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疯犬少年的天空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疯犬少年的天空读后感精选

2021-03-30 01:56:2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疯犬少年的天空读后感精选

  《疯犬少年天空》是一本由里则林著作,36.8出版的264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7-8-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疯犬少年的天空》读后感(一):无梦想,不青春

  谁的童年没有遗憾,谁的童年没有迷茫,谁的童年又没有希望,我们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我相信每一个经历青春期的人都同样经历过迷茫,叛逆,甚至是没有安全感。《疯犬少年的天空》这本书里的主人公马田,是一个小时候考全班第一但是最后变成一个“废柴”的少年,他的童年更多的是随着父母搬家,还没有交到好朋友呢他们就又要赶往下一个目的地,我很能理解马田内心深处的那种无奈,他的孤独,他没有安全感,他没有朋友去谈心去交流,他渴望能够稳定下来,他渴望自己能够有好朋友,每一个“废柴”少年都不希望自己的一生就这么浪费,他们对美好的那种渴望是无奈的是奢侈的。

  《疯犬少年的天空》读后感(二):降低成为作家的门槛并没有影响作品的质量

  说实话,在被这本奇怪的书名吸引前,根本不知道作家里则林,可能对我这种读惯了严肃文学的人来说,对于作家的概念还停留在余华、刘震云这批人里。

  从前如果说要想成为作家,那至少得是在文学刊物上发表了自己的作品才行,出一本书更是一个作家的标配,如果一个作家没出过书那就好比没有身份证一样。

  如今豆瓣、简书等平台逐渐取代了原先的杂志报纸,各种类型的作家也开始先通过网络平台发表自己的作品了,《疯犬少年的天空》的作者原先就是在“一个”上打出名气的。

  如今再想成为作家,不用再像从前那样给杂志社投稿,眼巴巴等上三个月,结果还有可能是退稿,作家和编辑是相爱相杀。如今在各类平台上,想发什么就发什么,再也不用看编辑的脸色,这虽然让作家的门槛降低了,可并没有减损作品的质量。

  像《疯狂少年的天空》,虽然作者是90后,书中的内容更像是往昔的回忆录,琐碎又有些中二,作品虽然是小说,但是信马由缰,没有太复杂的章法结构,语句措辞也都十分简单,但这不正是我们真实的青春吗?

  里则林能够积攒众多人气,想必也是戳中了很多人的青春回忆。

  可见,虽然如今的平台比起杂志报纸,省去了发稿审稿,但这并不影响文学作品的整体质量,因为好的作品还是要由读者、由市场去决定,烂作品再怎么发表没人看依旧没人看,而且传统的几个编辑把持发稿权也很容易陷入自嗨自乐的状态,而读者究竟想要什么样的文学作品,编辑其实是很难把控好的。

  《疯犬少年的天空》读后感(三):奔跑在各自的跑道的人总能相遇——《疯犬少年的天空》

  抬头仰望天空的时候,总能看见云被风被动地吹向某个方向。就像我们总把自己包裹在某个狭小的空间,在那里孤芳自赏,自艾自怜。到了清晨,空气从窗外探入鼻尖的那一瞬间,我们又懊悔昨夜感伤的太过于矫情。于是整天处在本可一笑置之又不惹无视自己小题大做的徘徊情感中,作茧自缚。 主角马田一名家乡在重庆而却被强势母亲送去海南改造的高中生,他一直在一个地方生活一阵子又被移动到另一个地方。对于朋友义气,总想得比一般人珍贵幼稚的多。刚到这座有着美丽星空的小岛,因被嘲笑是复杂的大陆人,马田形单影只的在理科班混了一年。最后因为成绩跟操行分太低被转去文科班,认识了之前帮助他的三位少年,于是他又恢复了疯癫快乐的模样。 蒲公英漂泊是为了落地生根,雨水滴落是为了汇流成河。人之所以流浪是为了在滚滚红尘中练就一身铜墙铁壁,然后遇见另一个让他丢盔弃甲成家立业的人。我看着他们在书中奔跑的动词,我以为马田会一直流浪,或许马田也曾这样被计划自己的人生。我没想到与你们插肩而过的时候,会像疯狗一样丢掉全身包裹的裸奔。人本来就是群居动物,从第一位被发现的露西开始,我们一直是孤单而又群居动物。 孤单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内心里的孤独。孤独也不可怕,可怕的是用一支分离牛郎织女的发簪隔离了心跟外界的交流。马田的朋友开导他只要他敞开心扉就能认识到新朋友,于是这狂傲的少年遇到了打开他内心钥匙的朋友,又碰到了一场盛大的马拉松赛事。

