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类之子》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人类之子》的读后感10篇

2018-06-17 20:0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类之子》的读后感10篇

  《人类之子》是一本由[英] P•D•詹姆斯著作,文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90,页数:35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人类之子》读后感(一):抵抗独裁的噩梦 敲响末日的警钟

  西方人对于自由民主的捍卫,就像东方人对传统个人崇拜一样,是信仰,是活下去的基石

  给我一个活着的理由,那就是上有老下有小,这才是温暖完整家庭。当家人不再,这个社会仰望的就是国家的富强,领导人承诺相信国家会为自己的老年负责,成为了每个人最后的碉堡,国家,是爱国主义者最后的阵营,可是有这么一本书---《人类之子》赤裸裸的剥去假装一切都好的虚假外衣,的讲述了一个无家无国的末日噩梦。

  这本书冷漠,冰凉到让人就像一只在冰雨里面无瓦遮头,一段段冰冰凉凉的自白,像潮水一样席卷而来,呛入眼与喉让我无法呼吸

  全书温和部分,是上半段书中的主角西奥回忆童年时代他和表格罕在小姨和姨夫家里一起度过暑假的温馨回忆,主角对表哥的敬佩和情感跃然纸上,但是当童年结束,全书的阳光便迅速的消释,就像暴雨翻滚而来,光线一点点暗了下去,从笔锋一转西奥开始回忆起了父亲的死亡,他从小就对母亲期望和爱敬而远之,他说自己不爱母亲,不想负担她的期望和依靠。母亲的去世对他来说是一种解脱。后来,更是开始回忆他自己开车碾死了自己13个月大的刚开始会走的女儿,回忆起被自己杀死的女儿,他却没有一丝一毫怀念悲痛,更开始描述起对女儿的不满,觉得女儿更像他不喜欢岳父,女儿脾气大让妻子成为了她的奴隶,我看到那里惊到目瞪口呆孩子只有13个月大啊,她还是个小婴儿啊,这是为人父应该说出的话吗?他有一句话让我格外愤怒,他说孩子是母亲的责任而不是父亲的。所以他开车压死了孩子更多地应该是他妻子的责任。当然,他不会觉得痛苦,因为他在书中已经反复阐述了自己不会爱任何人的性格特征

  看着男主角已经冰凉冷漠的故事,更让我心寒心惊的是书中那个纳粹一般地狱存在的日不落帝国,圆寂中一船船屠杀行将就木的老年人们,如果她们反抗就毫不犹豫置之死地的嗜血的国家机器,即使伸出援手会面灭顶之灾白色恐怖中,男主角的师母就在自己面前被打死在海水中,眼看着她的尸体飘远,自己也被殴打致昏迷挣扎自救后,近在咫尺旅馆老板竟然坚定的否认这件事情的存在,那么多的人像拔草一样被杀害了竟然没有留下一点点的痕迹没有一丝丝的声音

  镇压与屠杀,是末日吹响的号角,是人间和地狱慢慢结合信号,地狱的烈焰已经让这世界慢慢的沸腾了起来,每个人都无处躲藏。

  推着婴儿车假装车中玩具娃娃是自己孩子的绝望女人,当她的娃娃被残暴的人摔碎,她那声绝望的非人的尖叫,她崩溃的哀嚎,整晚在我脑海中响起,那么绝望,那么悲伤,撕裂了她最后的希望,让我的泪水无法遏制的流淌。

