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月亮》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月亮》读后感100字

2021-04-02 01:01: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月亮》读后感100字

  《月亮》是一本由[德] 贝恩德·布伦纳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0.00元,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月亮》读后感(一):月亮?

  你对月亮的所有好奇,这本书中都有答案。寒冷、满是岩石、没有生命的小卫星。自人类对于月亮的想象和探索开始,阐述有关月亮身上的谜题。从古代的神话和各种借月抒情的诗歌,到后来的各种臆想,因为害怕月食而想象成天狗吞月产生恐惧心理,通过奇幻小说和科幻电影来达到对于月亮的猎奇心理,再到近代的登月计划。人类从几千年来,一步步揭开了月亮的真面目。

  《月亮》读后感(二):明天的天才在今天看来都是疯子

  一

  《加勒比海盗5:死无对证》开始的时候,在监狱里出现了一番对话。

  《月亮》读后感(三):人与月,地球与太空,一切都将更美好

  每当夜幕降临,抬头仰望星空,点点繁星夹着一轮明月,心生感慨时,不免会对月亮展开想象。的确,作为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人类对月球始终充满着好奇,对她的探索更是从未间断。自航天技术发展以来,“探月”便成了一个永恒的话题,回到美国时间1969年7月21日2点56分20秒,“阿波罗11号”飞船在月球表面着陆,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第一个走下登月舱,左脚踏上了月球表面,迈出了伟大的一步。对此,他感叹道“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月亮》读后感(四):揭开月亮的面纱

  德国著名的跨领域作家贝恩德·布伦纳所写的这本《月亮》,从古至今,通过人类对于月亮的想象和探索开始,阐述有关月亮身上的谜题。从古代的神话和各种借月抒情的诗歌,到后来的各种臆想,因为害怕月食而想象成天狗吞月产生恐惧心理,通过奇幻小说和科幻电影来达到对于月亮的猎奇心理,再到近代的登月计划。人类从几千年来,一步步揭开了月亮的真面目。而在我们耳熟能详的诗歌中,古代诗人也寄予了很多的情怀,留下一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比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还有各种对于月亮的形状的描述,比如李贺的“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欧阳修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都对月亮有着很深的情怀。

  《月亮》读后感(五):月:一种超越想象力的存在

  月:一种超越想象力的存在

  文/斯索以

  “月亮”至始至终,都是一个亦真亦幻的存在,无论千万年来在人们心中它是近了,还是远了。“若是有时光机,我们就能回到炼金术、民间医学、医疗科学间只有一线之隔的时代。在这三个领域中,月球都占有一席之地。”德国著名跨领域作家贝恩德·布伦纳在其所写的月亮简史中如是写道。这本关于月亮的“科普书”有个很学术、也很吸引人的译名,即《月亮:从神话诗歌到奇幻科学的人类探索史》,布伦纳以深入浅出的笔触讲述了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史、认知史,以及受此影响的远古神话、日常生活和诗歌绘画,奇幻的浪漫想象与科学的解剖说明并举,从科学的视角切入,内容则包罗万象,为我们多角度勾勒了一幅熟悉又陌生的月亮图景。

  《月亮》读后感(六):任是无情也动人

  这是一本适合放在诚品或者先锋书店的小书。

  最好是摆在一个沙发旁边的书架上,略略弯腰就可以瞄见得角度,然后有一个人把它抽出来,最好呢,是在一个无风,但有月亮的晚上,就着店里柔和静谧的灯光,一个人,窝在沙发里,就这么随性的翻着,读到哪儿就是哪儿。倘若到了书店的打烊时间,你也大可以把它放回原位,不必紧张,也无须压力,等着下次来逛的时候有缘继续来寻。

  是的,自始至终,它就是这样一支眉清目秀低眉顺眼的低吟浅唱,就像月光一样,温柔的唱进了你的梦,却无意霸占你的心。

  这个德国人写的《月亮—从神话诗歌到奇幻科学的人类探索史》,的确歪打正着的戳中了中国人的敏感点。其实这么说是不准确的,看了这本书你会发现,世界各地的人们,不分种族也无论年代,从古至今都对月亮产生着浓厚的兴趣。不仅是因为月球对于地球的生物演化和生存稳定存在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还有它撩拨了人类千万年来的美学意义和情感价值。

