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内在的星空:余秋雨人文创想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内在的星空:余秋雨人文创想读后感精选

2021-04-01 03:22: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内在的星空:余秋雨人文创想读后感精选

  《内在的星空:余秋雨人文创想》是一本由余秋雨著作,文治图书·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内在的星空:余秋雨人文创想》读后感(一):每一句话都像一首短诗

  读过很多余秋雨的书,看着一句句的语录都能猜出来是哪本书里的。对知识结构已经很完整的读者来说,这些句子是补充,是完善;对于初读余秋雨或对某一领域尚未很了解的读者来说,这些只言片语会有助于你梳理自己的兴趣点,史识、斯文、翰墨、此生、行旅”,你一定在内心有个答案,可以多找些细分领域的书来丰富你的知识,提高自身修养和学识。对喜爱余秋雨的读者来说,这更是一部私人浓缩典藏笔记,随时翻翻,回忆你的回忆。

  《内在的星空:余秋雨人文创想》读后感(二):新月集·内在的星空

  很喜欢泰戈尔的新月集,新月集有很多写孩子的,其实终归是写人生的。余秋雨的《内在的星空》特别像中式的新月集或飞鸟集,一句句让人醍醐灌顶的语句,像一个领路人轻轻在你耳边点醒沉睡的你。不过《内在的星空》不仅说了人的内在,更是中国的内在,比如第一章史识,就是中国的美丽的内在,充满着人文气息和历史的魅力与哲思。这本书如果重量能轻一点,就非常适合随身携带了,在心情烦躁时,在拥挤的地铁上,在内心迷茫找不到方向是,翻翻“此生”这一章,它有让你迅速平静下来的魔力,真正称得上,浮华世界的一汪清泉,一抹清风。

  《内在的星空:余秋雨人文创想》读后感(三):倾听秋雨——读《内在的星空:余秋雨人文创想》

  《内在的星空:余秋雨人文创想》封面及三张书签

  《内在的星空:余秋雨人文创想》读后感(四):赏析余秋雨的语言魅力

  说起余秋雨,大多数人都会想到《文化苦旅》、《中国文脉》、《君子之道》、《何谓文化》、《冰河》、《千年一叹》等这些代表作。多年来,余秋雨的文章以高远的历史眼光探视人类发展的足迹,观照国家和民族的过去与未来,表达了一种民族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心态,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

  《内在的星空:余秋雨人文创想》撷取了余秋雨先生二十余部名作中嘉言妙语的精华,分别涵盖余秋雨对哲学、美学、思想、政治、历史、文明、文化、学术、社会、人生、旅行、风景多个方面的思索,深厚的人文学养叠加过人的语言才华,集中展现余秋雨独有的人文创见。

  众所周知,余秋雨是以为知名的艺术理论家,学者的语言风格在他的文章中得到娴熟的运用,最为突出的就是凝重朴实,内涵深邃。的确,在他的文章中我们很难找到特别亮堂的语句,然而就是这质朴厚重的语言,处处闪耀着典雅之美和哲理之美,这种典范的学者语言常常会把我们带进一个充满哲理的诗情交融的艺术世界。

  《内在的星空:余秋雨人文创想》读后感(五):道在自然心——评《内在的星空:余秋雨人文创想》

  第一次读余秋雨老先生的书,是在初中时期,偶然读到的一本文化苦旅系列的《摩挲大地》,读罢感觉神清气爽,在那个年龄就能够感觉到内容的恢弘,气场之大。

  十多年过去了,余先生笔耕不缀。字迹稳重如初,句句宛如游龙,短短沁人心脾,篇篇醍醐灌顶。字句之间勾勒出一种国学的韵味,令人受之坦然,细嚼慢咽,犹入圣人境界。

  先生历足九州文明之地,吸的是文化的空气,食的是精神的食粮,观的是历史的烟火,品的是人间百态,悟的是感化的思想,学的是国学精髓,道出的是人生无常,乐观常在。

  这本收录老先生节选的书从史识、斯文、翰墨、此生、行旅五个部分出发,变现出先生几十年来在哲学、宗教、思想、历史、文明、文化、教育、写作、艺术、书法、人生、家庭、爱情、旅行、城市、风景等涉及的领域中总结的经验和对其的思索。

