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的私家生活》读后感锦集
《希特勒的私家生活》是一本由【美】德斯皮娜·斯特拉迪加克斯 著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元,页数:3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希特勒的私家生活》读后感(一):希特勒的艺术——室内设计与印象管理
大量的设计图纸和照片效果提供了艺术的基本体验,与此同时,他人印象管理的艺术能力也令人感叹,只是这样美好的艺术因为最终目的的冷酷而受到了玷污,惊愕之余叫人颇有惋惜之感。
《希特勒的私家生活》读后感(二):希特勒的私家生活
《希特勒的私家生活》读后感(三):历史是怎样形成的
当战争的硝烟成为过去,历史留给大多数人的不是刻板,就是神秘。但历史上的真实毕竟不同于想象,天崩地裂往往起于微末,谁又能想到居家设计还曾为纳粹出过力?我们总认为自己能看不到他人看不到的细节,而细节会反映出不为人知的隐秘。讽刺的是,纳粹正是拿捏住人们的这种思维,反向应用,通过对希特勒的居住环境的宣传,把他塑造成为了一个既令人敬畏,有让人感到亲近,阳刚自信又富有审美情趣的人物形象。这为希特勒走向权力巅峰,纳粹扩张铺就了道路。一群人天真的愿望加上一点被操控了的自以为是,就演化成了世界大战。
《希特勒的私家生活》读后感(四):被政治耽误的文艺青年
希特勒这个名字已经跟“法西斯”,“纳粹”还有“元首”这几个词深深的捆绑在了一起,几年前一个剪辑自《帝国的毁灭》鬼畜的视频彻底把“元首”给玩坏了,但希特勒也有一个文艺的梦想,年轻时候没有通过维也纳艺术学院的考试,让希特勒倍感失望,生活窘迫,从此走上了不归路。
作为一名具有艺术细胞的希特勒,在成为一名政治领袖后,去实现了他的艺术天赋,他曾经说过:“军服一定要帅,这样年轻人就会义无反顾地投军效劳。”看过很多二战影片,作为一名非希特勒粉丝及军事爱好者也不得不承认二战中纳粹的军装是最帅的。
在建筑史上希特勒也留下了让人叹为观止的作品,帝国总理府和奥运场馆,新柏林的规划都源于自己的艺术气息。
我们所了解的希特勒都源于历史上的那个纳粹狂魔,对于希特勒的私人生活估计也仅限于和爱娃的情感,两人最后自杀于柏林地堡。
《希特勒的私家生活》让我更加客观的了解了希特勒。
《希特勒的私家生活》读后感(五):建筑师与魔鬼
《希特勒的私家生活》的原名字是Hitler at home,很多人会以为这是一本关于希特勒私生活的书,中文版的译名更让人浮想联翩。然而这么想的人要失望了,这是一本专业性极强的书,并没有关于希特勒的各种香艳野史。全书重点介绍了他的三个住所——位于上萨尔斯堡的阿尔卑斯别墅Berghof,慕尼黑的公寓和柏林的旧总理府。本书的第一部分主要描写了希特勒的建筑、装饰、家具,以及他的御用建筑师Gerdy Troost的职业生涯;第二部分则侧重于这些住所给人的印象和其后来的命运。
作者Despina Stratigakos是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建筑系的教授,建筑历史学家。她一直致力于关注女性建筑师,曾经出版多部书籍,获得过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2009年的图书奖。这本书可能是第一次从女性的视角来审视希特勒鲜为人知的私人生活。
《希特勒的私家生活》读后感(六):换个角度看希特勒
刚刚合上这本书,浮现在脑海中的画面与战争一点关系也没有,尽管,希特勒这个名字在我看来就意味着战争。《希特勒的私家生活》这本书从一个特殊的角度看待希特勒,书的前半部分阐述希特勒三处故居的设计建造特点,后半部分探讨有关希特勒官邸、公寓、别墅的宣传造势活动及公众接受情况。似乎远离了战争,远离了政治,可就像作者书中提到的:我希望能够揭示出对希特勒的私家生活形象打造背后的政治意图。揭露其温馨舒适的下面潜藏的种种恐怖景象。
书中有大量介绍希特勒住宅、设计师、公众反映的事实报道和调查结论,说明作者经过了细致入微的了解和研究,对这个历史人物的私下生活进行了探究。希特勒和传说中的情人,和他的设计师,和他的邻居或者崇拜者之间有很多细微的,不为人知的故事。不仅满足了我们的八卦心理,更让我们对这个人有了全面的了解。
书中有很多照片和绘图。有希特勒的个人照片,也有设计师的绘图,人们的漫画。我觉得在大段文字中穿插这样的内容,让这本厚厚的,看似枯燥的读物更加生动,更加丰富了。而很多图片和照片都是具有艺术性的,值得人们好好的揣摩和观察,这样的观察更加直观,更加有意思。
《希特勒的私家生活》读后感(七):希特勒是如何玩转形象公关的?
