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伴月共生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伴月共生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5-11 20:1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伴月共生经典读后感10篇

  《伴月共生》是一本由[日] 藤井旭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19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伴月共生》读后感(一):精美画册+月球百科

  全彩页的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封面上深蓝色宇宙中一颗明亮的月球,令人心旷神怡。霎时间,感到回到了无数个秋风轻拂,蝉虫微鸣的夜晚,披着皎洁的月光,抬头远望,感觉身体越来越轻,渐渐升起,慢慢飘到远方的月球。

  月球的美,是繁星所不及的。《伴月共生》中开篇精选的几幅摄影作品“月出于东山之上”、“东升之月”、“黄昏中的峨眉月”、“云海月光”等等美轮美奂,每幅作品都值得仔细观赏。

  的确,月球的美,也带给人类无限遐想,随之产生了许多与之相关的传说,甚至成为了人类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东方有嫦娥奔月、天狗食月的传说,西方有月圆之夜狼人变身、吸血鬼出没的故事。每每提起这些传说和趣闻,人们津津乐道

  对于中国人来说,最早接触月球的文化应该是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比如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月夜》等等。

  此外,中秋赏月吃月饼,正月十五闹元宵,更是通过月球引申到传统习俗美食文化。

  更有一些国家,还将月球的图案当作旗帜,如越南、土耳其等。可见其民族对月球的崇拜之情。

  月球对人类来说,意义并不仅局限于观赏,更是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人类计算时间的月份,是根据月球而来,月球从新月到下一个新月的时间是29.5天,农历的初一到三十,也是月相变化的一个周期

  同时,月球对地球影响也极为重要,月球影响着地球的气候、潮汐。地月之间的引力作用保证了地球“波浪式”运行和地球环境稳定。如果没有月球,地球自转将会加快,火山爆发和地震将会更加频繁,而更可怕的是地球将不会产生磁场,无法阻挡太阳风暴和辐射,也就不会有生命存在

  “伴月共生”,并不是某个月球爱好者的偏好,同时也是人类共同的生存方式,没有月球,就没有人类,没有月球,也不会有与月球有关的生活方式。在读过《伴月共生》之后,能够更清楚明白月球的分量有多重,意义有多深,虽然她只是高高的挂在夜空,但她却是孕育人类生命,提供人类生存的伟大母亲

  再过不久,就是正月十五了,希望我们的世界能够多一些幸福美满花好月圆

  《伴月共生》读后感(二):一部说月全传

  宫泽贤治最爱山中之月,在《银河铁道之夜》中,描写了初秋之时,临拂晓之际,山中之月,在山下人间灯火的笼映中,在云雾氤氲朦胧中,星光流彩,一片天上人间的美好景象。日本画家东山魁夷在以京都为题材创作时,为圆山之上樱花与圆月的一夕一会莫名感动画作清新雅致恒久见证。而我们唐宋时关于月的诗词歌赋更是数不胜数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关于月的神话传说,典故亦是流传甚广。伴月共生的我们,凭月寄情,而我们又对这月的陪伴了解多少?

  如今有了《伴月共生》这本专门关于月的科普图文集。以高清照片鲜明表现出各种月的变化,名称由来,月的各种科学常识图文并茂知识点丰富,帮助我们加深了解月。月球在星空中的运行轨道称为“白道”,相对,太阳在地球上的运行轨道则是“黄道”。峨眉月是弯月牙;弓张月看上去似一张弓;白天的上弦月由于是正午时分从东方升起,所以在白天能在蓝天中看到半轮白月。月球的周期有许多种称法,如交点月、回归月等。月相变化一次的周期称为朔望月。中日有些不同。比如阴历九月十三夜是日本独有的赏月节日,又称粟名月,在中国没有此节。

  天空偶见红月,神魔小说里是吸血鬼活动之月,是凶月。然而,科学实情却是地球大气层湿度过高,杂质多,大气不够透明,尤其是接近地平线上,黄沙漫天时,月亮折射光线,就带上了红色

  宋史记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晚上只要找到北斗七星,沿着勺柄找到北极星,就可以找到正北的方向。在没有星星的夜晚呢?可以观月。传说希腊神话中的月亮女神阿尔忒弥斯常把箭搭在弓上为人指方向。在不是满月的时候,月亮的半弧弓不是指向东方就是西方。规律:下半月在黎明时指东,上半月在傍晚时指西。

  “星月夜”,字面上看以为是星星和月亮都明亮之夜,其实不是,日语中的星月夜是指没有月光,星光闪烁的夜空。雨后有七彩虹,其实在特定条件上月光也会形式月虹。还有造月的月亮神金字塔等等。