  《疯犬少年的天空》读后感(四):追梦的少年

  谁的青春不迷茫

  谁的青春不叛逆

  谁的青春不热血

  谁的青春不燥热

  一路狂奔追逐的少年们。

  一个从上海搬到重庆,一个到听不懂他们说话到之后的不会说普通话,从书店看书到青春叛逆忘记去书店的路,青春的孤独与烦恼随之而来,当你抬头看天空,你看到了什么?时光和记忆永远存在,他们是你的一部分,而你也是他们青春的一部分。

  “从天空看向大地,人群中那个突出的年轻人,就是我们的主角,马田。”

  《疯犬少年的天空》,蔚蓝天空的海岛之上,管理森严的私立学校,五位坐在教室后排的废柴少年,一段漫长的马拉松之路,一个与自己赛跑的故事。

  初中三年的马田,用他的表情和目光告诉你,初中三年的他不学无术,充足的睡眠,证明了他过人的身高。“你这一生最想做什么?”史老师让年轻的他们想的一个问题。

  因操行分不及格,无缘本地升高中,只能被父母安排在海岛哪里上高中,一座屹立在海岸线的岛屿,一座抬头看星空就有星星的海岛。

  入学的第一天,遭遇孤立,也在孤立中认识了人生的第一个带着友善的人,洪大国大陆人,用不同寻常的方式关心着他和他的小伙伴。

  初遇发型一样的锅盖头的阿杰、阿力、阿泽就是在罚站认识的,也算是遇见了同道中人吧!罚跑遇见了小马哥,也就有了后来的实在大华哥和鬼精灵小不点。

  一场关于友情与输赢的马拉松比赛开始了,让孤独的青春不在孤独,让友谊的小船更加坚固,也让追梦的赤子心更加燃烧,燥热的血液无比彰显属于少年们的故事。

  青春只有一次,来的快,去的快,就是冬天更替秋天一样,明天可以再来,而青春一去不复返。青春期学会了叛逆,也学会了成长。

  读这本书的时候也挺感动的,尤其是三叔哪里,受过伤可依然觉得孩子还是要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兄弟三人一人一段唱地这首《顺流逆流》,在纠结中心情也顺畅了许多。

  “哪怕你只是微不足道发着微光,短暂得像一颗划过天际的流星,但在注视你的人眼里,一瞬即成永恒,甚至比亘古不变的星辰更珍贵。”

  “对了,作者这么写不怕读者打他吗?”阿泽懵懂地问了句。

  “不知道,反正他不要脸。”阿杰皱着眉头说道。

  喜欢这段话,特想知道作者写下这段话的时候在想什么?

  一群渴望自由的少年,一群追梦的少年,一群怀揣着热血的少年,一群有比赢更开心的事情,那就是输得开心点。不热血,无青春。

  《疯犬少年的天空》读后感(五):沟渠里的璀璨星空°

  ——评《疯犬少年的天空》

  文/蓦烟如雪

  看完这个故事,会突然想起王尔德说的一句话:“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很多学校对于不良少年,基本都是漠视对待,更甚是用退学打发。在《疯犬少年的天空》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感性少年,他是众人眼中的废柴,却在自己的努力中,活出了另一片天空。

  我是第二次看里则林的作品,第一本类似短篇故事,第二本则是实打实的一本小说,小说写了主人公马田被父母送去海南读书,在管理森严的私立学校里,他认识了五位同是废柴的少年,他们亲如兄弟,祸福与共,一同学习,一同奔跑在漫漫的马拉松之路,这是一个与自己赛跑的故事,这同是一个少年成长的故事。

  在大家眼中马田是一个垃圾,而在父亲眼中他是儿子,我记得在去海南前,他父亲对马田说:“儿子,虽然全世界都觉得你是个垃圾,但我永远不会忘记,你在成为垃圾之前,首先是我的儿子。”父亲的感性,让在海南被孤立的马田有了一丝想家的味道。

