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 Buddhism is True》读后感精选
《Why Buddhism is True》是一本由Robert Wright著作,Simon & Schuster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USD 27.00,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Why Buddhism is True》读后感(一):转让二手图书繁体中文横排为什么佛学是真的
台湾翻译版本,比较忠于原文。现在慢慢感觉很多最新的图书台湾版本很快就翻译出来了,国内较慢,而且有的可能压根就不会翻译,对于英文阅读不习惯的人是一种丧失。
中国心理学研究紧跟国际前沿,国内道教身后底蕴的接纳疗法被国外弘扬广大着实挺可惜,虽然科学没有国界,但是发源于我们国内的科学却没有被科学家重视。
《Why Buddhism is True》读后感(二):佛学,哲学,生物学,进化学
#2017-11-16#无我:“我”只是意识里,除去已经分布式计算的意识,再除去各种欲望进化模型的“我”(也是自动计算)的那一点点“计算”。很好的“冥想”能够更好的看见“我”,也会更自由(免于被各种进化模型绑架)。
无物:不是万事万物是空,而是我们赋予其的内涵应该是空,贪和嗔都是进化赋予我们对于事物的情绪。
根本上,佛学除去玄幻以外是一套哲学和实践体系让你尽可能与基因进化的你相制衡,更好享受由于“进化竞争过剩”产生的那部分小小的“我”。如果达到终极形态这就是涅槃。
《Why Buddhism is True》读后感(三):进化心理学必读之作
进化心理学必读之作,进一步学习“我”是怎么工作的 1. 感觉由基因控制,目标是更高效的延续基因。所以感觉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幸福和健康。佛教中的苦更有可能指的是 不满足。基因倾向于让我们持续不满足,这样才能持续进行有利于基因延续的行为。 2.感觉并没有根据科技发展和社会环境变化而及时改变:比如喜欢吃甜食。古代缺少糖,遇到水果需要囤积糖。 需要感觉公平的路怒,以及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是古代部落中赢得地位才更有机会延续后代。对公众演讲的恐惧:在古代部落熟人社会,如果公开讲话表现不好会导致地位。摆脱错误的感觉的自由状态。错觉包括落时的错觉,自我保护(怕蛇,蜘蛛)和对幸福感(以为幸福感可以持续很长时间) 3. 不存在一个统治者 我(佛教中的无我not self,很多东西不是”我”可以控制的)。很多人认为我=意识,但意识并不是决定者,大脑中各个模块(自我保护,吸引配偶,保住配偶,社会认同,关爱亲属,社会地位,避免疾病,这些模块都为了延续基因)有不同的决定,优胜者(多个模块共同)的决定由意识表达出来。意识无法控制大脑中的各种想法是一个验证。这些模块随时都在工作,只要有环境满足他们的条件即可增加他们的决定的权重。意识对最终结果的产生并不明白其产生的全部细节。意识会尝试找到一个自己可以信服的理由,说服自己。 4.针对于痛苦,如果某些痛苦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如果放弃对那些痛苦的控制的尝试,会好很多。人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肉体,直觉,意识,情绪,思想,而这些引起的痛苦感,我们也无法控制。 5.人们倾向于高估自己的道德水平,向外界表现的更好
《Why Buddhism is True》读后感(四):这个作者讲课像念经,不过内容很有意思。据说该书已经有中文版
作者曾经在耶鲁开过这个主题下的公开课,我在线上过这课。之后课程内容成书,数日前收到作者来信,其中有如下介绍,想读中文版的可以去找找。
This book is being translated into 20 languages.
Here’s the list of publishers.