  先生说,把中庸看成是至高无上的天理、天命、天道,这与“天人合一”的基本思维有关。这与古代易经中的八卦五行是分不开的,从国学上丰富你。

  中华文明的基础是农耕文明,紧紧地依赖着四季循环、日月阴晴,因此很清楚一切极端主义都不符合天道。夏日炎热到极端必起秋风,冬天寒冷到极端即来春天,构成一个否定极端主义的生态循环圈。先生用整个自然规律将生命的体系系统描绘出来,提高修养,提升境界。

  白岩松曾说,有些书在不同的年龄会感悟出不同的东西来。而这本浓缩了余老先生人生领悟的浓缩精华来说,正是年辈自己在不同年龄对身边不同事物的不同领悟的汇总。

  这些文字似乎有种魔力。让阅读的人内心平静,享受着文字组成的旅行,这是种曼妙的体验,而对不同观点的冷静分析更是细致入微,总会引起共鸣,让人感到非常舒服。不是侦探小说那样情节引人入胜,而是像一杯细细斟酌出的淡茶,入口苦涩而后觉甘甜。令人反复咀嚼,心驰神往。

  读此书,仿佛是在深山小庙中,和修性极高的法师一同参禅,两袖清风,在极高的思想境界中感悟了一番浮华世界的种种,用上帝视角,观察了一次尘世。

  《内在的星空:余秋雨人文创想》读后感(六):文采与哲思

  与余秋雨的文字结识,还是在上高中的时候经由语文老师推荐,老师让多看《文化苦旅》《千年一叹》《霜冷长河》等书籍充实自己的文章。那时读他余秋雨的书,感到他文字凝练隽永,语言典雅畅达,常在感性上叙事触景生情,而在抒情的过程中,同时又能保持理性的思考,读来颇为受益。

  余秋雨的新作《内在的星空:余秋雨人文创想》是一本散文甄选,收录了《秋雨合集》之外的散见于各处的真知灼见,极具艺术性和思想性。全书分为史识、诗文、翰墨、此生、行旅五个部分。

  史识部分涵盖了余秋雨对哲学、美学、思想、政治、历史、宗教的思考。谈到“中庸之道,余秋雨认为“中庸”是至高无上的天理,与我们的所处四季分明的环境和几千年来的农耕文明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庸”是中国古代哲人总结下来的智慧之道,全世界只有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一直流传至今且保持着强大生命力的古文明得益于此,而余秋雨先生个人也是恪守此道。

  诗文部分则是余秋雨对文化、文学、学术、教育、读书、写作的感受。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文化是最强的凝聚力,国家现在也在提倡我们要发扬、发展民族文化,要有文化自信。

  翰墨部分个人最喜欢,这部分余秋雨先生谈到了文学、艺术、戏剧、书法。其中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说的很有见地,“当文学坐标一旦出现,就有它独立的价值标准,而不应该成为政治坐标的衍生品。”文学是永恒的,而政治只是暂时的,我们不能因个人的政治地位而抬高他的文学评价。

  此生部分谈及的关于社会、人生、家庭、爱情、友情、乡情的深思。中国的文人长期处于一种多方依附状态,依附权势、依附教条,难以保持尊严,而人最根本的就是要有尊严的活着。

  行旅部分跟随着余秋雨的足迹,领略城市、建筑、旅行、风景。从耶路撒冷到柏林,从上海到甘肃,在文字之间感受各地文化。当然旅游的意义,不仅仅是寻找文化,更多地是在文化中冶炼生命。