1932年春季,德国总统大选。3-4月前后两轮选举中,希特勒的选票增加了200多万张,这要归功于纳粹党发现了希特勒私生活在对外宣传上的巨大价值。即此,元首的私家生活,作为一项重要的宣传手段,不断地被强化,甚至通过虚假的包装,营造出一个与事实完全不符的“神圣形象”,欺骗世人。二战结束后,这一巨大骗局自然被揭穿,但在当时,无论是德国国民还是其他各国民众,都曾沦为希特勒“挑选出来的上当受骗者”。
对于希特勒精心打造个人形象的过程,以及背后所隐藏的真相,外界各种猜测。美国历史学家德斯皮娜·斯特拉迪加克斯研究整理了大量历史材料,并通过《希特勒的私家生活》,把这一段历史展现给我们。从骗局的打造到最终的揭穿,图文资料无声的诉说着真相。
处于权力巅峰的国家领袖,其私家生活对普通民众充满了神秘感。打造一个稳重可靠的健康形象,对提高对公众的号召力,有着强大的引导作用。而希特勒早期单身独居的漂泊生活,对个人形象宣传极为不利。当他结束20年的漂泊生活,终于安顿下来,尤其是花费重金对慕尼黑公寓和萨尔茨堡小木屋的精心打造,他的整个公众形象向着他所希望的方向转变了。
《希特勒的私家生活》读后感(八):艺术政治家
希特勒给人的印象一直是残暴蛮横的,对于战争他可以称作是世人的噩梦,他所犯下的罪行不可饶恕。虽然对外是如此,但是在家中他还有另一面,他甚至可以被称为是一名艺术家。如果你认为他只在战场上拿心就太片面了,可以说他对于生活就像对待战场一样,只要和他有关的东西都有政治的气味在上面。如今是和平年代,回首那些往事人们总会感到后怕,然而为了了解一个人我们需要保持清晰客观的态度,这本《希特勒的私家生活》帮助我们了解希特勒的另一面。
这本书让我们了解到,一个人的生活习惯是在不经意间得到体现的,尤其是通过细节上的发现才更能够了解一个人的本身。希特勒对于私宅的设计一定下了不小的功夫,这些当时外界人是很难有机会接触到的,如果没有这本书可能很少人能够知道这些细节。很多专业的设计师可能都设计不出来如此具有美感并且具有象征含义的家居风格,他有很多房产,这本书着重讨论的是慕尼黑公寓和贝格霍夫别墅。
本书对于建筑本身与它的历史都做了详细的描述,作者通过大量的历史资料和实地考察总结出了这本书。希特勒当然也有自己的设计师,虽然具体落实的东西都是出自设计师之手,但是最终的决定权依然落在希特勒身上。这位设计师在书中也有详细的介绍,对于希特勒的私家生活我们必须从各个角度去了解,这样才能够全面。
希特勒执迷于政治,他希望在生活中的每处细节都加入政治气息,可以说从他的崛起到陨落,政治是一条贯穿主体的导火索。当他的房间设计成型之后,他曾邀请很多人到家中做客,光是进入到他的家门就能看出这个人的政治觉悟有多高。对于当时追随希特勒的人来说,这些细节处处能够使人感到其中的力量,可以说这些生活中的种种都是具有一定必要性的。他对于政治的执着有些过火,但是作为一名政治家就必须要有这样的精神,虽然他所崇尚的政治是泯灭人性的,但是依然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我很喜欢书中的这些图片,直观而又真实,有些漫画更是生动形象。在那样一个年代,希特勒的住所与战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的极端造成了他最终的失败。历史不能磨灭,很多教训必须要汲取,事实也不是能逃避的,这本书作为了解一个人与艺术而言是十分不错的。
