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或者音乐读后感100字
《文学或者音乐》是一本由余华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33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学或者音乐》精选点评:
●不会买了 就是余华作品集里《温暖与百感交集的旅程》和《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的合集…怎么不拿新东西了?
●三分到四分之间吧。 / 开篇非常好,非常地道、独特,第一次看余华的随笔,会有一种“原来他说话是这样哦”的感觉,建议每一篇的篇幅可以再少一点,毕竟写随笔,不是短篇。 (2018.6)
●单论推荐收获,绝对五星。
●有些文章感觉就像漂亮句子的堆积,有点显摆
●赞成@李小骚的看法,余华很久没出新东西了。不仅江郎才尽而且不够勤奋懒惰了。
●因为多年前对《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的喜爱加上对古典音乐的热爱,看到余华老师跨界评论文学和音乐,就果断买来读。 第一次读余华的文学评论,第一次觉得文学如此高深如此艰涩如此玄乎如此拒人千里之外!这么多年我接触的假文学是何等的浅薄?余华老师你真的没有故弄玄虚吗?至于余老师在文学和古典音乐之间找到的“共同点”(比如霍桑和老肖),我真觉得是生搬硬套。 两星不能再多了。还是继续期待余老师的小说吧!
●余华的一家之言,关于文学和音乐的个人见解。我觉得余华从个人感受侧重较多,理论性少。正如他所说,不同人对相同的文字有不一样的感受,所以我有点跟不上他的感受,特别是关于音乐方面,几乎是乐盲。
●真挚
●你会发现,后来余华无论在什么场合,谈起来的永远离不开这几本随笔集写到的内容,……比如他的父亲华医生,他被退稿,他说到海涅一句话“死亡是凉爽的夜晚”……
●虽然余华的个别作品不尽人意,但不影响我对他的喜爱,本书亦如此。先不论他对阅读作品的深刻理解以及阅读给其带来的愉悦感受,《音乐的叙述》、《色彩》等篇章带领我走进音乐语言的世界,像是一直在花园外徘徊的我,偶然间推开窗,窥探到园中一隅美景。PS:天空中有那么多只蛮蛮,我需要不断地寻找。
《文学或者音乐》读后感(一):喜欢这样的书评乐评
《文学或者音乐》是余华的读书、听乐笔记集,是“三十年阅听史”的“回望”。除《谁是我们共同的母亲》写莫言的《欢乐》外,其余均写外国作家、音乐家的作品。“叙述”是余华理解文学、音乐作品的切入点,余华写这些读书、听乐笔记只是想“破解叙述之谜”。余华达到了目的,书因此有了特殊的深度与广度。
《文学或者音乐》读后感(二):2019.6.28
可能我还是太年轻了,这本书看起来还是不怎的舒服。
有些时候觉得文学是一些人想多了,因为如果让我看文学,需要在心里默念这些字,我会觉得很不舒服,而且是需要自己额外付出努力的。但有些文字不是,是我不用费力就能忘记世界的。所以这本书,也就以没看完结尾了,或许未来还能继续看吧。因为现在看他会让我处于想太多的境地,包括第一篇,不能让我纯纯粹粹的做人,自我抨击和怀疑主义太强了。
这本书里的叙事体我还能接受,仿佛就是给我推荐出来了。尤其是茨维格是小一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个成功给我安利了两个作家。想看陀式的罪与罚。想看茨维格的作品。
《文学或者音乐》读后感(三):文学与音乐
【藏书阁打卡】
阅读文学作品和听古典音乐是余华热爱的事情,也对余华自己的写作和生活产生了影响。
这本书是他多年读书感想和听古典乐感想的合集。因为自己听古典乐的经验和知识有限,后面古典乐相关的文章就匆匆翻过了,记下了一些作者喜欢的音乐家的名字。
读书感想占据了本书三分之二的篇幅,除了从中获得一些书籍和作家的推荐外,更重要的是,从这些文章中感受到了余华对读书极大的热情,以及对一些国外作家和作品生动的对比和分析。
