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之子》的读后感大全
《人类之子》是一本由[英] P•D•詹姆斯著作,文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90,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类之子》读后感(一):评《人类之子》
前半段部分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的交叉显得特别混乱,而且故事推进也比较慢,到了最后的结局又显得有些仓促。但这仍不失为一部瑕不掩瑜的作品,也引出了比小说本身更出彩的电影。
故事最好的一段是孩子降临的时候,作为一个经历过生产的妈妈来说,那种特别的感觉是人生最痛苦也最美好的一段经历。新降临的生命不仅仅是生命,更是人生新的希望。
小说与电影相比,有一个看似更有希望的结局,新生儿的啼哭能唤醒的灵魂,才会引领人们走向更好的未来。
《人类之子》读后感(二):宏大命题下的小故事
在2020年读关于2021年末日人类的预言,未免感到滑稽。无论是交通和科技水平,作者没有先见之明,而是沿用了当时的实际来套用。没有GPS,没有手机,出行乃至追捕依赖的是原始的人工搜寻和地图。在故事上因袭了英国老牌的侦探情节以及异域的风情猎奇心理的调控,比如末日一代对原始人和神秘仪式的使用。总之是套用了未来的壳子来讲一个好像是宏大命题的严肃故事,似乎在探讨政治和人性的冲突,似乎是将人物命运套用到某部宗教经典当中,比如殉道者,比如重生,作为信仰符号的对应。但是,我对这部作品的阅读愉悦感低于对它的期望值,就是因为这个故事不但显得像是“讲出来的”,更因为它撑不起命题的骨架。这不关乎文笔问题。不过,当年同名电影给我的冲击力要比原著要强得多,这可能是我年轻过的缘故。
《人类之子》读后感(三):不要期待人性的阈值会变化……
不要期待人性的阈值会变化…… 永远不要高估人性,因为那样的话你等于把自己置于一场豪赌之中。但是也不要低估人性,因为有可能的话,人性是共通的。 P.T詹姆斯的作品自己阅读的不算太多,人类之子讲述了末日已经来临,邪恶的依旧邪恶,伟大的更加伟大,作者构建的世界中,地球上已经25年没有新生二诞生,人类失去了未来,成为了濒危物种,末日还是来临了,以一种比大灾难更加残酷嗯方式,人类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同类一个个发狂,衰老,死去,政府还在运作,却在独裁者的掌控之下,用难以置信的黑暗手段维持社会表面的和平。 但是谁又会在乎呢,不过这个时候,一个可能出现的新生命,是人类的终结,还是一切新的可能的开端呢…… 总的来说,作者把对人性的拷问放在了一个极端的世界观中,人类已然没有了未来,没有新生命,人类只能一点点消耗殆尽,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人类的罪恶丑陋依旧在最后的狂欢,人类的美好德行也在努力的绽放,人性也许是永远不会变化的,好的时候,坏的时候,依旧如故,新的生命的出现,也许开启一段新的罪恶,也许结束一段旧的黑暗,谁知道呢,个人评分7.5分,推荐指数四颗星。
《人类之子》读后感(四):极为平庸的作品
失望至极。简介里不是一般的华丽,看完之后只是一部非常平庸的作品。idea其实很有新意,开头很吸引人,让读者充满期待。但是作者很明显没有深度的思考,又缺乏架构故事和刻画人物的能力,到头来只是编了一个极为生硬枯燥的故事。
