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走啊,去过美的人生》读后感锦集
《慢慢走啊,去过美的人生》是一本由朱光潜著作,平装出版的2017-5-1图书,本书定价:240,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慢慢走啊,去过美的人生》精选点评:
●说教味太浓,但也有一些很精辟新颖的观点。殷殷劝导之中可见真诚,文人的希望和努力。很多对社会的意见牢骚,放在现在竟也是一样的,所以几十年竟然并没有变多少…
●人生有价值正因其有悲剧
●有些章节适合在逆境中通读一遍。朋友,恋爱,文学,做人,我也适当摘抄一些。虽然并没有读透!有一天我们突然明白一件事,大概再翻起这本书,觉得人生早应该如此
●朱老的书里装满了睿智,装满了美好,也装满了勇气,看完总是觉得特别通透,感觉整个世界都特别美好了。也许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目标和力量,但心里就是很美。想再看一遍《谈美》了。
●超脱,非常非常喜欢纪念港大那篇
●如抚美玉,如饮甘醇,如沐春风
●比“谈美”更让我喜欢,受益。对于其中能解我一点困惑的指导,我更是想拼命表示感谢。之前我为“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间的问题而困惑不已。纠结着这些问题:假如高雅艺术本是服务于有闲阶级,那平民阶层的欣赏实际上只是崇拜上流社会的附庸风雅,并不是真正的喜欢吗?如果趣味是能被培养的,那我也能被培养欣赏那些我所厌恶的低俗吗?为什么高雅就是好的?为什么人会厌恶低俗?艺术是真有品味还是故作姿态?这些我隐隐有答案但还是不能够很能表达明白。但这本书,给了我很好的回答。感恩。
●嗯,朱光潜先生的这本书让我一下子醒悟过来,原来艺术的作用在这里啊,它能让我们懂得欣赏生活中的各种美,让生命变得丰富起来,同样物质生活的两个人,懂得美寻找趣味的人,肯定要比那个对什么都麻木的人过得更快乐。这样的体验,我在欣赏大自然的风光时曾经有过,广阔到高山大海,细小到鸟语虫鸣,在我眼里它们都是那样的美,让人的心胸一下子宽广起来,静谧下来,在欣赏的那一刻,我们当真是同神仙一样自由啊。
●咖啡的味道,让人不可避免地想起人生受阻之后的命运。
●这才是美育教育最该看的书吧,比那些枯燥的教材有趣一万倍
《慢慢走啊,去过美的人生》读后感(一):给自己一塌糊涂的生活码个序
1.一开始get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以为这大概就是个当代作家码的文笔优美的散文
2.当我开始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怀疑这可能是个写大道理的作家,并开始怀疑评分
3.走的越来越深入的时候,越发对朱老心生佩服,美学与人生,参悟的太透了
4.于是乎,了解一下朱老,发现朱老并不是很当代的一个作者,然而书中几十年前的话,放在今天,却仍然十分适用。
5.佩服的五体投地,然后开始收朱老的其他书籍。
前几天的时候,我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写:生活就快崩掉了。
今天中午细细一想,删了,因为
生活已经崩了
但是
还有得救
《慢慢走啊,去过美的人生》读后感(二):云汉
朱光潜这样一位美学大师,如果你读了他的作品绝不会空手回去,他说人生,谈修养,聊理想,写友人旧事,有人生的智慧,也有对人性了解的深广。柴静说朱光潜的文字“没有一字不直白,但像饱熟不坠的果子,重得很……常有人把艺术说的云山雾绕的,看到这样的话就格外亲切。” 阅读的时候,多次会把文中描述的生活态度,如超脱现实,人生哲学,文艺趣味,人类价值,美感教育,冷静观照,自尊与自谦,虔敬之心,羞恶之心,控制理与欲的意志力,谈摆脱,谈友情,谈爱情,谈理想与事实,诸多。我无时无刻不在检讨自己,将大多问题自行代入,实在看到了不少真知灼见,悟到了不少真理,醒悟自己的缺跛之处,也发现自己善且美的一面。灵魂深处的某所从未被发现过的大门,被打的通开,实在是一种快感。但同时内心具有一种担心与焦虑。朱光潜没有哪一本书甚于哪一篇文章是我们可以通读至结束的,其中蕴含的真理需要我们反复思考,体感灵魂,付诸实践,磨砺自身,终将达到理想的自己。何其难矣。起初他的文章里,我更多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心中那些从前永远无以言表的意向,被他实在有力的语言全都言语道断,着实为自己而感动。随后更多的是反观自身,观照生命中的动,美则安之,恶则改之。我找到了人生的规范戏本。 一语道不尽我的感动与对朱光潜先生的喜爱与敬佩!