在谈及二十岁第一次阅读《罪与罚》时,余华写到:“我夜以继日地读完了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叙述就像是轰炸机一样向我的思绪和情感扔下了一堆炸弹,把二十岁的我炸得晕头转向。我当时太年轻,承受不了陀的高强度的叙述,此后几年里我不敢再读他的作品。”读完陀之后,余华形容再读其他书时,都觉得味道清淡了,直到遇到茨威格,他把茨威格形容为小一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这种作家之间风格的对比和联系在这本书里还提到了很多,比如鲁迅和博尔赫斯,胡安·鲁尔福和马尔克斯,卡夫卡和川端康成等。
对这些伟大文学作品的阅读,除了对写作有帮助外,余华还写到:总是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作家那里,读到自己的感受,甚至是自己的生活。假如文学中真的存在某些神秘的力量,我想可能就是这些。
《文学或者音乐》读后感(四):注入一点颜色
我第一次接触余华的作品,是大学时我们宿舍小伙伴们一起围坐在电脑前看《活着》,我对剧情印象深刻,尤其是最后凤霞的死,到现在我还能回忆起电影中的画面,现实的残酷暴露无遗,对于当时的我来说,真的很难想象生活会这样去逼迫一个人!看完很痛苦!但是这部作品是谁写的,我完全没有去想。
后来因为工作原因,2016年我见到过一次余华本人,他谈吐真的很幽默,风趣,就像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儿,笑起来可爱又童真,憨憨的样子!我那时候就想,作家和作品真的是可以分割开的。作品中的阴郁在他的脸上完全没有体现,他更像一个不谙世事的老顽童。
我比较喜欢看访谈节目,有一次看《朗读者》董卿采访他,他讲了小时候是怎么顽皮捣蛋的,回忆了他当牙医的经历,以及他是怎样弃医从文的,一直笑呵呵,看似漫不经心,实则认真笃定,其中有一句话,印象深刻,他说,死亡不是失去了生命,而是走出了时间。
这本《文学或者音乐》更像是余华的读后感和听后感,文中提到了很多大师,博尔赫斯,卡夫卡,马尔克斯,福克纳等,还有音乐大师,贝多芬,莫扎特,柴可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
对我而言,最大的收获是,以前不甚了解的仅仅只是听到过的大名鼎鼎的音乐家,作曲家,现在我会刻意去找来他们的经典之作听一听,并且非常惊喜的发现,莫扎特的《小夜曲》
《文学或者音乐》读后感(五):《文学或者音乐》书评
余华说,作者和读者之间就像是比翼鸟,“好的作者和好的读者,是一个互相寻找的过程。”威廉•福克纳、胡安·鲁尔福、陀思妥耶夫斯基、茨威格、川端康成、博尔赫斯、契诃夫、卡夫卡、海明威、布尔加科夫、斯特林堡、伊恩•麦克尤恩、埃斯普马克、舒尔茨、樋口一叶、马尔克斯,还有莫言和哈金等等,这一长串的名字,不能说个个如雷贯耳,至少也是耳熟能详。 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作者,余华首先确定是一个优秀的读者,而他找到的“比翼鸟”,正是寻找自己“比翼鸟”的我们这些普通读者很好的指引。这些关于文学与阅读的章节中,余华不仅介绍了作者,还有对他们最具代表性作品的解析。就像其中一篇题为《两位学者的肖像》中,余华说,“马悦然是以自己的学术研究来阐释高本汉的学术研究”,这恰恰证明了,余华也正是以自己的写作阐述作家的写作。 然后突然有一天,音乐闯入了余华的生活。后面的这些篇章,选自余华的另一本书《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余华开始注意到音乐当中的叙述。音乐是全世界的语言,音乐的叙述排除了文字翻译带来的不可预知的改变,肖斯塔科维奇、柏辽兹、莫扎特、拉赫玛尼诺夫、柴可夫斯基,所有的音乐体验,那些音乐中表现出来的灵感、色彩、高潮后的平静等等,都证明了不同艺术的叙述方式是可以置换的。 余华说,好的文学之间都是相通的,而终点都会导向阅读者自身。一部文学作品能够流传,经常是取决于某些似乎并不重要甚至是微不足道然而却是不可磨灭的印象。对阅读者来说,重要的是他们记住了什么,而不是他们读到过什么。文学和阅读的分道扬镳,给了读者巨大的能量和想象的空间,作者创造文学,而读者创造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