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读库2101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读库2101读后感摘抄

2021-03-29 00:08: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读库2101读后感摘抄

  《读库2101》是一本由张立宪 主编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库2101》读后感(一):4/7

  

诗的奇迹——涨知识,唤起一部分了解和创作诗歌的热情。 文化人黑《三国演义》——没读过三国演义,以致读这篇文章时还被老公质疑会读不懂(=_=)本来就不感兴趣,读了本文对三国演义更不感兴趣了,但是对历史还是有满满的求知欲。 心病——有个强迫症问题,白内障是心病?或者作者指的是莫奈对手术的抵触心理?两个玛丽,再次戳中知识弱项(历史)。自闭症小节中对女孩绘画技能的描述很棒。 戴森印象记——没有认真读,所以读完也没有什么印象。 还有三篇,继续读。

  《读库2101》读后感(二):小人物的《上海浮生》和大人物的《大业》

  

最喜欢《上海浮生》和《大业》,一个是小人物的打拼,一个是大人物的恢弘。

《上海浮生》的作者并不是完美的人,但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希望赚更多的钱,但也被骗被欺,被欺负后也会想办法报复。社会本身就不完美,有什么资格要求人完美。

《大业》尽可能以一个真实的视角去描写一个历史人物,在我模糊的影响中,中学历史课本对杨广的评价是暴虐,但是这个暴虐的人,其实是被史学家夸大了的,一如不少王侯将相的功绩一样。和《上海浮生》的小人物一样,杨广不是完美的,但也是真实的。

这世界并非非白即黑,见惯了太多的「扣帽子」和「打标签」,评价一个人不是好就是坏,这和自媒体的标题党一样,用绝对的噱头来吸引人眼球,可悲的是,大部分根本不会思考,反而会被这些标题党吸引。

  《读库2101》读后感(三):忙碌者杨广

  

最近有一类书,叫做《给忙碌者的XXX》。如果《大业》里的杨广在他的书房里看到这类书,估计也会拿起来看一看。

职场上的忙碌者,马不停蹄地完成一件件任务。就像刚刚登基的杨广,高亢急切,即位半年内,就挖掘长堑,修筑东都,开凿大运河。几年之后,又开始南征北伐,三次进攻高丽。很多公司也是如此,管理者不断布置着一个个任务,不给下属喘息的时间。

职场上的忙碌者,每天参加各种各样的会议,从一个会场赶到另一个会场。恨不得同时开几个会,极少有时间留在办公室思考。就像杨广一样,在位的14年,在宫中的时间只有4年。

职场上的忙碌者,在忙碌消停的时刻,觉得身心俱疲。更令忙碌者烦躁的是,似乎做的事情越多,开的会越多,越抓不住重点,越会错过很多重要的时间节点。

忙碌者需要学习的是长期的眼光,"大处着眼"。每年年初,从往年的日历、待办、晨间日记里,规划出重复概率高的重要任务,放在日历里。每个月月初,再进行微调。因为许多重要事情,因为时间跨度太长,很容易被遗忘。学会了以季度、年度的思维来谋划工作,忙碌者的行程就更加聚焦,任务也更高效。

忙碌者需要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习。《拖延心理学》里写道:"从你自己的经验中学习是一件令人兴奋而有趣的事情——不否认,不遗忘,不判断,而是如实接受,好好利用。"但我们学会每天反思,学会聚焦到事情的重点上时,我们就会迭代进步。

忙碌者需要控制自己的工作节奏。《稀缺》认为当一个团队的人处于忙碌的救火状态,就会给整个团队的带宽带来负担。这样的团队,也很难创造出充满快乐、热情的成果。

如果忙碌的杨广用上面的原则来调整自己的工作方法,大概要做出几个改变:1、拥有长远的眼光,不同时开始几项工程。留给下属恢复的时间。每年锁定一两件重要的事情,缓缓推进;2、从前朝历史书中吸取经验,从自己的成长中吸取经验,这样杨广就不会在征伐高丽失败后,再次出兵。3、控制好工作节奏。杨广从一开始的忙碌者,到最后的消极怠工,这个转换令人唏嘘。而如果杨广学会控制节奏的方法,下属也会处于张弛有度的工作状态,杨广也会避免众叛亲离的状态。

  《读库2101》读后感(四):读库2101概览

  