整个故事不仅平淡无奇,逻辑上也是漏洞百出。女主角突然成为了全世界唯一能怀孕的女人,难道不是全人类的喜讯吗?为什么不好好在医院里把小孩生下来,而要冒着流产的风险,逃避政府去亡命天涯呢?而这个亡命小团体,全是几个头脑简单四肢更简单的人,没有任何特殊技能,怎么看怎么像叛逆儿童离家出走,饿个一天就只能回家了。最后果然兜了一圈,牺牲了几个人,只能回到出发地附近山上的的一个小木屋。。。结局更是不可思议,故事设定的反派,国家首脑,明明可以轻而易举地把他们团灭了,居然不带任何保镖,单刀赴会,说了一堆废话,两个男人互相开了一枪,就结束了。
技术上来说也是非常粗糙的作品。前面各种离奇的情节,让你以为是精心设计的伏笔,比如男主角破碎的家庭,自己倒车把女儿轧死的事故,跟后面居然一点关联都没有。很多设计的疑问也没有解答,比如“寂死”,罪犯流放,被设定为整个故事的导火索,最后没有任何交代就草草收尾了。整部小说用旁观者视角叙述故事,但是中间又时不时穿插男主角的日记,看到最后也没发现对情节发展有任何帮助。怎么看都像一个刚入门的新手,生搬硬套一些看似高明的写作技巧。虽然不是像《神经漫游者》那样的小学生水平,最多也是中学生水平吧,极像一篇中学生为应付老师而写的作文。
《人类之子》读后感(五):差强人意
其实我对宗教极度反感,对宗教信徒也极度反感。居然看了一本充满宗教寓示的,结构,情节,人物都乏善可陈的悬疑科幻小说。尤其是把怀孕女主塑造成圣母玛利亚,这种博爱的脑残,仁弱的女性,对比大刘笔下的程心,我爱大刘。男主是个小知识分子,幼稚得不像一个历史学者,幼稚又摇摆,容易被煽动,容易被说服,特质是仁慈而无用。
前半部分一百多页,我一直没进入情节,我原以为作者是悄无声息的推进目标的类型,我期待她在耐心地编织一张大网,将关节埋伏在细密的若无其事的铺陈中,悄无声息地推进目标,只等最后惊险一跃。但是我没想到她下半部分,完全垮了。我觉得她在潦草应付。
《人类之子》读后感(六):欲望谋杀人类——读《人类之子》
《人类之子》是当代推理小说大师P.D.詹姆斯创作的末日科幻悬疑作品。严格说本书算不上是科幻小说,但是全书想象大胆,设定憾人。更像是一部社会批判小说,是一部讲述人类的末日救世英雄的悬疑小说,是一个给我们描述了未来人类生存所仅存的希望和象征的故事。本书构筑了一个全人类无法生育的末日世界,通过主人公西奥多·法隆的视角,深刻揭露了人性的善与恶。
地球上25年没有新生儿诞生,末世一代也开始死亡,人类失去了未来,成为了濒危物种。末日最终还是会来临的,而且是以一种比大灾害更残酷的方法:人丧失了生育能力。人类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同胞一个个发狂、衰老、死去。政府还在运作,却在老年独裁者的掌控下,用难以置信的黑暗手段维持社会表面的和平。但是谁又在乎呢?一切都将在几十年内结束,人类将归于尘土。人类难道真的只就要以如此的方式灭绝?人类进化发展了几千年的文明和野心,最终只能成为泡影。人类末世出现最后一点新生命所带来的希望,是否能够推动人类一个新时代的开启,还是最后也将沦为权力与欲望的牺牲品。
人类因为失去生育能力,所以末世的到来仅仅只是时间问题,人充满着贪婪上午欲望,又最终被自身的欲望毁灭,在面对既得利益和权力时,人的原始本性和社会本性被暴露出来。本书的设定虽然是未来,现在的读者来看,2021年距离我们很近很近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迅速走向了衰败,最悲哀的是竟然连所有动物都具备的繁殖本能也都丧失了。未来人类更加自私,愚蠢和残暴,在一个老年人执政的末世暴政中,终于迎来了一个新的生命。人类之子的出生展现出人类在进化发展中的末世希望,标志着一切将会重新开始。然而,紧紧靠着一个人的新生就能够给人类带来未来,带来奇迹吗?世界重新启动了,在未来的未来,还会有末世会降临。
《人类之子》读后感(七):摘录
假如无事可记,我会写下无事可写的空虚。假若到了将来,在我年老的时候——我们多数人都有望活到这一天,成为延长生命的专家——打开一罐自己储存的火柴锡罐,点燃自己虚荣的小小篝火。
或许是我们通过自己的愚蠢造就了“末日一代”,把持续的监控和完全放纵结合起来的社会制度是很难有助于健康成长的。如果从婴孩时候就把孩子把神一样供奉,那么他们长大后很容易变成魔鬼。