  《月亮》读后感(七):地球芳邻——月亮

  作为与地球朝夕相伴的唯一自然卫星,月亮早已成为人们心目中最贴心的芳邻。从古至今,有关月亮的神话故事长久流传,诗歌文章更是俯拾皆是,连牙牙学语的小童多数都会用稚嫩的声音念着“床前明月光”。人们将月亮引为知己,悲喜忧怨各种情绪,都愿意向月亮倾诉。月亮那么远却又这么近,淡淡凉夜,洒下柔光,从人类第一次抬头望月,就引发了无数遐想,从此,人类对月亮的探索从未停止。贝恩德•布伦纳在《月亮:从神话诗歌到奇幻科学的人类探索史》中,从历史、科研、文化等多个领域,讲述了人类对月亮的探索过程,资料丰富,内容有趣,很适合作为知识类书籍扩展阅读。

  关于月亮的起源,至今并未有准确的定论。目前普遍接受的理论是N年前一个天体与地球相撞,把一部分地球物质分离出来形成月球,同时让地轴变得倾斜。曾经有三种主流的月球起源假说,分别认为月球是地球的“妹妹”——共同吸积理论、“女儿”——分裂理论或“妻子”——捕获理论。经过地球科学家的多年研究,这三种理论都不能完整的解释月球起源。因此,这一谜团还有待未来的科学家进行更多探索。

  《月亮》读后感(八):38万公里外的奇妙幻想

  在我国古代最为出名的有关月亮的爱情故事,便是嫦娥奔月,传闻后羿在西王母那儿求得了长生不老药,于是将它小心翼翼的保存了起来,后羿防贼防邻居防七大姑八大姨,唯恐别人知道他有此药,他深信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藏药处,他把药藏在了媳妇嫦娥“眼皮子底下”,“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这种情话,嫦娥也就随口说说,一日趁后羿不在,偷偷吃了长生不老药,身体越来越轻盈,飞向了月亮,后羿回家后看到越飞越高的嫦娥心痛不已,一个成了天上的比翼鸟,一个成了地上的连理枝,这还能叫爱情吗?于是后羿含着泪,默默的守了“活寡”,嫦娥飞到月亮上后,变为了蟾蜍常年居住于此,还有桂树陪伴,后来吴刚学习仙术违犯道规,谪令砍伐月宫桂树,桂树砍伤即合,他这一砍就是千百年,故事也就这么流传了下来。

  从嫦娥奔月以及吴刚伐树的传说,可以看出,我国古人的奇思妙想并不是无稽之谈,他们为何觉得嫦娥会化身为蟾蜍而不是其他动物,他们仅仅只能靠肉眼观察却预测到了天文望远镜下的月亮,月亮的外形凹凸不平,现代人众所周知,古人能够有如此先见,实属不易,所以说昨天的疯子,在今天看来或许就是天才。《月亮:从神话诗歌到奇幻科学的人类探索史》这本书就讲述了那些“疯子”的奇闻异事,作者贝恩德·布伦纳是德国著名跨领域作家,风趣博学,其作品特色让科学知识穿行于文化史中,且搭配众多精心收集的罕见图片,他的散文集《伊斯坦布尔的野狗》入选了2013年美国最佳旅游文学奖,《月亮》是他的又一力作,他用通俗的语言,将晦涩的学术知识娓娓道来,此书既有散文的优美,又有科普的严谨,两者相辅相成,吸引读者自主探索有关月亮的奥秘。

  《月亮》读后感(九):一个有情怀的月亮

  月亮,充满神奇色彩也是被大多数人所熟知的星球。小时候,我们听过嫦娥奔月的故事,唱过月亮的童谣,背过《静月思》、《水调歌头》、《月下独酌》。上了中学开始学习有关月球的地理知识,在电视上看到了转播的人类登月的纪录片,可以说在太阳系中,我们最熟悉和了解的就是月亮了吧。等当了家长,月亮也是被孩子询问最多的问题,“为什么今天的月亮这么大,这么圆?”“为什么月亮躲进云里了?”“月亮上面是不是真的有小白兔?”。原来我们如此熟悉的月亮又是如此的陌生。