  值得称赞这本小说的地方,首先是没有爱情线,简单概述的感情还是大华哥的婚姻,甚至是阿霞的情书。走心的小说里没有那么多的陈词滥调,更多是作者感性的漫谈。

  少年在日出的海滩建立了友情,在自学完成课业的小不点的指导下,有人飞跃的提升,不仅是课业更是马拉松的技巧。书中阿泽引用了作者里则林的一句话,哪怕里只是发着微光,短暂得像一颗划过天际的流星,但在注视你的人眼里,一瞬既成永恒,甚至比亘古不变的星辰更珍贵。

  似乎作者透过星光去指引这些意气风发的少年,你的路尚在远方。而主人公马田从浑浑噩噩到洗心革面,过渡最明显的地方就是他追大华哥的老婆,以自身曾经的莽撞,自己曾经的颓败,来感化大华哥的妻子。这是浪子回头金不换的过程,也是一个二十八岁初中生的渴望。

  大华哥从文盲到向往读书,从结婚到选择再去读书,每一个人物都有不一样的闪光点。

  书中我印象深刻是割胶之旅中,阿杰几人面对橡胶林,低头,弯腰,鞠躬。

  大伯说:“一棵橡胶树,可以割五六十年,你想想,一棵树能让一个割胶人收获一辈子。这里的每棵树,我们都了如指掌,像亲人一样。”

  这是对森林的膜拜,对大自然的臣服。三叔虽然在大陆遭遇的伤心事,但他义无反顾的往前走。

  在正常思维中,会觉得这些小伙子一根筋想跑马拉松,冲进了决赛就一定会有个第一名。不,作者不按套路出牌,他们依旧遇到了意外,但是他们没有气馁,依旧选择往前,哪怕最后没有第一。

  少年们没有那么功利,他们渴望的是成长,是快乐,因为在他们的人生中,有比赢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输得开心点。

  这算是我在这本书里,最为欣赏的一句话,人生中哪有那么多的幸运,懂得享受低谷才是人生的起点和高潮。

  好评。

  《疯犬少年的天空》读后感(六):不奔跑,无青春

  不奔跑,无青春 ——《疯犬少年的天空》书评

  四个高中男生,仅仅是懒惰,因考试分数长期垫底而累积成深重的自卑自弃,主观以为自己无可救药了,于是变本加厉,放任自己的懒惰和自卑。著者贴个“废柴少年”标签,叙事由此启动,他们经过一番自我发现、自我改造,最后,都成为优秀生。究竟故事的真实性、说服力有多大?我当过中学教师,这四条“废柴”与我心中真正确认的一些“废柴”(我知道教师说学生不应用这个词),真是好得太多了。故事主角马田和其余三条“废柴”,大不了是脑袋里面的所谓远大理想、勤奋学习的精神流失了,脑袋变得空空如也,但毕竟脑袋只是个空桶,没有塞进什么垃圾,一清二白来着。我见过终日游戏的学生,茶饭不思晨昏倒错,连父母都认为他这一世会被玩乐欲望所控制,恐怕难以自拔了,我每次想起就心痛。如果马田那四条可以叫作“废柴”,不知他们应该叫做什么。

  当然小说要提炼生活、高于生活,这本书内在的精神,应算营造得很有道理的。全书故事脉络很简单:特差生马田,自小经常被罚操场跑圈,数十圈、数十圈的跑,久而久之成为长跑好手。在自愿当教练的拔尖生“小不点”的带领下,与另外三位后进生(杰、力、泽),还有一名28岁回校读初中的已婚社会青年(大华),五人组队参加“海岛马拉松”接力赛。在体能训练、团体配合练习、校园内外的生活交往中,以奔跑运动为主线,以各自独特的家庭背景、生活阅历,展开五人的互相交流、激发,各人逐渐跨越青春的朦胧懈怠,发现自我、把握自我,看到了生命的航向。

  按照现代教育心理学,在青少年基础教育时期,自我意识的激活、发展是重中之重,关系到学校对受教育者个体的社会化——包括道德内化和生存技能的教化,能否够达到基础教育预期的目标。启发受教育者个体对自己身体的关注,有助于对自我的发现、观察、思考,而体育活动,无疑是接受这种启发的理想场域。

