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时候,穷时候读后感锦集
《乱时候,穷时候》是一本由姜淑梅著作,猫头鹰文化·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344图书,本书定价:49.8元,页数:2017-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乱时候,穷时候》读后感(一):乱时候,穷时候
《乱时候,穷时候》写她自己早年的亲历和见闻,顾名思义,是饥荒、战乱年代的事,也是今天读书人大抵没听过没见过的事。那些故事令人心惊、心酸、心里发堵,老人用简朴的字句讲出,不渲染不评判,事情说得活灵活现,态度超然,几乎让人觉得淡漠。姜淑梅只讲故事不作判断,可以抱怨、骂人、赞美的事情,她只原原本本讲出来。
《乱时候,穷时候》读后感(二):啥时候活着都不易,要加油啊
人命在时代和历史面前卑微到自己都不当一回事。
被荒诞的故事触动之余也对作者个人的事迹感到震惊
作者笔下的故事以前发生过,现在和以后未必就不会发生,人呐,都不容易
作者个人的故事也在我们身边发生着,善良,努力,心怀希望。
生命就是一件冬天的大衣,不爬虱子,但可能有几处污渍,有的在里,有的在外面,有人喜欢足够御寒的款式,有人选择风度翩翩的轻薄款。
爱谁谁吧,都别冻着就好。
晚安了您嘞。
《乱时候,穷时候》读后感(三):人心好!人心歹!
很小的时候,看过一个伊索寓言。
主人刁难伊索,让他找来世界上最好的东西
伊索端来一盘舌头,因为世界上最美好的话语都来自这跟舌头。
主人让他找来世界上最坏的东西
伊索端来一盘舌头,因为世界上最恶毒的话语来自这跟舌头。
姜家老大娘的书,真是没有一个字的废话,学不来的质朴。涟漪一样从童年到壮年,从自己荡漾到家庭,到夫家,到娘家,到村子,到城市,到同事。。。这里面有像畜生一样毫无人性的黑暗灵魂,也有温暖感人的乡亲。跟着文字心口堵一会儿,鼻子酸一会,感叹这一百年日子实在是过的太艰难了。故事的发生有年代,但那个年代真的过去了吗?面对今天的世界,不要轻易的说是什么时候开始世风日下的,中国始终是哪个中国。
《乱时候,穷时候》读后感(四):不管是何时,都要铭记在心
这里的故事,是姜淑梅老人的一生,是我们不曾经历的过去,正因为这样,才无比珍贵。
现代的城市生活,是和平的,是稳定的,丰衣足食,吃饱穿暖。颠沛流离的苦难日子到我们这一代算是结了尾,是过去的前辈们替我们承受,为我们塑造了今天的岁月静好。姜淑梅老人讲述了关于她看到的、听过的大大小小民间传说般的故事,说着他们那个时候是怎么讨生活,怎么支起一个家,怎么面对乱时候穷时候的纷纷扰扰。正是现在好日子形成的强烈反差令我惊愕,从前的生与死其实就真的只差那么一步。这一会还阳光晴好,一转眼可能就支离破碎。作为后代,读到一半,合上厚厚的书本,书中的画面从脑海里浮现。真的,过去的生活,不易。
作者生活的年代,是动荡的革命时期,中国的体制尚未形成,一系列的民生建设都未开始。战争来临之前,家家户户过着穷苦的农村生活,处理的是乡里乡亲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这个村的寡妇没守住,那个村的男人跑了,胡子来抢东西了,怪事奇事,啥事都有,家长里短,那时候的那些事情,也都是穷出来的。后来遇上战乱,老百姓流离失所、挨饿、家破人亡,大多数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到其他的地方讨生活。如电影《1942》,说的是河南饥荒,没吃的,没喝的,卖老婆,卖闺女。人成了廉价的物品,一袋小米竟比人精贵许多。问原因,为了活着,为了保命。
