随后不久,他申请了三十年的分期付款,在郊区买下一幢仿都铎式的花园洋房,定居下来。”作为一个外乡人,在异国他乡野蛮生长,迅速地站稳脚跟,需要付出比当地人数倍的心血。小说中的他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是一个成功者,但是走到这一步付出的艰辛同样是很多的。羊齿是主人公的生存状态的一种体现方式。“有些羊齿植物扮演着生态演化的先锋角色,扎根在镂空岩块的罅隙、泥炭沼泽和湿地里,为森林植被的最终出现,创造条件……” 《蟹爪莲》一文同样以植物的名称作为小说的标题。小说开头欲抑先扬,写道:“窗台上搁着一个黄泥瓦钵,瓦钵里,一株生物,了无生气地活着。”这篇小说写的是一盆微不足道的蟹爪莲,“安分守己地活着,在干旱的日子里,它让它一部分的手,从低垂的指尖向下,一节节枯萎脱落,整个身体也静静地收缩;偶尔获得一次茶水的恩赐,便立即恢复丰腴的姿色,手的末端,又一节节重生,甚至发出绿油油的光泽。”貌不惊人的蟹爪莲有着它独有的生存智慧,在缺水的情况下它能够做出让一部分枝叶脱落的选择,为的是保存自己的生命。 小说中的主人公在职场中,虽然孤注一掷,却不仅没有能力挽狂澜,反而在恶战中败下阵来。职场上遭遇的滑铁卢,让他感到在万念俱灰,生无可恋,这时他想到了自杀。在生死攸关的时刻,“黑暗不见了,灯火辉煌不见了,却在窗玻璃的反照中,看见了妻子的脸。”“蟹爪莲向阳那一面,有几只手臂的尾端,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吐出了玉色蓓蕾。一朵早开的花,露出血蚶肉色的蕊,仿佛从窗外向里张望,啥好迎上他疲倦的脸。”小说在结尾,他在离开办公室时,西装革履,抱着一盆蟹爪莲,他抱着的同时也是对于生活的希望。 《俄罗斯鼠尾草》中需要强光却被波斯菊和醉蝶抢走了生长条件而营养不良的俄罗斯鼠尾草,《王紫萁》中的有着紫色维管束的王紫萁,《毋忘我》中有着顽强生命力的毋忘我,《蒲公英》中扎眼的、无处不在的蒲公英…… 作者在小说中所写到的这些普通的植物,都不是闲来之笔,而是有着他独特而深厚的用意。这些植物所体现出的顽强生命力,正是小说主人公同时也具备的品格。在这本书中,刘大任的有些小说,在刚开始读时,似乎不能明白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但是耐心去反复阅读,才能慢慢领会其中的独特内涵。

  《羊齿》读后感(六):当小说插上诗意的翅膀

  何为《羊齿》?它是二十世纪海外文学作家刘大任的小说合集,收录了26篇短篇与极短篇小说,《羊齿》一名取自书中某一章节的名称。

  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刘大任,参与过台湾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留学过美国加州大学政治研究所,曾入联合国秘书处工作……丰富的人生阅历使刘大任自1999年退休后,便居于美国,专心投入写作。

  刘老的作品有散文《园林内外》、评论《纽约眼》,但更多的是小说集,如《当下四重奏》《枯山水》《晚风细雨》等。《羊齿》的26篇小说风格相异,既有诗歌的优美意境,又有散文的精细脉络,如此,各篇仿佛精致的艺术短片,理性与感性并存,刚强与柔美并济。

  这样的小说写作技法并不常见,而刘老在做的事,就是尝试新的技法,突破中国传统小说的技巧。

  可能是由于时代的距离,没有写作背景的注解,我很难看懂《羊齿》里的每篇小说表达的真正含义。如若文学之于美术有异曲同工之妙,那么刘大任的小说应该属于抽象的印象派画作了。

  较之小说的思想内容,很多字面上的东西就容易理解得多了。

  刘大任的文字很像我们中学时代在语文课本上读到的那些要赏析的小说,语言运用简洁凝练,场景描写生动自然,非常值得写作者反复研读。

  像是《下午茶》中 :“阳光像宋词,空气像唐诗。 伞下的一家人,像莫奈的画。 一人一沓报纸。 老大看体育版,老二看艺术版,我看政治专栏。”