  quot;,�ݿ�

  《人类之子》读后感(二):政治寓言,或者荒诞闹剧

  政治的寓言,或者荒诞的闹剧 在有限的可讨论的人类文明历史记载之中,政治无疑是最重要话题,它的存在就像水、阳光和空气之于任何一种生物。除非,它是那种生活在不见天日环境里,进化有某些具有特殊功能的厌氧菌类。可是它们至今没有产生文明,它们的族群和种群依然活在黑暗里,它们是那么低级,要在漫长无垠的岁月大海里游荡,没准会是几十几百亿年,才有资格谈论这些自然事物。而这些,人类早已经在利用和歌颂了。 看人类的发展历程吧,以我们有限的考古证据证明,人类从漫长的原始人时代,逐渐进入奴隶社会,然后封建社会,然后资本主义社会,然后现在并行着社会主义社会,这是我们已知的人类政治形态的全部。而这个过程中间发展的时间并不太长,这是伴随着社会生产能力的不断快速进步而达到的。生产能力代表财富经济基础,所有的上层建筑,都要适应这个基础,否则,就会有暴力革命产生,开腿到这种落后不适应。迄今为止,这种状态已经进行或者运转多次了。 把脉完历史,一些东西会被捋清。人类以不断开拓生产力为推动力,要追求人类自身的绝大自由和解放,从自然条件的困缚中,走向理想意志的极乐花园。这种理念是好的,然而未必是人的真正需要同时,这种单一追逐模式可能产生非常严重的并发症和后遗症。在奴隶时代,一些人占据了统治地位,然后他们可以随意杀戮,把别人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一样处置。这显然不符合上帝造人的本意,是要废除的;封建时代进步了些,但是文化礼教的束缚道德风规的约束也很严重,人还是在制度陷阱里,没有出来,这是需要解放的。 直到近代,人们迈进了科技时代的大门资本高度繁荣,社会高度发达,许多地方实现了人们的部分理想,但是也不是全部。非常明显,在我们不断进步的同时,很多文明时代的后遗症也在扩大并彰显,这成了社会难以解决的一大难题,甚至毒瘤。翻开历史就可以看到,文明的进程之中,人们付出了多大的代价,许许多多威权社会的暴力和血腥,无一不是打着民主和自由的旗号,在满足部分个人和团体私欲。无数压榨和杀戮在其中搅拌着个人的血泪惨痛。当这些被纠正,人们似乎还在迷途中挣扎。 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信息化时代的全面覆盖,人类已经在文明的进程中摸索了几千年了。新时代带给人们的除了物质极大丰富以外,人们在精神上的危机似乎更加严重了。被解放了手脚的人们,在精神上却没有被解放,陷入了令人不知所措空虚状态。于是我们看到了城市繁华之后,有那么多的黑暗和堕落,那么多的无意义的狂欢和残忍。而这还仅仅是现在,当我们把目光望向未来,这种情况是会继续还是减弱?现实不能给人提供假说,而小说的描述和推理,倒可以给人提供一些参考。 我们基于现在和历史,推演设想未来。那个时候,集权似乎更加明显,生态环境恶化,人们受到警察化的监管。高度的进步,导致了某些方面极度的落后。人们沉沦在罪恶的渊薮,疾病丛林中。最大的危机是绝望,因为不能继续繁荣发展,看不到未来,只有死亡在前面不远处等待。这些被大部分人熟视无睹,被几个人反抗,自由的精神火焰燃烧着,虽是一个火苗,却让统治者惊慌危险来临,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在一个继承未来的新生儿,这是人类之子,人类的希望,人类的根基。 这也同样是权力,而且是权力的来源。谁将争夺得到他,谁就是永远的统治者。虽然,作家描写了太多的绝望,有太多的伤痛悲哀,可是她仍然保存了一种对人类的期盼或者说怜悯。因为,人类会走出自己的陷阱,私欲的囚牢。人类之子就是新的希望,新的自由,新的生命,新的一切。政治可以作为寓言来书写,现实的荒诞剧却在不断发展,上演。我们该做些什么?既然有了推演,那么就不要再走覆辙。

  《人类之子》读后感(三):克制的《人类之子》,冷漠的末日哲思

  初读时还没有体会,但随着剧情不断铺垫,一个中老年人掌握社会的世界逐渐丰满起来。于是不由自主地想到刘慈欣的《超新星纪元》。两部小说的设定极其相似:特定年龄段的人类消失了,人类仅仅继承了一部分年龄段人的性格特征,继续存活着。但大刘的故事中,成年人离开了;而P.D.詹姆斯的故事中儿童离开了。这就注定了它们不同风格阅读体验:前者充满着焦虑朝气想象、未来等一系列少年甚至幼年才有的情绪;而后者是暮气沉沉、充满死气、不近人情理智以及思考过后的冷静。前者更像梦与童话,后者却是残酷的现实和社科研究