  曾经读过,一些来自青少年教育水平较高的国家,这方面的调查实证和统计报告,学校对学生体育运动量的要求、学生响应的普遍程度,简直令我瞠目结舌。例如长跑,动辄每周四、五十公里甚至六、七十公里的“任务”,连续时间长达一整个学期(4个多月),每日跑完之后上课照常,没有放宽作息时间,学生必须自行安排好时间、分配好体力。到这学期结束时,学生的体力、耐心、自律能力,都塑造出来了。参加过的学生,开始时怕苦、厌烦,结束时却众口一词,自认收获到一笔极其宝贵的物质+精神财富、一生受用不尽。

  让我们看看 “废柴”阿泽的考试作文:

  “我成绩不好,也没有什么过人之处,有时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其实是可有可无的。 “直到我和我的好朋友们打算一起参加一个马拉松接力比赛,在这个过程中,我才第一次试着坚持到底,第一次学着不要拖身边人的后腿。 “更重要的是,我们是接力赛,所以一个都不能少,哪怕像是我这样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的人,在其中也开始变得不可或缺,逼着自己要打起精神来。 “这种感觉对我来说,很重要,因为有生以来,我第一次感到原来自己很重要。 “这份开始重视自己的感觉,是我以前从来没有过的,让我想要变得更好。”

  我认为这本小说值得读,就是因为有这个如何激活自我意识的主题。生动的文笔、活力四射的故事,呈现奔跑中的青春。也许会有一些低头族、网游迷学生,读完《疯犬少年的天空》之后会有所省悟,从此爱上体育锻炼。

  《疯犬少年的天空》读后感(七):愿你曾像狗一样奔跑过

  有个名人,对于青春讲了一句被后人奉为经典的话——青春是本太仓促的书。

  曾经是学生的我当时只觉得这是句屁话,完全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病呻吟。

  青春哪里仓促?明明是度日如年,整天在线性几何和主谓宾结构之间备受凌迟,跟班主任斗智斗勇,睡不醒的早自习和睡不早的晚自习,伟大的马克思都解救不了我们。

  有压迫就会有反抗,书中的主角马田像一个缩影,撕书、拆大门、造反,做了每个学生想做或没有做的。还没有离开小伙伴时的他是叛逆的少年,但离开父母伙伴,被发配到海岛封闭学校里,受到孤立时,少年更识愁滋味了,孤独落寞却也一本正经的冷幽默。难得遇到了一脸老大模样的阿杰,古灵精怪的阿泽,傻乎乎的阿力,在初中部天才小不点的引荐下,与初中部的大华一起组成马拉松队——IN THE WIND。

  五个包揽年级倒数名次的少年,和一个天才学霸,因为一场比赛成长成熟,逐渐培养出坚固的友谊。书中有句话,我觉得比那句仓促更有意义,“哪怕我们都不是传统意义上出类拔萃的人。但我们的生命也有义务去制造一个个闪光的时刻;也可以说,正是因为我们拥有了这些闪光的时刻,生命才可以接受消逝的命运。”

  多少人的学生时代是被成绩定义的,青春仿佛就是一次艰难的考试,考不好名次就要往后排,考得好才能得到表扬,只要写出标准答案才能称得上出类拔萃,可是人生真的有标准答案可言么?你奋笔疾书写出的是想成为珍贵回忆的青春吗?

  在这个与世隔绝的海岛上,马田以外地人的身份独立的存在,另外五个少年以当地人的身份帮助马田融入这里,飞驰在夜晚的摩托车、海边沙滩上的日出、美丽的大学姐姐、乡下的胶林,以及外冷内热的宿管和班主任、装疯卖傻的三叔。这是一段异于紧张的课堂生活的经历,是一次放飞自我,奔跑在赛道上感受风与你同行的回忆。强烈的代入感和画面感让你读到的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段你曾经历过或旁观过的人生,感同身受少年主角的压抑和孤独,也备受鼓舞于他们的欢笑和努力,当面对漫长人生中一个看上去不那么起眼的转折点时,才被他们的努力恍然大悟什么才是青春应该有的模样,如何跑赢今天的自己。