Chinese ( Athena Press) Chinese (Beijing United Creation Culture Media Co) Danish (Turbine) Czech (Nakladatelstvi Arch) Dutch (Prometheus ) French ( Flammarion) German ( Lotos) Hungarian (Partvonal Kiado) Italian ( Vallardi) Japanese ( Hayakawa) Korean ( Mind’s Friend Publishing) Lithuanian ( Kitos Knygos) Portuguese in Brazil ( Sextante ) Portuguese in Portugal ( 20/20 Editora) Romanian ( Grup Media Litera) Russian (AST ) Sinhalese ( Sarasavi Bookshop) Slovene (Ucila International ) Spanish (Alfaomega ) Swedish ( Norstadts) Thai ( Amarin) Vietnamese ( Saigon Books Cultural)
《Why Buddhism is True》读后感(五):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佛教的哲学思想
(给自己看的小笔记)
1⃣️生物的使命就是:基因的传播与延续。
自然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给人类做了一个心理设定:
1-满足目标就会快乐(“贪”)不利目标的就会“嗔”。例如:食色性也 吃和做爱 人就会快乐
2-快乐是短暂的 需要不断的做才能保持
3-人应该专注1而忽略2,否则人会陷入空虚
2⃣️说白了,自然选择把快乐当作诱饵完成“基因传播”。当你不把生物本能放第一位的时候,快乐就是错觉。
所谓快乐是错觉 是自然选择对人脑对外部环境的编码,好坏的判断 对传播基因有利就会做否则就不做。但很多时候,环境变了,编码却没有改变。
例如,古代人需要高糖高脂肪保存体力,现代人物质丰富,高糖高脂肪这个原始代码反而会令我们不健康,所以这个快乐就是虚假的,是不需要的,但人还因为这个原始编码是快乐。这样就产生了矛盾,又例如,古代人看到风水草动即便1%概率有危险也应该躲避,但是现代人如果过于敏感,就会非常焦虑,一天到晚瞎担心,犹豫不前。还比如,古代人群居非常在意外人的看法反馈,现代人每天都面临着很多陌生人,如果依从过去的编码,就会压力很大讨好人格或者因为过于在乎无关紧要的人的感受而迷失自我。
3⃣️苦就是不满足。不满足就不快乐。烦恼和苦都是自然选择机制给我们带来的幻觉
《Why Buddhism is True》读后感(六):进化与轮回
看过很多所谓的科学与佛学之间的牵扯文章,当时看了很热闹,回头想想,都是扯蛋的文章,其实佛学本来是相当简单的,大部分都是关于如何实操的,对于宇宙啊、哲学啊,佛陀本人是不感兴趣的,他的核心的理论都是为了一个目的:灭苦。玄而有玄的文章,实际上离真正的佛学远之又远。
但是在佛教里面经常会提到轮回的概念,从实践修行的角度来看似乎这个概念很多余,毕竟能有几个人能在实践中去体会到轮回呢,因此关于轮回的意义也有很多争论。
而在这本书里,通过进化心理学的分析角度,作者让我们明白,我们所谓的一切行为和意识的背后都是被进化这只手所操控的,而进化只对生存和繁衍感兴趣,快乐是它的副产品,而幸福则根本不是它考虑的,因此人只有二种结局,穷困潦倒或者是发达之后,黄赌毒等着你。生命中,似乎有一种黑暗的力量它似乎总是把我们引向歧路,使我们离真正的幸福越来越远,看完这本书,我才明白,这是一个亦邪亦正的力量,它指引着我们的生存和发展,但也指引着我们走向毁灭之路,它就是进化之手。
因此要想获得幸福,必须打破蒙昧的被进化驱使,这点认识是修行的起点,德甲尼亚禅师在一次禅修营中,被人问到,无明为什么存在呢,它的目的是什么,禅师发现自己从未想过这个问题,因此他开始仔细的观察,最后他的结论是,无明帮助我们生存,这就是它的目地和意义所在。其实这点和进化生物学的观点是一致的:Nothing in biology makes sense except in light of evolution.
看完这本书的我的收获是,我变的不再相信自己,当我开始傻逼的时候,我知道我其实只是进化的一个棋子,打破轮回,才能真正获得自由与幸福。
感谢这个时代和各种机缘让我看到这本书。
赞叹佛陀,给我们指出了长夜安乐之路,愿我们真正踏上这条路。
《Why Buddhism is True》读后感(七):Meditation
科学和佛教结合,西方佛教,倒是新意满满,有理有据。花了三个月,怎么说呢,真的是一本看了会影响一生的书吧,知行合一,最后一段话有些泪目,告别一本书的时候总有些许难过,但是又会为读完而有成就感,对于这本书来说,我觉得还是前者大于后者,虽然不是第一本英语,但是是最认真的一本,一辈子也不一定能读多少书,愿美好常驻,愿在无我和虚无中找到归宿!
“There’s a lot to dislike about the world we’re born into. It’s a world in which, as the Buddha noted, our natural way of seeing, and of being, leads us to suffer and to inflict suffering on others. And it’s a world that, as we now know, was bound to be that way, given that life on this planet was created by natural selection. Still, it may also be a world in which metaphysical truth, moral truth, and happiness can align, and a world that, as you start to realize that alignment, appears more and more beautiful. If so, this hidden order—an order that seems to lie at a level deeper than natural selection itself—is something to marvel at. And it’s something I’m increasingly thankful for.”