历史阐释过去,理解当下,面向未来,对一个末日将至的物种来说是最没价值的。
毕竟,这个星球曾经存在过 40 亿种生物,39.6 亿种现在已经灭绝。我们不知道原因。有的灭绝原因不明,有的则是因为自然灾害,有的是因为流星和小行星撞击。考虑到这些大规模的灭绝,似乎真的没有原因认为人类应该免除在外。
在很小的时候,就是在餐桌旁,我认识到有很多方式可以让人好不愧疚地不去为爱付出。
他不无讽刺地说:“通过一个大学老师的著作来判断他的人品是很不明智的。”
她说这些话时眼睛常常不看我,就像是父亲的病痛令人尴尬,甚至有些不合时宜,不合适给一个孩子说。也有可能这是一个更深的秘密,一个共享的痛苦,是他们婚姻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一切都理所当然,就像把我排斥在他们的婚床外一样。
我们都将孤独地死去。我们应该像忍受出生一样忍受死亡。生和死都是无法与人分享的经历。
他的思绪转了一大圈,第一次不由地感受到非同寻常的孤独。这不是他熟悉的一种情绪,他不愿意接受,而且对此充满憎恨。俯视着外面空荡荡的街道,他第一次希望能有个人,一个可以信任的朋友,可以让自己敞开心扉。
我们住在同一座房子里,但我们却像住在同一旅店的房客或客人,我们从来没有真正谈过心。
他感觉自己似乎把异域所沾染的肮脏带了回来。他回到了自己的城市,自己熟悉的环境,却再一次感受到那种怪怪的、不熟悉的烦躁。他认为这只能称之为孤独。
《人类之子》读后感(八):不断的死亡只为那新生的渺茫
《人类之子》分为“末日”和“新生”两部分。在本书2018年引进中文版之前,根据本书改编的电影早在2006年就已经映入中国人的眼帘。稍微说下电影,它的改编主要针对“新生”,而原著则将前因补充得更加丰满。但是,它过于丰满了——詹姆斯老太婆非常啰嗦,经常出现一大段一大段对情节主题无太多用处的环境等描写,而且显得很“格式化”,亦即描述事物所用技巧以及她在故事进展与环境描写之间的平衡比重都令人很快就感觉枯燥,严重拖累故事节奏,耗尽阅读精力。这是她在第一部分“末日”的问题。
其后,第二部分的推进和冲突明显比第一部分好不少,逃亡的经过紧凑又紧张,将新生与向死之间的矛盾最大化,其中还有一些我不太能理解的哲学与宗教上的意思。过程中不断的死亡都是新生的牺牲品,也是权力的牺牲品。新生本身是件值得欣喜若狂的事,但它在这个故事中却更多体现着悲哀与消极,以及对未来的负面预见。虽然不觉得在这样一个伪科幻设定下能产生什么末日感,但暗黑而残忍的一面与新生儿响亮又活力的哭啼作对比,还是给我充足的悲观绝望感。可惜相比起电影导演一流的张力加成,小说的落幕则过于平静而突然,没有结局应有的样子,也缺乏主题相对应的句号。
再提及关于“末日”部分,虽然难啃,不过也埋伏了在人类无法繁衍后代的情况下人性的扭曲、心态的悲观、意义的崩溃、暴力的滋生、政府的自私放肆和权力的集中滥用。相比起电影在此基础上再像“麻辣烫”一样揉杂更多如流浪汉、移民人口等政治上的问题而显得无一交代出色,小说则更有针对性,描写“寂灭”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
只是,仍然如我在电影里评论的那样:我不认为“25年来人类皆丧失了繁殖后代的能力”这样一个伪科幻背景与作者想表达的社会主题方面彼此有必然的联系。人类丧失了生殖能力,作者未能将它写得更加末日绝望,不过这本身的设定就挺有难度。甚至,人类丧失了生殖能力或许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呢?是吧哈哈哈……再者,即使没有这样一个设定,作者想反映的社会问题也依然存在于现实,只是在这样一个伪科幻设定下导致更加魔幻癫狂的效果状况。
仅凭一个新生命,就能挽回人类文明吗?就能带来活着的希望,压抑放肆的欲望吗?