  余秋雨的散文,不仅文采华美,更具思想之美,以其广阔的历史视野,深厚的文化功底,独到的文化感悟,闪烁着独特的哲理之光。

  《内在的星空:余秋雨人文创想》读后感(七):胸有星空

  大多数人了解余秋雨是从《文化苦旅》开始的,作者干净简洁、流畅漂亮的文字处处充满了文化的韵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中华文化情感的爱和理解,也流露出作者对历史的沧桑、人性的思考、人生的真谛、文化的灵魂的思索。其他作品比如《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历史的脸谱》等等,无不是优美语言与理性哲思的激情碰撞。

  《内在的星空:余秋雨的人文创想》就是这样一部摘取了余秋雨先生绝大部分散文著作里的精彩瞬间的作品。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史实、斯文、翰墨、此生、行旅。这五个部分又分别涵盖了余秋雨先生对于哲学、美学、历史、宗教、意识、艺术、文学、旅行、友情、乡情等等诸多方面的思考,涉猎广泛、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真正称得上是胸有星空、包罗宇宙。

  白先勇先生对于余秋雨作品的评价是“诗化的思索天下”。这个评价是在恰当不过了,首先余秋雨先生的作品语言优美、遣词造句,神乎其技,典雅畅达、潇洒飘逸、汪洋恣肆,或纵横四海、深刻厚重,或情意切切、婉约天然。其次厚重的思想内容是余秋雨作品的另外一大特色,视野开阔、角度新颖、内容深刻,让人感受到一种博大的胸襟和宽容的灵魂。比如“一切生命体都会衰老,尤其是那些曾经有过强劲勃发的生命体,衰老的更加彻底。这正印证了我国古代哲学家所揭示的盛极必衰、至强至若的道理,对我来说,并不觉得难以理解。但是,当我从书本来到实地,看到那些虽然断残却依然雄伟的遗迹与当代荒凉的对照,心中还是惊恐莫名。人类,为什么曾经那么伟大却又会那么无奈?文明,为什么曾经那么辉煌却又会那么脆弱?历史,为什么曾经那么精致却又会那么简单?面对这样一系列大的问题,我们的生命微若草芥。”读来不仅有朗朗上口的美感,仿若经历了千锤百炼,又不禁让人细细品味、咀嚼、思索,感叹于作者视野之高、眼界之阔、思想之深。

  其实从余秋雨先生的经历就可以窥探一二,余秋雨先生在写作散文之前,就已经是一位学贯中西、著作等身的大学者。也有过深厚的人生体验,他出生在文化蕴藏深厚的乡村,经历过十年浩劫的家破人亡,又在灾难之后被推举为厅局级高校首长,还感受过辞职前后的苍茫心境,更是走遍了中国和世界,把这一切加在一起,他就深知中国的穴位何在。因此,他的语言,总能在第一时间震动读者的内心。

  对于时间紧张的读者来说,这样一部摘录作者作品精华的书实在是不可多得,只需要碎片化的时间就可以了解到作者语言和思想最精华的地方,当然如果时间允许的话,能够把作者的完整作品通读一遍的话会更有收获,毕竟一部整作品才应该是作者思想的完整和连贯性体现。

  《内在的星空:余秋雨人文创想》读后感(八):秋雨文字带给我的思索

  相信接触余秋雨文字的读者都会深深折服余秋雨的文史功底,他的文字隽永厚重,作品渗透着对中华文化历史的溯源,追寻,踏访,思考与希冀。他让我们去看中华文化感人肺腑,惊天地泣鬼神的辉煌也让我们不去回避那些令人窒息的沉疴与阴影。他正视文化意义上不公正的存在,当他面对文明遗址废墟时他流泪感慨中华文明的超长坚韧使我们这些后代刮目相看,但他提醒我们不忘记,中华文明从过去到现在没有一天过得轻松。他思考的是作为我们生命基座的中华文明伤痕累累,如何避免了整体崩塌?这种避免付出了多大代价?哪些是正面的代价?哪些是负面的代价?过去的避免能否担保以后?未来又会有多少年轻文明重复古代文明的兴亡宿命?余秋雨将历史与文化契合,引领读者保持清醒和思考,正确审视千年文明。他让我们明白,中华文明的弱点与弊病需要研究,批判与揭示,但是我们学生辈的年轻人,更要好好读书,开拓眼界,知道自己作为一个中华文明的受惠者并不容易,切莫狂妄傲慢。