  克制压抑是我对《人类之子》的总体印象,小说中无数特征不断强化我的这个印象。我的科幻小说阅读经历不算丰富,但大多小说都会迅速地向读者传达一个崭新的世界和世界观,但这本书却不。相比较于上帝视角全方面地描绘人类失去子嗣传承后的世界,小说前几章选择了西奥多·法隆的日记来引入。西奥有着学者的独有特点:理智、情绪不显、高傲学识渊博又不近人情——这些特性不断从他的日记中溢出,每个读者都成了偷窥隐私的小贼,通过西奥的日记,窥探那个末世。身为牛津历史教授的西奥,他看待即将走向灭亡的人类自然有着超然观点,一如他对待曾经的妻子和朋友,他没有激昂的情绪,一切有规可循但也不过得过且过。于是,迥异于其他科幻小说巨大的故事性,《人类之子》中穿插了许多对人类自身以及社会事件的描写和感悟。总体而言,小说描写偏阴沉阴郁,即便是写着“晴空万里”,我也可以感受到笼罩在人类头上的灭亡的阴影和看似平和的统治下各方的不满及暗流涌动。

  依我看来,《人类之子》难以说是科幻小说,而是更像一部人性小说。通过特定的情境设置,它让置于极端情况下的人类思考在没有未来的时候需要坚持什么。《人类之子》被看作一部反乌托邦小说不是没有道理,身为人类的最后一代,到底是需要以强权强人来维护明面上的尊严,让人类在长久建立起来的秩序中消亡;还是坚持为人的本性,把积累智慧中的民主、同情、怜悯发挥出来,宁可接受可能混乱不堪的结束。小说中对于权力的描绘不可谓不精准,从罕这个向来充满神秘感的现任领袖总督,到以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希望取得上位的罗尔夫,乃至最后根本不曾意识到自己也存在如此野心的西奥。权力之于他们犹如甜食之于孩童,出于天性地令他们沉湎其中。每个人都不是清清白白的,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目的和理念;他们出于自己的本心贯彻着这些,丝毫不顾忌是否伤害到他人。

  从我个人而言,小说中有两点设置我不甚满意。一个可能出于我长久所习惯功利考虑,把最后的人类之子安排给利用贯彻末日民主的罗尔夫团队还是能感受到作者的偏向的——毕竟如果是不顾人权进行大体检的政府发现了一个孕妇,那整个故事的走向可就不是如此了。另一个不满意则是无伤大雅的斤斤计较,我单纯觉得团队中的每个人一个个离开、死亡,这个安排太戏剧性太像电影了,我更偏向于自然的故事进程。

  但是,不论如何,总而言之《人类之子》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小说。它带给我与之前的科幻小说截然不同的阅读体验,以更多的思考取代更叹为观止的想象,最终带来对身为人的读者自己的诘问和内省。

  不说了,我要去看改编的电影了hhh

  《人类之子》读后感(四):《上帝之子》|当末日来临,人类是否愿意保留人性

  《人类之子》是P.D.詹姆斯以末日为题材的科幻著作。故事的背景地球上25年没有新生儿诞生,人类从地球霸主变为濒危物种,在人们得知失去未来的时候人性便展露无疑,真正的末日还未来临,人类却早已乱了阵脚。 《人类之子》具有强烈批判性,通过假设的末日反应现实生活中真正存在的问题。如果人类只剩最后一代,人们是有序体面的离开,还是会在恐惧中等待。 书中所描述的最后一代年轻人,他们聪慧美丽,但是他们性格暴躁自私,对人冷淡。因为人类迟迟不见新生儿,所以这一代本应是人类的希望,却变成了被宠坏的小孩,他们在世界上享受着一切优待,做任何事情都有恃无恐,他们的碌碌无为加速了人类的灭亡。 正如现今很多独生子女也是被宠坏的小孩,他们的童年幸福甜蜜,没有战争,没有饥饿,也没有人来与他们争抢父母亲的爱,所以他们更加自私,不懂得分享。 末日中的中年一代,因为无法生育生命中出现了大量空白无法填补,他们想尽任何办法来弥补内心的空虚,甚至用仿真娃娃来代替没有孩子的寂寞。本应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却在个人感情停滞不前,是社会的一大悲剧。孩子的存在对父母而言确实至关重要,但在危亡之际宁可用玩具欺骗自己,也不肯面对现实,是一种真正软弱无能表现。 社会上有许多中年人因为人生基本已经固定,更多的是关心自己的小世界,而忽略大世界的变化,也就很难做出改变。这样的中年人过着他们所谓的安稳人生,但是哪来的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替我们艰难前行。 末日中各国政府仍在运转,而独裁逐渐取代了民主,各国之间不是共同攻克难关,反而怀着私心更加严格保密自己的研究成果,大灾难面前表现出来的狭隘与自私是人性中丑陋却难以磨灭的存在。 当难民不断增加,当国家想要保护自己的公民,当难民中出现领袖奋起反抗,当世界陷入一片战乱,试问末日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还是人类自我的毁灭。 灾难面前人性的展露无疑更加明显,人性中的恶被不断扩大,有人趁机发国难财,有人开始烧杀抢掠,末日未至,人间已成地狱。人性的善也在这个炼狱一样的世界里为人类带来希望。 故事的最后作者终究是仁慈的,西奥完成了护送任务,时隔25年地球上终于诞生了一名婴儿,人类看似又有了希望。 人性有时候确实丑陋,但是正因为人性拥有丑陋的一面,人性的善才更应该被珍惜。人类作为现阶段地球的霸主要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地球不止有人类,人类也不是无所不能的神,人类不能做被上帝宠坏的小孩,爱护存活在地球上的一切也是对人类自己的保护。

