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告别》读后感精选
《练习告别》是一本由[英]玛丽安·库茨Marion Coutts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8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练习告别》读后感(一):陪着你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作者写得很不错,很多时候我好像能感受到她那种无助,虽然我没有体会过那种感情,但当作者的丈夫患癌身体一天天虚弱,作者每天既要带孩子还有照顾丈夫,她的那种坚持真的很让我震撼,看书的过程中我经常幻想,如果我是他我当时会怎么做,我可能会崩溃,作者的经历不只让我感动,也教会了我坚持,上帝最终会给你现在的艰难开一扇窗,生命值得期待。
有时间我会再看一遍
《练习告别》读后感(二):癌症――把我们身边的人,逐步变成陌生人
癌症足以摧毁一切!除了身体机能还有家庭。它把我们所熟知的人,一点一点的从这个世界抽离,直至远方。虽然早已知道结果,鼓足勇气面对现实,然而当孤独来临的一刹那,可想而知玛丽安那百般刺骨的感受。丈夫的生命终结与儿子的初探世界形成鲜明对比,一边在失去,一边在生长,需要很大勇气面对这一切。从这本作品中,同样能体会到玛丽安作为妻子的职责,两年辛苦忙碌,完全忽略自我,担起全家所有大小事物,照顾汤姆,还要将艾弗培养成人,佩服她的坚忍和耐心,值得敬佩。
《练习告别》读后感(三):离开的、留下的,都该释然的。
不造为什么觉得封面“轰动英伦三岛的生死之书”这句话看着不太妥,希望换句话咯。
不过还是不影响对作者的欣赏。
觉得她是个不妥协,很宽容,很坚持,也很理性的妻子。从丈夫初诊癌症时打点着一切,到后来没有希望安排着最后一程,她都对丈夫给予最大的宽慰。而丈夫汤姆即使在病痛中煎熬,也依旧是个帅气洒脱的丈夫。所以,他们的生活还是生活。
如果说,他们在癌症治疗希望升起与泯灭的反复折磨中,没能达到关系平衡,这种日子就很难过下去。他们夫妻两对生活都有着追求,都会为了对方努力,这点让他们不至于被现实打压,痛苦是有的,生活的乐趣也是有的。
不过以长期来说,这种日子确实也过不下去的。
最后的解脱也只会是以死亡来宣告。这是一种难过并着释然的感觉。这种释然,离开的,被留下的人都有。时间会自我更新,离开的会留在心里,生活还是要继续的。
《练习告别》读后感(四):等待死亡的降生
用一段两年多的时间去亲眼见证 你最牵挂、与你共命运的人 一点点被死亡 吞噬
这两天读这本书的感觉 很孤独
非常讨厌 生离死别 讨厌所有意志之外所有的事情 因为弱小 无能为力
被记录死亡的人是英国独立报首席艺术评论员汤姆,作者是身为人妻的艺术家兼大学老师。丈夫汤姆被查出在控制语言区域的地方长了恶性肿瘤,他们不知道死亡什么时候来临,只能积极化疗。汤姆慢慢丧失语言能力,就是慢慢丧失他赖以为生以此为傲的语言能力。儿子艾弗正在学习说话,并且慢慢丰富语库。所以本书提供了一个语言的视角。
我知道我们都是会生老病死的凡人。但当死亡判决书提前发放给你个人或者你身边的亲人,你就要去经历 所有心爱之物都慢慢从眼前消逝。
上一本关于死亡的书 是《最好的告别》。角度从临终关怀切入。这本书更像一本扣人心弦的死亡观察日记,如果我是作为妻子的作者,我应该早就神经衰落了。我们所有人都是未来死亡的经历者,也是身边人死亡的见证者,我们真的能够练习好如何告别吗?