  从科学探索人文历史,地理,文学作品,传说,绘画艺术民俗活动等多个角度,尽展月的常识和月的魅力。伴月共生,真是一部说月全传,一部关于月之种种的不可多夺的科普好书

  《伴月共生》读后感(三):你看 你看 月亮的脸

  太阳和月亮陪伴地球度过了40多亿年的时光,日出月落,月落日出,月亮的阴晴圆缺高高的挂在天上,没有太阳那般霸道炽热浓烈,自多了一份蒙着面纱神秘温柔小意。

  人类对于月的探索古已有之,计算年月日历、潮汐变幻的因果,对月寄情的浪漫……月亮和人类的关系,那么近又那么远。天气好的时候,夜观天空,月明星稀,它像一位矜持又明丽的公主,散发着清冷迷人光芒,照亮游人的归家路,照进思乡的雕花窗,也安抚着一个个甜美的梦。

  记不清何时,一定是从很小很小的孩童起,我们就习惯了月亮的存在,并开始好奇,为什么每晚的月亮都不一样,月亮上真的有嫦娥和玉兔吗,人可不可以到月亮上去玩?到现在,自家的幼儿也问出了同样的问题,该怎么讲她才能明白呢?干巴巴的讲肯定是没有效果的,对着每天的夜空讲最真实,可连贯性又差了许多,幸好,有《伴月共生》。这本书帮了我太多,它是一本图文并茂的科普书,把人类对于自然理性的求知和感性喜爱完美的融合到了一起,读书知月,读书赏月,读了这本书,方知陪伴地球度过亘古孤寂的月亮,是个什么模样

  全书分了九个篇章,开篇即是月景,图片虽少,张张撼动人心。不同时间段的月亮,都像大海灯塔的光,驱散黑暗带来的未知恐惧,冷却温柔的传递希望,让人望之心生喜悦。如果说月景是以图动人,月相一章则是授理与人,它揭示了月亮变脸的真相,原来弯月和弯月,圆月和圆月,还有这么多的说法,29.5天的月光,原来并不都一样。月亮的轨迹图,月龄一览图……这些实景以及合成图把人类研究成果浓缩其中,小到学龄前的孩童,也能在家长的陪伴下弄懂月亮变脸的原因。不同月龄的月都有自己名字小故事,读起来十分有趣,例如满月时的月饼图片,瞬间连接起了月亮和我们的习俗,理解起来没有任何障碍;又如立待月那页,把月球和薄皮豆沙包类比,很容易就记住月球构造;生动有趣,易吸收易理解,也正是科普书的意义所在

  其它章节也都非常有意思,说月、叹月、月色……讲述了各种和月球有关的小知识。藤井旭用专业精美的天体照片和充满人文情怀笔触去展示地球的伙伴——月亮,无外乎这本书被称为最有温度的月球小史,月光虽冷,内里温柔。

  这本书在关于月亮的文学作品方面引用了大量中国古代诗词,为本书增色不少,诗句诚挚感情和无限的内涵,吟之颂之,余韵悠长。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古人。月是宇宙赐予人类的忠实伙伴和宝贵财富,人类也对月衍生出超过数据理论的情怀。一代一代人,搂着怀中幼童望向黑夜的天空,总会说,你看你看,月亮的脸。

  文/团团花哚 2016.02.11

  《伴月共生》读后感(四):《伴月共生》 ——月景.月出于东山之上

  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封面上写着这样一句话:最有温度的月球小史,冷知识背后的温柔诉说作为一本有温度的科普书,它承载着传播月球知识的任务,却一点都不呆板,反而十分有趣。月亮就像一个忠实的伙伴一样陪伴着我们,融入我们的生活。从古至今,有无数篇诗歌散文歌曲伴月而生,而月亮除了供我们抒发情怀之外,还有许多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趣事,皆记载于此书中,这也是这本书相比于其他地理书籍有趣的地方

  第一部分,望月之趣。月亮,是一个无论你于何时,于何地,无论用双目眺望,用双筒望远镜观测,还是从天文望远镜中窥探,抑或直接用心感受,都有着无穷乐趣的天体。这一部分讲的是月景:东升之月、黄昏中的蛾眉月、云海月光、山中之月、破晓之月、月光之路、地球反照......如果你仔细观察月亮,就会发现月亮的形状每天都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从细细的蛾眉月、半明半暗的上弦月,到整轮滚圆的满月。

  对于高悬于空的月亮,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都会以它为题流传下了不少的精彩之作。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苏轼在《赤壁赋》中对于月的描写: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文中一句“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写出了月周而复始形态变化,而这种形态变化是因为月球围着地球公转,当我们从地球上观测月亮时,会发现其明亮部分的比例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因此月亮看上去时圆时缺,时盈时亏。而“阴历”正是以月亮的圆缺周期为基准而制定的。在以前,当人们使用阴历时,只需观察当天月亮的形状,便能立刻知晓日期