作者作为媳妇,嫁到男方家。老时候的那句话,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姜淑梅开始了谋生的生活。在那个时代,农村家庭的女人地位很低,在家里就是做饭干活生孩子带孩子,苦活累活都得一个人做。遇到了不好心的公公婆婆,就更加不像个人,甚至连牲畜都不如。闹饥荒的时候,男方一家人搬走,留媳妇和孩子独自在家受饿,要不是亲戚的救助,真怕是熬不过那段时候。之后和丈夫一同到了东北谋生,丈夫在厂里干活,媳妇在家里熬碱卖碱、当家属工。这之间的很多事情:差点丢了孩子、去地里偷吃的、孩子出疹子、参加大跃进、闹黄皮子、打地主等等,姜淑梅经历了她的身份和地位所要经历的事情,也遇到了意想不到像是命中注定的变故,如同《活着》,如同《平凡的世界》里写的那样。生活从不一帆风顺,都是从风里雨里走过。
书里,我们能看到那个时代,那个作者所居住的地方,他们的习俗、生活、规矩,他们的家长里短,他们的行为和感受,他们处理事情的方式,还有很多人性的透露。很多很多,也正因为有如此多的生存经历,才有了这本叫做《乱时候,穷时候》的书,让后人能够了解到,原来以前的生活是那么个样子。向姜淑梅以及她的老师,致敬。
《乱时候,穷时候》读后感(五):故事里的“故事”
姜奶奶,1937年生人,1997年开始认字,2012年开始写作。2013年10月出版第一部作品《乱时候,穷时候》。2014年8月,出版第二部作品《苦菜花,甘蔗芽》。2015年9月,出版第三部作品《长脖子女人》。2016年6月,出版第四部作品《俺男人》。
八旬老奶奶,大字不识,大文未读,这不是看点,看点是故事里的“故事”,是老奶奶的“写作壮举”,这就是最有韵味的故事,讲述:人的潜力无限,人的能力无穷,有兴趣在,都能成就一个个亮点与惊喜。“故事”是有很多学者评价其为:“民间历史书写着”
http://tv.cntv.cn/video/C14129/fef2d4bb204647ba9241410cbbb9fa59 这个链接是央视《读书》栏目20140117《传奇老人姜淑梅回忆录》,更可以从影像上认识这位老奶奶的传奇。
这本书读完后,你会有一种念头:写书是一个美好的事情,写作是一个简单的动作。那就是生活,在生活中汲取养分;那就是朴实,在简单中张扬感情,铺垫情感,每个字是心血凝结的,每段文是情感的迸发。这些也不简单,你的岁月有几多的过法与故事?你的眼睛有几多的观察与思考?你也会有一种冲动,拿起笔写写自己的过往,写写生活的感触!
本书就如唠家常,在忆旧里回味,在回味里反思。乱过、穷过,都是日子,她沉浸其中成就最美的传说,她历练折磨成就最动人的历史。所说的每个故事就是白水话,没有文采没有技巧,但淳朴、真实,在无似观点中让人反思观照,不由自主的与自己的生活年轮、历史更替对比、参照、体味。
南都网评价:这本书以极为质朴的方式在讲故事,通篇都是简练的大白话,甚至连第一人称用的都是"俺";但是由于时代背景丰满复杂,人物事件真实有力,貌似简陋的讲述方法,反而能激发出故事的质感,还原出时代环境的样貌,让人能闻到泥土的味道,听到背景音的噪杂。
乱时候讲的是新中国之前的事儿,看似苦酸的生活可以看出人性、人世的本真,从另一个侧面让我们好好的认识我们现在的生活的幸福、美好;穷时候讲的是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之前的事儿特别是“三年自然灾害”的情景再现,有些事情有些荒诞,或以前不相信的事儿,经老奶奶一讲,才知道以前的日子是那么的艰难,那么的磨人。不经历过就不能感同身受,但从老奶奶的讲述中,能够感受那种难受、难过、难熬,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过日子”的过法就是:熬,慢慢熬。在其中体味在其中向上向善!
姜奶奶一直信奉父亲的两句话: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别在困难面前低头,要动脑筋解决问题;做错了事,就不要去想,想也没有用。就让姜奶奶的故事滋润我们的心田,爱生活,爱写作,爱所爱!