《练习告别》读后感(五):生命是一直的告别,但你要勇敢面对
我本就是个极度感性的人,看不得关于感情流逝、亲人离散这样的文学作品,因而读英国作家玛丽安·库茨的纪实类小说《练习告别》,始终流着泪,哭泣着读完,实在是令人动容。
这是一本从妻子的角度记述绝症病人最后时光的情感类佳作。2008年,《独立报》首席艺术评论员汤姆·卢布兰其被诊断为脑肿瘤,他的妻子玛丽安·库茨记录了他从确诊到病逝的两年时光。
玛丽安以动人心弦的文字记述了这段令她倍感煎熬的经历。面对生死别离,玛丽恩和汤姆选择用爱共渡难关,用勇气和坚强面对人生中一个个不得不面对的困境。
这本书让我对爱情的思考宛如面对地震那般先坍塌后重建。我对作者玛丽安·库茨并不熟悉,而读罢这部作品,她在我眼中成为一个有着超额的情商和爱情至上的纯粹女人。
作者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小事来写,事情虽小,但都曾深深触动过她的感情,因而也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她用女性细腻的文笔记叙了丈夫从患病到过世两年多时间里的经历和思想变化,极具情感共鸣,其间不乏对生命与死亡的叩问,叙事叙得实,写情写得真,写出了夫妻之间的至性至情,因而使《练习告别》成为缅怀亲人作品中的绝唱。
《练习告别》读后感(六):爱的陪伴
最近在读一本很严肃的书《练习告别》。刚看到书名《练习告别》,我第一反应这本书肯定是有关情感方面的,可能是有关恋人分手的,拿到书后,我很震惊,是写一位妻子与身患脑瘤晚期丈夫的感情故事。 《练习告别》的作者就是文中妻子玛丽安本人,这也是她出版的第一本书,她用女性细腻真挚的文笔记录了丈夫汤姆从确诊到过世两年多时间里的经历和变化。文章事无巨细的记录,却无丝毫的冗长繁琐,反而会使读者身临其境,产生共鸣。 丈夫汤姆也是以为艺术家、作家,有些共同爱好的两个人,面对死神的到来,共同承担与面对。文章采用日记体的方式记述了这段让她备受煎熬的经历。活泼可爱的儿子正在学说话,而汤姆的语言能力正在丧失,上帝正在与一个正沉浸在幸福快乐的家庭开了个天大的玩笑。面对生死离别,玛丽安和汤姆选择了理性,选择了用爱来共渡难关。 当事人汤姆的做法令我肃然起敬,病魔并没有将他击垮,他也没有妥协,而现实生活中能做到的少而又少……玛丽安,作为参与者,她让我看到了半边天的伟大,她既是妻子又是母亲,在她身上没有小女人的娇气与胆怯,她折射出来的是女性的光辉形象——坚强,勇敢,独立,理性!让人钦佩。 生活中我们也在做着各种练习,到却从未有过练习告别,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反问自己“如果我的家人正在面临死神的考验,我会怎么做?”答案是一次次的反问,一次次的没有结果,我想都不敢想,她们都是我的家人,是我最亲爱的人,怎么舍得离开。我断然做不到玛丽安那样一如既往,像平常一样过每一天。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陪伴也是最尊重的爱。
《练习告别》读后感(七):以爱情的名义
读完《联系告别》之后,久久难以平复自己内心激动之情。我激动于生命的伟大,激动于生命的脆弱,更激动于爱情的伟大。
我很年轻,完全没有那种看破生死、超脱命运的念头,仅有的就是对待生活的美好期待,以及对未来的乐观期许。
作者对爱情的坚贞,对待家庭的责任,让我感动。我无法想通:月老既然牵了这情丝,为何又要硬生生将这条情丝剪断。
充斥于影视剧,书籍中的爱情故事让我感动,让我流泪。我知道,你们会说那些都是假的,而我也明确清晰的知道,这些爱情剧里的爱情故事都是掺了水分的——故事就是故事,永远也无法和现实相比较,但这些并不影响我对爱情美好向往。
初读此书的时候,我抱着漫不经心的态度,开篇几章并没有任何激烈的冲突矛盾,节奏缓慢到让人无趣,作者所处的生活状态确实值得人羡慕的。在没有任何的缓冲之下,噩耗倏忽而至,让作者措手不及。
原本让人向往的“书画琴棋诗酒花”生活情形,突忽变为了“柴米油盐酱醋茶”。作者的爱情与家庭遭遇到了巨大的危险,她的丈夫确诊为癌症,命运不守规则的将他丈夫的人生终点线向前挪了一大截。开始的时候,作者也去抗拒这命运的降临,也去控诉这命运的无情,但这些于现实来说无任何的意义。认清现实之后,作者开始去接受,去妥协,去抗争,去无视这命运。
爱情在风暴中该何去何从,谁也无从得知。但是作者的选择,让我感动。最美莫若长相守。既然无法与你长相守,那么我便用我全部的能量,浇灌你生命的长灯,在你剩余时光里面让你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作者爱自己的丈夫,她爱得深沉,爱得委婉,爱得端庄,爱得让所有感动。我梦想中最美好的爱情就是这个样子,我喜欢相守以沫淡淡而出的感觉,喜欢那种无视生活烦琐的生活态度。
但是我还是觉得命运太无情,月老太无趣。你既然让他们那么美好,却又为什么让他沉陷、塌落?