《慢慢走啊,去过美的人生》读后感(三):头头是道,津津有味
子皿 20180927
人生短短,酸甜苦辣少一味都不圆满,况且哪一味多寡也不是你说了算。
这本《慢慢走啊,去过美的人生》看了好久,读完想理个脉络出来又读一遍,还是有点儿混沌。它和一般的鸡汤不同,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成功学。因为是信件的关系很多内容会换个马夹多处出现,论证也不是很系统。但是朱老在这几十封信件中慢慢的解构了自处和相处之道,字字珠玑,常有醍醐灌顶之感。
朱先生在倒数一篇讲他在港大的学习和生活:不会说话、不会下棋、不会打台球、没钱吃广东菜、读书也不行、考试全班倒数第一,被同学起绰号Three wise man。我很好奇这个“异样”的“北京学生”,怎样一步一步变成了中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如果你也有这样的疑问,答案多多少少藏在前面的多封信中。
按朱老师的意思,完美的人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有强健的体魄+科学家的头脑+宗教家的热忱+艺术家的胸襟。言简意赅,也不难理解,可是年轻的时候忙考试忙生存,常常顾此失彼。等到中年,理想和未来都有了一些框架就会想要摆脱人浮于事的喧嚣,追求内心的丰盈和安静。即要锻炼理智又想陶冶性情,有跑马的,有读四书五经的,有修禅修道的,有练琴棋书画的,好不热闹。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挣扎着在有限的世界中做个自由人。在一顷刻一顷刻的生命中求真善美,认真演戏和看戏,求皆大欢喜,能活在当下,像草木虫鱼一样无所为而为的玩索。对己牢记此身此地此时,不拖延不推诿;和友则求自在,各自欢喜。在多元宇宙开疆辟土,也像狡兔三窟,总有一处角落安身立命。生命脆弱,文学音乐和艺术+山水田园都将丰富一个人内心的生态,让你即使独自一人时也不孤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顺着自然的本性生活。如若工作中要顾及人情事故需要事事周全,在大自然里就可以尽情呼吸奔跑跳跃,可尽情享受做真我的片刻。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站在一定的距离审视自己的内心和生活,喜欢自己当下的样子就好。苟且有时,诗和远方亦有时,不完美的人生才是生活本来的面目,亦因不完美才有更多的期待和精彩。
《慢慢走啊,去过美的人生》读后感(四):不寻懒事过好生活
这本书是朱光潜先生的散文集,其实写的很好,他个人是研究美的,未必说他个人生活很风雅,但是他非常的勤于思考,行文不拖沓。
要说不满意的地方可能都是针对编辑的,书的标题取的太随便了,一本很干净简约的散文集被取了个很塑料和自以为正能量的标题。另外一点就是汇编的结构,里面有两个类型的文字,一个是一些日常的思考可以看出是对年轻人的劝解,另外一个是对一些艺术家的追忆以及作品点评。编的不够用心,主题不明确。
最后以防这本书被大家错过,摘两段个人觉得有启发的话。
“人的最聪明的办法是与自然合拍,如草木在和风丽日中开着花叶,在严霜中枯谢,如流水行云自在运行无碍,如“鱼相与忘于江湖”。”
这句话可以表达一些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意见,就是自然的风物,经常在旅游的时候遗憾大好河山被人为损坏,以及所有的城市、景区都卖一样的东西,都长一个样子。可能就是来自于我内心深处无形中和朱先生一致的对美的观念吧。
““抵抗力”是物理学上的一个术语。凡物在静止时都本其固有“惰性”而继续静止,要使它动,必须在它身上加“动力”,动力愈大,动愈速愈远。动的路径上不能无抵抗力,凡物的动都朝抵抗力最低的方向。也可以应用到人生上面。人像一般物质一样,也有惰性,要想他动,也必须有动力。人的动力就是他自己的意志力。意志力愈强,动愈易成功;意志力愈弱,动愈易失败。不过人和一般物质有一个重要的分别:一般物质的动都是被动,使它动的动力是外来的;人的动有时可以是主动,使他动的意志力是自生自发自给自足的。在物的方面,动不能自动地随抵抗力之增加而增加;在人的方面,意志力可以自动地随抵抗力之增加而增加,所以物质永远是朝抵抗力最低的路径走,而人可以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这句话可能比较印证了这几年我自己活得越来越自由以及满足的一个比较大的根源——用意志力和惰性唱反调,对身体也好,饮食也好,学习也好,工作也好,更主动也更少一些借口。
懒惰不仅会导致人离自己的目标渐行渐远,更会一点一点摧残人的内心世界,对自己越来越不满意,越来越缺乏自信,对周围越来越缺乏耐心,其实根源都在于懒惰。
《慢慢走啊,去过美的人生》读后感(五):有的人过的是生活,我们过的是日子
朱光潜先生过的是生活,我们过的只能叫日子。感慨老一辈知识分子活得通透又有烟火气。最爱这句:慢慢走,欣赏阿!