  或许一场比赛注定变数太多,不足以诠释少年热血的激昂,但至少全力以赴做一件事,即使像狗一样奔跑,后背也会有一双翅膀,总有一片天空,装得下所有的你。

  既知要奔跑,就不应畏惧在所难免的孤独和空惧,更不用在意曾经的跌倒和眼前的困难,书中阿杰的三叔就像一个示范品,虽然是个失败的示范。少年们不同于他的是,他们还有改变命途的机会,还有相信未知的热枕,还有团结的友情。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他们给少年们的人生借鉴,比赛胜负已经不重要,只要记得往前奔跑,奔跑是为了终点的心无旁骛和安心。

  如书中所说“站在海边的时候,你会感觉就像站在大地的尽头,看着茫茫大海,你知道自己此刻再也无法前进一步,再也无处可去,然后你只能转过身去,拥抱你的生活,泪流满面也好,欣喜若狂也罢,你只能回头拥抱它们。”

  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那个名人说的真TM对,还没学会好好享受青春,它就无情的消逝了。

  最后只从评价一本书来说,虽然几位跑龙套的角色似乎出现的突兀,消失的也突兀,但故事不俗不作,代入感很强,作者简简单单一句话就能让你忍俊不禁,在看书的时候脑子里是一幅幅漫画,真心觉得应该出一本漫画版,从头到尾被浓浓暖暖的青春气息包围。

  《疯犬少年的天空》读后感(八):真好,青春的路上有暖风

  也许你不曾是废柴,但你绝对曾是青春的一员。读里则林的书,像是回到了青春岁月。忍不住再读两遍,发现马田真幸运,因为在他的青春里有徐徐暖风吹过。

  故事还是那样的故事,个性张扬的初中生马田,被父母放逐到一人不识的海南岛读高中,与当地人阿杰、阿力、阿泽三个发小成为朋友,后在天才小不点儿教练的训练下,偕同二十八岁初中生大华哥参加马拉松比赛,大家在整个过程渐渐转变,成长……这样的简介,似乎可以套用在所有与青春有关的主角身上,我不赘述事件,仅提一下让我印象深刻的几个小角色,他们没有主角马田的金手指,但他们是组成马田光环的发光体,是助力马田奋进的加速器,是帮马田吹散心头乌云的那一阵清风……

  小马哥:小学生,学校小卖部的继任董事长,(由此可见被称为“哥”多少得有点经济背景),马田废柴成长史的首要功臣,第一次见面就揭穿马田是长跑运动员的谎言,还在明知马田瞎编乱造什么“见过奥特曼”等各式奇遇记的时候一直配合,后来成为马田在海南岛的第一个朋友,且将月饼女神引到马田身边,进而诱使马田签订长跑申请志愿,最关键的是,小马哥借由一个松手重摔成功将大众视野拉回现实,使马田队伍初赛便被淘汰,及时制止了金手指大开、主角顶光环逆袭N+1成人运动员的尴尬发生。

  马田班主任:别的都不废话,“青春,就是没有性生活啊”作者请帮我解释下,这句到底什么语气什么意思!

  阿泽:阿泽绝不是小角色,但若他生活在我们身边,他又是最有可能被忽视的,因他总是傻乎乎的,傻乎乎地走着,傻乎乎地傻笑。在稀里糊涂填了报名表后,他是唯一一个哭的,“长大太辛苦了!还要去参加长跑比赛!”;等大家明确长跑规则迟疑的时候,他又是最正经的一个,“我们就一起做一件事吧,以后长大了,分开了,想起来也会很开心的吧?”;更让人意外的是,团队名字“IN THE WIND”也是这个傻傻的家伙取的,虽然他一度误以为Blowing in the Wind是爱情歌曲;精灵古怪的阿力,一时接受不了马田他们的转变时,是阿泽说出了这样的话“我也不知道自己喜不喜欢……但我喜欢和大家在一起的感觉……”;当其他人提升十个名次而大华哥没有考到第一面临退学时,是阿泽的那篇作文力挽狂澜,(当然,班主任的功劳也是大大滴)毕竟,他第一次作文写满格子,而之前从没有超过150字……