《练习告别》读后感(八):爱永不凋零
读此书时我正在医院输液室打点滴。
我因发烧38度,不得不停下工作请假赶往医院。面对医生的一系列问题,我有些害怕。虽然我知道自己的病因是上火引起的,但是对于一个经历过03年非典的人来说,医生的“最近有没有出京?”“最近有没有接触过活禽?”“周围最近有没有发烧的人?”让我认为但凡我回答“有”,我就会立马被关进小单间。我从未生过大病,但感冒发烧打针吃药输液对以前的我来说却跟吃饭一样。对于消毒水的味道我是讨厌却熟悉的。我坐在输液室单手翻书,听着周围嘈嘈杂杂的呻吟声、安慰声,心绪却是平静的。
这本书是一位妻子所写,记录了她的丈夫被确诊脑瘤之后的时光。我唯一经历过的类似情况是小学时我的姥姥患病。我与姥姥感情很好。得知姥姥患病的时候我没有想过她会离开,一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姥姥得的具体是什么病。自从得病,姥姥就慢慢丧失了行动能力。我刚上初中,妈妈从打工的地方回来照顾姥姥。我一天天看着姥姥由一个胖胖的老人变成皮包骨的老人。我晚上会陪着姥姥,写作业时会听到姥姥断断续续的呻吟,对于姥姥的病痛,我们束手无策。我只能一边写作业,一边跟姥姥讲学校发生的事,企图转移她的注意力。但其实我知道,会疼的地方照样会疼。后来大概姨妈、妈妈、舅舅他们都知道姥姥要走了,就把姥姥接回了舅舅家。那段时间我在准备中考,很长时间都没有去看过姥姥。突然有天晚上接到电话,让姨妈、妈妈她们赶紧去舅舅家,我就知道姥姥要走了。听到消息的时候我心里有一种“终于”的感觉,对于姥姥来说,大概离开是种解脱。
对于常年忍受病痛折磨的人来说,大概离开才是他们想要的。挽留只是活着的亲人对自己内心的安慰。
坐在医院里读这本书,内心是平静的。没有跌宕起伏,没有热血澎湃,但书中传递的力量沿着血液慢慢流向内心。我希望把这本书推荐给病患的家属,希望可以传递给他们力量。病魔是无情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爱,永不凋零。
《练习告别》读后感(九):一直练习告别,一直不愿告别
没有谁愿意与挚爱的人说再见,再也不见,更何况是相爱的人。
《练习告别》是英国的作家玛丽安·库茨的第一本书,玛丽安是一个艺术家,作品多在英国本土展览,原本有着一个幸福的家庭,彼此相爱的丈夫汤姆也是一个艺术家,相关演讲和写作是他的工作,她们刚刚有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儿子——艾弗。阳光灿烂,幸福洋溢在这一家人脸上。
作者写这本书的契机是汤姆被检查出来患了脑瘤,这给这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带来了什么?玛丽安用她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感,用日记体的方式记下了上天与这个家庭之间的悲伤玩笑。
幸福的生活都是一样的,苦难来临的方式可以千方百计
本书正是采用了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通过玛丽安的叙述,使得由汤姆带来的苦难如温水煮青蛙一般的沁入心脾。
玛丽安在这两年的时间里,不定时的给所有朋友发邮件,这个决定是夫妻二人一开始就做出的,在书中可以看到邮件的内容,他们需要朋友的帮助,需要朋友的关怀,朋友们也乐意提供帮助和关怀。
实际上在我看来这也是本书可以成书的原因之一,西方文学者愿意把自己的心情和生活拿出来分享,而东方则是更加注重所谓的隐私。如果发生在玛丽安身上的事情发生在我们国家,也许没有任何人知道,汤姆就会默默地死去,就没有这样感人的故事和文字了。