《乱时候,穷时候》读后感(六):“看俺的书,不要哭,不要流泪”
抱着无限的期待以望眼欲穿的姿势终于等来了这本《乱时候,穷时候》的再版。第一次得知这本书还是在梁文道的《我读:温一壶月下酒》里,当下对这本书充满了兴趣,却没找到实体书,之后不久发现它要再版便一直等待着,如今它就在我的手里。
装帧比上一个版本更让我喜欢,尤其是封面的书名与作者名字都是作者姜淑梅的手写体,莫名有着亲切与朴素的感觉。腰封上的画也出自作者之手,在这个版本中也是首次收录了作者手绘的故事插画及作者的手稿。
我想自己之所以对《乱时候,穷时候》充满阅读渴望可能同我阅读莫言的高密相关。因种种缘由我视山东为第二故乡,自觉有一部分的我来自那里。
当我翻开书的目录看到左页作者写下的那段话“看俺的书,不要哭,不要流泪,事都过去了,要是没有这么多苦难,俺也写不出这本书来。”心里瞬间泛酸,忍了忍却又在女儿艾苓的序中掉泪。我今天的泪点低得如此奇怪,单单在作者的自序中就已经几历哭了又笑、笑了又哭的体验。当看到那些小标题歪扭的字体,心想若是整本书都是手写体会有怎样的阅读感受。
整本书分为三部分,“乱时候”、“穷时候”和“家里人”。十分顺畅的读了前四篇后感觉太过瘾停不下来,又不得不强制暂停留出时间思考。作者的文字遣字并不华丽,可是简单利索的直击要害。明明感觉上心思那么敏感与真诚,可是内里却又透着一股特别直白的残酷味道。让人读起来过瘾又有些细思极恐,我非常喜欢这种叙述方式,真的没什么废话。
作者在故事结构上也没有那么多花俏的技巧,可是就是如此打动人,也许是因为真实,用真实的力量在荒芜之地开出路来。这其中还夹杂着民间传说般奇幻的色彩,就像“胡子攻打百时屯”之中提到在仗打了七天七夜、雨下了七天七夜时出现的白老鼠与猫头鹰,一直让我有些疑惑,这是真实的描写还是作者当下心境的暗喻呢。
我十分认同封底四个作家之中马伯庸的背书,“最纯粹的善良”以及“最诡异的残忍”。至少读到的前四篇都在印证这一评价,“点天灯”一文读来真叫人瘆得慌。
现在正值国庆假期,计划着出行的路线,此时看作者笔下的故事尤为感慨,人物的形象与命运不是作者单方刻画出来的,正因为是现实才让人更唏嘘不已。战争让死亡如此轻易,前一秒还在拉呱,下一秒阴阳两隔,而面对这样的死亡方式渐渐习惯与接受也让人感到五味杂陈。我不曾经历的年代,仅仅是听说这些苦难也已感到愤怒与沉重。
世事动荡可人依旧得生活,在这兵荒马乱又贫穷的日常生活里,呈现出的事物对我来说如此陌生,沉浸其中再出离,感觉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世界。这本书所讲述的一篇篇故事在不断刷新我的内心承受力。读到“济南城的枪泡声”尾部讲述小孩子在埋尸体的地上蹦哒,害我午饭都没胃口咽,可是作者的讲述依旧那么平静淡定,我内心也是服气的。
《乱时候,穷时候》唯一让我有些纠结的是它文中的人物关系,称谓一直是我的弱项,看到姐姐她二大爷嫂子她五爷的大儿子,我懵。最后索性放弃,爱谁谁吧,我只关注故事本身就好,不管是二大爷他家那谁,还是表嫂她家那小谁,所经历的都是一样的苦难。
最后,十分诚恳的推荐此书,即使不能让你悲天悯人,也足以让人更加珍惜今日的和平生活。
疯猴勿杀20171002读后感
《乱时候,穷时候》读后感(七):生存之上,道义之下