  余秋雨写过欧洲许多国家的文明文化,他掷地有声地说“一个民族,如果它的文化敏感带集中在思考和创造层面上,它的复兴已有希望;反之,如果它的文化集中在匠艺和记忆层面,那衰势已无可避免”他也叹息,世界文明的沦落,不一定是由于地震或战争。比如光是那些夺路飞奔的花棺材,就已构成对印度河文明最残酷的否定。他了解多种文明,对僧人是充满敬重的,认为能走远路的只有商人和僧人,而具有明确文化意图的只有僧人。十几年前希腊的一位学者曾经和他说,研究西方哲学到一定高度定要转向东方,而研究东方又总是先被印度哲学所吸引,最后在中国哲学中归结。在他游记几个文明古国有所参照后,他更加理解了其他学者的文化行为,这种严谨谦卑的精神让人油然生敬。他曾以一个西方艺术思想研究者的身份转而踏访我们祖先的脚印,为此还曾辞去了高校的领导职务。可以这样说,在探索如何让中华文化排除自身杂质,重获尊严与公正这条步履艰难的道路上,余秋雨是一位集渊博的知识可敬的学术精神于一身的实地践行者和充满忧患意识的文化苦行僧。正如他自己所说,“与笔端相比,我更看重脚步。与文章相比,我更看重生命;与精细相比,我更倾情糙粝。荒原上的叹息总是糙粝的,如果要把他们调理成书斋里的柔声细气或沙龙里的尖声尖气,我如何对得起自己多年前的辞职远行?”他眼中的文化苦旅,“苦”之所以称其为苦,是来源于文化的历史意志与文化伦理之间的深刻冲突。比如文人畅意适怀的精神皈依宝地,天柱山,仿佛多少笔墨都诉不尽文人对他的思念神往,“青山只在古城隅,万好归来卜筑居”,又有佳句“相看灵秃归无计,一梦东南即自羞!”如今,落寞罕有人迹的山岳,读来让人深深叹息,在我们辽阔的土地上,能让李白,苏东坡,王安石等文人名家产

  生终老之计的山水,总应该增加一些而不是徒然减少,空留下历史的强蛮吧?余秋雨他说,我们要去远山,要去地理的远山和时间的远山。他感喟古代文明的衰落和荒凉以难于通达为主要标志。荒凉,首先不在于自身形态,而在于通达的艰难。历史意志的强蛮,突进,超越与文化伦理倡导的端庄,秩序,和谐,是千年厮磨的生死冤家,中华文化的这两个层面,都有充分理由方向却相反,因而互相掣肘,各自不能实现自己。

  当我们翻开他的书,看到书中他的实地考察,浪迹四野,风尘满身,寄情山水却处处彰显清醒决断,我们自然而然地便跟着走进一个叩问文化,叩问人生真谛的文字世界。他并不孤独,他的追寻被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人看见,被广大沉默的读者看见,因为他的文字与思索蕴含着深刻的内涵启迪着有缘人的心灵。如他所说,他只管安心走路,神清气爽。一个不愿在某处留恋过久的行路者,一个曾经自弃名位,自离积累的人,从学术研究,教育行政到实地考察,随笔写作,余秋雨经历过从繁到简去芜存菁的践行。读余秋雨的书,我们看到的是宗教化的山水,风物化的山水,还有一种做减法的文化,一种向往简单和自然的文化,平静之中,沁入人心,引人反思。