  《来去寻金边鱼》:“湖中心,像五线谱上并排画着一对低音谱记号,两只羽毛雪一样白的天鹅,袅袅婷婷悠悠向前方浮去……”

  《无门关外》:“薄暮的余光自屋瓦缝隙间漏下来,破败的庙宇门掩着。纵横交错的光线斜射在我佛莲花座上,在衪的身后造成无数凌乱的阴影。”

  细节描写尤甚,《王紫萁》中:“王紫萁之得名,可能就来自紫色的维管束……像婴儿受冻的小手,虽不失香嫩柔滑,却明显看得出皮层下满布着近乎凝结的微血管。”

  整本《羊齿》中还特别收录了刘大任的亲笔写作手稿。时光未曾让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辉的文字褪色,在原版内容中,我们可以清晰瞥见刘老对于写作的严谨态度——删繁就简,反复修改推敲打磨所有字句。

  刘大任给自己的定位是“二流小说家 ”,他在附录里提到自身使命:贡献文化积淀 。

  将一些短篇小说集结成册,遂成《羊齿》,也静待未阅读的你们检验。

  -THE END-

  《羊齿》读后感(七):寻找《羊齿》中随地散落的失落感

  刘大任,上世纪六十年代台湾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的直接参与者。1971年因保钓运动,他放弃了博士学位,被台湾当局列入黑名单。这段心路历程,后来在他的小说中隐约出现。他认为自己不属于一流作家,一流作家必须能写“大小说”,所谓大小说必须具备达到或接近“国族寓言或神话”的档次,必须具有继承、融会、发明开拓的断代意义。二流作家虽然提供不了大小说,但它有它的任务:提供沉淀素材,然后整理出来,接受公众的检验。有人质疑他的小说,认为它们不算小说,因为看起来支离破碎,像拼凑起来的文字,不易看懂。 其实,他的作品始终有一根主线,由无数个顿悟片刻组成。当你冷静思考时,那些情感便释放出来,原来是浓厚的失落感。

  《火热身子滚烫的脸》,是一篇充满情调,苦苦追寻青春的背影的小说。“那个湿热郁闷的夜里,火热身子滚烫脸边的女体,无论我这一生如何潦倒无赖,这永恒的女体,总栖息在我精神面的某处,就像风雨中一面不倒的旗帜,幽暗中,闪闪发光。”作为铁三角地其他两个:黄牙、阿辉,早已忘却那一段感情,那一段岁月。唯有“我”难以忘却,时时想起。散落的青春,有最美、最纯的记忆,也有最红、最热的情怀。

  《莲雾妹妹》里的莲雾妹妹,宛如皮嫩肉白的莲雾,香甜多汁。她和士兵阿檀的结婚仪式,简单快速。他们请来了老兵老王作主婚人,新人给老王敬酒,老王一口干了,七八杯后,舌头大了,呼天抢地,如野兽一般。原来老王在大陆那边还有个女人,还为他生个白胖小子。莲雾妹妹拜堂的地方是一座古坟,别人都说不清楚它的真正身份,只有莲雾妹妹清楚,那是她家的祖坟。他们在祖宗面前,磕了头,成了亲。这仪式无比庄严,无比神圣,因为带着祖宗的祝福。

  那一天,大家都许下了愿望,除了醉醺醺的老王。阿檀,开一间义务诊所,治病救人。我,组织一个政党,把全体国民教育成世界公民。莲雾妹妹,在美国从事幼儿教育,收养孤儿。那时的莲雾妹妹,黑白分明,“尤其那双眼睛,白是白,黑是黑,像两三岁的娃娃,一丁点浑浊都找不出来”。不曾想,五六年后,再次遇见她,物是人非,她已是个长发披肩的摩登妇人。一张浓妆艳抹的脸,傍着个美国中士,改个洋名:妮娜。再后来,据说她真的去了美国,开了一家美容院,把美国中士给甩了,只是不知道“妮娜”改了没有。

  再来说阿檀。他后来入赘了西药行老板的女儿,开了家诊所,不过不是义务型的。他的生意倒是火爆的很,因为专门贩制美国仙丹(专治阳痿早泄),其实是糊弄人的假药,只不过是一些维生素凑合出来的东西。莲雾妹妹、阿檀的改变,是时代的悲剧。原本两个单纯、素净的男女,竟被污染得面目全非。他们的爱情跑到了九霄云外,当初的诺言变得毫无意义,信念尽失。没有信念的人生多么可悲!