以下为摘录,每一句都可以作为格言:
gt;> 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桩事,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觉得有趣味”就是欣赏。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对于许多事物能否欣赏。欣赏也就是“无所为而为的玩索”。
gt;> 假如把自己看得伟大,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屑”的看待;假如把自己看得渺小,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值得”看待。
gt;> 我把我的信条叫作“三此主义”,就是此身、此时、此地。一,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二,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三,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的另一地位去做。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
gt;> 卢梭在他的教育名著《爱弥儿》里有一段很透辟的话,大意是说人生幸福起于愿望与能力的平衡。一个人应该从幼时就学会在自己能力范围以内起愿望,想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也能做自己所想做的事。
gt;> 我生平最爱陶渊明在自祭文里所说的两句话:勤糜余劳,心有常闲。动中有静,常保存自我主宰。这是修养的极境。
gt;> 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于有缺陷,就在于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田地。换句话说,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
gt;> 人们应该如何生活才好呢?我说,就顺着自然所给的本性生活着,像草木虫鱼一样。生活就是为着生活,别无其他目的。它们决不计较生活应该是如何,决不追究生活是为着什么,也决不埋怨上天待它们特薄,把它们供人类宰割凌虐。在它们说,生活自身就是方法,生活自身也就是目的。
gt;> 你如果问我,人们应该如何生活才好呢?我说,就顺着自然所给的本性生活着,像草木虫鱼一样。你如果问我,人们生活在这幻变无常的世相中究竟为着什么?我说,生活就是为着生活,别无其他目的。你如果向我埋怨天公说,人生是多么苦恼呵!我说,人们并非生在这个世界来享幸福的,所以那并不算奇怪。
gt;> 孩子天真烂漫,完全趁着一时的兴会做事,绝对不瞻前顾后,所以他们生活最愉快。人生快乐倘若想完备,一定要保存一点孩子气。普通人无论何时何地,都一样的认真到底,不能稍稍放肆一点。所以容易倦怠,容易灰心。孩儿气的好处就在有时使人偶尔把现实的重载卸在旁边,让心灵偷点空儿休息,好预备再出力。
gt;> “有志者事竟成”的志,须包含这三种意义在内:第一要起念头,其次要认清目的和达到目的之方法,第三是抱必达目的之决心。很显然的,要事之成,其难不在起念头,而在目的之认识与达到目的之决心。
gt;> 生生不息的趣味才是活的趣味,像死水一般静止的趣味必定陈腐。活的趣味时时刻刻在发现新境界,死的趣味老是囿在一个窄狭的圈子里。这道理可以适用于个人的文学修养,也可以适用于全民族的文学演进史。
gt;> 离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之,离开艺术也便无所谓人生,因为凡是创造和欣赏都是艺术的活动,无创造、无欣赏的人生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名词。
gt;>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不是艺术的,正犹如同是一种顽石,这个人能把它雕成一座伟大的雕像,而另一个人却不能使它“成器”,分别全在性分与修养。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
gt;> 伟大的人生和伟大的艺术都要同时并有严肃与豁达之胜。
gt;> 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牌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急驰而过,无暇一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啊!
gt;> 求知、想好、爱美,三者都是人类天性;人生来就有真善美的需要,真善美具备,人生才完美。
gt;> “教育”一词在西文为education,是从拉丁动词educate来的,原义是“抽出”,所谓“抽出”就是“启发”。教育的目的在“启发”人性中所固有的求知、想好、爱美的本能,使它们尽量生展。
gt;> 物有真善美三面,心有知情意三面,教育求在这三方面同时发展,于是有智育、德育、美育三节目。智育叫人研究学问,求知识,寻真理;德育叫人培养良善品格,学做人处世的方法和道理;美育叫人创造艺术,欣赏艺术与自然,在人生世相中寻出丰富的兴趣。
gt;> 要明白冷静,先要明白我们通常所以不能冷静的原因。说浅一点,不能冷静是任情感、逞意气、易受欲望的冲动,处处显得粗心浮气;说深一点,不能冷静是整个性格修养上的欠缺,心境不够冲和豁达,头脑不够清醒,风度不够镇定安详。
gt;> “摆脱不开”便是人生悲剧的起源。畏首畏尾,徘徊歧路,心境既多苦痛,而事业也不能成就。许多人的生命都是这样模模糊糊地过去的。要免除这种人生悲剧,第一须要“摆脱得开”。消极说是“摆脱得开”,积极说便是“提得起”,便是“抓得住”。认定一个目标,便专心致志地向那里走,其余一切都置之度外,这是成功的秘诀,也是免除烦恼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