  《内在的星空:余秋雨人文创想》读后感(九):发现自己内在的星空

  月色皎洁,星点稀落。 今晚,我翻开《内在的星空-余秋雨的人文创想》。这是一本记录余秋雨先生的嘉言妙语的书。余先生的作品之所以能够多年不衰,代有读者的原因。我想大概是他在口语化的铺陈场景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加入了哲学的思想。 余先生曾经说过,读书是找寻和自己心理同构的作家的过程。这点我是十分赞同的。他也说过。如果现在的人只写一些小痛小痒,小悲小欢的散文的话,那中国的散文就显得太过小家子气了。但是我认为呢,这些小痛小痒,纷杂的琐事,才是我真实的生活啊。这个时代里,大动荡,每天都在发生,每时每刻都有人在受伤,死亡。而我所能做到的,只能是牵挂。但其实呢,到头来,牵挂是最无用的事情,不是吗? 这是关于时局。对于历史呢?我就是不喜欢翻来覆去的折腾,因为,大浪淘沙,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我们能做到的,不就是活在当下吗!当然,还有憧憬未来。 余老师说了一个关于墨家子弟,收到委托守城,后来集体自杀的故事。为什么要集体自杀,是为了一个义字。既然被委托,就说话算话,一旦无法实行,你就要奉献上生命的代价。我突然想起我们即将要学到一篇课文。《去年的大树》,我在看完这篇课文的时候,就想,这篇课文,如果给大人看的话,应该稍微改一下。结局大树不是被做成火柴,而是做成了鸟笼。鸟儿飞过森林,飞到小镇,穿过街道,终于找到了鸟笼。两人正享受着重逢的喜悦时,鸟儿被人类捉住放进了鸟笼里。鸟儿可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给大树唱歌听。大树也不会再孤单。但是呢,鸟儿却失去了自己一生的自由。承诺这东西,一直是把双刃剑。对于墨家守诺的精神,我很是赞美。但是,不是所有的承诺都值得用自己的生命,自由去换取的。 这本内在的星空里,余秋雨关于美的言论我是十分赞同的。在当下的社会,太多太多的人受到肤浅的审美观的冲击。对于人来说,美不只是打了玻尿酸,加了滤镜的脸。美对于人来说,这心中的自信,教养,风度,见识。最终凝结成内外兼修的形态。而这种形态,在你的举手投足之间。都显得气象非凡。 有的学者认为宋代扼杀了大诗人陆游和辛弃疾。因为他们的不得志。在我看来,得志或者不得志,对于历史来说,都是一种美感。如果他成为高官,他的文字就是从另外一角度,另一种感情来表达对人民疾苦的关心。我们都该以一种客观达观的心态去面对历史。 秋雨先生也谈了中国美与西方美的区别。就拿建筑来说吧!西方有名的教堂会扑面而来的一种机械的美。巴黎圣母院有一扇非常有名的窗户,那块玻璃浓墨重彩。而中国的建筑,就算只是一个窗棂。你也能感受到天人合一,充满古朴淡然的美。我不是说中国建筑的美与外国有等级上的差别。而是作为中国人,我更欣赏中国的美,而西方美和中国的美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另外呢,我也想分享这样一段话。废墟,有一种形式美。把玻璃大地的美,转化为恢复在大地的美。再过多少年,它还会化为泥土,完全融入大地。颐和园是否重建的问题,曾经引发热论。重建了,可以表现中华的强大和进步。不重建,那片废墟,它承载了中国一段沉重的历史。中国有太多的园林。而只有颐和园的那片废墟,才能承受这深重的历史和中国人的斗志。 儒家的仁爱是,敌人逃跑了。我们不去追赶他。如果他的战车陷入泥坑当中,我们还要帮他一把。而墨家的兼爱非攻呢,说的是所有的战争都本不应该发生。任何攻击性的行为都是要被否定的。墨家的思想是绝对的和谐社会。但是我也想到的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孔子学院可以在世界各地开展的原因?仁爱思想不是和基督教的教义相似吗。基督教以德抱怨的思想,不与人争抢。在我看来,这两者是有共通性的。所以大家在看待文化的时候,不应该存有狭隘的态度。狭隘的文化从来都不是真正的文化。不是吗? 在农村和城市都生活过的我,对这段话也是深有感触的。给城市和村庄带来最大灾祸的,未必是土匪,窃贼,还贪官,有可能是,告密,诬陷,造谣和起哄。我看过太多的例子。我认为,宁愿容忍这个社会上有一些流氓,窃贼,贪官的存在。也不能容忍全民的告密,诬陷造谣和起哄。什么才是灭亡之道?我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够意识到这一点。有流氓,有贪官,有窃贼,就会有警察,有正义。但是如果全民都在失去自己的底线,在伤害身边的人。那么我们的国家能否还能继续安定持久再发展下去了。