  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历法,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阳历”,而如今人们常说的“农历”,是根据阴阳历制定的历法,它与“阴历”又不同。所以,很少有人能根据“阴历”知晓日期了。

  观月景而知日期,是这本书给我的第一个惊喜

  《伴月共生》读后感(五):温柔地科普我

  小时候妈妈住的宿舍在乡下一个小山丘上,顶层,出房门有一个大大的天台,夏天晚上我喜欢站在上面,等山风白日晒出的蒸腾的暑气吹散。大人拖着竹凳子坐着乘凉闲聊。头顶有大大的月亮,照得水泥台子灰亮灰亮的,快乐就像摇摇晃晃要打出来的嗝。

  大了以后,我坐在辆老二自行车后架上,在大车小车乌央乌央的四环边上慢慢悠悠,天挺冷的,下车以后和骑车的那位吵架了,哭了很久。远远有一个煞红脸的月亮,又大又近。

  记忆常常会这样,也没有发生什么太了不起事情,但是当下身边的一些细节会记得很清楚。白昼总是喧闹,细节太多,所以对着太阳抒情总是少数。夜晚寂寥,月亮虽然远挂天边,总算有一种陪伴的感觉。

  很奇怪看这本科普书让我想到了特别多这样的片段感慨原本也只是想了解一下月亮的科学面,可是越读越觉得人类和月亮还是感情太深啊。日本的小伙伴甚至依据从月圆到月晦每一天月亮出现的时间,给月亮起一个名字:“立待月”“居待月”“有明月”……,记录是吃过饭站一站就看到了它,还是要回屋坐一会才看得到,或者已经躺下来半夜了呢,月亮君才出来,带着观音们,只有日本贵族才能有闲等到祭拜。像不像等待人的心情,你来你不来你什么时候来,见不到你好遗憾啊,唉睡吧。这种别致志趣在书里比比皆是

  当然这本书最最重要的当然还是对我的扫盲作用,非常惭愧地说,阴历和月亮的具体关系我都是第一次得到这么清楚的解释的;更别提我们原来看到的月亮其实总是一面,而且月亮两面原来样貌大不相同;还有春潮和冬潮其实是有差别的;月霓和月虹有什么区别;月亮的公转到底围绕着哪个中心点在转动?还有怎么靠上弦月和下弦月辨别方向……可是藤井旭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温柔态度,抚平了我的惭愧,好像静静一壶茶,等着你品,可以喝到什么,他都不会打了鸡血一样来评价你。

  另外让我觉得很喜欢的一点,是他从他们文化的角度讲了很多和月亮有关的温柔典故,比如辉夜姬的传说,日本人九月十三赏月的习俗,月沉与樱花的残缺美等等。当然还有月饼、嫦娥、“举头望明月”这种在整个汉文化地区耳熟能详的文化符号。现在,即使深夜,窗外也是亮堂堂,高楼林立,反正抬头看,也未必寻得到,中秋节可能晚会的人都比看月亮的人多了。所以月亮从一个天体存在,变成更像是一个文化符号一般的存在。总在某处,无论是否看得见,或圆或缺,再远也会再见。忽然有点体悟为什么总用月亮代表母亲、爱人、家庭这样的所在。

  我读这本书的时候,一岁五个月的宝宝就在身边,他会很安静看着书里的图片,用手指一指书上盈盈亮亮的一点,嘴里发出“咦”的声音。我想以后带着他去看真正的月亮的时候,可以靠着这本书伪装成一个博学的妈妈了,让那个代表了无数人的心的月亮,裹挟着无数世代的故事进到他的集体潜意识里,长耀夜空。

  在表达了对这本书的喜爱之后,最后吐槽一下,内文用如此光滑的铜版纸,无论看哪页,阅读的时候一个明亮亮的大反光,非常讨厌,比图上的月亮都亮。

  《伴月共生》读后感(六):日出东山 伴月而升

  读到月龄27的有明月时,突然被触动:忽早忽晚的月亮,其实有着自己的足迹,走着自己的路。书里写:月球绕地球公转,我们在同一地点所观察到的空中的月亮每天都会向东偏移约12度,月亮每天出现的时刻也都会向后推迟约50分钟。所以如果天气好,我们在月龄27、28看日出时,还能看到挂在天空中的月亮!