摘录来自:
Robert Wright. “Why Buddhism is True。”
《Why Buddhism is True》读后感(八):大道相通,道道不同
【看到105页想法】
(1)作者很啰嗦,像是在给小朋友讲道理,翻来覆去。难道是因为佛教在美国甚至英语国家普及度不够才会用这样初级的表达方式?
(2)关于佛学、心理学及进化论的内容,差不多都是老生常谈。关于冥想的部分对我来说是新知识。但是通过冥想抑制疼痛,听起来怎么那么像某功。难道“无我”就可以斩断肉身的神经连接?这不是另一个幻影?作者冥想五天就感受了电光火石,冥想到这种境界这么容易?还是作者走火入魔了?
(3)试图用后两者解释前者,角度新颖,但总给人两层皮的感觉,好像切中要害了,又好像完全不在一个点子上。
(4)作者关于无我、无常的理解与我的均有出入。
(5)我对作者的另一本书《The Moral Animal》更感兴趣。
【读完后】
后面的一半是半读半听完的。终于明白为什么Kindle上的估计阅读时间才六个多小时。
读完我想明白我拧巴在哪了。此书的主标题不如副标题清楚,即冥想与觉悟中的科学和哲学。全书一会说冥想中的科学与哲学,一会又说佛教中的科学与哲学。说完佛教就紧接着得出这就是冥想的科学与哲学的结论。逻辑关系十分混乱。需要搞清楚的是冥想不等于佛教,佛教也不只“无我、无常、涅槃”。作者一个“无我”把自己逼到了墙角,拼命想办法解释“自律”。敦不知,自律在先,才能有望达到无我境界。哪一上来就先无我了呢!
在我看来,科学、哲学、宗教走到最后大道相通,而冥想只不过上基于宗教或者科学或者半宗教半科学的一种方法论。冥想有没有效果,只能说明这个方法的好坏,却不能用来说明其所基于的理论是对是错,反之亦然。当然,我本人并没有参加过冥想修行。我割离自我的方法是写日记和跑步。
另外,在亚马逊读到一个书评,说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断章取义了休谟和爱因斯坦的观点,而且关于心理学、进化论研究成果的引用也十分过时。我不敢说我全部同意,但读的过程中确实有为了证明而证明的牵强感觉。至于选取论据是否客观,谁又不是只想选对自己观点有力的论据而抛下紧跟其后意见相左的内容呢?
这本书能成为2017年畅销书,也许是因为以西方人熟悉的概念——冥想来带动西方人不熟悉的概念——佛教,让很多人开了眼界。作者的笔法如果能有Bill Bryson一半流畅,思路能有他一半清晰,这本书就好读多了。
《Why Buddhism is True》读后感(九):冥想,乔布斯、施瓦辛格、科比都会做的同一件事
1975 年,阿诺德·施瓦辛格陷入了焦虑。
那时的他,是个健美选手,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州长的头衔对他而言,简直遥不可及。这一年,他参加了“奥林匹亚先生”大赛,期待能再次夺得健美冠军,同时,藉由多次冠军的荣誉进军影视圈。作为一个业界新人,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每天有太多的事情要处理、要焦虑。
有一天,因缘际会,他在洛杉矶的海边遇到了一位冥想老师。老师建议他通过冥想来改善焦虑。在这之前,施瓦辛格从未接触过冥想,他非常怀疑冥想的效果。于是,他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开始了每天两次的冥想训练,早晚各 20 分钟。
这一练,就是一年。
施瓦辛格说,这一年的冥想训练,改变了他的一生。
“通过冥想,不仅我的焦虑感消失了,我的情绪也比之前更稳定。我不再担忧工作太过繁重,不再将成堆的事情看成一个麻烦。直到今天,我仍然从冥想中获益。”
其实,施瓦辛格并非个例。在美国,有超过两千万人将冥想奉为最有效的缓解压力和精神疲劳的治疗方法,谷歌、英特尔、苹果等公司也专门为员工提供免费的冥想课程,将它视为成功和创新的关键。甚至,200 位世界级领军人物中,超过 80% 都有每天做冥想练习的习惯。
那么,冥想是什么呢?