其实半个月前就读完了。 我从秋风乍起的魔都回到冰天雪地的东北老家,还是不知道怎么去客观的完成这篇书评。看着一三年版本下面的评论一篇比一篇戾气凝重,我的内心也由煎熬变的冰冷。 有人说姜奶奶的这本《乱时候,穷时候》写的太过冷血,看的人心里堵得慌。可是合上书、闭着眼,书中的一个个短句都确实钩织出了百年前的底层中国。是了,这无比真实的一幕幕正是我的族人,我们的先人,这就是底层中国人的日常啊。 当然能写进书里的必然是传播力广、生命力强的猛料,否则张家长李家短的日常琐碎早就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了,想必姜奶奶风雨几十年过去也未必就能记得牢靠、写的真实。 猎奇的故事自古以来就不少,不需繁列。有人说这些故事里的真平民“可怜可鄙,堵死你没说的,看完了自己也不想活了。”先不说这些故事中的底层人们能不能代表中国各个阶层的所有人,单说如果你有样学样,看见跳楼就想轻生,除了说明观者不成熟以外并不能真正说明什么吧? 话说回来,姜奶奶笔下的一个个小人物确实可恶、可恨,当然也可爱。这无非是陈述者和观察者的视角不同罢了。齐鲁是中国的礼仪之乡,教化之地,可开篇就是闹土匪。 从我们平民角度看,懦弱、胆小怕事、轻信人言、注定被土匪欺侮,就有人在骂我等的愚昧与无知、土匪的嚣张与跋扈;可从土匪的角度来写,那就是梁山泊一百单八好汉替天行道啊!看李逵举着两把板斧冲进人群欢快地屠城的时候,也是这些人大呼过瘾不是吗? 恶狠狠,是的,可这是所有人的原罪吗?在我看来恶人倒不可怕,生生把好人变成恶人的那种说不出的东西才更可怕吧。 老祖宗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辩证唯物主义说,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文明决定精神文明。 当生存条件被逼至绝境,偷盗、抢劫、甚至杀人放火似乎都说得过去了。“生存”成了一个民族存在的前提,不是吗?幸存至今的古老民族那个没有经历过苦难?卖儿鬻女、易子而食也不是只有中国的书上有记载,能站在今天回望过去的都是他们的后代,我们又何必去否认历史、急着和过去划清界线呢? 可是划清了界限、骂完了祖宗,现在就比过去更道德了吗?可惜道德这事儿本身也不靠谱啊。人类的道德标准一变再变,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从无知走向科学是个过程,我觉得站在进化树的顶端来否认前人这个做法本身就是臭不要脸耍流氓嘛。 忘记历史的民族没有未来。一百年前鲁迅先生在《呐喊》中鞭挞国人麻木;三十年前柏杨先生在《丑陋的中国人》中批判国民性格中的劣根性;今天有更多的人站出来口述历史,并不是为了替那时候的人歌功颂德。回望过去不是为了让我们能更好的珍惜当下,走向未来吗? 姜奶奶书里的小人物们都是那么活生生的真实。他们想法愚昧,他们做事恶劣,他们有点自私,可是他们也淳朴善良,也为人仗义,也有反抗精神。你很难说他们是单纯的坏人,或是单纯的好人。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作为他们的后代,这就是我们身边可能出现的每一个人。 想起来小时候一大家人住一四合院,我每天东跑西颠挨家晃悠,可就是不敢去奶奶的堂屋。奶奶寡居多年,经常拉着我讲鬼故事,吓得我不敢起夜方便。 奶奶过世时我已上大学了。每当想起奶奶时,偶尔也会记起她曾讲给我的“鬼故事”,只是当我知道“剔阴阳头”、“批斗牛鬼蛇神”、“武斗开膛破肚”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事的时候,我已经再没有机会向她询问,这么些年她是怎么独自熬过来的? 这篇书评没有什么逻辑,我只是想说感动人的绝不是故事本身。 而我们,根本没有自己想象的那样文明。
《乱时候,穷时候》读后感(八):奇书好书
这是2019年读到的第一本好书,也是奇书。
说它是奇书,因为作者本人就是奇人。姜淑梅,1937年生于山东巨野县,1960年“跑盲流”到黑龙江安达农场。60岁时还是文盲,然后学识字,75岁读到莫言,说这样的事我也能写,然后……就是这本书。
姜老太之所以到六十岁才学识字,全在于她有一个女儿艾苓。艾苓是一个作家,她鼓励母亲识字,后来又鼓励母亲写东西。一开始拿起笔,写了十多天,还是歪歪扭扭写不成个样,直到有一天写得有点模样了,却觉得惊喜:“做梦也想不到,俺会写字了。”