  看到《远去的月球》这个题目,又被吓到:总以为一直挂在那天际边的东西是理所当然的存在,不想它也是要“走”的。立即翻到这一篇查看,才发现月球对地球的守护何尝不比人间情感。也许,是我们拟人了它,但换个角度想,又何尝不是如月球这样的存在教会了我们许多!

  日出东山,伴月而升;月伴人行

  《伴月共生》读后感(七):赏月&识月----评《伴月共生》

  对于高悬于空的月亮,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都会以它为题流传下了不少的精彩之作。在科技发达的及时今日,我们则更加关注着揭开月亮的“神秘面纱”。俗称月亮的月球在古代被称之为是太阴。它是环绕地球运行的一颗卫星。那么,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再进一步深入认识它,了解它,欣赏它和感知它呢?

  中国国家地理自然生活系列推出的《伴月共生》一书,很是精彩地为我们好奇的读者展开了一个知识量超级庞大的月亮科普课程。书如其名,读者们可以通过这本书册去走入月亮的深处。与月亮同生,与月亮为伍,与月亮的各式话题为切入点。

  本书的封面就是以高悬于空的月亮为主题,以星星点点的繁星为旁衬,徐徐拉开关于解说月亮的帷幕。手捧着这样的一本科普读物,我们的心情是怦然心动的。粗略地翻开其中的内页,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各个页面都选用了优质的彩纸,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分享着“月球“的话题。一如本书编者推荐般:这本书极具观赏性,而且又包含着丰富的知识点。有图,有文字,有月亮各个阶段的变幻为切入点,读者们可以领略一个更加到位的,直观的,生动的月球世界。对于这样一个星球,我们书外的读者尽管熟知,却并不一定深入了解。但是有着这样一本书册的引领,我们仿佛瞬间有了一位声情并茂的专家骨灰级老师来答疑解惑”月球“的资讯。本书的最初伊始,我们可以欣赏到数张各个情景下的月亮美景。这一极大地调动着我们探索月球奥秘的积极性。随后,我们可以围绕着”月有阴晴圆缺“的主旨,走入各个月龄的月亮话题。月龄速算法,白道,娥眉月,地球反照,伽利略的暗号信-----从最初的直观感受,到随后的科普知识点学习,到再然后的几大月亮专栏分享,全面而又详实的月亮科普分享是那样地引人入胜!

  尽管这是一本科普读完,但是《伴月共生》这本书册又可以称之为是一本详实,生动,夺人眼球的好书。不可否认的是这里既有着生动的文字讲解,这里更有着赏心悦目的实景照片分享。读者翻阅读书之时除了觉得视觉上的震撼,更是心灵上的满足。因为借助着这本科普读物,我们对月球的认知又更进一步。本书的阅读价值的确不容小觑!

  《伴月共生》读后感(八):伴月仍需望远镜,回家可看科普书

  说起来,如要观星的话,最好观察的当然就是月亮啦。它的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自古以来都得到所有民族的一致认可。围绕月亮,既有很多有趣的天文学常识,也有很多文化传统可以抒发。对一切现代社会而言,前者是一致的;但后者就各有巧妙不同。日本人本着其细腻的风格,对月亮有一套又一套的漂亮说辞,光是不同月相下的别名,什么三日月、弓张月、立侍月、寝侍月之类,就比中国人多出许多。书中不但有这些内容,也转述了不少中国人和欧洲人的说辞。不过,虽然没少讲文化,本书仍然是科普性质的,是对各种月亮相关的天象的讲解。甚至月亮相关的文化内容也都是以科普风格讲出来的硬知识,而非软绵绵的抒情文字。

  人们对哪些内容感兴趣,完全是个人口味决定的,别人不容置喙。但如果某初阶读者真的对月亮本身、而非它的文化形象有兴趣,我会强烈建议他弄一台双筒望远镜(最普通的就行,甚至可以是小型的观剧镜),在合适的夜晚外出观测。双筒望远镜的放大倍数一般会在5倍到10倍之间。一个直径大五倍的月亮,其面积会大25倍。因此,比起肉眼看到的,望远镜里的月亮会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充满细节的球体。当实际见到月亮上的山和海,亦或地球在月亮上的投影时,读者对书中知识的理解,才真的可能鲜活起来。如果天气晴好、背景光也不强,看完月亮也可以顺便看看天空别的地方,成千上万颗肉眼不可见的星星会出现在镜头视野里,那种冲击力比不上阿西莫夫在《日暮》中设定的场景,但也不容小觑。

  总之,作为一部科普书,本书可以和望远镜一样,成为我们与月亮建立联系的辅助手段。对我而言,这应该是它最合适的用途了。

  又,图书公司的人说要送书约评论的时候,还一个书评都没有呢。看起来其他拿了书的评论者都比我手快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