《希特勒的私家生活》读后感(九):有关恶的伪装
在翻开《希特勒的私家生活》这本书之前,曾经有点顾虑,最怕读到的是一本翻译生涩,内容空洞,充斥着旧闻旧事的八卦野史,也害怕满篇只顾着讲希特勒住房的室内设计,枯燥无味。然而所有的顾虑几乎在第一章读到一半的时候就全部打消了。
第一章伊始,作者就以1931年德国媒体的一篇有关希特勒私生活的报道作为引子,开始讲述在希特勒在成为纳粹党党魁、魏玛共和国总理乃至第三帝国元首之前生活状态。1928年成为了这一章重点叙述的时间节点,而这个选择并非没有道理。从历史上来看,1928年后希特勒不仅在权力的角逐中逐渐占了上风,甚至在德国国内的民众支持率也开始有了显著的走高。而1931年爆出来的他23岁的外甥女自杀于他的公寓之中,可以说对当时的希特勒来讲,是他从政生涯中一个不大不小的考验,因为第二年他就要尝试竞选魏玛共和国的总统,而对手则是声望极高的兴登堡。原本处于劣势的他,似乎要从方方面面开始注意打造自己,给自己一个符合大众想象的总统人设。此前纳粹党已经开始尝试着营造希特勒亲民、和善以及区别于老派贵族的 “新好男人” 形象。而外甥女自杀在单身舅舅家这样的事情,很明显的容易引起大家对于他私生活不端的猜测。
这一点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的德国并不是危言耸听,因为当时的纳粹党还有希特勒并没有在国内完全站稳脚跟,反纳粹的左派报纸还有周刊仍然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性还有敏感性,不遗余力的 “拆台” 纳粹,想要撕下希特勒的虚伪面具。而希特勒以及纳粹党对此的应对,几乎就是武装到牙齿的伪装,将他们想要表达的,想要传达的,希望德国民众乃至全世界都看到的希特勒,通过全方位的极其刻意的包装,最终打造成理想的帝国领袖。而希特勒,几乎是痴迷于通过 “符号” 来表达各种象征意义的 “典范” ,不论是在营建自己的居所还是办公场所的过程中,不仅仅不遗余力的表达他个人的 “艺术追求” ,更是熟练的借用一切的设计来完成一项项 “设计巧妙” 的心理暗示,既是对所有的来访者、公开的媒体,也是对自己。
《希特勒的私家生活》读后感(十):被宣传掩盖的真实希特勒
由此可见,希特勒的私家住所是具有深刻意识形态的空间,其设计特点包含了丰富的象征意义,而不是像第三帝国对元首住宅宣传的那样“希特勒的私家生活空间独立存在于政治和意识形态之外。”这恰恰是多年来备受历史学者忽略的一点,不得不承认,纳粹政权擅于笼络人心,当公众认为希特勒是个疯狂叫嚣的反动派时,通过精心策划,大力渲染希特勒的私家生活,营造出充满家庭氛围的私家生活空间,再利用报章杂志的传播,不仅成功扭转了希特勒在公众眼里的反面形象,还进一步提升了公众对希特勒的好感度。
书里的各种揭秘足以说明公共宣传的重要性,难怪如今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宣传。相信所有的宣传都是在希特勒的默许下进行的,但不管他的私家生活如何富有吸引力,都改变不了纳粹政权对德国民众的欺骗,以及隐藏于温馨舒适背后的恶劣行径。或许这样我们才能认清一个真实的希特勒,正如作者母亲对她写作此书的唯一要求“请不要让希特勒看上去像个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