  《月亮》这本书是有德国作家贝恩德.布伦纳所写,看来不光是中国人,连外国人也是很关注月亮的。可喜的是作为一本介绍月亮的书籍,并不像其他科普类读物那么晦涩深奥,相反书中引用了许多民间神话、科学探索、历史故事来介绍月亮,让我们知道了原来这个周期变化形状的月亮如此充满情怀,古今中外的人们为月亮编制出一个个神话故事、科幻故事,力求解开月亮的神秘面孔。就连马克.吐温都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每个人都是月亮,有一面永远不为人所知。

  虽然月亮如此神秘,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月亮的奥秘还是被人类破解了,随着苏联登月任务的完成,这颗遥远的星球终于不再神秘了,我们看到了月球的表面,也了解了月球的构成。不过你要是以为这本书仅仅介绍一下月亮的地理和物理知识的话,就大错特错了。这里面居然还隐藏着政治和历史的故事,冷战时期苏联和美国的对抗和竞争才使得登月计划提前实现,而甚至有传闻说我们所看到的月球表面画面并是不在月亮上拍摄的,而是在地球上的拍摄区伪造的,甚至有怀疑登录月球的真实性。

  就像古人只能站在地球上遥望遥远的月球一样,只有通过无限的幻想来猜测月球,我们现在即使登上了月球,对于很多人来说也像神话故事,一些不怀好意的阴谋者也可以借此来制造新闻,不过更多的时候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再过几十或者几百年之后,科学技术更加成熟,可能每个月都有登上月球的可能,那个时候人们在月亮和地球之间任意转换生活,是不是像现在我们出国旅游一样方便呢?

  月亮的故事还在继续,有关月亮的研究也在继续,而这个充满情怀的月亮也会继续陪伴着我们生活。

  《月亮》读后感(十):揭开月亮迷人的面纱

  小时候听过关于月亮的故事,月宫里住着美丽的嫦娥,让小男生产生无限的遐想。月光如水,月色撩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关于月亮的词语在中文里实在太多了,不胜枚举。这说明在人们的生活中,月亮有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古代的时候,其作用和象征意义更为突出。月亮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一直在古代人们的生活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关于它的神话故事也很多,中外皆有不少。赞美月亮的中外诗歌也是层出不穷。不过随着近现代科学的发展,人们慢慢揭开了月亮的迷人的面纱,看到了真实的月亮。那么月亮这个满是岩石,没有生命的冰冷的小卫星,是如何在人类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一直扮演着一个浪漫而神秘的角色,又是如何引领近代科学进入到现代太空时代?通过阅读这本书,你或许可能会有一个比较满意的答案。

  这本书比较深入地探讨了人与月亮的之间的关系,整个的历史发展过程。从古代印度、两河流域、埃及讲到古希腊、古罗马,再谈到近代横跨几个世纪科学家对月亮的探索和研究。这些探索的过程,作者借助于丰富的文献资料,一一叙述出来,勾勒出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进程。在我看来,这是本书的主要亮点所在。现代科学对月亮的描述已经不少了,我们只要在百度上搜索一下,即可了解一个大概。但人类对月亮的探索和认识过程,这个工作很少有专家涉及,难能可贵的是,作者醉心于此研究,通过大量的收集工作,在本书中展示了近百张来自珍稀典籍、博物馆藏的插图,恕我孤陋寡闻,这些图片在其他地方几乎没有看到过。作者借助于这个珍贵的图片给读者全方位展现月亮在神话、传说、诗歌、音乐、巫术、科学、科幻等领域中的非常丰富意涵。

  我不敢说阅读了这本书后,你对月亮本身的认识就非常全面深刻到位了,但我可以肯定地说,你对月亮的情感肯定比以前会深一点。你知道它的前世今生,在今后观察月亮的时候,你会有更多的联想和思考。让我们在今夜,一起抬头看看天上的明月,或许它会带给你不同的体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