  除此之外,同是大陆人的宿管汪大国,热心的马田妈妈同学,几面之缘的月饼女神,为有合适理由撤销马田他们处罚而欣慰的副校长,等等这一些人,都散发着丝丝地善意与温暖。

  真的,我在合上书之后,忍不住给之前的友人发个短讯息,哪怕我很清楚,这句多年不有的问候会让对方惊讶,但终究还是这么做了。毕竟,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我因她或者他而感到温暖。

  如果你已对青春有些模糊,也许马田能帮你唤醒,就在这片疯犬少年的天空。

  《疯犬少年的天空》读后感(九):In the wind,总有一片天空,能装得下所有的你

  已经不记得上一次读青春小说是什么时间读的哪一本了,这次读《疯犬少年的天空》是因为彭昱畅要主演昨天正式开机的同名电影。

  书的篇幅不长,故事也很简单,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就读完了。处于青春期的叛逆少年马田被家长送往海岛上的封闭中学,远离家人与好友,在管理森严的私立学校中认识了其他几位同样被认为是废柴的少年。原本他们可能就这样一直废柴下去,直到组成一支名叫”in the wind“的队伍,他们的青春就这样被一场接力马拉松改变了。实话实说,这本书和这个故事都远远称不上优秀,好几处情节或伏笔莫名其妙没有了下文,但这依然不影响这本书和这个故事打动了我,毕竟,我们都有过青春啊。

  他们比赛后的怅然让我想起我高考结束那天,我原本以为那个夏天高考结束的我一定会疯狂的玩、看电视、吃冷饮,但那天我一个人回到家里,躺在床上却感觉心里空落落的——当终于做完了一件努力付出很久的事情后不知道该继续做点什么的怅然若失。看到书中的废柴少年们躺在操场上的时候,我想起初二夏天期末考试结束后的那天,我们跑到一个伙伴的父亲所在的部队大院玩了整整一个下午,最后我们几个小伙伴筋疲力尽的躺在那些训练器械上,暑热渐渐散去,微风吹来,夕阳依旧有些刺眼,躺了好久好久,我们谁都没有说话,不知道是太累了还是都在思考着什么。我直到现在都清晰的记得那是我第一次被夕阳感动,我知道我不是个孩子了,可我也还不是个大人,我什么都在想,又什么都想不明白,我感受着橙红色的阳光照在我脸上,我望着天空淡淡的云,我那时还不知道什么是青春,现在我知道了那就是我懵懂的、一去不复返的青春。

  人终究是要长大的啊。上小学以前生活在外婆家,我直到现在还能记得那些邻居小伙伴的样子和我们玩过的游戏,但外婆去世后我几乎再也没有回去过长大的地方,我已经不记得他们大多数人的名字;小学同学,随着老城的拆迁,他们留在我的《同学录》上的座机号码渐渐变成一个个空号,我很想知道他们后来搬去了哪里、现在怎么样了,却不知道如何与他们联系,我们也从未在人海中遇见;初中与高中的同学,后来去了不同的大学,有的或是没有考上大学,生活经历不同,同学聚会上的大家也渐渐没有了共同语言,相见不如怀念,聚会的人越来越少,后来干脆不搞了。成长可真残酷啊,大多数的伙伴,只能陪我们一段时间,但是那些一起上下学、一起读书、一起参加运动会的看似微不足道的经历,终究会让我们在若干年后的某一天酸了鼻子、湿了眼眶,让我们在被生活敲打的时候想起原本无忧无虑但偏偏”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孩童时代与青春年华,从而珍惜此时此刻、此地此景中陪伴在我们身边的人,因为不只是青春,生命中的任何一天,都是滚滚向前、再也不会回来的啊!