上海浮生

如果不是因为“打工人”田先生曾经是一位作家,可能我们也不会看到来自第一视角的这么有意思的故事。

年近六旬的田先生,依然能用这样活泼、俏皮的文字,来讲述自己这么多在上海打工这9年里所发生的种种事情,想来生活中的田先生应该也是一位很可爱的人吧。

看完这篇文章,突然想起来路铭老师在他的《大国大城》这本书中所推崇的大城市的种种好处。田老师的这篇文章,应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尽管刚来的时候非常担心“上海那样群雄逐鹿的国际大都市,我这样的人去了可能只是蠢材或者庸才,没人会把我当回事”,但实际的情况却是,刚刚来到上海的时候,只能租住在每月80元租金的“猪圈”,每天工资不过二十七块钱。到后来,不但居住环境大幅改善,而且还事业小有成就。关键这还不是靠拼死拼活996获得的,作者在文章中也说了,他平时空闲很多,可以有大把时间陪女儿玩耍。

从刚来的时候坐火车,到离开的时候坐飞机,也能看出来,城市为田老师的生活带来了一次“飞跃”。

非常遗憾田老师因为户口的原因,不到50岁,就不得不终止了他的上海生活。这其实也是目前中国城市发展中面临的一个很大的困境。就像黄奇帆教授在他的《结构性改革》一书中所提到的: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导致农民工有可能失去人生1/3左右的工作时间。不论是对于国家、城市,还是像田先生这样的个人,都是非常大的一个损失。

百年前的交游

作者以自己收藏的两本民国时期的名片夹为起点,探索了民国初期社会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包括:政府的组织结构,以及基层治理的方式;商业、教育,同乡的关系等等。

另外还有有关于名片本身的一些事情:名片可以用来作为节庆的贺卡,“守制”情况下名片会有特殊的标记等等。

诗的奇迹

《新诗潮诗集》是当时刚刚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刘卫国(老木),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编选出来的一本诗集。 被广大诗歌读者和诗歌研究者一致公认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最重要、最权威、最经典的“中国现代诗歌第一选本”,对中国现代诗坛影响甚大。

这本书诞生于1985年,当时我还小,所以对于那个诗歌繁盛的时代没有什么概念。等我懂事了,这个风潮也已经过去很久了。

出于好奇,查了一下老木的情况,看过之后不免唏嘘。

1990年,老木出走法国,一直也没什么正经工作,好像依靠一个来自台湾的家境富裕的女友生活。后来女友回了台湾,老木的精神也出了问题,衣食无着。直到几年前,才回到国内,在家乡定居。

网上找了张照片,都是当时有名的诗人,应该能看出那个年代诗人的一个精神气质吧。

右三为老木

大业

从小听《隋唐演义》的评书,对杨广这个历史上最著名的大暴君印象深刻。好像还有传说他是一只大老鼠精变成的,可见民间对他的评价是多么的恶劣。

但是张宏杰老师经过对众多史料的抽丝剥茧,经过反复的对照和重组,力图为我们还原出一个真实的杨广。虽然这篇文章,洗掉了不少杨广身上广为流传的污点,不过简单的把杨广最终失败的原因归结为是由于从小没有经受过挫折教育,似乎是过于简单化了。

似乎每一个长期分裂的乱世之后,都会有一个短命的统一王朝,比如春秋战国之后的秦,三国之后的西晋,以及经历了历史最长分裂动乱时期南北朝之后的隋朝。感觉是不是有一种历史的势能在冥冥之中起着一些作用?统一已经是大势所趋,但是之前的趋势并不能一下子改变,所以需要这些短命的王朝出来作为大时代的注脚和辉煌王朝上位的祭品?

心病

作者继续讲述著名的艺术作品背后,与疾病有关的故事。

其中相思病、一夜白头,是画家通过作品,表现出著名的历史典故;抑郁症与自闭症,则是画家本身拥有这种疾病,而他们的作品似乎又因为这些疾病的出现而显得与众不同。

只有莫奈所患的白内障,似乎和“心病”这个主题并不相关,放在一起,略显牵强。

文化人黑《三国演义》

虽然主题是《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但是刘勃老师却花了全文差不多1/3的篇幅,在为我们介绍什么是“历史”,以及历史上,什么是“小说”。并非是跑题,而是只有介绍清楚了这两个概念的背景,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在现代被看做是最重要的历史小说的《三国演义》,在现代之前,却一直遭受着非常大的非议。(按照文中所说,是处在鄙视链最低端的部分)

今天我们了解有关三国的故事,大都是通过《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以及由其衍生出来的影视作品。但是在之前的明清时期,高端人士回去看历史书《三国志》,文化水平不高的呢,则是喜欢看《三国志平话》一类的更加魔改的东西,所以就导致了《三国演义》高不成低不就的一个地位。

于此对应的,是《水浒传》这类基本属于原创的小说,反而会更受推崇一些。

戴森印象记

这算是一篇对弗里曼·戴森先生的纪念文章。戴森先生早年研究数学,后来转行做了物理学家,有着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不过限于篇幅,只能算是作者写的一篇随笔,内容比较杂,主体也不是太突出。作为了解,大概看一下就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读库2101读后感摘抄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