所以,因为玛丽安,我们看到了一个家庭在与病魔作斗争的过程中是如何面对一切苦难的。
一直练习告别,一直不愿告别
本书的书名是“练习告别”,书中玛丽安也一直在为了告别做各种准备,尽最大努力挽回汤姆的生命,制造和家人、和朋友间的美好的回忆,为艾弗做好准备,替汤姆做好准备,替自己做好准备,可是到最后玛丽安都没能做好准备,因为不愿告别。
汤姆在患病的最后一年里,得了严重的失语症,作为一个把演讲和写作当做事业的人来说,这是何等的悲伤,可是相对于玛丽安来说,汤姆一直保持着较好的情绪,让自己和家人能够看到希望。
这一家人,包括他们的朋友都在练习告别,也一直不愿告别。
本书是一本注定很悲伤的书,看这本书需要有承受生命之轻的勇气;本书也是一本笔法很细腻的书,对于玛丽安自己的内心刻画深刻到了极致;是一本值得好好阅读的书。
《练习告别》读后感(十):悲莫悲兮生别离,难以告别
悲莫悲兮生别离,难以告别 读[英]玛丽安·库茨《练习告别》 屈原在《少司命》中写到“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就是说:世界上最伤心的事啊,莫过于活着的时候分离,最开心的事啊,莫过于结交新的知己。 玛丽安、汤姆、艾弗,本应是生活幸福、其乐融融的三口之家,却因为汤姆确诊的脑瘤,让这个家庭陷入无限的苦恼、彷徨、矛盾与绝望之中。“此生未完成,但爱永不凋零”。在从得知汤姆患上脑瘤,治疗的两年多经历,到送完汤姆最后一程,玛丽安以其细腻的笔触,丰富的情感和对真爱的渴望,描述了两年多来的心路历程,两年多来的人生起落,两年多来的喜怒哀乐。从开始的六神无主,手足无措,到治疗中的沉稳面对,爱情包融,直到最后的平静告别。作为一个妻子,丈夫距离死亡几为必然,作为一个母亲,儿子更要健康成长。在这种情况下,到底是什么使玛丽安如此坚强? 读书的过程,也是自己体会的过程。尽管从书名就知道了结果,但是玛丽安的心路,仍然让人动容。多少次,我潸然泪下,为了那份真情,那份坚持,那份感动;多少次,我恍惚走进玛丽安的世界,而无法跳出;多少次,我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只有强制自己释卷,方可掩盖自己的悲伤。 玛丽安在书中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值得我去深思,即使不会面对告别,也依然让我静下心来,细细思索。那些问题包括:什么是哀伤?什么是应对?未来是什么?失去是什么?快乐是什么?耐性是什么?归属又是什么? “生活不只有甜蜜,还有伤痛。天不总是蓝的,偶尔也会乌云密布。”我是一个有时很脆弱的人,从没有想过,也不敢去想,如果确定会在近期失去一个最亲爱的人,我将是什么反应,什么心理,什么计划… 现在的我,不提生死离别,也即将面对诸多告别。我深爱的人难以在一起,在一起的人又面临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很可能也是要离别的。未来的遥不可知充满变数,让我对告别充满了恐惧,多少次的梦中惊醒,多少次的心理斗争,始终让我处在崩溃的边缘。而内心最爱最爱的小公主,也是早晚要说告别,是放手,也是告别,毕竟你不能陪她一辈子,更不能永远为她遮风挡雨,架桥开路,以后,她必然会独自生活。而我,准备好告别了吗? 人生终将是有很多告别的,尽管练习告别,却打心底上难以告别。但是请记住,告别与否,爱是永不凋零的花;告别与否,让爱的花朵在心底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