  书中写到,”站在海边的时候,你会感觉就像站在大地的尽头,看着茫茫大海,你知道自己此刻再也无法前进一步,再也无处可去,然后你只能转过身去,拥抱你的生活,泪流满面也好,欣喜若狂也罢,你只能回头拥抱它们“。作为一个成长、生活在内陆城市的人,这也是我每次面对大海的感受。虽然天空比大海广阔,但站在海边,眼看着潮水,倾听着海浪,感受着海风,我才能感受到这种世界尽头的孤独感,并在感受过这种孤独后回头拥抱并不完美但充满烟火气与真实感的现实生活。是的,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走在风中,并相信总有一片天空,能装得下所有的你。

  于 2018年圣诞夜

  《疯犬少年的天空》读后感(十):青春就应该是用来折腾的!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青春记忆。

  或奋斗或堕落,或励志或颓废。无论怎样的青春,再回首时都会觉得那是我们最美好的时光。而那时的时光“像山海,我们被包裹在其中,所以看不见其全貌。当离它很遥远的时候,我们才知道,原来它是那样的。”

  所谓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一.青春不该是一场喧闹

  “逃学、假装老大、欺负同学、拆学校大门、不做作业、每天混吃等死”的人设让男主马田浑身上下透着股痞劲儿。

  早已看惯了国产青春片中“叛逆-早恋-堕胎”三部曲,貌似我们的青春都落入了同一个编剧的套路中。可是那“不作会死”、“不疯魔不成活”的生活明明就不是我们的青春啊!

  我很怕故事会落入窠臼,貌似作者也在极力避开这点:毕业典礼后男主带领大家撕书和被初恋女神拒绝不由得让我想起了《青春派》里的男主居然,也让我对废柴男主有了些许的好感与同情。

  所有的闹剧总会有落幕的那一刻,所有的胡闹也总会有厌倦的那一天。当男主被迫从重庆飞到海南继续求学时,等待他的是青春未知的旅途。

  二.青春应该是一场探险

  毕业之后好友分离,背井离乡求学艰辛;文化差异大过人狗,孤独落寞早熟成人。

  沙滩边的海上日出、路边小摊售卖的清凉补、乡下同学家成林的橡胶树。男主在海南岛上领略完全不同于大陆风土人情的同时,也收获了宝贵的友情,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空。“总有一片天空,装得下所有的你。”

  男主因缘际会结识了大学的漂亮姐姐,并在她的邀请下和他的废柴兄弟们组团报名接力马拉松比赛。“我只是很久没有拼尽全力去做一件事了。”“别让昨天的自己,拉扯住今天的你。你一定要跑赢昨天的自己。”

  然而他们在训练中状况百出。学校围堵、同学不解、兄弟嫌隙、团队散伙的危机最终都被成功化解。整个故事的镜头感很强,初赛与决赛时的蒙太奇手法让我想起了讲单车比赛的《破风》,紧张而充满悬念。

  三.奋斗青春让我们成长

  作者在后记中说,“生而为人,如果我们比其他物种有什么不可替代的优势的话,我想就是心中发出疑问的能力。”作者认为他写的这个故事是关于如何树立独一无二的人格。

  对成年世界规则的反抗算是寻找独立人格吗?这么说或许有点虚,用开篇史老师的说法可能显得更加诚恳:你这一生最想做什么?花一天的时间去记住,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努力实现这个想法。

  我们小的时候最大的问题不是叛逆,而是面对未来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恐惧感和孤独感。寻找自己想要的生活,做自己想成为的自己,才是青春奋斗的意义,也是树立独立人格的所在。

  “站在海边的时候,你会感觉就像站在大地的尽头,看着茫茫大海,你知道自己此刻再也无法前进一步,再也无处可去,然后你只能转过身去,拥抱你的生活,泪流满面也好,欣喜若狂也罢,你只能回头拥抱它们。”

  所以当男主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比赛胜负已不重要,他甚至已经忘记了青春具体是什么样子的,只是静静地向前奔跑,似乎从来不会摔倒,像狗一样。

  最后忍不住想说几个优点。首先是没有为做新词强说愁的作死感,即便胡闹也不觉过分,这个度把握的很好。其次是故事镜头感很强,很像台湾小清新的励志青春片,节奏轻松明快。再次是暖心励志外加海岛风情,没有尴尬略有感动。

  当然故事的不足之处也很明显。一是主线中作为废柴团逆袭重要推手的漂亮姐姐竟然就虎头蛇尾的没有交待了;二是情感线中的霞姐的移情、四兄弟海边的基情、阿杰与大陆的笔友情、男主马田与初恋的感情都是只有开头,未见后续;三是故事的情节翻转略快,有些不合常理,还有一些背景交代的略显敷衍和生硬。

  最后要感谢天鹅君的赠书。祝愿新书试读活动能一直办下去,越来越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