  书签

  《内在的星空:余秋雨人文创想》读后感(十):看世间之大

  

本书是以与余秋雨先生著作为基础,以思想性、艺术性、文情俱佳为标准,选编的余秋雨文摘,内容分为史识、斯文、翰墨、此生、行旅五个部分,分别涵盖余先生对史识(含哲学、美学、思想、政治、历史、宗教)、斯文(含文明、文化、学术、教育、读书、写作)、翰墨(含文学、艺术、戏剧、书法)、此生(含社会、人生、家庭、爱情、友情、乡情)、行旅(含城市、建筑、旅行、风景)等五个方面的思索。

桑庚楚先生在《平易中的语言魅力》一文中,评论余先生的作品为:“在感性叙事、铺展场景过程中加入的哲思,似乎是议论,却又不尽然,而是突如其来的思维灵感,如光石火电,烛照前后。余秋雨先生笔下的警句,都用口语方式呈现,没有格言架势,也没有布道模样,而只是依据感性场景自然流出。但一旦出现,却显得凝练隽永,与前后文句迥然不同,让人反复吟诵,输入记忆。这种以寻常方式呈现出来的特殊高度,显得贵重而优雅。贵重而不失随和,优雅而更见亲近,这真是遣词造句的化境”。

史识篇

本篇从诸子百家写起,余秋雨先生认为老子是一位伟大的清道夫,他用“做减法”的哲学把中国人的思维引向简约、质朴,使得中华文明长寿;孔子对我们最大的吸引力,是一种迷人的“生命情调”——至善、宽厚、优雅、快乐,他以自己的苦旅,让君子充满魅力;墨子以极其艰苦的生活方式、彻底忘我的牺牲精神,承担着无比沉重的社会责任,这使他的人格具有一种巨大的感召力。

余秋雨先生分析了儒、道、佛三种完全不同的审美境界:一种是温柔敦厚,载道言志;一种是逍遥自由,直觉天籁;一种是拈花一笑,妙悟真如。

先生谈东方美学,其至高境界是人和自然的默契。人不是对抗自然、索取自然、凌驾自然,而是虔诚地把自然当作最高法则,结果自然也就人情化、人格化,这样的山水画也就因描绘了人化的自然而充满了整体意识,包容之大远超于西方的风景画和人物画。

先生传递梁启超在八十余年前的历史观点,他认为中国历史可分为三个大段落:一是“中国之中国”,即从黄帝时代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完成了中国的自我认定;二是“亚洲之中国”,从秦到乾隆末年,即十八世纪结束,中国领悟了亚洲范围内的自己;三是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可称“世界之中国”,由被动受辱为起点,渐渐知道了世界。余秋雨先生认为这种划分,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宏伟壮观,一扫中国传统史学的平庸思维。

余秋雨先生认为历史自具有其达观,他说历史的最大生命力,就在于大浪淘沙。不淘汰,历史的河道就会淤塞,造成灾害。淤塞的砂土碎石、残枝败叶,并非一开始就是垃圾,说不定在上游还是美丽的林木呢。但是,一旦在浩荡水流中漂浮了那么久,浸泡了那么久,一切已经变味。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这才是历史的达观。

斯文篇

本篇开篇即是余秋雨先生对文明的观点:“天下没有一种文明会把好事占尽,当它展现出某一方面的千年优越,背后一定还牵连着另一方面的千年昏暗。”