柏拉图曾将我们的大脑比作牢笼:我们的想法像鸟儿,在大脑的牢笼里飞来飞去。为了让鸟儿安定下来,有时,我们需要的恰恰是一段漫无目的的平静时光。
而冥想则是让我们获得平静时光的最佳方式。通过冥想,纷繁杂乱的思绪可以安静下来,让大脑休息片刻,获得深度的宁静。
和施瓦辛格一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客座教授罗伯特·莱特(Robert Wright)也接受过冥想训练。
他说,冥想中,当他把注意力集中到呼吸上时,思绪便不再会肆无忌惮地乱跑,身心可以得到彻底的释放和解脱。
罗伯特为这个冥想练习设计了四个步骤,起名叫做 R.A.I.N 法则:承认(Recognize)欲望的存在,接纳(Accept)这个欲望,检视(Investigate)这种欲望,留意(Note)过程中的感受。
详情:https://mp.weixin.qq.com/s/2HSAUcNPABqFtAhR2FIldA
《Why Buddhism is True》读后感(十):佛学到底是不是玄学
今天我说的这本书是Robert Wright写的的《为什么佛学是真实的》(Why Buddhism is True),副标题是“关于冥想和觉悟的科学与哲学 ”(The Science and Philosophy of Meditation and Enlightenment)。这本书现在还没有中文版,英文版是2017年7月出版的。
作者Robert Wright是普林斯顿大学的进化心理学教授。进化心理学研究的是自然选择如何设计人类大脑。研究几亿年自然选择如何设计出人类大脑,这种设计又如何误导我们,甚至奴役我们。
Robert Wright采用的佛教版本是去除了佛教中常见的一些超自然因素,例如对轮回和各种神灵的信仰,只考虑冥想和佛教哲学。这样的佛学有个优点:简单明白。
佛经中有个记载,佛陀有次在集市讲经,几百人成为阿罗汉。这批人就是每个寺院罗汉堂的五百罗汉,我们看下五百罗汉的塑像,可以发现他们三教九流做什么职业的都有,有打柴的、放羊的、捕鱼的、耕地的、读书的。两千五百年前面对这么一群乱糟糟的人,佛陀讲的佛经一定简单明白、实实在在的,不可能是玄学。
当你打开一罐可乐喝下时,会感觉到愉悦,这种快感很快会消失,我们就又打开了另一罐可乐。佛陀观察到了快乐的迅速消失(迅速消失在佛学中这有一个专有名词叫无常)让我们渴望得到更多快感,他把这叫做"苦“,在巴利语中是dukkha,这个词还有一个意义叫”不满足“。设想一下,自然进化这位设计师把性爱设计为快乐,借助此诱饵基因得以传播;快乐很快消退触发不满足感,由此更多基因进入下一代,一辈子做一次爱然后烤着太阳睡大觉的物种决不可能在自然选择下存在。这种情绪的错觉是虚幻不实,也就是空。借用电影《黑客帝国》的情节,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自然选择用编织的母体幻觉里。
我们从进化心理学了解到苦的本质,二千多年前的释伽牟尼很牛逼,居然从自我观察中也发现了这一秘密。这种对苦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就是觉悟,释伽牟尼觉悟后就成为了佛陀,佛陀这个词在巴利语中是Buddha,意义为觉悟的人。
我不知道死侍是怎么知道他生活在虚幻的电影中而能跳出画面和观众对话的。凭借进化心理学,我们找到了真相。我觉得已经看到了关于人性的基本真理,而且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清楚地看到各种幻想如何囚禁我,但看见这个真相并不等于从监狱中走出来。但是,‘但是’后面才是重点,我们还没有找到解脱方法。
佛陀的理念,便是你可以过谨慎细致的生活,就是要关注,“关注”现在和现在发生的事情,并以清晰,直接的方式体验它,不受各种心理的影响,不被情绪“劫持”。这就是修行,这就是正念。
有禅诗为证:
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成稻,退步原来是向前。
慢慢体验每一口饭菜,停下来闻闻玫瑰,或者像一行禅师那样好好洗碗,即所谓:佛法就在世间,修行就是保持正念的生活。
现在很多人接受出于减压或者集中注意力而进行冥想训练。但大多数人不知道借助这种精神练习,可以改变对世界的看法。通过长期的训练或者说修行,我们可以从母体的幻觉中走出来,获得自由。这种自由换成佛学用语就是涅槃。耶稣也曾说过类似的话:真理会让你自由。
佛学对什么是佛法有个判断标准,这个标准叫四法印,我已经讲了无常、苦、涅磐这三个,还剩下一个叫无我的概念没说。无我这段论述在《为什么佛学是真实的》这本书里有精彩表现,请大家自行阅读。
佛学存在两千多年,自有其存在的道理。抛开了玄学和超自然,我们得到的解脱之路真的很真实,获得大智慧其实很简单。