如书名所识,书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乱时候”,一部分是“穷时候”。乱时候说的是49年之前天下大乱的时候,穷时候说的是49年到78年,很多中国人共同的经历。
不同于学者、作家知识分子式的书写,总是带着一套既定的观念和框架来看待过往。姜老太来自民间,她的视角没有经过各种观念/概念的污染,所以本身就有一种令人难忘的力量。比如第一篇《胡子攻打百时屯》,讲一群土匪抢、杀百时屯,村民们抵抗七天七夜,直到等来正规军把胡子赶跑。然后姜老太这样写道:
雨不下了,白老鼠、猫头鹰一个也不见了,太平了,俺娘说:“这个月子过得心提溜着,今儿可得好好吃点儿饭。”
做好了饭才想吃,二大爷提着一个血淋淋的东西回来了,二大爷说:“这胡子活着,俺给他一刀,用脚一踹,心就出来了。这才是活人心,俺吃了它。”
这顿饭,俺娘一口都没吃。
故事到这儿就结束了,你想像一下这是怎样一种骇人的场景。
再看这一篇《点天灯》,讲一个把闺女稼给儿子的故事:
家里有个女儿没稼人,十八岁,老婆子想把女儿稼给儿子。
从前女孩不念书,多数女孩听娘的。到了天黑,老婆子就叫女儿钻到她哥的被窝里,哥俩成了夫妻,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儿。
老头看出来了,劝两个孩子:“你找你的媳妇,你找你的婆家,咱中国没这样的,太丢人了。”
两个孩子不听爹的,就听娘的,爹就骂他们牲口,骂老婆子不是人。老头总骂,把他们骂烦了,赶上连阴天,他们把老头灌醉,整死了。
这样的写法简直颠覆了写作的方法、原则和习规。
最奇妙的一篇是《扫荡》,写日本鬼子隔三岔五就到百时屯扫荡,抢东西、抢女人,到故事快结束时,忽然讲到当地的一个小庙:
“巨野县北关城墙根,原来有个小庙,小鬼子在的时候盖的。据说,有个日本军官太太死了,军官舍不得埋,尸体用了防腐药,就放在小庙里。每隔一段时间,军官就到小庙看看。”
可见这不是中国人的庙,供得也不是中国的民间信仰。而且里面还放着一具女人的尸体,真的诡异的。接下来:
“日本倒台子后,军官太太的尸体被扔出去了,庙里挂了张画儿,变成了奶奶庙。”
这个奶奶庙是咋回事?画儿上画得谁?没有解释。不解释,就是民间故事的特点。故事最后说:
“俺看见庙里摆着一双双小花鞋,好看得很,不知啥意思,俺也想做一双送去,做了几回,做得不好看,就没送。”
这个结尾简直有点魔幻,甚至超现实的味道,而它就在一个写实的语境下出现了,从而使整个故事充满了神秘感。
晚近十数年,“原生态”成了一个耳熟能详的词儿,什么原生态蔬菜、原生态旅游等等,方兴未艾。现在,随着姜淑梅的出现,“原生态”又和文学连在了一起。
用两个下午读完了这本336页的书,我的感受是:它真实到不真实的地步了。
《乱时候,穷时候》读后感(九):穷乱时期的光怪陆离
《乱时候穷时候》这本书非常难得,透过这本书丝毫不加掩饰的描述,让我们能够一窥20年代那一段的乡村和城市图景,填补了脑海中关于这一段历史的空白。当然,这并不是风花雪月的故事,而是新中国解放前后那一段的乱象,正如书名所说的,既穷且乱,我自认为这本口述历史书非常珍贵。
这本书还有个奇特之处在于,作者姜淑梅原先是一个目不识丁的村妇,从六十岁才开始学习写字,七十多岁开始出书,所以她所写作的这些故事,都是在那个环境当中亲身经历过的。虽然文字没有任何技法,但阅读的时候,我就感觉像是一个朋友,在跟我絮叨当年那些事儿,特亲切特实在。
还记得当时看到老人的写作历程的时候,我是挺汗颜的,想着自己喜欢写作,有着本科教育的基础,能说会写,却总是偷懒还赖自己没有天分,而姜淑梅老人以那样的高龄,孜孜不倦,写出这样厚厚300多页的书,还不止一本,我是不是该收起我那些借口了呢?