《人类之子》读后感(九):当末日来了,人类会如何
随着末日生存类游戏的火爆,最近找了不少末日类型的书籍阅读,印象中有个杂志的其中一期,好像就是说我们需要准备什么以应对末日的到来,在末日中怎样生存的,杂志的名字忘了,就不去翻箱倒柜了,也不去网上搜索了。我这不是懒,是为了给大家增加神秘感,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当我看《人类之子》这本书时,发现这本书讲的末日,和我想看的末日不是一个类型,我想看的末日是地球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或者核战争爆发后的废土上,人们和灾害抗争,艰难生活的一些故事。这本书讲的是地球上二十五年没有新生儿诞生,人类失去了未来,成为了濒危物种。随着人类的慢慢的死亡,末日还是来临了,以一种比大灾害更残酷的方法:人类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同胞一个个发狂、衰老、死去。这本书在我看来是披着一本层科幻外衣的关于哲学的小说,这本书通过人类即将灭绝,这一个概念的末日的临近,为我们大家呈现了人类最复杂的东西--人性。 对于《人类之子》的印象只是来自于这本书,由其改编的电影还真没有去看过,如果不是因为这本书,我甚至都不知道有这部电影。 虽说人类二十五年没有新生儿诞生了,在这些有数的人类慢慢的减少的时候,人类已经没有了希望,普通人更加的碌碌无为,各国政府间也没有通力合作,为人类去寻找希望,而是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严加保密。在大是大非之间,他们是自私的,怕失去权利,如果世界上没有了人类,他们要权利又有什么用呢?他们去统治谁。灾难面前,人性的丑陋被无限放大,这些丑陋反而衬托了一小部分人类人性的高尚。这个时候,天无绝人之境,朱利安怀孕了,二十五年了,人类迎来了希望,这个希望却超出了某些人的预期,对于孩子的争夺开始了,书中孩子象征着权利,对于孩子的争夺,就是对于权利的争夺。孩子是人类延续的希望,更是权利的象征,谁拥有了孩子,谁就拥有了未来。“一切又开始了”,虽说孩子顺利出生,但是孩子出生后,又会有什么样的腥风血雨呢?我们不得而知。 当末日来临,邪恶的依旧邪恶,伟大的更加伟大。但是人类并不是地球永远的统治者,以前不是,现在不是,以后的事谁知道呢?在真正的大灾大难面前,我们人类束手无策,不一定会像小说里一样,出现转机,出现希望。我们人类要敬畏自然,敬畏生命,不要等到末日来了再后悔。
《人类之子》读后感(十):推理小说的科幻现实
如果你想看一个推理小说家写科幻小说,《人类之子》可能是你为数不多的正确选择。在这本书中,你既可以体会到,作为推理小说而应有的那些伏笔和伪装,也可以饶有生趣地看到,推理小说如何来应用一个科幻的故事架构。一如大家所言,小说的前半部分节奏缓慢。虽然开篇就是主人公在自己的日记本所记录的末日景象,但这种描写,与其说是故事的开场,不如说是为这部喜剧搭好舞台。作者肯定苦恼过如何为一个科幻小说写开场。在优秀的科幻小说,主人公开场的自述不能说是一个绝佳的选择,但是设定的末世的环境中,留下的最后自述,倒也显得合理起来,更何况还有什么比一个人亲口告诉人类最后的时光面对怎么样的问题更好的呢?
在开篇之后,你以为你会读到一个精彩的科幻故事。然而,你并没有。这里没有什么先进科技,也不是什么美好的新世界。汽车依然还需要石油驱动,生物技术似乎也什么突破,连社会秩序也崩然倒塌。接下来的故事,与其说是小说故事,不如说对现实生活的复刻。欧洲当下所面对的难民危机,以及右翼势力的崛起,出人意料地在小说中展现出来。即便场景不同,但用类比的方式来看,那不过是另一个地方的同样现实。考虑到作者写作的年份,这份讽刺和隐喻反倒让人在略显枯燥的前半部分中,感到一丝紧张感。虽然设定上是人类无法生育之后的世界,但你很想抓住这一点。因为小说当中的场景更像是将现在的问题放大到极端之后,再套上了科幻设定的外衣。换句话说,这部作品应该贴上“反乌托邦的披着科幻外衣的政治小说”的标签。
这部戏剧让人感觉漫长的前半部,就像是推理小说当中的案件部分。所有的元素都在铺垫,构建起最后需要的戏剧冲突,构建起整个事件的前因。然后,在戏剧的下半场,主人公既作为“侦探”,也作为“凶手”开始展开“解谜”的篇章。与前半场的节奏截然不同,故事一泻而下。
末日有很多种。自然灾害的末日与环保的主题相伴,又配上壮观的末日景象,往往为人们所喜爱。然而,本书所展现的末日仅仅与人类自身有关。在种族无法延续的现实中,人类之子的降生,是绝望中所仅存的微弱的希望之火。不过,更为有趣的应该是末日时光,作者所想象出来的生活图景:边境关闭、排斥难民的集中营、老人的安乐死、为了维持社会秩序而重新出现的独裁者等等。人们因为对年轻的喜爱,而被动生活在聚光灯之下的人类最年轻的人,亦或是因为出演的都是年轻小生而分外受到欢迎的影视作品。在反乌托邦的视野下,作品当中所透露的现实关怀更是值得人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