  倒是老王,善始善终,退伍后在河滩石头地开了荒,当起农民,干起老本行,用辛勤与汗水度过余生。当我来到他的墓地时,发现“这里的坟,一个个,虽然排成序列,所有墓碑一律向西,每个躺在墓里的老兵眼睛都望着大陆”。老王的信念从未更改,一生都梦着回家,回家看他的女人,看他的白胖小子。

  《红土印象》是一个悲剧,带着血与泪,“从薄暮中,透出一脉暗红的土色来”。王排长,长着“两条生长在山东丘陵地带的长腿”,由于国民党的强制,他离开了心爱的故乡,来到台湾。“他指着他在大腿上的一块乌黑发亮的疤”,说道:“不是枪眼,离家前夜,我女人从这里咬去一块肉。就这样,王排长永远记住了伤疤,永远也记住了他。

  在他乡,红土的世界,无法改变的是乡愁,无法抑制的是青春的发泄。甚至,我和王排长做起了偷窥的勾当。被发现后,“我们向黑暗中没命地跑去”。军旅的生活真的单调、枯燥。那种岁月仿佛“阴冷的墓穴中永恒不变的岁月”,唯有故乡,方能解忧。康德的墓志铭:在我之上,睡着永恒不变的星空。对。星空,恒久不变的星空,勾起了离人无尽的思念。

  贫瘠的现实,让王排长投身于文学的世界,投身于罗夫子。罗夫子,道貌岸然,其实是好色之徒。表面上他的生活精致典雅,四壁均是黄宾虹、吴昌硕这些大家的画作。罗夫子只会教我和王排长一些黄色诗句,里面填满了各种充满诱惑力的性器官。

  王排长的命不好。因为得罪了武男,一个普普通通的水手。水手武男不经同意,擅自离营,违反了纪律。连长、指导员鉴于基地正在整训,所以压着没有上报。从而把事情交给王排长。于是,王排长动了私刑。所谓的私刑竟然是让武男打手枪!龌蹉之极!与大陆的她分离太久,王排长的内心备受煎熬,痛苦彻底扭曲了他的心理,变态由此产生。武男还提供一个细节。他曾经向排长请假,“我把女人的信给他看啦,从娼寮写来的”,王排长一看,火了,拒绝批准,所以武男怀恨在心,向部队检举了王排长。

  王排长的死很突然,很干净。“子弹从下颚底下喉结上部射入,贯穿了头部,在后脑勺的部位开了花”。彻底的一枪,彻底让他告别了这个与他格格不入的世界。因为这个世界再也没有可爱之人,可留恋之处。就连七号军妓都令他失望。死之前,他把4000元放在七号那里,并且设计好了蓝图:要把七号接出苦海,接到她的老家花莲。在花莲,他相中了一块离海不远的山地。那地方极像他小时候生活过的村子。这块地也适合种植他老家也普遍种植的梨树。可七号自认命苦,一心只想赚多点钱,养活家里的小妹。对于王排长提出的结婚要求,她果断地拒绝了。

  第二靶场的后山坡上,背风,满是怒放的芦苇,这里躺着王排长。“我倒是找了一些含羞草的种子撒在那一丘馒头的坟地上,却一直不见它们生长出来”。连含羞草都不想出来,王排长的死真的太轻描淡写了。他的死,犹如那“女人雪白的胸脯上,有几粒米样大小的蚊尸,混在凝固的血迹里,已经硬得用指甲轻轻一拨就掉了”。

  这世间,也不曾因为王排长的离去而变得清明,“夫子的裸体是在老年人中少见的丑陋”。腐败依然腐败,贪婪依然贪婪,丑陋依然丑陋,无法更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