话不多说,看看书本的内容。对于生活在城市的象牙塔中,接受着礼仪文化教育的乖孩子来说,这段历史略有些颠覆三观。农村并不都是民风淳朴,也有穷山恶水出的刁民,也有因为财色枉顾伦理亲情的,那些一开始我以为夸张的手法,看到后面才发现,原来是真实的。于是就这样我走进了这样一个光怪陆离的乡村世界。
书中短篇小故事非常多,一开始以为是改名换姓写的,没有仔细研究,后面看的朋友倒是可以画个家族关系图。我只挑印象深的几个故事谈谈。
书中很多故事提到胡子,也就是山匪强盗,这在清朝统治末期的村庄里似乎很常见。那些村民的状态就是知道有这么一群人,但是束手无策,建立了护城河和高墙,但不知道什么时候会遭殃。他们就这样战战兢兢又如火如荼地生活着,恣意盎然地演绎出人性百态。
书本开篇就是写的铁匠铺庞三宰了刘二恶鬼,而因着这样的由头,胡子集体攻打百时屯的故事。混乱时期,老百姓的生活是没有保障的,可能今天土匪来了,明天鬼子来了,军阀也趁乱打劫,总之随时都可能丢命。最惨的是女人孩子。
以前我只觉得裹脚不人道,特别变态,但是没什么生动体会。姜淑梅小时候对裹脚已经没什么严格的要求了,但自己觉得周围姑娘都裹脚,三寸金莲,信从了当时扭曲的审美观,也嚷嚷着要裹。然而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把脚趾塞到脚下,相当于骨折,做成残疾的过程,又岂是孩子通过自己的意志能够忍受的呢?所以缠了一晚上,她就投降再不提这事。此时,她的大拇指已经开始变黑,几近坏死,幸而及时叫停,否则便是终身的残疾。
乱时候,裹脚也可以是致命的。逃命的时候,因为小脚,走两步就走不动了,更别说像现在的女孩子一样健步如飞。一旦被抓,跑都跑不掉,只有死路一条。
社会审美和舆论,真是杀人不见血的利器,束缚了中国女人几百年。那时候也有不裹的,结果被周围人笑话,嫁人了丈夫也连带着被笑话。有一对夫妻感情特别好,就因为这个,丈夫给她喝了麻药,把妻子脚心的肉给挖了裹起来。想想都让人不寒而栗。
改革的时候,新中国不让裹脚,要把小脚都放开,旧时代的女人们观念都还转变不过来,觉得是一种耻辱。我就不由得想到,我们社会上时新的那些社会潮流,以瘦为美,瘦到病态,追逐所谓的时尚,有一天也会不会是可笑的陈规陋习呢?君可见当年的那些流行的杀马特发型,如今已经成为了笑料。流行终归只是一时的,看破这一点,不要盲从。
混战时期,打仗死人,不打仗日子也不好过,日子苦巴巴的,吃也吃不饱。有捡弹片换钱的,碰上个有引信的,无知地一摔,爆炸死了,死无全尸。
乱伦在乡村也是存在的,蒙昧时期这些并没有什么禁忌,只要是性别男女就可以生儿育女,当然也没有结婚这回事。大概后来发现近亲生出来的孩子大多都是有残疾的,才有了伦理的规范。书中就写到这一对兄妹的故事,在母亲的唆使下暗合,还暗害了唠唠叨叨的父亲。被发现以后,村人用了骑木驴点天灯的酷刑,很残忍,不忍直视。
故事包含了很多元素,战争在村庄引起的乱象,穷困之时无良之人的低下勾当,女性在社会上的各种悲惨遭遇,家人之间的亲情与无情,看完你会对当时那个社会有全新的认识和观感。书评也写不完书中那些奇形怪状的故事,唯有亲自阅读。推荐本书。
《乱时候,穷时候》读后感(十):一些感想
我们这一代人,没能经历那个时代。对于祖辈的人的了解也仅有历史教科书上写的那些不冷不热的简要描述。也极少听祖辈说起那个年代的故事。
只有零星的从父辈、还有年长一些的老师口中听过一些。有印象的就是,一、父辈小时候能吃饱饭就已经是最幸福的一件事。小时候放学了没事干就跑到村里的内河边上捞蚬子。还能捞到一小碗的量,带回家炒了吃。二、于那个年代里物质的匮乏一个年轻人没有太多的菜和肉吃,所以只能够多吃饭,然后有个老师说,在我们那个时候,像你们这样的年轻人如果会打篮球,那一段饭是要吃三大碗的,就是一顿饭吃一斤米饭??? 当时我就觉得很不可思议,叫我肝两碗下去我可能都走不动路了。