  《人类之子》读后感(五):推理小说的科幻现实

  如果你想看一个推理小说家写科幻小说,《人类之子》可能是你为数不多的正确选择。在这本书中,你既可以体会到,作为推理小说而应有的那些伏笔和伪装,也可以饶有生趣地看到,推理小说如何来应用一个科幻的故事架构。一如大家所言,小说的前半部分节奏缓慢。虽然开篇就是主人公在自己的日记本所记录的末日景象,但这种描写,与其说是故事的开场,不如说是为这部喜剧搭好舞台。作者肯定苦恼过如何为一个科幻小说写开场。在优秀的科幻小说,主人公开场的自述不能说是一个绝佳的选择,但是设定的末世的环境中,留下的最后自述,倒也显得合理起来,更何况还有什么比一个人亲口告诉人类最后的时光面对怎么样的问题更好的呢?

  在开篇之后,你以为你会读到一个精彩的科幻故事。然而,你并没有。这里没有什么先进科技,也不是什么美好的新世界。汽车依然还需要石油驱动,生物技术似乎也什么突破,连社会秩序也崩然倒塌。接下来的故事,与其说是小说故事,不如说对现实生活的复刻。欧洲当下所面对的难民危机,以及右翼势力的崛起,出人意料地在小说中展现出来。即便场景不同,但用类比的方式来看,那不过是另一个地方的同样现实。考虑到作者写作的年份,这份讽刺和隐喻反倒让人在略显枯燥的前半部分中,感到一丝紧张感。虽然设定上是人类无法生育之后的世界,但你很想抓住这一点。因为小说当中的场景更像是将现在的问题放大到极端之后,再套上了科幻设定的外衣。换句话说,这部作品应该贴上“反乌托邦的披着科幻外衣的政治小说”的标签。

  这部戏剧让人感觉漫长的前半部,就像是推理小说当中的案件部分。所有的元素都在铺垫,构建起最后需要的戏剧冲突,构建起整个事件的前因。然后,在戏剧的下半场,主人公既作为“侦探”,也作为“凶手”开始展开“解谜”的篇章。与前半场的节奏截然不同,故事一泻而下。

  末日有很多种。自然灾害的末日与环保的主题相伴,又配上壮观的末日景象,往往为人们所喜爱。然而,本书所展现的末日仅仅与人类自身有关。在种族无法延续的现实中,人类之子的降生,是绝望中所仅存的微弱的希望之火。不过,更为有趣的应该是末日时光,作者所想象出来的生活图景:边境关闭、排斥难民的集中营、老人的安乐死、为了维持社会秩序而重新出现的独裁者等等。人们因为对年轻的喜爱,而被动生活在聚光灯之下的人类最年轻的人,亦或是因为出演的都是年轻小生而分外受到欢迎的影视作品。在反乌托邦的视野下,作品当中所透露的现实关怀更是值得人思考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