希腊与中国同为四大文明古国,余先生到达希腊后发出感慨,悠闲,首先是摆脱历史的重压。由此产生对比,我们中国人悠闲不起来,不是物质条件不够,而是脑子里课题太多、使命太重。希腊人把智力健康和肢体健康集合在一起,是他们有关人的完整理想。相比之下,中华文明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把太多的精力投注在上下左右的人际关系上,既缺少个体健全的标志,也缺少这方面的赛场。

我们的文化年龄和一个文明古国的历史相依相融。秦代匆匆,无心文事,却为中华文明的格局进行了重大奠基;稷下学宫随着秦始皇统一中国而终结,接下来是秦始皇焚书坑儒,为文化专制主义开了最恶劣的先例;一百年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乍一看“百家争鸣”的局面已很难延续。但是,百家经由稷下学宫的陶冶,已经“罢黜”不了了。你看在以后漫长的历史上,中国的整体文化结构是儒道互补,而且还加进来一个佛家;中国的整体政治结构是表儒里法,而且还离不开一个兵家。这也就是说,在中国文化这所学宫里,永远无法由一家独霸,也永远不会出现真正的“你死我活”的决斗。

余先生认为,自屈原开始,中国文人的内心基调改变了,有了更多的个人话语。这样的自我一站立,中国文化不再是以前的中国文化。帝王权谋可以伤害它,却不能控制它;儒家道家可以滋养它,却不能拯救它。一个多愁善感的孤独生命发出的声音似乎无力改易国计民生,却让每一个听到的人都会低头思考自己的生命。

翰墨篇

本篇重点在讲文学、艺术、戏剧、书法。如余先生所言,美的安慰总是收敛在形式中,让人一见就不再挣扎。

此生篇

本篇重点讲社会、人生、家庭、爱情、友情、乡情。

有余先生对人生的哲思,对人生命格局的理解。一个人可能掩饰自己的行为动机,却无法掩饰和伪装自己的生命格调。人的生命格局一大,就不会再琐碎装饰上沉陷。真正自信的人,总能够简单得铿锵有力。

有余先生对青年一代的思考:老人赞美青年时代,大多会犯一个错误,那就是断言青年时代有“无限的可能性”。其实,那是因为后悔自己当初的错误选择,就把记忆拉回到那个尚未选择定当,因此还有其他可能性的时代。但是,青年人常常读错,以为“无限的可能性”会一直跟随自己,一一变成现实。正式青年时代锁定了自己的人生格局。由于锁定之时视野不够、知识不够、等级不够、对比不够、体会不够、经验不够,因此多数锁定都是错位。本来这是严酷的事实,应该引导青年人冷静认识、逐步接受。并且告诉他们,在很难改变境遇的情况下,应该在青年时代好好地陶冶品德、锻铸人格,由此来提高一生的精神等级。今后即使过得艰难,也会是不一样的人生。但是,世间对青年的赞美习惯冲击了这一切。

同时,余先生也解读了他心中的成熟: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行旅篇

本篇重点讲城市、建筑、旅行、风景。

余先生足迹遍布祖国各地及世界各地,他认为:一座城市真正的气度,不在于接待了多少大国显贵,而在于收纳了多少飘零智者。一座城市的真正高贵,不在于集中了多少生死对手,而在于让这些对手不再成为对手,甚至成了朋友。就一座城市而言,最好的文化建设是机制,是气氛,是吐纳关系,而不是一堆已有的名字和作品。看城市潜力,拥挤的中心不是标志。市中心是一个漩涡,把衰草污浊旋到了外缘。真正的潜力忽闪在小巷的窗台下,近郊的庭院里。

他告诉我们旅行的秘密——让孤独者获得辽阔的空间,让忧郁者知道无限的道路。让年轻人向世间作一次艰辛的报道,让老年人向大地作一次隆重的告别。让文化在脚步间交融,让对峙在互访间和解。让深山美景不再独自迟暮,让书斋玄思不再自欺欺人。让荒草断碑再度激活文明,让古庙梵钟重新启迪凡心……那么,走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