在我们当下,这个出去基本能买任何东西时代,对于样一种物质及其匮乏的时代,实在难以想象。我们吃着白米饭,各种时令蔬菜、顿顿可以吃到肉,海鲜更是不用说基本想吃都能吃上,还有各种加工类的食品。对于我们来说"饿"这个概念,太遥远了,就连深夜,也都还有小摊贩、大排头、海底捞。我们并不忍受"饿"这种概念,他只是一种短暂的状态而已。
而书中的那个时代,能跑的、能干活的,都跑到别的地方干活、乞讨、只有这样才能有活路,跑不动的就只能在家里熬,挖完了野菜、吃树叶子、吃树叶子、扒下来树皮磨成面(肝到这一步连树都枯死了)、吃到最后,就是稻谷的壳子都拿来磨成粉(面)来吃。 就连作者坐月子的时候,也都是吃菜叶子,从这一点也能够侧面印证当时作者所面临的生活确实很艰难。后来,到了一天吃一顿的时候,再后来就到了两天多没有吃过东西时候,那时候作者的小孩都已经饿的在床上动不了,连眼睛都睁不开了。都打定主意要带着孩子一起跳井了。还好隔壁的亲戚发现这个情况,均了三斤救命粮,娘俩才活了过来。这还是有人帮助的情况下,那些无依无靠的老人熬不住的也就只能在家活活饿死了 。
战争时期,村子里的人都是随着战争开始就在颠沛流离,抗日时期要忙着躲鬼子,藏好自家的粮食,能用的值钱的都要藏好,年级大一点的背着自己家的东西一直跑再躲起来,等到枪声不响了才能回家。漂亮的闺女都要跑到深山里躲起来,等鬼子走了家里人才去山里找回来。
内战时期,村子里参加国民军的和参加八路军的,到了另一方势力占据村子的时候,日子就不好过咯。有帮着村里人死里逃生的,有的没赶上好运,直接就给毙了,有的做错事郁郁寡欢直到病死,还有跟着国民军去到台湾,到了老死也没能再回过一次家乡。抢粮食、打土匪、抢女人、都是那个时代里难以越过的丑恶,真是应了那句诗。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再到土地改革、公社运动、社会发展,又都是另一个面貌了。还有后来的粮票时期,在限定的粮食政策下,有钱都没用,没用粮票就是没东西吃,一家人吃不饱也就只能去偷粮食才能过活。
还有就是当时东北的婆媳关系,大男子主义真的是大开眼界、这么会这么封建。。。卧槽。两个结合就靠说媒人,夫妻也没有见过面,只要父母觉得合适,女儿自己点头答应就可以嫁过去了,嫁过去还要受到婆婆的指使过日子,看到媳妇过不下去跳井的上吊的。天呐。
这本书的写作形式是通过,一个个独立的故事来进行描述的。没有很准确的时间轴,也没有按照事情发生的顺序去写。就像一个老人在哪里给你讲故事一样。作者结合自身的经历,以及身边朋友的经历来为我们描述那样一个时代里发生的人和事。 一个小村庄里的恩怨纠葛。但很多故事都有着一个很简单的信条,好人有好报。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人,别人也都会记在心上,你总有一个需要帮助的时候,别人也会伸出手来帮助你。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整体来说是一本可以看到祖辈人经历的书。(虽然是北方人写的,但是多少还是会有和我们有些相同的地方吧)
当时在大梦书屋翻到看了一会觉得很有意思就买了下去,一个六十岁学写字的,七十岁写书的老人,冲这一点还是值得的,还有就是教她写字的女儿为这本书写的序很有温情。当时看完这个序,就打算买了。算是挺好的一个收获。看完一本了是时候继续逛书店了~
写这么多就是为了体现,这是一本好书,花了我五十块大洋啊!!!然后这钱花的不亏。 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